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一次函数的全章教案[共62页]_第1页
第19章一次函数的全章教案[共62页]_第2页
第19章一次函数的全章教案[共62页]_第3页
第19章一次函数的全章教案[共62页]_第4页
第19章一次函数的全章教案[共62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简介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 教科书内容第十九章是“一次函数” ,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 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全章包括三节:191 变量与函数;192 一次函数;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关于这三节的地位与作用有如下的整体设计 .19.1 节是全章的基础部分,内含 2 个小节. 19.1.1 小节“变量与函数”结合简单的实际问题, 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进行数量化讨论, 先引出常量和变量的意义,再从描述变量之

2、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刻画了一般函数的基本特征, 从而初步建立函数的概念,并给出函数的解析式的意义 . 19.1.2 小节“函数的图象”在本章之前已有直角坐标系内容的基础上, 以具体函数为例, 介绍能形象化地表示函数的重要工具函数的图象, 并归纳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 (解析式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为今后继续研究各类具体的函数进行必要的准备 .19.2 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内含 3 个小节. 19.2.1 小节“正比例函数”以火车运行中 “路程=平均速度 时间” 为问题情境, 引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增减变化规律 . 19.2.2 小节“一次函数”以登山中气温随海拔而变化为问题情境, 引出一次函数

3、的概念, 并对比正比例函数, 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增减变化规律 . 一次函数是一种最基本的初等函数, 对它的讨论中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的相互联系与转化能发挥重要作用 . 这是“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的体现,它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类型的函数具有启示作用 . 19.2.3 小节“一次函数与方程、 不等式” 从一次函数的角度, 对一次方程和不等式进行再认识,揭示函数与以前学习的方程等内容之间的联系 .19.3 节是全章的拓展提高部分, 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它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呈现,通过对“怎样选取上网收费方式”和“怎样租车”两个典型问题的讨论, 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优方案, 展示函数的应用价值,

4、突出建立数学1模型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意义 .必须指出,函数是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对数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 . 但是由于函数概念涉及运动变化, 抽象性较强,所以初学者接受并理解它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章的难点 .“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体现在函数概念之中,用运动变化的眼光,以函数为工具,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的函数图象结合起来,从“数”与“形”两方面动态地分析问题,从而全面地认识函数,是本章学习的突出特点 .(二)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三) 课程学习目标本章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以下列目标为出发点:1以探索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

5、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 ,能结合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 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 .4.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和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它们的表达式, 会画它们的图象, 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增减变2化,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5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的关系, 从运动变化的角度, 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

6、习过的方程等内容的认识, 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6进行探究性课题学习,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本章教学时间约需 17 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9.1 变量与函数 约 6 课时19.2 一次函数 约 6课时19.3 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 约 3 课时数学活动小结 约 2课时二、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认识本章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使用教科书,以下是与本章特点相关的几个在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数学概念中蕴涵的思想, 注意引导学生从 “运动变化和联系对应”的角度认识函数。(二) 借助实际

7、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函数; 通过函数应用举例,体现数学建模思想。(三)引导学生重视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四)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体会函数观点的统率作用。(五)引导学生注重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基本能力 。(六)结合课题学习,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319.1.1 变量与函数(第 1 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来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变量与常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次函数,使学生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2)、积极参与数学

8、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教学重点: 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三、教学难点: 较复杂问题中常量与变量的识别。四、教学方法: 引导与发现,合作与交流五、教学流程:1、预习展示、检测:问题一 :汽车以 60 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 s 千米,行驶时间为 t 小时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t/ 时 1 2 3 4 5 ts/ 千米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 _不变化的量是_ 试 用 含 t 的 式 子 表 示 s: s=_,t 的 取 值 范 围 是 _ .这个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 _随行驶时间 _的变化过程2、合作探究:(一)问题探究:问题二: 每张电影票的售价

9、为 10 元,如果早场售出票 150 张,午场售出 205张,晚场售出 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 x 张,票房收入 y 元?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售出票数(张) 早场 150 午场 206 晚场 310 x收入 y ( 元)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 变化的量是 _不变化的量是 _ 试 用 含 x 的 式 子 表 示 y: y=_ ,x 的 取 值 范 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票房收入 _随售票张数 _的变化过程问题三: 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 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4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 10cm?,?每 1kg?重物使弹簧伸

