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必修必修 1(中图版)复习提纲(中图版)复习提纲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 (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 星(远日行星) ;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 天体,其原因是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2、,互补干扰;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 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原始海洋形成,质量和体积适宜,绿色生命对大气的改造,大气的保温作用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映;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 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 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 活动周期为 11 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周期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
3、要有: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的年周期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扰乱地球 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干扰地球磁场、产生极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 (1)比较自转公转 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 除 两极点外, 都是 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南北纬 60的线速度是赤 道线速度的 1/2 大约 1/天。大约 30km/s 公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规律:近日点(1 月初)较快, 远日点(7 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 0 度。在太阳直射
4、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 90 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 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 地方时:经度每相差 1 度,时间相差 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 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面如 3(选填 1、2、3) 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面。如 2 黄赤交角为 2326
5、。如 b(选填 a、b)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 6634,如 a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7)各节气的特点研究 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 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 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 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 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 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 赤道地区正午太阳 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
6、球昼最长夜最短 全球昼夜等长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极昼 全球昼夜等长 (8)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 月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11 月为秋季、12、1、2 月为冬季。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 变化变化 趋势关系趋势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时间时间 太阳直射点方太阳直射点方 向向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南半球 1212 月月 2222 日至次日至次 年年 6 6 月月 2222 日日 向北移动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昼渐长,夜
7、渐短,6 6 月月 2222 日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昼渐短,夜渐长,6 6 月月 2222 日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6 6 月月 2222 日至日至 1212 月月 2222 日日 向南移动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昼渐短,夜渐长,1212 月月 2222 日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昼渐长,夜渐短,1212 月月 2222 日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夜最短 3 3 月月 2121 日日 9 9 月月 2323 日日 全球昼夜平分全球昼夜平分 课标:
8、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 春分3 月 21 日赤 道向北B 夏至6 月 22 日北回归线向南C 秋分9 月 23 日赤 道向南A 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北D (对应点选填右图) A C B D 1 a 2 3 b 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如右图 2 所示,冷却
9、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融再生。 岩浆岩岩浆岩: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 沉积岩沉积岩: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 变质岩变质岩: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 课标:结合实例,分析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见图 3) 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
10、内力和外力是一对 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 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华山、庐山、泰山 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 风力侵蚀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流水沉积:山前冲
11、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 (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 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 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3)大气运动 (
12、4)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垂直(运动) ,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受冷的地方水平(运动) ,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 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5)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的水平运动。 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 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13、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路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低纬信风带(风向:北半球 东北风、南半球 东南风) 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风向:北半球 西南风、南半球 西北风) 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风向:北半球 东北风、南半球 东南风) 全球共有全球共有 7 个气压带,个气压带,6 个风带,其中有个风带,其中有 3 个低气压带。个低气压带。 由于太阳直射点
14、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7 月)北移,冬季(1 月)南移。 (3)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别写出名称:7 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 1 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4)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范围: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范围:印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
15、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地区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特点气候类型 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 30 之间的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炎热干燥热带沙漠气候 夏季:副热带高 气压带气流下沉炎热少雨 纬度 3040 之间的 大陆西岸冬季:西风带 西南风(北半球) 西北风(南半球) 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 纬度 4060 之间的 大陆西岸 西风带 西南风(北半球) 西北风(南半球) 终年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气候 气候类型成因分布规律气候特征 热带雨热带雨 林气候林气候 受受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控控 制,盛行上升气流制,盛行上升气流 赤道
