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纺织文化研究_第1页
布依族纺织文化研究_第2页
布依族纺织文化研究_第3页
布依族纺织文化研究_第4页
布依族纺织文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布依族纺织文化研究布依族纺织文化是布依族先民在其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它包涵了种、纺、织、染、绣、缝以及凝结于纺织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构成了以纺和织为母体的布依布、蜡染、织锦、刺绣、挑花、镶缀、裁缝、服饰等系列纺织文化事象,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本文的拟就其历史渊源关系与现状作一点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历程中,人类的远祖曾以采集,守猎方式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为了生存,原始人在同大自然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木器、并懂得使用火,促动了远古人类体质机制的完善。而人类从以兽皮、树叶护体遮丑发展到剥取野麻织成布匹御寒

2、装饰,则是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古代生活于我国南方“百越”后裔的布依族先民同样经历了这个发展过程。从布依族古歌造棉造布歌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布依族织文化始起起遗迹。歌中唱到:远古时候“人人挂树叶,个个裹树皮”。后来人们在从事采集过程中、发现“山上有种花,叶子真大张,叶片圆又滑,真象大巴掌拿花慢慢捻,丝丝细又长,结实不易断、好比蜘蛛网”,于是“大家快去拣、拣来野花花、姑娘就捻线、线子挽成团,就把布来编”。能够看出,布依族纺织文化源于原始社会采集生活时期,是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和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百越”诸民族曾以“善仿民族”而著称。汉书地理志就载:“越地多产布”、颜师古注称:“

3、布、葛布也”。淮南子原道训云:“于越生葛稀”。从现今布依族主要聚居的黔南、黔西南两自治州及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紫云等县和贵阳市效等地区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布依族居住地区早在10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存有。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文化演进线索非常清楚。其新石器时期考古发掘的石斧、石箭头、石纺轮、陶纺轮扩大量陶片表明,7000多年前布依族地区人们已能将野生植物所含纤维捻成细线,织成粗布,学会期原始的纺织技术,能穿上了布衣服。随着原始纺织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层形。”能织染、使有五色,说明已知文彩装饰。(李衍垣:贵州新石器与飞虎山遗址(贵州社会科学1892年第10期。

4、后汉书南蛮西南列传。)我国不是最早种植棉花的国家,当初妇女用来捻纱织布的原料主要是麻和葛。棉花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晚,最早出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当时指木棉布,史料记载见于汉代。后汉书南蛮传“哀牢人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南史夷貊:“林色国,本汉日南邵象林县”,有“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纻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班布”。据史家考证,当今布依族是以我国古代夜郎僚入后裔为主体,并吸收了部分古骆越后裔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当时夜郎地区的人们普遍(李衍垣:贵州新石器与飞虎遗址(贵州社会科学1892年第10期。后汉书南蛮西南蛮列传)“织布为衣”。新唐书南蛮传载:“自夜郎,滇池以西有

5、丝麻,布幅广七寸。女衣布裙衫”。从方志记载可知、布依族强锦前生称“班布”,以前成为“贡班布”、乾隆通志上称为“铁笛布”、故云“铁笛布出于永宁、镇宁。”兴义府志又称之能织斜纹的“土线布、麻布”。唐床以后,布依族地区纺织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土布”的生产记载更多更详细。隋书:“诸蛮多以班布为饰”。唐时,“布依族地区人民利用本地所产的葛麻。” 布依族地区棉花种植和纺绵织布主要是以明代开始。清代棉花的种植和以棉织布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乌江、锦江、清水江、都柳江等两岸地方以及靠近广西沿边各县都产棉花。道光时,“都匀县还从河南和湖北引进良种以推广种植面积”。因为棉花的大量种植、促动了民间纺织手工业的兴

6、起。形成了安顺、兴义、独山等纺织手工业贸易中心,当时的安顺“纺织之声络绎于午夜”;生产的“五色扣布”和“顺布”闻名全国。在独山县“女工纺织,自六、七岁学纺织。稍长即能织布染五色,品杵声辄至半夜,以布易棉花,辗转生息”;“著名者山酒、大布。大布、半出荔波南舟一带,半出丰宁、烂土等地,聚于州城南北街、多为上游所取资。”在定番州(今惠水)所生产的谷满布“洁白如雪,试水不漏。用弥年不垢腻”。近代布依族地区,因为洋纱、洋布的大量输入,传统的布依族民间纺织业和明清以来兴新的纺织手工业作坊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贵州古代史141页;同上347页;安顺府志;独山县志卷三、卷五;张澍续黔书卷六。)平坝县志民生志载:

