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 5%的二氧化碳气体,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 种调节属于( )A. 神经调节B. 激素调节C. 体液调节D. 内分泌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体液调节的知识点。【详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故选C。【点睛】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

2、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2.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B.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当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液的成分稳定时,内环境的其它理化性质也不一定稳定,人也有可能要发生疾病。A错误故选A【点睛】3. 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

3、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 血液中产生的乳酸被NaHCO3 中和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 食物中淀粉被分解成葡糖糖【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B、NaHCO3 能够调节血液的pH值,可以中和血液中产生的乳酸,B正确;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

4、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D、食物中淀粉被分解成葡糖是在外部环境中进行的,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与内环境稳态是否有直接关系。4. 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与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成分完全相同B.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D. 若为肝细胞,则处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是组织细胞;是淋

5、巴;是组织液;是血浆【详解】A、是组织液,是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两者成分不完全相同,A错误;B、是组织液,而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和,C错误;D、若是肝细胞,当血糖水平低时,肝细胞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则处血糖浓度可能低于处,D正确。故选D。5. 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B. 每更换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前,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C. 从加入盐酸或NaOH后的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溶液D. 根

6、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答案】D【解析】【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如NaHCO3/H2CO3,其作用是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该实验的结论是比较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详解】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以确保安全,A正确;B、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B正确;C、该实验的结论是比较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

7、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C正确;D、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滴加数为横轴,而以pH为纵轴,D错误。故选D。6. 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 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 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 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A【解析】【分析】1、组织液生成: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2、组织液回流:组织液可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吸收回到毛细血管。【详解】A、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

8、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而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会消耗部分氧气,导致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比生成组织液中的低,A错误;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B正确;C、血浆中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D、组织液中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故选A。【点睛】理解血浆、组织液之间的动态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A.

9、 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 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据此答题。【详解】A、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A错误;B、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B正确;C、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

10、误;D、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内环境,会引起内环境的轻微变动,内环境中存在一些缓冲物质,可以使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B。8. 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故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A. 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B. 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C.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D. 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的组织水肿【答案】D【解析】【分析】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蛋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处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所以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11、详解】A、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逸出至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A不符合题意;B、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C、蛋白尿即肾脏病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D、组织中代谢废物的累积,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

12、 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B. 刺激传出神经也能引起效应器产生反射活动C.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D. 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具有完整的反射弧,二是有适宜的刺激。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导,这是反射弧中的突触所决定的,识记反射的基本知识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详解】A、反射发生的条件除了完整的反射弧以外,还需要适宜的刺激,A错误;B、刺激传出神经能使得效应器发生反应,但该过程不属于反射,B错误;C、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实现,C正确;D、在一个

13、反射弧中,兴奋只能单向传导,D错误;故选C。10. 下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丁区域的膜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B. 乙区域的动作电位是Na+内流形成的C. 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D. 将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其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电位为动作电位,即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详解】图A中,丁区域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一定是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A正确;乙区域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主

14、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B正确;甲区或丙区的膜电位都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C正确;图A神经纤维置于低钠离子环境中,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与钠离子的浓度无关,所以静息电位将不变,D错误。【点睛】本题关键需要记住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是由K+内流形成,而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是有Na+内流形成。11.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两点分別为电表和电表两电极的中点,下列错误的是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间一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B. 刺激c点,电表偏转一次,电表偏转两次C. 刺激a点,电表不会发生偏转D.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

15、号电信号的转换【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上的传递。综合的考查了神经调节的基本知识,和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详解】bd两点在c点两侧,刺激c点,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A正确.刺激c点,兴奋不能通过突触向左侧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所以电表不偏转,B错误。刺激a点,兴奋同时传导到电表的两极,两处神经纤维发生相同的电位变化,电表中无电流产生,不会发生偏转,C正确.兴奋由c传导到e时,经过了突触结构,因此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点睛】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当电

16、表两极部位的电位不相同时,才会有电流通过电表,指针偏转,有几次不同,就偏转几次。12.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正电位B. 中内容物的合成场所都是在核糖体上C. 释放到处的神经递质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后膜上与特异性受体结合D. 为突触后膜是胞体膜或树突膜【答案】D【解析】【分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此可判断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后膜,为突触小泡,a为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b为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详解】A、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内容物可能使b兴奋或抑制,A错误;B、神经递质的本质不都是

