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_第1页
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_第2页
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_第3页
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_第4页
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一】课文摘要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要为此创造一个相宜的环境。”一、“汉语人文性(humanism)思想”的两层含义(一)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symbolic system)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二)与西方语言性比较,汉语的人文性尤为突出。汉民族不把语言看做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孤立的形象。而是把语言看做一个人

2、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关照、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西方语言是思维客体化的产物,汉语是思维主题化的产物。汉语是以神统形,西方语言是以形统神。如:王力先生曾说汉语是一种“人治”的语言,西方语言是一种“法治”的语言。申小龙先生对“语言的人文性”,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述:(1)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性特点的(2)语言是所有人来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3)语言制约人类思维及文化心理。二、汉语人文性思想的前提(premise)是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主要指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有必要“文化认同(identify with culture)”,而对文化结构的认识也

3、有必要“语言认同”。三、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危机(crisis of modern linguistics):语法学中句法和词法的基本范围受到了普遍的怀疑,汉字的性质及其与汉语思维的独特练习正在被重新认识,语言学与其他人文学科“言语不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正在被“淡化”。四、其根本症结在于(ultimate reason):中国现代语言学把汉语仅仅看做一个单纯的工具或符号系统,忽视了汉语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他对汉语这个符号系统的设计又是基本上仿照印欧语的结构蓝图。而隐藏在这种设计行为之后的是一种科学主义意识,即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知识,只有知识才能谈真与假的问题,于是具有

4、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国语言传统在近代学者眼中失去了价值,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目标就是走形式化、精确化的道路。我们在模仿西方人的这条道路距离汉语的特点甚远,导致了这些偏颇。这一切都归咎于忽视了“语言的本质属性(essential property)是其人文性”。所以,如果对汉语的人文性内涵和人文精神实行彻底决裂,最终只能是汉语学成为游离于汉语人文感之外的一种理性形态,造成整个学科的僵化滞后。五、汉语人文性思想提出引起的论争:(一)美国语言学家Eugene A. Nida认为:汉语人文性的理论把语言与文化认同是完全错的,语言与文化没有共同的基本精神。(二)美国学者Chu. Chaunncey. C认

5、为:说汉语结构是汉文化的产物,恐怕只是主观的想想而已。(三)澳大利亚学着Edward M. C. Donald认为:把汉语结构的特点直接对应于文化的某些特征,这已超出了语言分析力所能及的范围。他认为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到文化是一个遥远的距离。语言系统首先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用途(语域),其后表现出不同的记事程式(体裁),在后表现出语言共同体中人们不同的观念(意识形态),最后才到达可供表达的意义的宏观情境。(四)B. L. Whorf:语言相对性(多元化)。(五)美国语言学家Sapir:与其说人类生活在客观世界、社会活动之中,不如说人类更大程度是生活在特定的语言之中,现实世界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他

6、进一步认为语言体系本身决定一个人在世界上发现什么以及对此有什么想法。由于各民族语言体系不同,导致不同的语言集团有各自特定的思想和认知方式,有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六)作者认为: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consistency of the inner form pattern)。1、印欧语系的句子组织是以动词为核心的,句中各种成分都以限定动词为中心明确彼此关系,这种句子格局本质上反映的是西方民族焦点透视点的思维方式。而汉语的句子思维不是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汉语句子不是以某个动词为核心,而是用句读段散点展开,流动铺排,有头有尾,夹叙夹议,前因后果的表达思

7、想,这种句子铺排之“散”,并不是一种随意而杂乱的“散”,而是“形散而神不散” (form loose but logic does not spread)。这里的“神”,就是汉语句子的表达功能和句子的铺排的逻辑性推理。中西语言造句,艺术构图的不同就在于形式上的散点视与焦点视之分,过程上的动态视与静态视之别。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而且特别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后面的是深层解释。英语的句子以定时动词为核心,运用各种关系词组成关系结构的板块,这是一种空间性的构造,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心理时空,而且特别偏重于时间,在造句上采用句读按逻辑事理铺排的方法。如果说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一种物理空间体,那么汉语句子是

8、一种心理时间流。2、汉语的结构特征(architectural feature)同样具有文化通约性(culture commensurability)。结构主义语言学者索绪尔曾把西方语言和文字的关系经典的解释为一个人的相貌和他的照片的关系,然而他紧接着又指出:“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汉字是一个以形达意与思维直接联系的独立的表意系统,汉字的结构系统表现出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这种样式不把客观世界和思维主体对立起来,不以外部事物极其客观性质作为思维对象,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于世界以某种意义。汉字构型要解决的不是事