7、平坝“邑不产棉、道光咸丰年间,尚购棉花织布,全县衣料大多出自土布。同治光绪以来,以出产烟泥之故,此物甚销湖南,运商即贩湖广“阳逻”、“葛仙”、“黄州”等布入境互易、于是纺织大停。不惟汉人如此,即素经“苗布”、“夷布绪者之苗、仲、亦相继争购阳、葛等布矣!”外国大量棉纱、棉布的输入,一方面给民间纺织文化模式,为现代布依族纺织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特别是现代,不但有了本民族的织布厂;在民间广大布依山区人民仍保持自己自耕自纺的传统习惯,农闲时节,纺车的嗡嗡声,织布的即即声,从布依族山寨传出,直至深夜。二、布依族纺织文化民俗意识布依族女性有着善织好绣的优良传统。在很多布依族民间故事传说中的女性都

8、是心灵手巧、勤耕善织能手,她们绣的花能够逗得蝴蝶飞舞,蜡染图案会引得鸟雀呜唱。“点的蜡染,洗到烂都不退色”。布依族女性一般7、8岁起就学绣花。12、13岁就学上布机,长大以后、人人能挑花、个个能织布。黔南识略载:“青仲妇女尤善织、名日仲家布”。安顺府志卷十五云:“侬家勤于耕织”。广南府志种人:“侬人男女勤耕织,惯挑棉锦”。过去,布依族姑娘出嫁时随嫁的私方布“褶积多者二十余幅”解放前,布依族地区还专门留有给未婚姑娘种棉花的“姑娘地”、“麻园地”、“蓝靛地”等。“种棉织布”成了布依族妇女固有的一种生产民俗心理,布(见布依族民间故事来中的肠子岩、凤凰情。黔书。依族古歌造万物也唱到:“布依族子孙、/要

9、学老祖宗。/要想吃饱饭、/就勤快耕田;/要想穿衣裙、/就勤快种棉;/要想衣裙美,/就勤快种蓝靛”。在这里,“勤耕善织”却成了布依族人民心中的铭刻古训。面布依族的民间舞蹈织布舞则是这个纺织民俗心理最集中的体现。布依族织布舞描绘了布依族姑娘以开荒播种,收棉采制,抽纱纺线,整理线条直到织成布匹的劳动过程,反映了她们不畏寒暑、炎凉而辛苦耕作的情景。能够看出,布依族纺织文化以一种民俗意识贯穿于布依族妇女整个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三、布依族纺织文化的系列性、传统性过去,布依族妇女服饰都是“短衣长裙”。正如贵州通志苗蛮记载所云:“仲家妇人多纤好、以青布蒙髻,长裙细袖,多至二十余幅,拖腰以彩布一

10、幅若缓,”。解放后布依族妇女已“易裙为裤”。现今镇宁县扁担山和募役一带是布依古服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其青年布依族妇女服饰的结构是:上身大领大襟镶花三条蜡染袄、两襟及衣边均镶嵌蜡染图案或织锦、领口和漫肩用一枚枚古香古色的印章做花,袖子用兰花镶边两边是蜡染印章花,中间是平口刺绣花;系织锦镶边围腰,围腰多用白布底兰菱花蜡染布做成,并佩带绣花流鞋、包边布鞋、毛边布鞋、糟边麻鞋等。以整个服饰结构上看,衣料几乎是自纺、自织、自染的布依布,花样图案全是自绣的锦布,全身服饰都使用蜡染花、扎染花、织锦花和刺绣花相配色。从服饰的衣料、工艺上看出,布依族纺织文化以种棉织布为基础。形成了纺织、刺绣、织锦、挑花、镶缀、

11、裁缝等系列传统工艺纺织文化事象。其布依布、蜡染、织锦、刺绣是这个系列文化事象中久负盛名的主要纺织工艺。布依布:亦称“土花布”、“土泥子”、“大布”等,布依布历来就有较高的声誉。布依布花色品种较多,主要有斗纹、方格纹、桂花纹、花椒纹、平板纹等200多种。长期以来,布依布就自产、自用于民间,是布依族人民缝制服饰、床单的主要原料。就是在轻纺工业发达的今天,不但建有本民族的织布厂外,在民间布依族人民仍保持自己的传统习惯,自纺织自己喜爱的布依布。现代的布依布除自产自用外,还大量出售于市,并远销海外。蜡染:布依语称为:“读典”、“古典”,是布依族最负盛名的纺织印染工艺。近年来,在川东崃江地区考古发现的战国