17、蛋白质类的,例如乙酰胆碱、NO等,其合成场所不都在核糖体,B错误;C、在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扩散,运输到后膜上与特异性受体结合,C错误;D、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膜或树突膜,D正确;故选D。13. 当大脑皮层的某语言中枢受到损伤造成表达性失语症时,病人将出现什么症状A. 能看懂文字,但不能听懂别人谈话B. 不能看懂文字,但能听懂别人谈话C. 能听懂别人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D. 能够讲话,但不会书写【答案】C【解析】【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某一语言中枢受损会出现相应的症状。【详解】大脑皮层的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病人

18、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C正确;故选C【点睛】14.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说明过量饮酒影响了下列何种结构的活动A. 大脑B. 小脑C. 脑干D. 脊髓【答案】A【解析】“酒后吐真言”,说明过量饮酒影响了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活动,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15. 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饥饿条件下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B. 当血糖浓度降低,葡萄糖作为信号分子作用胰岛和肾上腺促使细胞分泌相应激素C. 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可能会增加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载体的数量D.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降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答案】C【解析】【分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

19、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详解】A、肝糖原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B、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分泌相应激素,但不能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必需通过下丘脑来调节,B错误;C、胰岛素分泌增加会可能会增加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载体的数量,进而降低血糖,C正确;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为载体,考查血糖的调节过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

20、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16. 切除健康狗的胰脏,2 天后狗出现糖尿病的一切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胰岛素,发现其血糖含量恢复正常。由此推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的含量。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实验组的是( )A. 既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又不注射胰岛素B. 用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胰岛素溶液进行注射C. 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 2 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D. 将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答案】C【解析】【分析】要证明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就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一

21、组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胰岛素,另外一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详解】A、不切除健康狗的胰脏话,其本身会产生胰岛素干扰实验,A错误;B、对照实验不能注射胰岛素,B错误;C、切除健康狗体内的胰脏2天后,只注射等量用于该实验的溶剂,进行对照,C正确;D、健康狗体内摘除的胰脏制成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不能注射给切除胰脏的狗,D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进而设计对照实验,即要设计注射胰岛素和不注射胰岛素的实验对照研究。17. 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多B.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

22、C. 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增多D. 生长激素分泌减少【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和垂体之间在体液调节中的联系主要有: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会储存在垂体中,由垂体释放。【详解】A、下丘脑作为血糖调节中枢,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但该过程与垂体无关,A错误;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若切断联系会导致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B正确;C、下丘脑直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B细胞,该过程不经过

23、垂体,C错误;D、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与下丘脑无联系,D错误;故选B。18. 对健康的实验小鼠依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先静脉注射放射性碘,待小鼠平静后再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随后定时测定甲状腺中的放射性强度。则下列各图能反映其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静脉注射放射性碘,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逐渐被吸收到甲状腺,故甲状腺放射性逐渐上升,静脉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加强利用放射性碘合成甲状腺激素,并分泌甲状腺激素,故甲状腺放射性逐渐下降,C正确。19. 在2017年2月北京的“光猪跑”活动中,参加者只穿泳衣或短裤进行健身跑。下列叙述正确

24、的是A. 奔跑前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元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传递加快B. 奔跑前,低温会使参加者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C. 内环境中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为体温的维持提供热能D. 奔跑时产生的CO2导致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答案】B【解析】冷觉感受器兴奋,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但不是加快速度,A错误;寒冷条件下,汗液分泌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此时参加者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体内的水分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B正确;丙酮酸存在于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C错误;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奔跑时产生的CO2不会导致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D错误。20. 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

25、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B. b与a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C. 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D. a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b合成和分泌某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a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垂体),b为下丘脑间接支配的腺体,c为下丘脑。【详解】A、c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大,A错误;B、b可以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与a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在促进生长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B正确;C、c

