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理(含解析)一、选择题: 1. 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 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内环境中,血浆中的的蛋白质含量最高,D正确。2.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液、b液和c液共同

2、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B. 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C. 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D. 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答案】B【解析】【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故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A正确;B、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进入消化道,不通过血液运输,B错误;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时氧气被消耗,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增加,故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C正确;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使A液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B。3.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运动大量出汗后,应多喝淡盐水B. 心肌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 手脚磨出的水泡里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D. 急性肠胃炎病人脱水时,应多喝葡萄糖盐水【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详

4、解】A、运动大量出汗后,在失去水的同时也失去了无机盐,所以应多喝淡盐水维持水和无机盐代谢的平衡,A正确;B、心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B正确;C、手脚磨出的水泡里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C正确;D、患急性肠胃炎时,由于胃肠出现炎症,所以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喝进去的葡萄糖盐水不能被吸收,因此应该注射或者输入葡萄糖盐水,D错误。故选D。4.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不能传递给肌肉细胞B. 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D. 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答案】D【解析

5、】【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传出神经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递给肌肉细胞,A错误;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不会逐渐减弱,C错误;D.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D正确。故选D。5.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

6、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不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都跟大脑皮层有关C.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能一直保留,不容易消退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

7、完成。(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例如,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会迅速走进教室;行人听到身后的汽车喇叭声,就会迅速躲避等。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A错误;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都和大脑皮层有关,B正确;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也就是暂时性的功能联系,如果以后在铃声后不给狗喂食,形成的条件反射会消失

8、,C错误;D、食物引起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B。6.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的反应可称之为反射D. 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

9、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解:A、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A正确;B、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特化的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发生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C错误;D、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故选A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7.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处于

10、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的C1-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甘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 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不会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C.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膜内外电位都会发生变化D. C1-进入突触后膜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1-通道开放,使C1-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详解】A、甘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

11、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A错误;B、甘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的C1-通道开放,使C1-内流,从而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发生改变,B错误;C、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因此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膜内外电位都会发生变化,C正确;D、Cl-进入突触后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C。8.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12、相同B. 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C.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D. 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受体结合,两者的受体不同,A错误;B、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

13、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9. 考场上,当你专心作答生物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 B. C. D. 【答案】D【解析】专心做题时,要看题目故有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参与;思考后需要写下答案,需要W书写性语言中枢区的参与;所以专心作答听力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V区和W区。答案是D。【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W区: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S

14、区: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V区: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H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10.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B.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或被细胞吸收重新利用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详解】A、激素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调节细胞

15、的生理活动,因此在人体内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而发挥作用,A正确;B、激素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被立即灭活,不能被细胞吸收重新利用,B错误;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能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能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C正确;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11. 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B. 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 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间接地促进自身的合成与分泌【答案】A【解析】【

16、分析】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详解】A、图可知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寒冷环境中会促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故A正确。B、垂体除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但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故B错误。C、缺碘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b含量会高于正常值,故C错误。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间接地抑制自身的合成和分泌,故D错误。故选A。12. 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射到a、b、c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

17、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A. 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B. 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等C. 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D. 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前两天因碘被吸收利用,放射性下降;两天后血液中放射性上升是合成的带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的缘故;第四天注射不同物质,曲线发生变化,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抑制了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曲线下降;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

18、激素,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加快,曲线上升;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详解】A、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若a狗甲状腺功能正常,则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大于C,现在a小于c则说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A正确;B、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b相同,B错误;C、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所以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D、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自身含放射性碘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无影响,起对照作用,D正确。13.胰岛素可使

19、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胰岛B细胞以胞吐方式将胰岛素释放到细胞外B.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的分泌量随之增加C. 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D. 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答案】C【解析】【详解】A、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A正确。B、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因为能降低血糖,所以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B正确。C、由题意可知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不消耗ATP,所以是协助扩散,C错误。D、因为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

20、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所以它们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D正确。故选C。14.如图为血糖调节模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甲能接受血糖浓度升高和下丘脑发出的信号B. 胰岛素作用的效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 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D. 血糖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饮食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一方面作用于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另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下降。【详解】A.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能接受血糖浓度升高和下丘脑发出的信号,A正确;B.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

21、糖浓度降低,会发过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属于反馈调节,B正确;C.胰岛素不能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错误;D.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D正确。故选C。15. 某研究小组进行一个有关大鼠甲状腺激素调节的实验,材料与方法如下:若干大鼠按实验要求分为2组。对甲组大鼠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滴注等量的09% NaCl溶液,从滴注开始测定2h内大鼠的耗氧量并记录。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预计甲、乙两组大鼠平均耗氧量为甲乙B. 实验时甲组应选用雌性大鼠,乙组应选用雄性大鼠C. 实验设计时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D. 本实验的给药方式也可用饲喂法代替静

