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问题形成原因与对策 - 经典论文_第1页
中国养老问题形成原因与对策 - 经典论文_第2页
中国养老问题形成原因与对策 - 经典论文_第3页
中国养老问题形成原因与对策 - 经典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养老问题形成原因与对策 - 经典论文 (一)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相比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需要有符合特定条件的场所和房屋, 需要有医疗、护理、康复、文娱等设施设备, 需要有医护、社工、心理、康复、营养等服务人员, 需要支付水、电、热、气、通讯费用等, 建设投入成本大, 日常运营成本高。社会养老成本可以由养老单位垫付, 但最终的支付方是老年人或政府。近些年来, 我国积极投入财政资金用于养老设施建设或建设补贴, 用于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人员培训补贴, 用于经济困难老人的居家服务补贴等, 一定程度推进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但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社会养老成本的需要相比还明显不足。从微观上看, 以天津

2、市为例, 在养老单位运营成本补贴方面, 2xx年以来, 政府对收养失能老人的民营养老机构床位, 每年补贴2250元。根据国际经验和理想的人员配置看, 1名养老护理员服务失能老人, 最多不超过3人。按3人计算, 假如养老护理员的工资能够达到2xx年天津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63180元的水平, 折合到每位失能老人或每张床位上的仅养老护理员的人工成本为21060元。政府投入资金仅占养老护理员人工成本的10.6%, 当然占一位老人整体社会养老成本的比例更低。自2xx年起, 天津市政府按照失能程度分别给予经济困难老人每人每月为200元、400元和6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补贴与失能老人的实际养老成本相

3、比也是杯水车薪。在养老单位建设补贴方面, 对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 天津市政府给予每张床位15000元一次性建设补贴, 但每张床位建筑面积必须在30平米以上。15000元的补贴, 与30平米建筑的成本相比, 或许不到后者的1/30。即使在整体福利支出较低的新加坡, 政府基本上会给新建养老机构提供90%的建设资金3。日本在2xx年实施介护保险法以前, 作为社会福祉法人登记的养老护理机构, 90%以上的建设费用由政府资助, 另外由地方政府提供全部日常运作费用4。从宏观上看, 近些年来, 我国包括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在内的整体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一般在20%以下, 不仅低

4、于采取社会民主主义和保守主义福利体制的一些国家, 如2xx年挪威的38.8%、德国的45.55%, 而且低于采取福利体制的国家, 如2xx年美国的21.11%5。在社会保障支出中, 2xx年我国用于养老服务、智障与精神病服务、儿童福利和儿童救助、残疾人服务、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所有社会福利事业的支出共5440.2亿元, 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仅为3.4%2。2xx至2xx年医疗救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相当于美国的1/706。由于较少的社会保障财政投入,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工资替代率一般在30%至40%之间, 而2xx年新农保的替代率仅为11.16%, 城居保的替代率仅为3.14%7。根据国际

5、劳工组织的建议, 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替代率应在45%至55%之间8。较少的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和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与相对高昂的社会养老成本形成了较大张力。(二) 老年人社会养老支付能力不足据调查, 2xx年,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平均只有2061元, 而养老机构平均收费为2134元/月。虽然从数值上看, 后者比前者高出的并不算多, 但入住老人除了支付养老机构服务费用外, 还要负担自己相对高昂的医疗费用以及必要的日常其他开支1。居家养老服务收费也较大程度超出了老人的实际支付能力, 比如, 2xx年在xx、xx、广州、xx、xx、xx、xx、xx、xx和xx等十城市, 陪同老人看病、家

6、庭病床、康复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分别为28.75元/次、43.21元/天、32.85元/次, 而老人的可接受价格分别为14.75元/次、28.58元/天、21.02元/次。市场价格与老人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距9。由于历史上我国劳动者工资普遍较低, 个人积蓄较少, 再加上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物价上涨等客观原因, 相比金字塔型的整体社会阶层结构, 目前高收入和中等收入老人更少, 低收入老人占的比重更大, 并且高收入和中等收入老人大部分为60—70岁的自理老人, 低收入老人大部分为70周岁以上, 更需要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失能老人。目前的老年人收入及其群体结构状况决定了仅仅老年人群体自身无力承

7、担昂贵的社会养老成本。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派生出社会养老扶持政策顶层设计不细、操作性差、难以落实等系列问题。老年人整体支付能力不足以及老年人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派生出不合理的养老服务结构和布局等诸多问题。面对目前老年人较低的支付能力和政府较少的财政投入, 为避免亏损、追求必要的盈利, 养老单位, 尤其是民营养老单位努力采取各种各样降低成本的措施, 如将服务人群定位为自理老人, 将功能定位于主要为自理老人提供服务, 尽可能减少设施设备支出, 尽可能减少服务人员和人员劳动报酬等等。这些降低成本的措施, 进而又引发了其他问题, 如养老服务人员招工难、留不住、素质低, 养老服务水平低端徘徊、养老风险或隐患较