10、长 05cm,设重物质量为 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 L cm.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所挂重物( kg) 1 2 3 4 5 m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L(cm)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 变化的量是 _不变化的量是 _ 试 用 含 m 的 式 子 表 示 L: L=_ ,m 的 取 值 范 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 _随_的变化过程问题四: 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 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 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 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为 xm,面积为 m2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长 x(m) 4.5 4 3.5 3 x另一边长

11、( m)面积 s(m2)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 变化的量是 _不变化的量是 _3 、试 用含 x 的式子 表示 s S=_,x 的取值范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矩形的 _ _ 随_ _ 的变化过程小结:以上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 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好多类似的问题,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 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 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3、重点点拨: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 数值发生变化的量 为_;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 数值始终不变的量 为_4、巩固练习(展示) :某种报纸的价格是每份 0.4 元, 买 x 份报纸的总价为 y 元, 先填写下表 , 再用含x 的式子

12、表示 y份数/ 份 1 2 3 4 5 6 7 100价钱/ 元x 与 y 之间的关系是 y=_,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常量 _,变量是_六、小结: 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七、当堂检测1小军用 50 元钱去买单价是 8 元的笔记本,则他剩余的钱 Q?(元)与他买这种笔记本的本数 x 之间的关系是 ( )A Q=8x B Q=8x-50 C Q=50-8x D Q=8x+502甲、乙两地相距 S 千米,某人行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t (时)与他的速度 v5(千米/ 时)满足 vt=S,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S是变量 B t 是变量 C v 是变量 D S是常量3在一个变化过程

13、中, _的量是变量,?_的量是常量4长方形相邻两边长分别为 x、?y?,面积为 30?,?则用含 x?的式子表示 y? 为:y=_,则这个问题中, _常量;_是变量5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1)用 20cm的铁丝所围的长方形的长 x(cm)与面积 S(cm2)的关系(2)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 与另一个锐角 之间的关系(3)一盛满 30 吨水的水箱,每小时流出 0.5 吨水,试用流水时间 t? (小时)表示水箱中的剩水量 y(吨)完成书上 71-72 页练习6191.1 变量与函数(第 2 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函数、自变量及函数值的意义。2、过程与方

14、法: 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来了解函数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函数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建立函数的数学模型。二、教学重点: 函数定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函数的判断。四、教学方法: 引导与发现,合作与交流。五、教学流程:1、自主学习: 学生看 P72-P74 并思考一下问题:问题 1 下面变化过程中是否都存在两个变量?请你用所学知识写出能表示同一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式子 .(1)汽车以 6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 行驶的时间为 t h,行驶的路程为 s km(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 10 元,设某场电影售出 x 张票,票房收入为 y元;(3)圆形

15、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圆的半径为 r ,面积为 S ;(4)用 10 m 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为 x ,它的邻边长为 y 思考 1:在上面的 4 个问题中,是哪一个量随哪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吗?思考 2:在上面的 4 个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你再举出一些对应关系具有这种共同特征的例子 .2、合作探究:请看书 7274 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思考书中第 72 页的问题,归纳出变量之间的关系。(2)完成书上第 73 页的思考,体会图形中体现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3)归纳出函数的定义,明确函数

16、定义中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归纳: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 _变量 x 和 y,并且对于 x7的_,y 都有_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x 是_,y 是x 的_。如果当 x=a 时,y=b,那么 b 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 a 时的函数值。补充小结:(1)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 x 和 y,并且对于 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那我们就说 x 是自变量 ,y 是 x 的 函数 。如果当 x=a 时,y=b,那么 b 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 a 时的 函数值 。(2)必须是一个变化过程;(3)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每取一个值 ,另一个变量有且有唯一

17、值对它对应。3、预习展示、检测: 要画一个面积为 10cm2 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2 2面积为 20cm呢?30 cm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的式子表示圆半径 r ?()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 用含 的式子表示)2面积 s(cm) 10 20 30 s半径 r(cm)()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 _不变化的量是_( ) 试 用 含 s 的 式 子 表 示 r r=_ , s 的取 值 范 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 _ _ 随_ _ 的变化过程练习:判断下列式子中的 y 是否是 x 的函数?如果是, 请求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 y 4x (2)y4x(3)2 2y x (4)

