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_第1页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_第2页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_第3页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_第4页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学1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内容结构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全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部分内容。从物质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学生在初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过,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学习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过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第二节“离子反应”和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的两大反应在高中化学

2、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学习高中化学其他内容的重要知识基础。离子反应侧重于对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教科书只要求学生知道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也仅限于课本中的例子。本章具体内容及相互关系如下:二、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基础性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阶段进行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重要物质的性质,以及各种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 ,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

3、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其中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学习高中化学其他内容的重要知识基础。 2重要性 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启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其他章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

4、,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三、教学目标分析(一)课标要求及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模块学习要求补充说明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1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物质分类要注意初、高中的衔接,并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12了解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13认同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21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胶体。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而对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等不作要求。22知道胶体的丁达尔效应;了解胶体的重要应用。能运用胶体

5、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程标准模块学习要求补充说明3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31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相关知识暂不作要求,将在选修模块学习。较复杂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暂不作要求。3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33了解Cl-、SO42-、CO32-、Fe3+、NH4+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4.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

6、应。41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电子得失守恒原理在化学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对复杂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配平、对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进行判断等内容暂不做要求,将在选修模块学习。42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4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二)本章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2了解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4了解氧化还

7、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过程与方法1感受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2通过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1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二)教学难点 1胶体。 2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五、具体教法建议(一)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使本章成为初、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 本章是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清晰学生已

8、有的知识,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 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已有的知识未有的知识高中新知识1.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2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1从宏观、微观角度明确各类物质的概念;2酸、碱、盐的概念。3浊液(乳浊液、悬浊液)4物质分类的思想1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3胶体; 4丁达尔效应。2离子反应1离子的形成及离子的概念;2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1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本质;2电解质和电离;3电离方程式。4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1离子反应及其

9、发生的条件;2离子方程式及书写。3氧化还原反应1得氧失氧角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2氧化性、还原性。1化合价的概念和本质;2离子化合物和 共价化合物;3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2氧化剂、还原剂(二)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正确定位教学内容深广度。 高中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注意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螺旋式上升、逐步深化、逐渐提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控制教学节奏和知识容量,避免单纯套用旧有经验和习惯做法,避免造成课时不足、学生负担加重等问题。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内容在化学1中应该处理到何等程度,

10、更深入地介绍分布在哪个选修模块。这样,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本章概念同选修的层级发展关系概念知识必修化学1(第二章)选修电解质建立电解质的概念建立强、弱电解质概念电离建立电离的概念建立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认识电离方程式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有弱电解质生成离子方程式能够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离子检验单一离子的检验多种离子的检验(有干扰离子存在)氧化还原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原电池、金属腐蚀、电解,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三)更新观念,关注核心概念

11、的建构过程,发挥概念的认识功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栏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关注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发挥概念的认识功能。化学1概念教学强调概念的建构,重视概念在学生认识中的作用,改变原来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过多关注具体概念辨析和概念的识记,导致学生记得具体的概念知识,不会应用概念分析、解释问题或现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也注重具体性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但最终目的是把具体性知识作为载体和根据帮助学生观念的建构和形成。教学过程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深层理解力。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活动中去主动探究、去主动发现,与同学、老师交流、质询等多种方式。概念知识对学生在元素化合物知识

12、中起到怎样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怎样的发展作用?发挥概念的认识功能和指导作用。本章概念知识在学生学习中的认识功能与指导作用概念知识认识功能与指导作用物质分类将大量的物质进行整理。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整理,为新物质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电解质与电离、离子反应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及行为,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从微观角度认识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初步建立起研究水溶液系统的思路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性与还原性对化学反应分类的新视角,对物质分类的新视角,认识物质性质的新视角,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的性质(四)整体

13、把握知识结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五)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1开展各具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 2重视教辅资源的选择、编写和使用。 (1)关注习题教学,将典型习题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 (2)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3)对习题教辅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难度适合、考查点适合的题目。 (4)习题的处理分出层次。教学设计实例: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含义;2.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从电离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教学重点: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电解

14、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学过程【引入】 回顾化学反应的分类知识。【学生探究活动活动 】 对所学过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由学生完成)【过渡】 化学反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学生探究活动】 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小结】 石墨、铜能导电,是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问题】 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探

15、究实验、讨论、归纳】1、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2、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板书】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补充探究实验】 盐酸、NaCl、NaCl水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Cu等物质的导电情况。【板书】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 酸、碱、盐等。【问题】 相同条件下,不同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学生探究实验、归纳总结】通过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不同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

16、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板书】2、电解质的电离(1)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用flash动画来分析NaCl溶于水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的过程)【分析】 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晶体中的离子(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因此晶体不能导电。当NaCl溶于水时,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而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Na+与Cl-之间的静电作用,使Na+与Cl-逐渐脱离晶体表面并形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如下图所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2)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注:电离的条件有2个: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2)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化学用语电离方程式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NaClNa+ + Cl- HClH+ + Cl- H2SO4 2H+ + SO42- 【注意】 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学生探究、归纳】 分析前面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 ,推导出酸的概念。【板书】 酸:电离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