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_第1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_第2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_第3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_第4页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一类疾病。本研究通过收集临床病例,整理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型分布特点,重点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病程进展过程中的证型演变趋势,有助于分析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为 GERD 的中医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1 研究资料1. 1 临床资料: 收录 2011 年 12 月至 2012 年 2 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1. 2 诊断标准: 胃食管反流病( GERD) 是指胃或

2、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的一系列食管症状和并发症,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 NERD) 、反流性食管炎( RE) 和 Barrett 食管( BE) 。1. 2. 1 胃食管反流病问卷: 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展了GERD 的问卷调查,胃食管反流病问卷(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 gerd Q)。Gerd Q 总分≥8,提示GERD 诊断,Gerd Q 8,提示非 GERD。1. 2. 2 西 医诊 断标准: ( 1 ) 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标准:参考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 2)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消

3、化内镜学分会于2004 年2 月7 日讨论通过的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3)Barrett 食管诊 断标准: 参考Barrett 食管诊治共识修订版。1. 2. 3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 1) 中医诊断: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7 年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制定的 GERD 中医诊断标准。主症: 烧心、泛酸或反食、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 次症: 胃脘胀痛或痞满、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梅核气、咽痛、咳喘、便溏或便秘。凡符合此标准,主症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其中两项者: 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泛酸或反食。( 2) 中医分型: 导师袁红霞教授根据多年临床

4、经验提出胃食管反流病以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胃气因虚上逆发为本病,故将本病的病机关键概括为胃虚气逆;,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主症及辨证特点,将本病分为: 胃虚兼肝胃不和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胃虚兼寒热错杂型及胃虚兼胃阴不足型 4 种证型。1. 2. 4 胃食管反流病分期标准: 以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量表结合中华中医药学会消化病分会发布的中华消化病诊疗指南的症状轻重分级表,参考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标准,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轻、中、重 3 期。将症状分为无、轻、中、重 4 级,单项分分别为 0、1、2、3。各级症状评分 = 单项分× 条目数,总分 = 各级症状评分之和。以单项分为 0 的无症状项目为阴

5、性项目,单项分≥1 的项目为阳性项目。总症状指数 = ( 总分 阴性项目数) /阳性项目数。总症状指数 1. 5 分的为轻度胃食管反流病,总症状指数≥1. 5 且≤2. 5 的为中度胃食管反流病,总症状指数 2. 5 的为重度胃食管反流病。1. 3 纳入及排除标准1. 3. 1 纳入标准: ( 1) 符合 Gerd Q 诊断标准的患者; ( 2)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 ( 3) 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标准的患者; ( 4) 病程 4 周或以上者; ( 5)排除心、肺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烧心、反酸、胸痛等; ( 6) 无贲门、食管及腹部手术史。1. 3. 2 排除

6、标准: ( 1) 有癌变或外科手术情况者; ( 2) 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 ( 3)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1. 3. 3 病例剔除标准: 纳入病例依从性差,病例填写及体质问卷不完整者,视为剔除病例。2 研究方法调查人员均为中医内科学消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通过问卷以及临床观察,详细填写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量表,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后填写病历表格,判断疾病分期,确定证型诊断。采用 Microsoft Excel 建立数据库,使用 SPSS16.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 研究结果3. 1 性别分布情况: 本研究收录胃食管反流

7、病患者 60 例,其中女性34 例,男性26 例,男女比例为1 1. 3,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 2 年龄分布情况: 本研究收录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其中年龄最大 82 岁,最小 31 岁,平均( 53. 83 ± 12. 69) 岁。参考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年龄划分标准的规定: 44 岁以下者为年轻人,45 59 岁为中年人,60 岁以上为老年人。其中年轻人 13 例( 21. 67%) ,中年人 31 例( 51. 67%) ,老年人 16 例( 26. 66%) 。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年龄构成中: 中年人 老年人 年轻人。3. 3 病程: 在收录的 60 例胃食管反流病病

8、例中,病程最短1 个月,病程最长 30 年。将病程分为 4 段,各段病程的例数分布如下: 1 6 个月 29 例( 48. 33%) ; 7 个月 3 年 15例( 25. 00%) ; 4 10 年 5 例( 8. 33%) ; 10 年以上 11 例( 18. 34%) 。3. 4 疾病轻中重的分布: 60 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轻度27 例( 男 14 例,女 13 例) ,中度 23 例( 男 12 例,女 11 例) ,重度10 例( 男3 例,女7 例) 。其中在疾病轻中度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在疾病重度女性明显多于男性。3. 5 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3. 5. 1 证型分布: 所收

9、录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中胃虚兼肝胃不和型 30 例,占总数的 50. 00%; 胃虚兼寒热错杂型 13 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 13 例,各占总数的21. 66% ; 胃虚兼胃阴不足型 4 例,占总数的 6. 66% 。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寒热错杂、胃虚兼痰瘀交阻 胃虚兼胃阴不足。3. 5. 2 证型与病程的关系: 见表 1,经秩和检验,各组中医证型的构成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说明随发病时间的延长,各时间段的主要证型各不相同。发病之初胃虚兼肝胃不和及胃虚兼寒热错杂证型多见,病程日久,胃虚兼痰瘀交阻和胃