22、脉注射【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由于甲组大鼠注射了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代谢的作用,故甲组耗氧量应大于乙组,A正确;B、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甲乙两组应选用同性别大鼠,B错误;C、每组用多只大鼠可排除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正确,C正确;D、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可以用饲喂法,D正确。故选B。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B. 浆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抗体C. 过敏反应一定是二次免疫反应D. 人体内的巨(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2.过敏反

23、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例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详解】A、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进行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A错误;B、体液免疫中,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发挥免疫效应,B错误;C、根据过敏反应的概念可知,过敏反应一定是二次免疫反应,C正确;D、人体内的吞噬细胞除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外,还能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C。17.科研人员从某毒蛇的毒腺中提取蛇毒素,将适量的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一段时间后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抗蛇毒素。

2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蛇毒素是淋巴因子,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B. 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C. 蛇毒素能与抗蛇毒素特异性结合形成免疫沉淀,阻止抗蛇毒素毒杀细胞D. 蛇毒素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产生细胞免疫,起到免疫治疗作用【答案】B【解析】蛇毒素属于抗原,促进马的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蛇毒素,A项错误;蛇毒素反复多次注射到马的体内,使马的体内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较多的记忆细胞和抗蛇毒素,B项正确;抗蛇毒素属于抗体,其作用是和蛇毒素结合,使其失去毒性,C项错误;蛇毒素不会侵染细胞,不会使马产生细胞免疫,D项错误。18.下列有关人

25、体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接受肝脏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须服用抗过敏药物,降低排异反应B. 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所以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大大提高C. 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D. 自身抗体攻击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能力下降而引发的身免疫病【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

26、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详解】A、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须服用免疫抑制药物,降低免疫力,A错误;B、HIV侵染机体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升高,原因是免疫监控功能受到影响,B正确;C、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C错误;D、自身抗体攻击心脏瓣膜,属于免疫能力过强引发的自身免疫病,D错误。故选B。19.关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利成熟,抑制生长素的作用B.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协同作用的结果C.

27、 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 保留幼叶的扦插枝条容易成活是因为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答案】C【解析】【分析】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

28、实的生长发育,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A错误;B、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使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激素间是协同作用,如生长素和赤霉素,有的激素之间是拮抗作用,如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B错误;C、生长素既能进行极性运输,也能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输,C正确;D、保留幼叶的扦插枝条容易成活是因为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D错误。故选C。20.为探究2,4-D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研究小纽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分组甲组乙组丙组2,4-D溶液浓度10-7 mol/L10-3 mol/

29、L清水生根数量(条)64535A. 2,4-D是一种能促进细胞伸长的植物激素B. 实验中插条的长势和生根数均为无关变量C. 实验结果体现了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实验结果说明该研究已达到实验目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根的平均数目。以2,4-D溶液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组为实验组。从生根数可知,甲组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乙组浓度的2,4-D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详解】A、2,4-D不是植物激素,而是一种能促进细胞伸长的生长素类似物,A错误;B、实验中插条的长势为无关变量,而生

30、根数为因变量,B错误;C、从生根数可知,实验结果体现了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D、实验结果说明该研究没有达到实验目的,没有探究出2,4-D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D错误。故选C。21.为研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设计下图实验: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相同的去尖端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数天后生长结果如图,该实验能得到的结论是A. 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的分解B. 胚芽鞘甲生长速度快于乙C. 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D. 单侧光干扰生长素向下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和题图:单侧光下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输至

31、背光侧,因此B侧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导致乙的弯曲程度大于甲。【详解】A、单侧光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而不是分解,A错误;B、A侧生长素浓度低于B侧,胚芽鞘甲生长速度慢于乙,B错误;C、乙的生长速度大于甲,说明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多于A,C正确;D、单侧光对生长素向下(极性)运输没有影响,D错误。故选C。【点睛】关于生长素的运输方向:1.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2.横向运输:单一刺激下发生,如单侧光下从向光侧运输至背光侧,重力作用下由远地侧运输至近地侧。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冬季在温室种植的番茄开花后施用乙烯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的形

32、成B. 高浓度2,4D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可以抑制双子叶植物类杂草的生长C. 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D. 给收获后的农产品适当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有助于储存保鲜【答案】A【解析】【分析】此类题型中,考生要识记并区分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乙烯能够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冬季在温室种植的番茄开花后施用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的形成,A错误;B、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并且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更敏感,因此利用高浓度2,4-D抑制双子叶植物类杂草的生长,B正确;C、黄瓜属于果实,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