12、、西汉年间南方少数民族“蜡缬细布”的衣服残片,据考古学家推断,族属与中国历史上的“百越”相关。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南方少数民族先民已经掌握了这个手工艺术。在贵州发掘的宋代的岩洞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蜡染衣料。从这些考古资料看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蜡染工艺源远流长。作为“百越”后裔的布依族,其蜡染历史源流关系亦然。史籍相关布依蜡染的记载也较多,宋代就有“南宁州特产密蜡、蜡染布等。”蜡染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将蜂蜡加温溶化,用蜡刀(常用的蜡刀有20-30种,多的近百种)上蜡液,在白布上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放进染缸多次漂染,变成兰色或靛青色,最后再将染印加温去蜡,煮脱蜡质后,原点画蜡汁的地方便表现出

13、美丽的白色花纹图案,即成蜡染布。正如清乾隆年间贵州通志记载:“先用蜡(布依族民族志资料集。贵州日报1988年5月21日:贵州洞葬蜡染文化。宋史493卷。)绘花于布而后染之;即染、去蜡而见花“。布依族蜡染布的花纹图案多为花草或儿何图形。常见的有蕨菜花、团花、小花、漩涡、花辨、锯齿、三角、方格、菱形、太阳、水波、龙凤、鸳鸯、野鹿、双寿双喜等十种。这些花纹图案中,有同形组合成花,多形组合成体;有的花上套花,花中显花,方圆并蓄。蜡染布多用于妇女服饰上,有的地区则用作床单、被面、背带、头帕、荷包、鞋面、手帕等装饰物。四、现代布依族纺织文化布依族纺织文化从起源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

14、社会主义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并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纺织文化圈。其系列纺织工艺品的生产也随之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而得到发展。现代布依族纺织系列文化事象与历史上相比,具有其以下新特点。第一、民间性手工生产发生转向,出现了现代布依族纺织工艺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明清时期,布依族地区曾出现了纺织手工业作坊,但其规模、花色品种都较小 而单一。19世纪末,因为外国棉纱棉布的大量输入,这个兴新手工业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基于破产境地。解放后,在布依族地区仍保留有传统的纺织外,还相断建立了系列化生产的纺织布厂、蜡染厂、织锦刺绣厂等轻纺企业,促动了布依传统纺织工艺的发展。第二、布依族纺织系列工艺镶上了现代艺术,使

15、其产品更经济、更实惠和美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发生巨变;布依族纺织工艺口顺应了这个新潮,其产品花色、种类、质量也在更新。第三、布依族纺织系列工艺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商品市场,形成了多渠道的流通领域。过去,布依族纺织系列工艺多为自产、自用的生活消费品,商品率极底。解放后,因为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经营品种精致齐备,不但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市场,还远销海外,发镇宁民族工艺美术厂、安顺蜡染厂、安顺布依地毯厂,黔南布依族土花织布厂、独山刺绣厂等厂家生产的布依织锦包、织锦壁挂、蜡染服装、布依族地毯、布依族土花布、刺绣工艺品等系列工艺,不但在国内畅销,多次获奖;而且远销北

16、美、西欧、东南亚和日本等地。近年来,荔波、惠水等地布依族民间生产的土花布也批量地远销法国、日本、东南亚等地。从布依族纺织工艺民间生产现状看,除“种锦织布”之俗在布依族民间保留较为完整外,民间蜡染、织锦、刺绣等纺织工艺产品的生产已面临失传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与布依族服饰演变相关。过去、布依族蜡染、刺绣、织锦等工艺一般主要为妇女制作服饰之用。因为历史上统治阶级曾实行“革除夷俗恶习”的同化政策等诸方面的原因,使多数地区妇女传统的古老服饰“短衣长裙”改作汉装;就是当今保留布依族古老服饰较为完整的镇宁县扁担山地区也仅在婚丧节日期间作装而已,从而导致了蜡染、织锦、刺绣等纺织工艺不再是布依族妇女的必

17、修手工。其二、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布依族聚居地区大都是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社会经济条件较为优越,而这些地带也是汉民大量迁入的主要地区。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其生活习俗必受影响无疑。综上所述,现代布依族纺织文化之系列纺织工艺已逐步形成由农村走向城市;由自产自用的消费生产转向流通领域的商品生产。产品也由较简单进入了多样化、多层次、高档次;色彩也由黑白进入彩色,纺织系列工艺产品不但在国内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市场,而且还远销海外各国。现代布依族纺织系列工艺有如此生产前景,显示了一定的生产、销售潜力,很值得我们的重视。特别是组织民间性纺织系列工艺商品生产对增加群众收入和改变布依族地区贫困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这个现状,应努力做好其开发工作。第一、摸清信息、瞄准销售方向。外贸、供销等部门要作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