26、下丘脑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还具有分泌功能,C正确;D、根据试题分析,a为垂体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b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D正确。故选A。【点睛】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反馈调节过程,依据题干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腺体为解答该题的关键。21. 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 浆细胞需先识别抗原再分泌特异性抗体C. 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能分泌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D. 记忆B细胞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分化出的浆细胞会分泌相应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

27、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28、【详解】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A错误;B、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B错误;C、淋巴因子只是加强免疫过程,不能直接攻击靶细胞,C错误;D、记忆B细胞一旦遇到同一类型抗原便快速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考生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2.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可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如T淋巴细胞。统计发现,长期保持精神愉悦、情绪稳定的

29、人群中,癌症发病率很低。对此现象的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 T淋巴细胞能通过体液免疫反应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死亡B. 优美环境及真情善举等产生的精神愉悦感可使人体稳态调节网络配合更加密切C. 情绪稳定的人体内环境稳态能高效保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且细胞癌变频率低D. 癌细胞表面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特殊蛋白可作为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

30、-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T淋巴细胞能通过细胞免疫反应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优美环境及真情善举等产生的精神愉悦感,可使人体稳态调节网络配合更加密切,B正确;情绪稳定的人体内环境稳态能高效保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且细胞癌变频率低,C正确;癌细胞表面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特殊蛋白,可作为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23.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

31、确的是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B.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C.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最终被溶菌酶水解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 特异性结合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详解】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再合成分泌抗体,A错误;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

32、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错误;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C错误;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点睛】“三看法”判断特异性免疫的类型。(1)一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2)二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3)三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

33、型不同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24. 如图是外源性致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致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致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 浆细胞识别致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D.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

34、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A错误;B、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C、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C错误;D、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C选项关键是能理清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或结构,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以及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25. 新生儿注射卡介苗能预防结核病,其原因是卡介苗能( )A. 消灭体内病菌B. 进行自然免疫,增加抵抗力C. 增强人的体质D. 使体内产生抗体,对结核病具有

35、免疫力【答案】D【解析】【分析】给新生儿注射疫苗能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属于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如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详解】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不会使人发病,但会刺激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抵抗作用,D正确。故选D。26. 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异体器官移植手术最大的障碍就是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关于排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

36、是A. 排斥反应主要是体液免疫作用的结果B. 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C. 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D. 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作用的结果,A错误;发生排斥反应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B正确;器官移植后患者要使用免疫抑制剂,C正确;对先天性免疫丧失者进行器官移植,不会出现排斥反应,D正确。27. 图示一棵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 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37、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B. 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C. 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D. 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固定幼苗,旋转纸盒,左侧开口旋转到右侧受光,即植物为右侧受光,生长素集中分布在左侧,左侧生长快,表现为向右弯曲生长;固定纸盒,旋转幼苗,幼苗受光均匀,直立生长;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植物总是在开口受单侧光,表现为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综上所述,D正确。28. 某学科小组利用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生长影响作研究时,发现在浓度为a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由此可得到A. 浓度高于a时,抑制根的生长,根的生长速率为0

38、B. 浓度等于a时,根的生长速率与蒸馏水处理组一致C. 只要浓度低于a,对根的生长都表现出促进作用D. 生长素能够加速根部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促进生长【答案】B【解析】【详解】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据此推知:对植物根的生长,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a有两个,即低浓度和高浓度。可见,浓度高于a时,可能促进根的生长,也可能抑制根的生长,但根的生长速率不为0,A错误;B、浓度等于a时,根的生长速率与蒸馏水处理组一致,B正确;C、浓度低于a,对根的生长可能不起作用,也可能表现出促进作用,C错误;D、生长素能够促进根部细胞的伸长从而促进生长,D错

39、误。故选B。【点睛】明确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的内涵及其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曲线,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29. 选择性除草剂2,4-D是一种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它是水稻田间的良好除草剂。为探究2,4-D对稻田中鸭跖草防治的适宜浓度: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编号A BCDEF2,4-D浓度(g/mL)020406080100鸭跖草植株高度(cm)3636.537384144水稻植株高度(cm)161616.516.61717.8A. 该实验设置A组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B. 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2,4-D的浓度,无关变量是植物的高度C. 选择性除草剂2