9、实问题,而是意义问题,即客观与人的关系问题: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不是真假问题,而是价值选择问题,即客观与人的情感需求的问题。 对汉语与各国文化结构通约的研究,为中国语言学本体论(ontology)和方法论(methodology)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范式,也使语言学与整个中国文化研究有机结合,真正成为一门人文科学。我的整理:以往人们谈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多限于词汇的层面,早期的人种语言学的工作就是为一种文化内容中各方面的相对比重给出词汇指数这种浅层的对应使一些有追求的人类学家断然否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资料整理一,汉语人文性研究的重要意义(significance) 张永斌 (一)继承和传播汉语

10、所特有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传统的需要。汉语以其崇高的文化品味和价值诉求,承载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中国读书人别样的思想风貌和审美人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应对全球化趋势挑战的需要,全球化对教育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集中体现在价值观、文化观与语言观上。 (三)语文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同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强调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性与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唤醒心智与智慧,促进审美观成长的文化过程,必须注重和加强文化精神的建构。二、 从

11、语言的共性(universality)与特性(speciality)方面 (关于语言的共性问题-申小龙)语言当然有共性,这是语言作为人类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活动决定的。然而语言又是具体的民族语言,具体的“个性”语言,离开了语言的个性,就没有语言的共性。在我们发现许多西方语言理论的普遍范畴、概念对汉语不适用时,我们对语言共性的探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普遍性从肤浅的语言表层提升到信息层;一种是把普遍性从肤浅的语言表层提升到心理层。人类语言在脱离他的表层样态而进入信息传递和心理认识的高层面分析的时候,现实的共性更贴近人类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活动,因而就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汉语的人文性这一命题强调的是汉语的

12、特殊性,它是基于这样一种反思: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种种症状都是由于忽视了汉语的人文性,所谓汉语的人文性,概括的说是指汉语是一种充斥着人的立体意识的语言,具体地说,汉语具有西方语言无可比拟的民族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心理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从本质上说,任何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具有人文性这一本质属性。但汉语的人文性在与印欧系形态语言的比较中具有独特性。他是思维主体化的产物。这一点从他的非形态面貌“意合”特征性即可印证。而且,汉语句子的心理视点不是“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这样对汉语句子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以语义关联和表达功能为主,语法关

13、系为副,这又是汉语人文性的一种表现。“散点视”和“焦点视”,反映了中西语言向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认同,显示了不同文化现象、文化精神的不可通约性。这也是语言个性的鲜明体现。三、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 (评申小龙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戴昭铭 语言具有人文性的属性,这种属性总是会在一种具体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这种在语言具体存在的状态中表现出的人文性的意义,就是语言的文化义。从汉语语言学来说,在申小龙看来,尽管其他语言也可以有他们自己的人文性,但还与本身独特的人文性的发现和阐述,却使我们对汉语的特点获得了文化渊源和哲学精神上的深刻理解,获得了“独具只眼”的观察点,以便我们把汉语研究建立在自己本体论和民族文化

14、哲学的基础之上。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来说,“人文性”这一涵盖着丰富语言事实而并非假说的概念,使申小龙的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根基。我们不得不相信他的理论并非得自纯粹的演绎和思辨而是得自广泛的归纳和深到的研究。申氏自己也是这样说的“汉语研究的现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样,要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据,而不是到西方的菩提树上去摘下一串现成的果子”。申小龙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成果,这一点不是以他自我判断为转移的。所以他认为语言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他的研究不可能是纯语言的。双向交叉语言学派(two-way cross language school of thought)也认为语言的

15、性质是多维的:生物性、物理性、信息性、人文性,所以人文主义对语言的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游如杰认为语言可以包括在文化之内,不过他在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人类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传播的工具。社会交际文化语言学派(soci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language school of thought) 则主张把语言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突出而语言的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总结以上学派对语言人文性的理解,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人文性看成是汉语的基本属性,都认为语言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都试图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语言。对语言的人