33、为黄瓜传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C正确;D、由于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延缓叶片的衰老,给收获后的农产品适当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有助于储存保鲜,D正确;故选A。23.探究生长素(IAA)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A. 不同浓度的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 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C. 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IAA浓度相同D. IAA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因此该实验为遵循对照原则,应设置一组空白对照

34、,即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与之对照来观察每一组浓度的生理作用。【详解】A、根据实验应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用不同浓度的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A错误;B、本实验应该设置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空白对照组,B错误;C、生长素作用有一个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各有一个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IAA浓度,C错误;D、由图示可知,IAA作用具有两重性,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D正确;故选D。2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幼苗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实验步骤: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

35、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A的情况。下列有关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步骤可以不去顶芽B. 本实验也可以用B、C叶片做研究对象C. 本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的D. 一段时间后甲组叶柄会脱落,乙组叶柄也会脱落【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实验的自变量是叶柄处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叶柄的脱落情况,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设计过程中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和评价实

36、验,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详解】A、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实验时,为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叶柄脱落的影响,应该将顶芽去掉,A错误;B、由于A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对叶柄B、C有影响,因此用叶片B、C作研究对象是不恰当的,B错误;CD、由于甲组剪去叶片后,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因此,甲组叶柄脱落,乙组叶柄不脱落,但是不能说明叶柄的脱落是由于生长素阻止的,该实验还缺少一组对照设置,应该增设剪去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的一组,然后与甲、乙组相同条件下培养;因此只有甲、乙组,该实验不能达到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

37、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目的,C正确,D错误。故选C。25.研究人员对陆生型空心莲子草叶片喷施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探究IAA对空心莲子草根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对照组根系的生命活动也受到IAA调节B.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 对叶片进行不同浓度IAA处理时,需保证喷施天数、每天喷施次及溶液用量一致D. 在0-100mgL-1范围内设置更小浓度梯度,可确定IAA促进根系合成蛋白质的最适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详解】据图可

38、知,对照组根系的生命活动也受到IAA调节,A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B正确;根据等量原则,对叶片进行不同浓度IAA处理时,喷施天数、每天喷施次数及溶液用量等无关变量需保证一致,C正确;在0100mgL-1范围内IAA起促进作用,促进根系合成蛋白质的最适浓度可能大于100mgL-1,D错误。故选D。2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就可以维持正常B. 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保持不变C. 同一器官中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D. 内环境各成分处于动态平衡时,细胞各项生命活动就能正常

39、进行【答案】C【解析】【详解】A、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会维持稳定,但不一定维持正常,如高烧时,A错误;B、种群密度会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错误;C、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所以处于最适浓度两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C正确;D、细胞各项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需要内环境各成分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C。【点睛】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2、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

40、,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27.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种群最好没有迁入和迁出B. 调查森林中乔木和灌木的种群密度,两者的样方大小必须一致C. 标志重捕法必须保证所标记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D. 进行湖泊中水禽的数量调查时,样方应设置在近岸浅水、水草丰富的区域【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

41、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详解】标志重捕法研究期间,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这样测得的种群密度才准确,A正确;选取样方面积既能保证物种数较全,又能保证面积最小,取样方便,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不同,由于乔木体积大,所以样方面积要比调查灌木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B错误;标志重捕法所标记的种群在整个调查区域內不一定是均匀分布的,C错误;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42、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8.假设某草原上散养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

43、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详解】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29.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 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 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 保持捕捞强度1,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

44、鱼群的持续发展D. 保持捕捞强度2,同时用中网目捕鱼,能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答案】D【解析】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A正确;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2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B正确;保持捕捞强度1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160mm的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正确;保持捕捞强度2,用中网目捕鱼,种群数量减少,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衰退型;D错误。30. 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45、错误的是A. 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 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种群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呈现S型曲线。【详解】A、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由于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S”型增长

46、,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A错误;B、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高,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因存在生存斗争,死亡率也将会随之升高,故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C、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D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31.科研人员培养了一种转基因小鼠,使其体内的GS神经元表达出铁蛋白,电磁波可激活GS神经元内的铁蛋白继

47、而引发该神经元兴奋。GS神经元兴奋后会使血糖水平发生变化。用电磁波照射转基小鼠(实验)和非转基因小鼠(对照组),连续监测两者血糖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GS神经元膜两侧的和所处的液体环境分别是_。GS神经元接受信号后产生兴奋,此时神经元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_。(2)GS神经元内的铁蛋白的作用最类似于_。A神经递质 B突触小泡 CK+通道 D神经递质受体(3)GS神经元兴奋后,经反射主要作用于胰岛A细胞并促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通过促进肝细胞内_而最终使血糖水平升高。(4)在第30min停止电磁波照射后,实验组相关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减少但血糖含量继续升高且保持较高水平。由此说明体液调节不同于神