16、附近赤道附近全年全年终年高温多雨终年高温多雨 地中海地中海 气候气候 受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和西风带西风带交替控制交替控制 南北纬南北纬 30304040 大陆大陆西西岸岸 夏季夏季炎热少雨炎热少雨 冬季冬季温和多雨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气温带海洋气 候候 西风带控制西风带控制纬度纬度 40406060 之间的大陆西岸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终年温和湿润温和湿润 亚热带 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 制 南北纬 2535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 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 控制 南北纬 3555 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注:加粗黑体字,为课标要求注:加粗黑体字
17、,为课标要求 要求:请将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填在图中, 并将风带中的风的风向及名称填在图中相 应位置。 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分布成因性质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不断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上升 热低压;湿 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 30 度附近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南北流去,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发生偏转,在 30 度附近上空积聚被迫下沉而成 暖高压;干 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 60 度附近南北两股气流相遇,暖空气上升而成 冷低压,湿 冷 极地高气压带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积聚在低空,形成高压区 冷高压,干 冷 分布风向 风带 纬度位置气压带之间北半球南半球 成因性
18、质 低纬信 风带 南北纬 30与赤 道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赤 道低气压带 东北风 东南风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 道低气压带的风,受地偏 力的影响偏转而成 干热 中纬西 风带 南北纬 3060之间 副热带高气压带副 极地低气压带 西南风西北风 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 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受地 偏力的影响偏转而成 温热 极地东 风带 南北纬 6090之间 极地高气压带副极 地低气压带 东北风 东南风 极地高压的下沉气流在低 空向低纬度地区运行,受 地偏力影响偏转为偏东风 干冷 课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峰面、低压(气旋)课标: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峰面、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
19、统的特点。、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3、 (1)锋面 锋面概念图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 动向 暖气团进 攻 单一暖气团控 制,温暖晴朗 暖气团被冷气团 抬升,常出现阴 天、下雨、刮风、 降温天气。 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 气团的位置,气压升 高、气温骤降、天气 转晴。 我国大多数降水天 气,北方夏季的暴 雨,冬春季节的大 风、沙暴、寒潮 暖锋 暖气团主动 向 冷气团进攻 单一冷气团控 制,低温晴朗 连续性降雨,降 水在锋前(前、 后) 气压下降、气温上升、 天气转晴。 一场春雨一场暖 准静 止峰 冷暖气团实 力相当 单一气团控制, 天气晴朗 降水强度小,持 续时间长,阴
20、雨 连绵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 晴朗 江淮地区的梅雨季 节;冬半年贵阳多 阴雨冷湿天气 (2)气压系统 中心气压垂直方向水平运动方向天气状况 气旋低气压上升北逆南顺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气压下降北顺南逆天气晴朗 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 (1)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 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4 个) 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地下) (6 个) 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蒸发、凝结。降水(3 个) 台风登陆属水气输送环节
21、,江河入海属径流环节,它们都属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只参与内陆循环。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 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 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大渔场的成因。四大渔场的成因。 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 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 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秘鲁海区冷海水上泛 。 要求:请将图中
22、的水 循环过程补充完整 课标: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课标: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不同的气候特点,影响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不同,进而形成不同地表形态: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流水作用弱,而风力作用(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地表形态:蘑菇岩、风蚀城堡、沙丘、 戈壁等 湿润地区: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强。地表形态:“V”型谷、河谷、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2.气候影响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 若河水的来源主要是天气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降水量相关:降水多少,影响流量大小;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影响
23、流量的季节变化。如: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冬季流量大;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 若河水的来源主要是融水,则河流的流量与气温相关。 课标: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2在任何地理地域五种自然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在某地域环境特征的形成中, 地形、气候往往起主导作用。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带性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
24、度地域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域经度地域分异规律; 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标: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聚落包括:乡村和城市 2世界城市多分布在水热条件好适宜的平原地区、热带的高原地区、山区的谷地。 城市建设最好的地貌条件是大片地形平坦,地势稍高的区域;因为其利于建筑减少投资;周围平坦的地区农耕活动的农 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25、。因此,平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 热带地区:热带地区:聚落往往分布在高原上(因为低地过热,不宜居住) 山区河谷:山区河谷:聚落发展空间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形态往往成为狭长形地带 3平坦地区利于铁路公路等交通线的建设;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的走向、密度、建设投资、技术难度。 课标: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标: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的表现:冷暖干湿交替。 2近代(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变暖, (但幅度大小不同,有些的方可能降低) 。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植被的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农业:农业:高纬度收益(升温幅度加大,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中纬度受损(水分亏缺) ;病虫害爆发受害范围扩大;农作 物分布范围扩大;粮食生产总体下降。 工业:工业:高纬度供暖耗能减少、低纬度制冷耗能加大,影响能源工业;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压力大,节水节能、耐寒耐热的 培育技术市场广阔。 人类健康:人类健康: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疾病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梯次利用行业标准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2023年财经法规试题和答案
- 2023浙江理综试题及答案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报告: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项目对接
- 2023银行会计主管年度工作总结范文(18篇)
- 2023年考研西医综合模拟真题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展览会现场搭建与策划合同
- 2025版5G通信项目前期咨询服务合同范本(技术版)
- 2025版医疗器械采购预付款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版废渣运输合同环保责任与执行标准
- 2030年全球甲烷评估基准线报告
- 新品上市引爆计划
- 游资操盘手法与实录
- 肘关节后脱位的健康宣教
- GB/T 43207-2023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设计指南
- 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
- 2023年盐山县卫生健康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养老医疗护理员培训培训课件
- DB3301T 0235-2018 城市公共厕所设置标准
- 运输风险防控记录表
- 三类汽车维修管理制度doc-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