40、,4-D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由该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出2,4一D对稻田中鸭跖草防治的适宜浓度【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本题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本实验是探究2,4D对水稻田间鸭跖草防治的合适浓度的实验,其自变量是不同的2,4D水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鸭跖草的生长状况(鸭跖草株高)。【详解】A、本实验中A组为对照组,设置对照组的作用在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A错误;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和不同种类植物,无关变量是植物的高度,B错误;C、利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喷施适宜浓度的2,4-D,促进单子叶植物水稻的生长,而

41、抑制双子叶杂草鸭跖草的生长,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C正确;D、由表格数据可知,20100g/mL的2,4D对鸭跖草起促进生长作用,因而不能达到防治鸭跖草的目的,D错误;故选C。30.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激素调节是植物生命活动唯一的调节方式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使种子中淀粉的含量增加C. 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遇高温容易降解有关D. 基因通过控制植物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植物性状的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42、;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大量的a-淀粉酶,使淀粉水解;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解】A. 激素调节是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之一,环境中的光、温度等的变化对植物也是一种调节信号,A错误;B. 赤霉素能解除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故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萌发过程中淀粉水解,使种子中淀粉的含量减少,B错误;C. 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衰老和

43、脱落,但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高温降解后,脱落酸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故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C正确;D. 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包括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基因对植物性状的直接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实现的,D错误。31. 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KT)溶液探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棉花的主根和侧根对NAA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B. NAA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C. NAA能抑制主根生长,KT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D. 一定浓度的

44、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类似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激素的替代物,在生产上获得了很多应用。NAA和KT都是一种激素类似物。【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甲组对照相比,乙组经NAA处理,棉花的主根长度减小,侧根数目增多,因此主根和侧根的对NAA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A正确;B、NAA处理能减小主根长度,增加侧根的数目,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KT处理(丙组)能增加主根长度,减少侧根的数目,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正确;C、从乙、丙两组实验可知,NAA能抑制主根生长

45、,KT能促进主根生长,但图中无法得知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C错误;D、甲乙相比,可知NAA促进侧根数目的增多,再与丁组相比,可知加了KT以后NAA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正确。故选C。32. 植物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图是不同激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两种激素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 是乙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 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D. 环境因子会影响植物激素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对题图分析可知,激素

46、和激素均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激素具有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且激素的浓度会影响激素的合成,因此是赤霉素,是生长素,是乙烯。【详解】赤霉素()和生长素()均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两种激素在促进细胞伸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由分析可知,激素是乙烯。生长素浓度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细胞伸长,B正确;生长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生长,C错误;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D正确。故选C。【点睛】识记赤霉素、生长素和乙烯等激素的生理作用,根据图中激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准确判断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3.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47、( )A. 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种群密度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D【解析】【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

48、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C、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所以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C错误;D、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准确判断出调查选项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34. 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

49、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B. 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C. 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D. 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1

50、202006=4000只【详解】: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40=100只/hm2,A错误;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仓鼠的种群密度,C错误;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利用率,而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变,D错误故选B【点睛】35. 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C. 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D. 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A【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

51、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2、分析题图可知A和B代表出生率和迁入率,C是死亡率,D是性别比例【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大小,A正确;B、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错误;C、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C错误;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D错误故选A【点睛】36. 某田鼠种群数量在数年内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52、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 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 若该种群在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20,则该种群的该年出生率为 20%C. 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D.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 a、b 两点时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解】A.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

53、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A错误;B.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 120,只能算出增长率=20100100%=20%,出生个体未知,无法计算出生率,B错误;C.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a、b两点时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C。37. 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

54、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C【解析】【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详解】A、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

55、曲线,A正确;B、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长大,呈现S型曲线,B正确;C、“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错误;D、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D正确。故选C。【点睛】易错点: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会导致种群增长率下降。38. 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 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 d越小,M与N种间竞争越激烈D. M、N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中曲线可知:b表示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越多;d可表示两物种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d越大,表明两个物种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少,竞争越不激烈。【详解】该曲线只表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曲线不重叠时,两物种可能在空间资源上存在竞争,A错误;b越大,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M与N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C正确;该图并未显示出两物种的数量关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