48、经调节的特点是_。【答案】 (1). 组织液和细胞质基质(答不全不给分) (2). 由负电位转化成正电位 (3). D (4). 肝糖原水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 反应较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电磁波可激活GS神经元内的铁蛋白,导致钠离子内流,继而引发该神经元兴奋。即图示的阳离子是钠离子,判断出I侧是GS神经元膜外,II侧为膜内;曲线是用电磁波照射转基因小鼠(实验组)和非转基因小鼠(对照组),连续监测两者血糖变化的曲线,发现实验组小鼠血糖上升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照组血糖水平相对稳定。【详解】(1)由分析可知,I侧是GS神经元膜外,II侧为膜内,所以GS神经元膜

49、两侧的I和II所处的液体环境分别是组织液、细胞质基质;GS神经元接受信号后产生兴奋,此时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故膜内电位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由题干信息“电磁波可激活GS神经元内的铁蛋白,继而引发该神经元兴奋”,可推测GS神经元内的铁蛋白的作用最类似于细胞内的神经递质受体。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3)GS神经元兴奋后,经反射主要作用于胰岛A细胞并促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的增多,通过促进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为葡萄糖而最终使血糖水平升高。(4)在第30min停止电磁波照射后,实验组相关激素的分泌量

50、明显减少但血糖含量继续升高且保持较高水平。由此可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差异是: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血糖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和表现,理解血糖的条件过程,识记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和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正确识图判断,获取有效信息,根据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的产生和传递的过程分析图示,判断铁蛋白的作用,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32.人高等动物胰液的分泌受神经一体液调节,进食可引起胰液大量分泌,过程如图:(1)调节过程和中,后天形成的是过程_。(2)食物刺激中枢神经,通过传出神经引起胃窦分

51、泌胃泌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调节,调节过程中作用于胃窦的信号分子是_。(3)图中反映出胰腺细胞接受调节信号分子的受体至少有_种。(4)最近科学家从小肠分离出一种多肽CKK释放肽,进食后,在蛋白质的消化产物作用下通过CKK释放肽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增加;而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KK释放肽水解,胆囊收缩素和胰蛋白酶分泌减少,这种调节机制是_。【答案】 (1). (2). 神经 (3). 神经递质 (4). 4 (5). (负)反馈调节【解析】【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类型。其中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是由条件刺激(信号刺激)引起的后天性反射;而非条件反射由非条件刺

52、激(如实物)引起的先天性反射。一种器官或细胞可以接受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的刺激,从而改变其原有的生理活动,如本题中胰腺接受了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共4种信号分子的协同刺激。体内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态,从而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详解】(1)看到、闻到的信号刺激产生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即,而是食物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2)食物进入胃内后刺激神经中枢兴奋,使效应器产生反应,即胃窦分泌胃泌素,属于神经调节的过程,胃窦属于效应器,接受的信号是神经递质。(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胰腺接受胃泌素、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共4中信号

53、分子的刺激,这些信号分子都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属于协同作用。(4)由题干描述“CKK释放肽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増加,而分泌的胰蛋白酶又可使CKK释放肽水解,胆囊收缩素和胰蛋白酶分泌减少”可知,这个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激素和酶的含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点睛】本题以胰液的分泌为背景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反射的类型和实例,理解神经调节的过程、特点和结构基础,把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神经递质的作用,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解决问题,理解激素调节中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这是

54、该题考查的重点。33.植物体内的激素与激素受体蛋白结合后即表现出调节代谢的功能。乙烯能促进细胞壁降解酶纤维素酶的合成,促进细胞衰老和细胞壁的分解,在叶柄基部形成离层(如图甲所示),从而使叶从植物体上脱落。离层区细胞相关的生命活动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叶柄基部离层的产生与乙烯有密切关系,该激素可由植物体的_产生。由图乙分析乙烯诱导纤维素酶的形成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的_过程而实现。该图表明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_而实现的。(2)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叶柄基部离层的形成,还有脱落酸等其他植物激素的参与,这说明_。(3)机体中很多细胞都会同时接触到某一种激素,为什么它却只引起某一种细胞的特定

55、反应?_。【答案】 (1). 各个部位 (2). 转录 (3).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4). 植物生命活动(不是单一激素的作用,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 因为激素只有与特定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或这种细胞膜上有能识别激素的糖蛋白)【解析】【分析】在植物是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图甲说明在叶片脱落时,出现了离层;图乙是细胞质内的乙烯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促进转录形成mRNA而实现诱导纤维素酶的形成,纤维素酶促进细胞衰老和细胞壁的分解,在叶柄基部形成离层(如图甲所示),从而使叶从植物体上脱落。【详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