18、 y x4、重点点拨:例 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 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余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 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每千米的耗油量为 0.1L 8(1)写出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 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油? (4)汽车最多可行驶多少千米?像 y=50-0.1x 这样,用关于自变量的数学式子表示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函数的常用方法。这种式子叫做函数的 解析式。5、巩固练习(展示) : 例 2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cm,请写出底边长 y与腰长 x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自变量 x 的取值

19、范围6、 总结反思: 函数值的性质:当函数式是由一个解析式表示时,欲求函数值,实质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当一只函数解析式, 又给出函数值, 欲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时, 实质就是解方程;当给定函数值的一个取值范围, 欲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 实质就是解不等式;当自变量确定时, 函数值时唯一确定的, 但当函数值唯一确定时, 对应的自 变量可以是多个,如 y=x2-1, 当 x=3 时,x= 2。六、当堂检测1在下列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0 y=2x-5 ; y= ; y= ; y= ; y=(x-3 )2、某学校在 2300元的限额内,租用汽车接送 234名学生和 6 名

20、教师集体外出活动,每量汽车上至少有一名教师甲、乙两车载客量和租金如下表:甲种车 甲种车辆 辆载客量(单位:人 / 45 30辆)租金(单位:元) 400 280设租用甲种车 x 辆,租车费用为 y 元,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完成书上第 74页练习七、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困惑?919.1.2 函数的图象 - 函数的图像及其画法( 1)一、学习目标:了解函数图象的意义,会观察函数图象获取信息,根据图象初步分析函数的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 经历画函数图象的过程, 体会函数图象建立数形联系的关键是分别用点的横、纵坐标表示自变量和对应的函数值。二、学习重难点:认识函数

21、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三、教学方法: 引导与发现,合作与交流四、学习过程:1 、创设问题情境:有些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很难列式子表示,但是可以用图来直观地反映,如心电图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 即使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那么使函数关系更直观。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看 P75-P79 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函数图像 ?(2)如何作函数图像?具体步骤有哪些?(3)如何判定一个图像是函数图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有哪些方法表示函数关系?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3、(自学检测):例:如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 它反映了北京的

22、春季某天气温 T 如何随时间 t 变化而变化,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1)这一天中 时气温最低;时气温最高;(2)从 时到 时气温呈下降趋势,从 时到 时气温呈上升趋势,从 时到 时气温又呈下降趋势;4、总结:10正确理解函数图象与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 X K b1. C om(1)、函数的图象是由一系列的点组成,图象上每一点的坐标( x,y )代表了该函数关系中自变量与函数的一对对应值。 (函数图像的意义)(2)、读懂横、纵坐标分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3)、读懂两个量在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5、巩固练习:例 2、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食堂吃早餐, 接着去图书馆读报,然后回

23、家其中 x 表示时间, y 表示小明离家的距离,小明家、食堂、图书馆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食堂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家到食堂用了多少时 间?(2)小明在食堂吃早餐用了多少时间?(3)食堂离图书馆多远?小明从食堂到图书馆用了多 少时间?(4)小明读报用了多长时间?(5)图书馆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图书馆回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例 3、下列式子中,对于 x 每一个确定的值, y 有唯一的对应值,即 y 是 x的函数,请画出这些函数的图象解:1. (1)、列表 :XY(2)、 描点:11(3)、 连线。2. 判断下列各点是否在函数 y x 0.5的图象上?( -4,-4.5 ); (4,

24、4.5 )(1)1、列表:xy2、描点:3、连线。判断下列各点是否在函数 6 (x 0)y 的图象上? (2,3);(4,2)x归纳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1. 列表(列出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表。 注意:自变量的值 (满足取值范围) ,并取适当. )2. 描点 (建立直角坐标系,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3. 连线 (按照横坐标从小到大的顺序把描出的点用平滑曲线依次连接起来)这种画函数图象的方法称为 描点法6、达标测试:1若点 p 在第二象限,且 p 点到 x 轴的距离为 3 ,到 y 轴的距离为 1,则 p点的坐标是( )A.(1, 3) B.( 3