16、文性与文化意义的认识,对全面认识语言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四、从主体意识(subject consciousness)与汉语的文化特征 马氏文通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文化心态 申小龙如果说西方语言是一种严格受形态规定制约的“法”治语言,那么汉语则是没有形态制约的“人”治语言。汉语的组词造句没有西方语言那种非此即彼的冷静的客观意识,而是在语言单位的形式与功能的变化上持一种非常灵活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即是“万物皆备于我”之哲学精神的语言关照,又是汉语全部文化特征的本源所在。中国文化语言学是以对汉语的独特的人文性反思与理解为自己的出发点的,他是世界范围内蔚为壮观的人类文化研究宏观背景和中国本土数千年语

17、文研究人文主义传统的历史积累下,理应比西方人类语言学更为深入的开掘与更为宏富得建树。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语言研究传统中人文性的精华,突破受制于西方近代科学主义思潮的“僧侣”性学术规范,借鉴西方人文主义语言研究的成果,建立一整套汉语研究的文化学方法。正如姜亮夫所说:“整个汉字的精神,是从人出发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将汉字的构型方略归纳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无论是天上之“象”,还是地上之“法”都需要人的“仰”“俯”去摄取。俯仰之际就为万物之象打上了人的印记,因而“物象”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象”,文字的结构赋予经验以主体意识

18、的特征,使之带有人的需要、人的态度、人的评价的色彩。五、语言人文性研究之中西对比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厦门大学 戴丽霞西方人类语言学也将语言的人文性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它的创始人是Franz Boas,其主要观点是“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语言形式,但语言形式不能决定文化水平”。E. Sapir继承了Boas的传统,并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B .Whorf进一步论证了Sapir的观点,并指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从上述可以看出,西方人类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人文性这一本质属性是持肯定的态度。那么汉语基于汉民族思维的辩证性、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所表示出来的重意会

19、的特点是汉语的人文性。西方语言基于西方思维的精密性、重客观的自然性所表现出来的形式规则外化的特点也是人文性。一种语言与一种文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全面而深刻的。因此,把语言的人文性规定为只受某一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或是只向某一种文化因素认同,结果是只会框束自己的视角。中国文化语言学致力于研究汉语及其历史发展中广袤而又深邃的文化内涵,研究汉语中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心理方面的文化积淀。它一方面认定汉语的结构、精神与规律同中国文化的结构、精神与规律有着深层通约性,通过对这种通约性的研究,全面揭示汉语的文化特征,对汉语的本位论(standard theory)和研究方法提出前所未有的科学系统的

20、新学说。把中国文化语言学的追求放在多方位的态势上。六、从词的角度谈语言的人文性 论语言的人文性与词的文化义 苏新春 汉语词语作为汉语的基本使用单位,作为语义(semantics)与语形(words form)的结合物,也会在他的种种方面表现文化的丰富内涵。(一)词的文化意指的不是文化体系中的某种特定要素。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揭示出投影在词语身上的民族文化光彩。(二)词的文化义不是独立于词的语言意义的。词作为语义与语形的结合体,作为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交际单位,它具有固定的表义功能,我们称之为语言义,即他作为所以能成为一个语言结构单位的意义。同时,词又具有丰富的文化义。其实

21、那些隐含在词的语言结构义内部、隐含在词的语言结构形式方面的文化义才更有价值。例如:对于“人”这个字,古今有过的看法很多:“仁也”,是从社会道德而言,“高级动物”是从生物发展阶段而言;“会使用工具,制造工具”是从社会属性而言。这些人是都是“人”这个词的语言意义,但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他们又无一不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义。(三)词的文化义不仅仅是通过语言义表现出来的。词的语言义的形成过程,总是在种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掺揉着人的意识活动,因此,从词的语言义可以大量的分析出文化义的存在。例如,人们一般都喜欢用“约定俗成”来作为解释语言音义合成是不可解的依据,并把它看作是语言的一个本质。恰恰是这个“约定俗成”

22、中,充满着文化环境的渗透力。这个“俗”就是文化之“俗”,这个“约”就是文化之“约”。只是在这种影响语言的“俗”与“约”种,总是有那种浅层文化在起着作用。 从上面的三点可以看出:这种在语言具体存在状态中表现出人文属性的意义就是语言的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汉语词汇,作为汉语的基本使用单位,作为语义与语形的结合物,也会在他的各方面表现出文化义的丰富内涵。 【三】 我的愚见( 一 ) 我想给大家看一段我摘录别人的话。“但从她的言行里传达出的,都是儒、释、道的精髓,是朴素的做人伦理,是保存在民间的优良古风。古语说“礼失而求诸野”,是说在乱世浊世,礼崩乐坏,上层和主流人群常常失去了道德和礼仪,倒是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