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稿_第1页
高中化学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稿_第2页
高中化学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稿_第3页
高中化学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稿_第4页
高中化学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从熟悉物质入手,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七个大方面分析本课。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实验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从被鉴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

2、性质的角度探讨鉴别方法。教学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性质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设计实验教学难点:利用物理性

3、质和化学性质设计实验二、学情分析学生能够理解不同的价态决定元素具有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已经掌握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以及亚硝酸是弱酸、易分解等相关知识。但是他们对于亚硝酸钠和食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动手实验,去观察,从而发挥学习的高效性。三、实验内容1.实验准备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玻璃棒、药匙、铁架台。试剂:建筑工业用盐(NaNO2)、食盐(NaCl)、1%酚酞溶液、2molL-1H2SO4溶液、0.1molL-1AgNO3溶液、稀硝酸、FeCl2溶液、0.01molL-1KMnO

4、4溶液、淀粉KI试纸、广泛PH试纸、蒸馏水。2.利用物理性质,设计实验 表1 利用物理性质设计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步骤与现象结论方案1观察氯化钠和亚硝酸钠固体的外观略带浅黄色的白色固体是亚硝酸钠方案2加热氯化钠和亚硝酸钠固体先熔化的是亚硝酸钠方案3溶解氯化钠和亚硝酸钠固体溶解后温度降低的是亚硝酸钠3.利用化学性质,设计实验表2 利用化学性质设计方案 实验方案实验步骤与现象结论或离子方程式方案1用玻璃棒蘸取0.1molL-1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溶液分别点到淀粉碘化钾试纸上,再蘸取稀硫酸点在试纸上。试纸变为蓝色的是亚硝酸钠溶液2NO2-+2I-+4H+=I2+2NO+2H2O方案2在两支盛有硫酸亚铁溶液

5、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溶液,再加入 KSCN溶液、1滴稀H2SO4溶液。溶液先变黄色,然后变成血红色的那支试管中加入的是亚硝酸钠。NO2-+ Fe2+2H+=Fe3+NO+H2O方案3在两支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管中,分别加入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溶液。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的是亚硝酸钠5NO2-+2MnO4-+6H+=5NO3-+2Mn2+3H2O方案4分别用pH试纸测定0.1molL-1未知(氯化钠或亚硝酸钠)溶液的pH值一种溶液的pH值为5-6,为氯化钠溶液;另一种溶液的pH值为8-9,为亚硝酸钠。 方案5分别往0.1molL-1未知(氯化钠或亚硝酸钠)溶液中加入几滴1%酚酞溶液

6、变浅红色为亚硝酸钠溶液 方案6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molL-1氯化钠和亚硝酸钠溶液,并向其中滴加几滴0.1molL-1硝酸银溶液,再分别加入几滴稀硝酸并振荡。 两支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一支试管中的沉淀溶解,此为亚硝酸钠的试管;另一支试管中沉淀不消失,为氯化钠的试管。 四、实验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引导讲授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在课上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自主探究、对比归纳、交流讨论,从而得出鉴别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方法。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其中探究学习环节由两个活动组成。1.创设情境,

7、引入课题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然后介绍生活中哪些食品中含有微量的亚硝酸盐。提问亚硝酸盐使人中毒的原因,介绍亚硝酸钠的用途。然后提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问检验学生预习情况,用途的介绍使学生不至于谈化学色变。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2.探究学习活动一:利用物理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先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预习内容,对比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物理性质,然后投影展示。 表3 NaCl

8、 与NaNO2 物理性质对比性质NaClNaNO2色、状、味白色晶体、咸味白色或淡黄色晶体、咸味熔点801271沸点1413320分解溶解度(20)35.9 g81 g溶解吸放热无明显变化显著吸热 对比两种物质物理性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分别从物质的外观、熔点、溶解吸放热三方面进行探究实验。 图1食盐(白色晶体) 图2工业盐(略带浅黄色的白色固体) 图3固体加热前 图4固体加热后2825图5 NaCl溶于水温度 图6 NaNO2溶于水温度活动二:利用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探究问题1.氯化钠是强碱强酸盐,亚硝酸钠是什么类型的盐,设计实验验证。 图7 NaCl 和NaNO2中滴加稀硫酸NaNO2

9、+H2SO4(稀)=NaHSO4+HNO22HNO2=NO+NO2(红棕色)+H2O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预习内容,对比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化学性质,然后投影展示。表4 NaCl 与NaNO2 化学性质对比性质NaClNaNO2氧化性无明显氧化性2NO2-+2I-+4H+=I2+2NO+2H2ONO2-+ Fe2+2H+=Fe3+NO+H2O还原性还原性较弱5NO2-+2MnO4-+6H+=5NO3-+2Mn2+3H2O溶液酸碱性中性弱碱性与Ag+反应Ag+Cl-=AgCl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Ag+NO2-=AgNO2加稀硝酸后沉淀溶解对比两种物质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分别从物质的氧化

10、性、还原性、溶液酸碱性、与Ag+反应四方面进行探究实验。图8 NaNO2与淀粉碘化钾试纸 图9 NaNO2与Fe2+图10 NaCl 和NaNO2与KMnO4 (H+) 图11 NaCl 和NaNO2与PH试纸 图12 NaCl 和NaNO2与酚酞溶液 图13NaCl 和NaNO2中滴加AgNO3 图14沉淀中滴加稀HNO3问题2.鉴别氯化钠和亚硝酸钠还有哪些方法? 图15苹果片上滴加NaCl 图16 NaNO2固体与木条和NaNO2溶液 亚硝酸钠能与溴水反应,使其褪色;氯化钠不与溴水反应。反应方程式为:NaNO2+Br2+H2O = NaNO3+2HBr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使学生了解N

11、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在呈现信息高密度的同时也凸现了两种物质在物理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3.课堂小结请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作出总结,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教师完善板书。【设计意图】学生作出总结,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情况,同时对于学生总结的不到之处给予适时补充,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4.巩固应用课下思考:在建筑工地上,农民工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别亚硝酸钠和氯化钠?【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思索,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思路,这是一个半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