25、 ,1) C.( 3 ,1) D.(1, 3 )2下列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选取错误的是( )A 中,x 取全体实数 B 中,C 中, D 中,3、下列各曲线中哪些表示 y是x的函数?(提示:当 x=a 时,x的函数y只能有一个函数值)124小明的父亲饭后出去散步,从家中走 20 分钟到一个离家 900 米的报亭看10 分钟报纸后,用 15 分钟返回家里图中表示小明的父亲离家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是( )5某运动员将高尔夫球击出,描绘高尔夫球击出后离原处的距离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可能为( )6飞机起飞后所到达的高度与时间有关, 描绘这一关系的图像可能为 ( )7、假定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

26、路程 S与时间 T 的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示,如图,请结合图形和数据回答问题:(1)这是一次 米赛跑;(2)甲、乙两人中先到达终点的是 ;13(3)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4) 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 米。7、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困惑?课后记:1419.1.2 函数的图象( 2)- 描述函数的方法及函数的应用一、学习目标:总结函数三种表示方法了解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新课标第 一 网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二、教学重点:认清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三、教学难点: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四、教学方法: 引导与发现,合作与交流五、学习过程:(一)、提出问

27、题,创设情境上节课里已经看到或亲自动手用列表格写式子和画图象的方法表示了一些函数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 二)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例 4: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 5 小时内持续上涨, 下表记录了这5 小时的水位高度t/时0 1 2 3 4 5 y/ 米 10 1005 1010 1015 1020 102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表中数据对应的点,这些点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此你能发现水位变化有什么规律吗?2、水位高度 y 是否是 t 的函

28、数?如果是,试写出一个符合表中数据的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这个函数能表示水位变化的规律吗?3、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 小时,预测再过2 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三)、巩固练习:例用列表法与解析式法表示 n边形的内角和 m是边数 n 的函数15例用解析式与图象法表示等边三角形周长L 是边长a 的函数总结: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优缺点。1用解析法表示函数关系优点:简单明了。 能从解析式清楚看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全部相依关系, 并且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推导计算。缺点:在求对应值时,有时要做较复杂的计算。2用列表表示函数关系优点:对于表中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可以不通过计算,直接把函数值找

29、到,查询时很方便。缺点:表中不能把所有的自变量与函数对应值全部列出, 而且从表中看不出变量间的对应规律。3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优点:形象直观, 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函数关系变化的趋势和某些性质, 把抽象的函数概念形象化。缺点:从自变量的值常常难以找到对应的函数的准确值。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示方法, 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 因此,要根据不同问题与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数学或其他科学研究与应用上, 有时把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即由已知的函数解析式, 列出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的表格,再画出它的图象。(四)、达标测试:1. 甲车速度为20 米秒, 乙车速度为25 米秒现甲车在乙车前面 500 米,

30、设x 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 米求 y 随 x(0 x 100)变化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2小芳今天到学校参加初中毕业会考,从家里出发走 10 分到离家 500 米的地方吃早餐,吃早餐用了 20 分;再用 10 分赶到离家 1000 米的学校参加考试下列图象中,能反映这一过程的是( D ) 16y/米 y/米 y/米 y /米1500 1500 1500 15001000 1000 1000 1000x/分 x/分 x/分 x/分O O O 10 20 30 O 10 20 3010 20 30 10 20 3040 50 40 50 40 50 40 50A B C D 3 李华和弟弟

31、进行百米赛跑,李华比弟弟跑得快,如果两人同时起跑,李华肯定赢现在李华让弟弟先跑若干米,图中,分别表示两人的路程与李华追赶弟弟的时间的关系, 由图中信息可知,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李华先到达终点 弟弟的速度是 8米秒弟弟先跑了 10 米 弟弟的速度是 10米秒(五)、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困惑?1719.2.1 正比例函数 (1)一、学习目标:1、能够判断两个变量是否能够构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能够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学习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三、学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四、教学方法: 引

32、导与发现,合作与交流五、学习过程:1、复习巩固: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些?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问题 1:2011 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 1318km ,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km/ h 。考虑以下问题:(1)乘京沪高铁列车,从始发站北京南站到终点站上海虹桥站,约需多少小时?(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京沪高铁列车的行程 y(单位: km)与运行时间 t(单位:h)之间有何数量关系?(3)京沪高铁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 2.5 小时后,是否已经超过了始发站1100km 的南京南站?3、完成书本 86-87 页思考:观察“思考”中所得的四个函数;18(1)观察这些函数关系式,这些函数都是常

