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优化课时检测试题15_第1页
2019年高考地理优化课时检测试题15_第2页
2019年高考地理优化课时检测试题15_第3页
2019年高考地理优化课时检测试题15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 年高考地理优化课时检测试题15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在论述题中, 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 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 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一】选择题读漫画“把云留住” ,完成 1 2 题。1、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2、)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2、此图表达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 来源 :C、开放性D、同一性解析:第 1 题,图示景观为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第 2 题,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 1.C2.A读图,完成34 题。3、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4、以下表达中,属于P 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解析: 第 3 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 4 题, P 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答案: 3.A4.C读北半球某区域地表形态变化示意图,回答5 7 题。5、图示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化表达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解析:选 A。图示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是地壳抬升导致地表植被发生变化,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6、导致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C、地壳运动D、植被变化解析:选 C。导致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7、图中阶段,Q地

4、出现草原植被是因为()A、热量因素影响,属于纬度地带性B、水分因素影响,属于经度地带性C、地形因素影响,属于垂直地带性D、地形因素影响,属于非地带性解析:选 D。图中 Q地出现草原植被是由于该地地形发生变化,属于非地带性。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 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 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 为干燥指数 ( 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指数越大, 表示越干燥。 据此回答 89 题。8、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A、 AB C 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B、 AB C 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表达了水分条件的分异C、 CF G 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表达了热量条件

5、的分异D、 CF G 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表达了经度地带性分异解析:选D。读图可知,C、 F、 G、 H 自然带分布区热量条件中等,应位于温带地区;C F G H自然带分布区干燥程度越来越大, 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的经度地带性分异。9、图中 H 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解析:选 C。结合上题分析,H 位于温带地区,且干燥程度最大,应为温带荒漠带。(2017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图示意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的经向和纬向变化趋势。完成 10 11 题。10、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的趋势是()A、自北向南增高B、自西向东增高C、自东北向西南增高D、

6、自东南向西北增高11、影响该地区雪线高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A、海拔 B、降水C、热量 D、坡向解析:第10 题,从左图中可读出,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自东向西增高。从右图中可读出, 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自南向北增高。因此,长江上游地区雪线高度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第 11 题,该地区东南雪线高度低,主要原因是东南部降水量大。答案: 10.D11.B【二】综合题12、大约在4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 4500 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下图。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以下问题。(1) 按相关关系将以下字母填在框图相应

7、的位置上。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2)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3) 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答案: (1) 自上而下分别是。(2) 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地势高 ) ,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13、 (2017 年高考上海卷 ) 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小说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

8、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1) “邓肯号”于1864 年 8 月 25 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 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 10 月 6 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 _ 带。(2) 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 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 经受缺水煎熬的是 _地。(3) 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 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 _的地带性差异。(4) 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 、 _。解析: 第(1) 题,甲地位于30S 40S 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 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海拔在四地中最高,最可能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丙地处在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第(3) 题,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最明显;丙处于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带;丁靠沿海,降水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