8、大等。即使养老机构采取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措施, 但据调查, 在天津、xx、xx、xx、xx、xx、xx、xx、xx、xx、xx、xx12个城市, 48.1%的被访养老机构的运营状况为基本持平, 32.5%的被访养老机构亏损, 有盈余的被访养老机构所占比例仅为19.4%1。这又进一步说明了社会养老成本支付和成本需要之间的矛盾问题。(二)、当前中国社会养老根本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们很容易把社会养老支付达不到社会养老成本需要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未富先老的当前国情。笔者认为, 这是不准确的, 或者简单化了。一是因为, 我们能够说我国当前老年人群体总体还未富, 但不能够说我们整个国家或政府财政未富。2xx

9、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二位。2xx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08亿元人民币, 约是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的日本的2倍。2xx年至2xx年,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8%, 远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10。2xx至2xx年, 虽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分别为12.8%、10.1%、8.6%、5.8%, 但与国内生产总值7.8%、7.7%、7.4%、6.9%的增速总体保持相当的水平。2xx年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52217亿元人民币, 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11121314。二是因为, 如果用于老年人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的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达到合理比例, 社会养老事业依然问题重

10、重, 那么我们可以把根本原因归结为未富, 或者说, 虽然整体富了, 但人均未富。但如前所述, 显然不是这样。问题是, 为什么我们没有投入相对多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为什么老年人社会养老支付能力总体上严重不足?笔者认为, 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高积累、低消费的国民收入分配思路和实践, 二是对社会养老福利性的认识不足。(一) 高积累、低消费的国民收入分配思路和实践我们民族历来就有有备无患、克俭节用的积累和消费观念。建国后, 面对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 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的自我积累, 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国民收入分配思路。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积累率一般保持在

11、30%左右, 部分时期曾高达51%。改革开放后, 我们国家总体上延续了这一思路, 并且积累率曾一度走高。xx年以后, 积累率保持在35%以上。2xx年达到45%, 消费率降到53.6%。而21世纪初, 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0%左右, 中等收入国家为74%左右, 高收入国家为77%左右。总体较高的积累率导致居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的低水平。1953至1978年职工的平均工资年增速只有1.4%, 而同期国民收入的年增速为6.0%。职工工资和福利基金在工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52的58.7%不断下降至1978年的20.5%。152xx年劳动者报酬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所占比

12、重为50.7%, 2xx年下降为47.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0%55%。161978年劳动者报酬在最终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为15.6%, 2xx年下降到11.2%。发达国家在30%以上。17我国目前70岁以上的老年人适逢高积累的经济运行历史时期, 个人积蓄少, 养老金收入低, 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 从根本上造成了其在社会养老消费方面的捉襟见肘。(二) 对社会养老福利性的认识不足古今中外的人们一般从总体上将老年人群体视为社会弱势群体, 将养老服务视为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给予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支持。养老服务业整体上具有福利性或公益性的特点。自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虽未

13、否认社会养老的福利性, 但从十余年来社会养老的政策内容和政策实践来看, 对社会养老福利性的认识还存在诸多不足。认识上的不足形成老年社会福利水平低、覆盖面窄的深刻根源。其一, 对老年人社会养老消费能力的过高估计。如2xx年民政部等11个部委的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国办发2xx19号) 、2xx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xx-2xx年) (国办发2xx60号) 等政策文件在论述社会养老的可行性时, 皆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自我保障能力提高, 已经为社会福利社会化或社会养老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样的过高判断仅仅是对宏

14、观经济形势和全体人民生活状况的整体描述, 不完全符合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实际情况。其二, 对社会力量角色的模糊认识。基于建国后社会福利由国家和集体包办、资金不足、福利机构少的历史背景和问题, 十余年来我国积极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和老年事业的产业化。政策文件给予社会力量以养老设施举办者以及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定位无疑是正确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但社会化、产业会的养老设施是否还是福利的提供者呢?从2xx年民政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 (国办发2xx19号) 、2xx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 (民发2xx170号) 等系列文件看, 政策仍然将社会办养老

15、设施界定为社会福利机构或社会办福利机构, 将其服务界定为福利服务。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由国家和集体包办的公立养老设施, 其投入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是不要求或不完全要求老人支付的, 福利的提供者与设施的举办者是合一的。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设施, 即便是非营利组织, 其投入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最终是要由老人或政府支付的, 其只是设施和服务的提供者, 并非是福利的提供者。其三, 补缺型社会福利的惯性思维。美国学者威伦斯基和利比克斯曾把社会福利分为两大类, 一是低水平、满足特定人群需要以及强调家计调查的剩余性福利, 二是高水平、满足所有公民需要以及无须特定获取资格的制度性福利。18有的学者又称剩余性