10、虚兼胃阴不足证型多见。1 6 个月: 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寒热错杂 胃虚兼痰瘀交阻; 7 个月 3 年: 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寒热错杂 胃虚兼痰瘀交阻 胃虚兼胃阴不足; 4 10 年: 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痰瘀交阻 胃虚兼胃阴不足; 10 年以上: 胃虚兼痰瘀交阻 胃虚兼胃阴不足 胃虚兼肝胃不和。3. 5. 4 证型与疾病分期的相关性: 见表 2。在胃食管反流病轻中重 3 个阶段,各证型分布情况经秩和检验,各组中医证型的构成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不同组间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轻度胃食管反流病阶段,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寒热错杂 胃虚兼

11、痰瘀交阻; 中度胃食管反流病阶段胃虚兼痰瘀交阻证型增多,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痰瘀交阻 胃虚兼寒热错杂 胃虚兼胃阴不足; 重度胃食管反流病阶段: 胃虚兼肝胃不和证型 胃虚兼胃阴不足 胃虚兼寒热错杂 胃虚兼痰瘀交阻。胃虚兼肝胃不和证型在各期出现频率较多,随疾病进展,胃虚兼胃阴不足证型增多。4 结论4 1 本研究收录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其中女性 34例,男性 26 例,男女比例为 1 1 3,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 2 本研究收录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60 例,其中年龄最大者 82 岁,最小 31 岁,平均年龄 53 83 士 12 69 岁。年龄构成中: 中年人 老年人 年轻人。4 3 胃食

12、管反流病轻中重分期情况,轻度有 27 例,中度有23 例,重度有 10 例。其中在疾病轻、中期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别,在疾病重期女性明显多于男性。4 4 所收录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寒热错杂、胃虚兼痰瘀交阻 胃虚兼胃阴不足。以胃虚兼肝胃不和证型最多见,占总数 50%。4 5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之初胃虚兼肝胃不和胃虚兼寒热错杂证型多见,病程日久,胃虚兼痰瘀交阻和胃虚兼胃阴不足证型多见。4 6 胃食管反流病轻度期以胃虚兼肝胃不和及胃虚兼寒热错杂证型为多,中度期胃虚兼痰瘀交阻证型增多,中度期以胃虚兼胃阴不足证型多见。发病三期中胃虚兼肝胃不和证型贯穿始终。5 讨论胃食管

13、反流病的发病基础为脾胃虚弱,病机关键为气机升降失调,胃虚气逆。根据导师袁红霞教授的临床经验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胃虚兼肝胃不和、胃虚兼寒热错杂、胃虚兼痰瘀交阻和胃虚兼胃阴不足 4 型。通过 60 例病例的临床研究发现,胃虚兼肝胃不和证型较其他证型多发。4 型出现频数为: 胃虚兼肝胃不和 胃虚兼寒热错杂、胃虚兼痰瘀交阻 胃虚兼胃阴不足。随着胃食管反流病病程的发展和病情的加重,证型也在不断变化。发病之初胃虚兼肝胃不和证型和胃虚兼寒热错杂证型多见,疾病进一步发展,胃虚兼痰瘀交阻和胃虚兼胃阴不足证型增多。随着疾病发展可出现火郁、湿停、痰阻、血瘀等病理变化,即虚实夹杂的情况。起病之初,患者脾胃素虚,或因情志

14、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肝木横克脾土,影响中焦斡旋功能,脾胃气机升降紊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发为本病,为胃虚兼肝胃不和之证,可见呕恶嗳气,频吐酸水,脘腹胸膈满闷,胁肋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等表现; 或因外感寒邪、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之气,少阳之邪热乘机内陷,寒热错杂犯于中焦,致使脾胃运化失常,升降紊乱,胃气上逆发为本病,为胃虚兼寒热错杂之证,可见嗳气频频,胃脘痞满,恶心干呕,肠鸣下利等表现。肝郁气滞日久,气郁化热,耗液伤津,终致胃阴不足;气为血之帅,气病久则入血分,气滞血停,终致瘀血内阻。脾胃运化失常,饮食物不能受纳腐熟,食积可壅滞化热,热盛灼津,日久则胃阴亏耗; 水停可聚湿成痰,痰湿之邪阻滞经络,

15、日久则气滞血瘀。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出现气滞、痰阻、血瘀等病理变化。气、痰、瘀搏结,交阻于食管,可见咽堵如有炙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骨后针刺样疼痛,痛处固定,面色晦暗,舌暗苔腻等胃虚兼痰瘀交阻的表现。或津枯阴虚,食管失养,可见吞咽梗阻,饮食难下,咽干少津,嗳气不止,时作干呕,饥不欲食,五心烦热,舌红少津等胃虚兼胃阴不足的表现。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病例数较少,应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减少统计学的误差。病例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选择性偏倚。为更全面深入了解 GERD 证型的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还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证候调查研究,以期得到更为全面、客观的结果。参考文献:1 Jones R,Junghard O,Dent J,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Gerd Q,atool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 in primary care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9( 30) : 1 030 1 038.2 林三仁,许国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