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诗词鉴赏总复习 《关雎》_第1页
九年级诗词鉴赏总复习 《关雎》_第2页
九年级诗词鉴赏总复习 《关雎》_第3页
九年级诗词鉴赏总复习 《关雎》_第4页
九年级诗词鉴赏总复习 《关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诗词赏析总复习1、关雎中考题集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 比兴手法2、 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3、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蒹葭中考题集锦蒹葭(jin ji)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洄(hu)从之,道阻且长;

2、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白露未晞(x)。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1、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2、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3、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体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

3、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4、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苍、霜、方、长、央。 3、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开头以神龟、螣蛇为喻,目的是什么? 说明生命终会消亡的自然规律 2、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3、 诗的结尾四句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旨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旨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

4、果保养得法,也能够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4、观沧海中考试题集萃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这首诗以“观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实

5、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

6、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给下列的字注音。 (l)秽(su )(2)长(chng ) 2陶渊明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中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 3诗中体现了农家生活艰辛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

7、带月荷锄归。 4诗人体现在诗中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说? 答: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体现了全诗主旨的一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全诗通过躬耕夜归这个小小的生活片断,表现了什么深刻的思想? 答: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6、 饮酒中考试题集萃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hun)。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

8、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悠然,闲适,恬淡,自然的心境。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

9、。这个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6、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7、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人名)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

10、鞯 (jin),南市买辔(pi)头,北市买长鞭。.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水平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一句诗文。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C).“

11、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体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仅仅雄兔,哪仅仅雌兔。 8、(甲)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

12、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这两首送别诗中,甲诗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表达了离别难舍的感情,乙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抒发了旷达宽慰之怀。2甲诗的送别地点是渭城,乙诗的送别地点是长安,两诗的共同点是都通过对饯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了挚友之间的深情厚意。3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所蕴涵哲理的理解。诚挚的友谊能够超越时空,缩短距离。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9、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 ,表达

13、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这幅图画具有 美。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图画的构图美。 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图画的线条美。 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图画的色彩美。 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图画的意

14、境美。 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

15、、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所以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但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

16、古壮观”的名句。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考题集锦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答:八月飞雪苦寒图军营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答:“忽”字不但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

17、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使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

18、出现的画面。(限40字)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画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考题集锦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

19、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5、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12、行路难中考题集锦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即使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

20、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3、诗中采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4、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诗人 自信(答“积极”“豁达”“倔强”“乐观” 等也可)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7、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下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计人面对“金樽清酒”“ 玉盘珍馐”的精美食物,却因心中难以排解的烦恼,无法下咽。“停”、“投”、“拔”、“顾”

21、四字,写出了诗人的苦闷抑郁。B中间四句把诗人心中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交替地表现出来,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理。C“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计人在极为痛苦的情况下,坚定了探寻出路的信念后发出的感叹,该句是后两句言志前的发问。D结尾两句反映出诗人倔强、自信的性格,表现出诗人“长风破浪”的坚定信念主沧海扬帆的勇气。9、形象的比喻和善于用典是这首诗的写作特点。请说说“行路难”比喻什么?并写出诗中的一个典故(用计中文字作答)及诗人使用这个典故的用意。(3分) 比喻:仕途受阻(1分) 典故: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1分) 用意:希望实现政治理想(希望得到皇帝的重用)13、宣州谢朓楼饯

22、别校书叔云赏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李白是写给自己的族叔李云(又名,李华)的,他以前担任过的秘书省校书郎,也是唐代一个散文家。两个人相遇在宣州,一起同登谢眺楼,李白为和他告别而作。一句“弃我去者”,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流逝,一个“留”字又写出心中对那流逝时光的无限怀念。那扰乱我心绪的是现在的时光。在这“弃”“乱”的心情中,诗人笔锋以转,看到的是一幅万里长风送秋雁高飞的壮丽景象,不但产生了对饮高楼的豪

23、情逸致。李白终究是李白,有着豁达的胸襟。 五六句李白在总结自己和李云的创作风格,李云的风格有建安文学的风骨,又有一份“仙气”,传说中,蓬莱仙山收藏着很多幽经秘录,汉代中央书库的东观藏书极多,当时有学者称之为“蓬莱山”。而李云本人担任过校书郎的职务,“蓬莱文章”也暗合着李云的这个身份。自己的诗歌风格则如同小谢(谢眺)清丽俊逸。 七八两句,一个“俱”字写出两个人的志趣相投,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远大的抱负,那欲飞上青天之上,揽明月入怀的渴望,是一种挣脱尘世羁绊束缚的渴望,也铺垫了后面“不称意”的情绪。 抽到断水”的意向极佳,本就是不可能之事,那似水难断的恩怨让人生增添了几多感叹,水不但不能斩断,反而会

