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_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二202011120333.doc
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_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试题二7科7份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5页/共17页)
编号:10839613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56.60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12-31
上传人:灰****
认证信息
机构认证
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IP属地:宁夏
6
积分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平遥
2020
_2021
年高
学期
试题
- 资源描述:
-
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_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周练试题二7科7份,山西省,平遥,2020,_2021,年高,学期,试题
- 内容简介:
-
山西省平遥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二)时间:5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1011-2021-251. 唐代诗人崔颢在长干行中写道:“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另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统计,唐代至少有26位公主改嫁,其中定安公主、齐国公主更是三嫁。这反映唐朝社会:a婚姻观念发生根本转变b理学对妇女的束缚较少c爱情是诗歌创作的主题 d社会风气相对比较开放2. 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指出,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太宗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推为“天可汗”。当日高祖李渊已退位为太上皇,仍在凌烟阁置酒庆贺。上皇自弹琵琶,皇帝当众起舞,这种场面,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的是:采取与民休息,经济空前繁荣加强官僚机构,政府效能提高完善科举制度,重视官员选拔推进法简刑轻,社会安定有序ab c d 3. 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中记,曲辕犁“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另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也发现了记录使用曲辕犁耕作的唐朝壁画(见右图),但经学者研究,敦煌壁画中大约有70幅是反映各时期农业生产的,描绘曲辕犁却极少。上述材料不能说明曲辕犁:a在唐朝时已经在江南水田地方得到大力推广b使用的情况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c它的发明充分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d对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4. 学者认为,隋唐丝绸之路突破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其更为积极的结果是文化的互相渗透,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下列能印证该观点的是:仿制唐朝长安的日本先上京都示意图大昭内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 ab cd 5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6据国语记载,管仲佐政,行考选制度,每年由乡长将乡中子弟之贤者报告给国君,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这表明春秋时期()a墨家思想得到认可b宗法制度走向瓦解c选官制度得以确立d贵族政治受到冲击7在尚书牧誓中,武王指责商纣“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周文王针对商纣王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奴隶逃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由周文王之法可以看出()a方国联盟整体仍然是大势所趋b有利于加强周的影响力向心力c武王与文王的做法具有一致性d由方国联盟开始转向中央集权8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晋之狐偃、先轸,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战国时期,魏、楚、秦、韩等国变法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这些做法()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导致了周天子权威的衰落9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刻监察官。这表明汉代()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10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11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12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13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14春秋时期,齐人陈不占听闻国君有难欲奔赴救援,但因害怕而浑身发抖。他的车夫劝道:“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最终他在赴君难的途中“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时人对陈不占的评价最有可能是()a胆小懦弱b仁者之勇c愚忠可笑d知机识变15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b变革政治制度c发扬民本思想d构建官僚政治16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这表明()a战国时期儒家经典备受质疑b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c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假难辨d价值理念影响对历史的认知17表1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表1 派别 认识 道家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 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18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19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走向衰落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诸侯霸权交替频繁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20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注重精耕细作c农业地位很高d国家正式形成2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22图1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a激化了阶级矛盾b瓦解了宗法制度c加强了地方统治d扩大了统治范围23汉代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下图反映了当时()a统治区域的扩大b民族关系的概况c地方制度的演变d丝绸之路的开辟24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25、下面哪一项最能集中表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 ) a扩大了统治区域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c促进了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少数更加落后二、材料阅读 (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 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7分)高一历史周练二答案1、【答案】d2、【答案】c3、【答案】d4、【答案】d5、 【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是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才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属于民族战争,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兵力不足和减轻了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6【答案】b 【解析】根据“行考选制度”“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等信息可知,优秀的乡中子弟通过国君主持的考试,可以做官任职,这表明春秋时期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逐渐走向瓦解,故选b项;管仲推行的“考选制度”,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春秋时期仍然以世卿世禄制为主,题干中反映的“考选制度”并没有得以确立,排除c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政治形态,管仲在个别诸侯国推行的“考选制度”不会对贵族政治造成冲击,排除d项。