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学案第11课师说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学案第11课师说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学案第11课师说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学案第11课师说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学案第11课师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1课师说学习重点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一、文本名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有关“从师”的名句1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2圣人无常师。韩愈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2、。程颐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姜太公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2)一词多义师惑道传无(3)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无贵无贱古义:今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今义:今之众人古义:今义: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4)虚词归纳其之乎焉2词类活用(1)则群聚而笑之:(2)吾师道也:(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吾从而师之:(5)孔子师郯子:(6)小学而大遗:(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8)而耻学于师:(9)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者:3特殊句式(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师不必贤于弟子:(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不拘于时,学于余:4语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译文:(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译文:朗读全文,概括段落大意。答:1朗读第一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本段可分为几层?请概括每层大意。答:(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2朗读第二段

4、,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答:(2)请画出本段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3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这种论断有何价值?答:4朗读第四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师说?答:第三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链接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

5、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2背景展示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广招弟子,提出以“道

6、”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3文体知识“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说”这类文体。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内文外立意高远结构谨严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奇奔放,气势高昂,一波三折,而又结构谨严。师说是韩愈散文中的名篇,充分体现了韩愈散文的特点。具体说来,这种特点在本文中有如下体现:一、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师说从大处立论,又善于从阔处行文。首先强调从师的渊源和重要性,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

7、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接着文章以“师”“惑”“道”“耻”等为中心话题,列举了“童蒙之学”与“成人解惑”、“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与做法,并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论证,从而将小学大遗、贵不及贱、今不及古、圣益圣、愚益愚的不足为怪的缘由,揭示得入木三分,将“从师”的见解阐述得极为精辟,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给予痛彻的抨击。二、前后照应,结构谨严。师说一文,首尾呼应,以“师道”与“古道”来互为印证。文章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后文“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道”分明是

8、“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从师之道。文中“传道”与“闻道”暗合,“解惑”与“惑之不解”勾连,还有“受业”又与下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相呼应,既指出古人从师的风尚,又点明今人耻于从师的陋习,既有对古人“必有师”的赞颂,又有对今人“耻学于师”的嘲讽,脉络贯通,处处勾连。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密和结构的谨严。总之,师说立论庄重,观点鲜明,文章不仅耐读有味,而且还波澜迭起,情理交融,不愧为情激理切、气势浩瀚的一篇美文。类文品悟学必求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

9、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切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甚少。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所以有俗语“隔

10、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灵巧的双手能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老农,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掌握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巳因写“昨夜数枝梅”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梅”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信拜师,虚心求知,方能长进

11、。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向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古人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要清

12、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微感言:素材运用点击文本韩愈在师说中大力宣扬“尊师重教”。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这一古风在中国历史上已流传数千年,从两千年前的孔子尊重他的老师李耳就已经体现出来。“尊师重教”之风浓厚,这正是国兴之象征。尊师是学生的美德,但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从师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最快捷的方式。虚心求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师必须抱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从师。运用示例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就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为什

13、么要互帮互学呢?因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才能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提醒:完成作业第11课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通“授”,传授。通“否”,表否定。(2)名词,老师名词,有某种专长的人名词作动词,学习名词作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拜师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道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没有无论,不分(3)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

14、一定成就的人。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从,跟随;而,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古义:无论,不分。今义:没有。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先秦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4)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代词,指代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们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

15、他语气助词,表推测,吧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比较,比句末语气词助词,不译兼词,于之2(1)名词作状语,成群(2)名词作动词,学习(3)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8)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3(1)宾语前置句(2)介词结构后置句(3)判断句(4)被动句4(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我(是向他)学习道,哪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还要拜师求学;现在的一般人,

16、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4)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5)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整体把握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重点突破1(1)本段可分为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老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

17、即以“道”为师。(2)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与“于其身也”。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情感: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其皆出于此乎?”情感:质疑、否定。“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情感:责备、叹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情感: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其可怪也欤!”情感:猛烈的讽刺、强烈的不满。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4(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