33、数与自变量 的形式,(2)一般地,形如 ( )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 k 叫做 。思考:为什么强调 k 是常数, k 0 ?(3) 、列举日常生活中正比例函数的模型,你知道多少?4、自学检测:(1)、下列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y= x3 y= 3x y=- 12x+1 y=2x y=x2 +1 y=(a2 +1)x+2(2) 、若 y=5x3m-2 是正比例函数,则 m=_.(3) 、若 y=(m-2)xm-3 是正比例函数,则 m=_.5、巩固练习:例 1、已知 y 与 x 2 成正比例,且 x 1时y 6 。(1)求 y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点( a ,2)在函数图像上,

34、 求a的值。例 2、已知 y 5 与3x 4 成正比例,且 x 1与 y 2 。(1)、求 y 与 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 x 1时的函数值;(3)、如果 y 的取值范围为 0 y 5,求 x 的取值范围。六、达标测试:1、汽车以 40 千米/ 时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 y(千米)与行驶时间 x(小时)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 _.y 是x 的_函数。192、圆 的 面 积 y(cm2 ) 与 它 的 半 径 x(cm) 之 间 的 函 数 关 系 式 是_.y 是 x 的_函数。3、y=3x, y=x4, y=3x+9, y=2x2 中,正比例函数是 _.n4、若 y (n 1)x 是正比

35、例函数,则 n 5、若 y 与 x-1 成正比例, x=8 时,y=6。写出 x 与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分别求出 x=4和 x=-3 时的值6.若 y=y 1+y 2 ,y 1与 x2成正比例, y2 与 x-2 成正比例,当 x=1 时,y=0,当 x=-3 时,y=4。求当 x=3 时的函数值。七、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困惑?19.2.1 正比例函数 (2)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画正比例函数的图像。(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研究、发现,使学生感受、领悟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体验研究函数

36、的一般思路与方法。(3)情感态度: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探索,研究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成功。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二、学习重点: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学习难点:数形结合思想研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四、教学方法: 引导与发现,合作与交流五、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1、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哪些不是,为什么?(1 ) y 8 (2)2y 8x (3)y4x(4) y 3x (5)y 4x 12、画函数图像的步骤有哪些?(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像:1(1)、 y 2x, y x3(2) y 1.5 x ,y

37、 4x202、观察上题画函数,完成下列问题: 新 课 标 第 一 网(1)正比例函数是一条 ,它一定经过 。(2)因为过 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我们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只需确定两点,通常是( , )和( , )(3)当 k 0 时,直线经过 象限, y 随 x的增大而当 k0时,直线经过 象限, y随 x的减小而2、既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那么最少几个点就可以画出这条直线?怎样画最简单?试一试: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 y=-3x (2) y=32x解:(1)当 x=_时,y=_, 解:当 x=_时,y=_,取点_和_,(2)描点、连线得:(三)、巩固练习:例 1、在同

38、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 y 2 x , ( 2 ) y x , ( 3 ) y1 2 312x例 2、已知函数2y (a 3 )x 2 (a 3 )x 是关于 x的正比例函数(1)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画出它的图象。(3)若它的图象有两点A(x , y ), B(x , y ) ,当x1 x2 时,试比较 y1, y2 的大小1 1 2 2六、达标测试:211、函数 y=kx(k 0)的图像过 P(-3,7),则 k=_,图像过_象限。2、在函数 y=2x 的自变量中任意取两个点 x1,x 2 , 若 x1 x 2 , 则对应的函数值y1 与 y2 的大小关系是 y1

39、 _y2 . X|k | B| 1 . c|O |m3、当 k 0时,正比例函数 y=kx 的大致图像是( )yy y yo o o ox x xxA B C D4、在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 y 6与 y kx 相交于点 A,直线 y 6与 y 轴交于点 B,若ABC的面积为 12,求 k 的值。七、小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困惑?2219.2.1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2)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3)情感目

40、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像),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 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二): 知新: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像:23 y=2x y=x y=14x y=2x y= x y= 14x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