16、福利为补缺型福利、制度性福利为普惠型福利。2xx年民政部副部长xx在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解读社会福利社会化问题时, 曾提出我国的社会福利应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2xx年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把社会福利基本实现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作为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无论是政策认识, 还是领导的观点, 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但从具体推进政策来看, 目前我国老年人所能享受的社会养老服务福利总体上还是属于补缺型社会福利。2xx年财政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关于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的通知 (财社2xx113号) 要求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 但

17、对何谓经济困难没有具体界定。根据2xx年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在全国省级层面建立老年人补贴制度情况的通报, 各省市除对部分高龄老人享受津贴的经济条件没做要求或做出较宽的要求外, 对失能老人享受补贴的经济条件大多做出了这样一些限定, 如属于城市三五或农村五保老人, 或低保家庭或特困老人, 或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或个人月收入低于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等。从这些限定条件不难看出, 与实施社会养老之前的历史时期相比, 享受社会养老福利的老人有了大量的增加, 但与整个老年人群体相比, 这些经济困难, 准确说是经济困难程度较重的失能老人, 在老年人群体中只是较少的特殊部分。在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

18、程中, 总体上缺少实施普惠型社会福利的传统、经验和观念积淀, 社会福利决策者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惯性思维成为推进普惠型社会福利的重大认识障碍。(三)、中国社会养老的根本出路为破解当前我国社会养老面临的根本问题, 强化政府与老年人作为社会养老支付主体的责任, 使支付主体具有与成本需要相当的支付能力和水平, 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社会养老的根本出路在于:一是从根本上扭转国民收入分配思路和格局, 切实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 为提升老年人社会养老支付能力、能够消费提供条件, 为老年人克服但存方寸地, 留与子孙耕的传统心理、愿意消费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加强对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精准

19、设计, 强化各级政府的福利责任和担当意识, 优化福利提供方式和提供机制, 加强设定福利覆盖范围和福利水平的科学性, 确保社会养老支付水平不低于实际成本的需要。(一) 扭转国民收入分配思路和格局扭转国民收入分配思路就是要将高积累、低消费的思路转变为适当积累、适当消费或降低积累、扩大消费的思路, 就是要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思路。建国以来基本上一直持续的高积累、低消费的国民收入分配实践表明, 扭转思路是何等困难的事情。为实现思路的根本转变, 当前必须认识到, 这是以人为本、实现人民主体地位的需要, 否则, 就失去了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协调小仁政与大仁政、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关系的需要

20、, 发展经济绝不能竭泽而渔断了子孙后代的后路, 也不能因子孙后代而对当代人课以苛刻的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动力的需要, 没有必要的积累, 就没有扩大再生产, 没有必要的消费, 也就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抵御外部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 否则无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国家所面临的、社会公共服务短缺、社会动荡、信仰缺失等问题;是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既需要现代的经济, 也需要现代的社会。扭转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就是要切实改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所占比重过低的状况, 就是要通过税收、财政、法律等手段取消非法收入

21、、抑制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高过低收入, 促进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使劳动者年老后具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就是要加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事业财政投入力度, 加大住房、医疗、教育等其他民生事业财政支持力度, 探索并施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 并消除其因顾及子女或自身医疗等而产生的消费顾虑, 提升其消费意愿, 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有效性需求不足问题。(二) 加强对老年人社会养老福利的精准设计首先, 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福利责任和担当意识。在社会养老问题上, 各种社会力量已经发挥并还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它们只是成本的垫付者。其垫付的成本最终是

22、要由作为消费者的老人或作为福利提供者的政府买单的。其次, 要优化福利的提供方式和提供机制。近年来, 我国政府曾以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或补砖头、补床头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意欲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机构养老。这种方式对机构养老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如由于社会力量追求投资回报使得这些补贴能否转化为老人的福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方式对促进社会办养老设施相互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作用较小;不利于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协调发展及相互衔接。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还曾以高龄津贴、居家养老补贴或补人头方式直接资助经济困难老人。这种方式保障了老人作为福利享受者

23、的地位,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也存在老人并没有将补贴用于接受社会养老服务的问题。综合这些弊端或问题, 建议:一要将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和高龄津贴、居家养老补贴以及三无、五保老人的养老福利金等统一为养老服务补贴。二要借鉴北欧和施行长期护理险国家的养老事务管理经验, 整合现有社区老年人综合服务组织, 在合理区域成立养老事务中心, 负责评价和整合养老服务资源;负责老年人身体评估、指导老人选择居家或机构养老, 对老人养老实施个案管理;负责依据养老服务标准, 跟踪和评估养老服务质量;负责养老服务补贴发放相关事宜。19在养老事务中心指导下, 老人自主选择居家或机构养老方式, 自主选择具体的养老服务设施, 自主评价养老服务质量;老人缴纳部分养老服务费用, 其他费用由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养老事务中心领取;只有由老人选择并通过老人和养老事务中心评估的养老服务设施才能领取养老服务补贴。三要加强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