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可知,周武王指责商纣任用逃亡的罪人以致祸害百姓、作乱商邑,破坏了奴隶主统治秩序,根据材料“有亡(奴隶逃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可知,周文王搜捕逃亡奴隶并归还原主的做法,维护了奴隶主统治秩序,从而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故选b项;材料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文王对待逃亡罪人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能够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与方国联盟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周武王的做法,排除c项;材料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文王对待逃亡罪人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能够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与方国联盟转向中央集权无关,且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排除d项。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孙叔敖等出身低下的人却可以位居高位。而战国时期采取了选贤任能的选官方式”结合所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可知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选c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不利于宗法等级的保持,排除a项;材料“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说明冲击世卿世禄制,排除b项;据所学,此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衰落,不是材料现象导致的,排除d项。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监察体制不具有独立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形成了对监察官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层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与材料主旨“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不符 排除d项。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故选c项;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项;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项。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知汉初依据军功进行分封,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故选b项;材料强调战争中的功绩影响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的依据而非统治基础的表现,排除c项;汉初的分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性,排除d项。12【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古代货币从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说明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从秦朝不垄断发行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没有汉承秦制的关系,排除a项;汉朝中央垄断铸币权,说明加强对王国的控制,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对铸币权管控,没有体现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仁政,目的都是建立和谐安定的社会,故选b项;材料中老子论述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并未提及其经济思想,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根植于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而非道家,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二者理念并不趋同,排除d项。14【答案】b 【解析】陈不占为国君牺牲自己,履行了道义准则,遵循了“忠恕之道”,是“仁者之勇”的表现,故选b项;陈不占固然胆小但依然“赴君难”,表明他不软弱,排除a项;陈不占 “赴君难”在当时是“仁义” 之举,符合潮流,排除c项;知机识变指能了解、掌握时机,识别、适应时局的变化,这显然与“赴君难”不符,排除d项。15【答案】a 【解析】材料中“以德治国、以道治国、以爱治国、以法治国”都体现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项;据所学,儒家不提倡变革,排除 b项;材料(法家)“制裁民众”没有体现民本,排除c项;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材料体现是各家的治国主张,排除d项。16【答案】d 【解析】“因为周武王是仁人,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觉得仁人应该不会有如此暴力的事件,但没有从历史角度进行考证,说明其价值观对其的影响,故选d项;“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这里并不能说明大家都和他一样对这一事件也持怀疑的态度,排除a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其对孔子的记载是持怀疑态度的,由此也无法说明他对孔子的思想是继承关系,排除b项;“他认为记载了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的武成(尚书中的一篇)只有二三成可信度,因为周武王是仁人”它对事件质疑的理由是受自己价值观的影响而形成的,不是历史本身的真假来决定的,排除c项。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道、儒、法部分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强调“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故选b项;根据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人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并非“天道”,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诸子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具有某学相同点,但并非“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排除c项;根据材料“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统一,并非“对立”,排除d项。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中的“教化、视民如子、好儒雅”等信息可知,汉代地方治理引用了儒家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结合题目时间“汉武帝之后”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选官标准和条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奠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19【答案】d 【解析】按照西周时期宗法制的继承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姬猛继位,但是姬猛被杀,此时王位就应该是姬匄继承,而题干中“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的史实就反映出在春秋后期,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故选d项;春秋战国处于诸侯相互攻伐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也就无所谓其衰落,排除a项;按照宗法制的规定,王位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兄终弟及制,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反映春秋后期,周王室的王位继承原则,而不是诸侯争霸相互交替频繁的现象,排除c项。20【答案】c 【解析】社稷关系土地五谷,说明国家与农业息息相关,故选c项;从社稷一词中并不能看出祭祀的成分,排除a项;从社稷一词中并不能体现中国人的耕作方式,排除b项;社稷一词与国家正式形成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2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可知商鞅变法中将农业称为本业商业称为末业并且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说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方面措施,与推行县制的行政管理措施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不是商鞅变法的法治措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措施,并不能推动民族交融也不能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