24、流得更加湍急,如同人借酒浇愁一样,醒来后只会更痛苦。豪放如李白,也依旧不能拜托那现实的纷扰。又岂止我辈呢。回首昨日的种种不称意,今日的诸多烦忧,诗人在最后思考了明朝该走的路,最后两句有着一种飘逸隐退,绝迹江湖寻求一种自由的洒脱。这首诗句句都已经成为名句,千古流传,愁绪难遣,人生终有遗憾多多,能如李白所书一样,泛舟沧海之上,未尝不得自由快乐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虚度年华、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主客双方的才华和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2、描写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目送排着整齐的队伍的大雁向南飞去。3、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

25、览明月”。我们都怀有超逸的兴致和抱负,几乎想要飞上青天去摘去月亮。诗人用瑰丽的想象表现了豪迈的气魄和恢弘的志向。4、谈谈你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理解。抽出刀来想砍断水但水流得更急,举起酒杯来想要借酒消愁但愁苦却更加深重。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就像是用好刀断水一样,借酒消愁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表达作者内心的愁苦、愤懑。5、你是怎样看待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不是他的本性,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清高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14

26、、次北固山下中考题集锦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3分)“生 ”和“ 入”两字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的感情。 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生”与“入

27、”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请描述加横线的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潮水涌涨起来,两岸相距更显宽阔,风正好吹在高高悬挂着的船帆之上。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15、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6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历历: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

28、子”)乡关:故乡2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准确的打“”,错误的打“”。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2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

29、茫茫的忧思之情。 16、望岳中考题集锦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

30、用。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 而近 ,时间是从朝 至暮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8、首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17、春望中考题集锦1、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

31、的思念之情2、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3、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4、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

32、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个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9、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10、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续持续

33、,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1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题集锦1、第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2、第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 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3、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

34、由彻”这句话?答: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4、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5、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点,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

35、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7、就主题思想来说,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答:如: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19、题破山寺后禅院 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体现的画面。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的禅房。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36、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3、作者着力描写了后禅院景物的 幽静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淡泊)情怀 20、秋词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2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沉舟”、“病

37、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答:(1)思想感情: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2)哲理: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4、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闻笛

38、赋:怀念故友(2)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5、奠定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凄凉伤感。后转化为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2、观刈麦中考题集锦1、作者是唐代的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2、贫妇拾麦的目的是 拾此充饥肠。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 。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

39、不能忘。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所以作为观刈麦.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C这是一首讽喻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直接为民鼓与呼。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E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和贫妇人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人最后的慨叹更引人深思。4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艰辛的诗,请你再背默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

40、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23、钱塘湖春行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绿杨阴里白沙堤。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实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实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 、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4、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

41、词语是:爱(最爱)5、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分)7、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体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

42、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8、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春(莺争暧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9、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能够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0、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

43、,争奇斗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3分) 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草”、“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1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13品读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野花开得十

44、分杂乱,令人眼花缭乱;野草生长得相当茂盛,已经能够遮住路过的马蹄了。14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15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花开繁盛;色彩缤纷;贬词褒用。16、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4、雁门太守行中考题集锦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

45、的理解。 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

46、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25、赤壁中考题集锦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 是什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4

47、、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相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所以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杜牧其实是

48、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26、泊秦淮中考题集锦 1、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

49、)和冷寂的景象。5、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注重与忧虑。27、夜雨寄北中考题集锦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4、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

50、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5、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6.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28、无题中考题集锦7. 1、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实行品析。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

51、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2、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3、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凄凉之情。4、诗中有一句诗用的是比喻手法,而且其中一字用了谐音,以表达情感的执著深切。这句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个字是丝,以丝谐思,使这句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5、本诗尾联使用了典故,请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6、 李商隐写了很多“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

52、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等) 29、相见欢中考题集锦1、词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西楼,时间是夜晚,季节是秋季。2.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是写仰视之景;“寂寞梧桐庭院锁清秋”一句是写俯视之景。3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愁苦之情。其感情基调可用“愁”字来概括。4.“剪持续,理还乱”是以麻丝比喻愁思。这样写有什么妙出?现在人们用这个比喻有什么新意?(1)妙处:用“丝”写“思”的谐音,形象地把“离愁”这种抽象的感情写活了,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中感受。(2)新意:内心的烦乱(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5.“别是一般

53、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表现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想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7、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三四句词意作简要赏析。 词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30渔家傲 秋思中考题集锦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持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5、这首词的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