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

2、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3)1978年以来,邓

3、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二、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灿烂的科技成就,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凌辱,科技落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砸碎了羁绊中国社会进步的锁链,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以此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脉络,并提出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设计的依据是: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两项基本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

4、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这个环节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中心。首先把教学内容编制成网络版多媒体课件。本课件分基础板块和提高板块。基础板块包括文字、图片,介绍建国后的科技成就和科学家邓稼先、袁隆平的事迹。提高板块包括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和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尽量把建国后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找全,分类汇总,让学生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探究问题。此课件可在校园网的环境下运行。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提高板块。探究过程具体分为四个流程。(1)以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依据,在自愿的基础上分组。(2)分成小组后,各组根据组员的能力、经验和兴趣选择一个或几个

5、探究问题。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可以包括: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有哪些?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3)组员可利用教师在课件中所提供的资料或通过因特网收集资料。(4)经过分析、讨论、归纳、整合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并以文本、演示文稿等形式形成总结性材料。3.成果展示,汇报探究结果:设计的依据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美感,促进学生发展。汇报的形式可以是

6、多种多样的。4.学习评价历史学习记录卡设计的依据是:改变学习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项目 表现与进步人文精神提升和对人文精神的认识方法和能力知识的学习你在历史学习中的主要特点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老师提供的史料、图片和影视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四、问题探究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提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安宁日子。练一练列举出本课中的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7、1.原子弹爆炸成功;2.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3.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活动与探究1.出壁报: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写一篇故事或短文,在班上出壁报,或以其他方式交流。提示: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2.参观:参观当地科技馆或农业示范园区等,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提示:可分组实践,通过参观、采访等方式,收集资料,形成认识。五、参考网址1.航空博物馆:/aviation/index.html2.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

8、/gb/index.html3.中国发明网:/4.科学ABC:/hangtian/universe/daodan.asp5.袁隆平:/gr/gxr/g08g20.htm6.邓稼先:/GB/shizheng/252/5252/5253/.html(东北师大附中 刘学兵)参考资料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59年6月,苏联片面撕毁中、苏双方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9、。1961年7月16日,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1962年11月,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机构,领导核武器的试制和核工业建设工作。经过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参加核试验的广大指战员、科技人员、职工的通力协作,艰苦奋斗,进行了上千次科学实验,攻克了技术难关,研制了二万多台关键设备,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它是我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

10、了防御,打破核讹诈,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

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长征3号运载火箭长征3号(CZ-3)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3号是三级火箭。第1、2级使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推进剂,第3级使用液氧、液氢推进剂。火箭的起飞重量202吨,起飞推力2 746千牛(280吨力),直径3.35米,长度43.25米,翼展6.14米。采用由惯性平台计算机组成的制导系统,1984年开始使用

12、。长征3号的运载能力为近地轨道5 000公斤,太阳同步轨道2 700公斤,地球静止卫星的过渡轨道1 300公斤。卫星整流罩直径2.6米,高度5.84米。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按地球静止轨道运行的试验通信卫星。这颗试验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1987年,美国特雷卫星联合公司与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签订合同,将用中国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一颗美国“特雷1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为外国用户发射卫星的第一个合同。袁隆平袁隆平,中国著名农学家,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7月生于北京。1953年8月,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

13、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60年代初,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66年在科学通讯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受到国家科委重视。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正式列入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1970年“野败”(野生水稻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的发现,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口(此系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首先发现的)。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1974年,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育成了世界上第一批强优势杂交水稻。1975年冬到1976年春,湖南各级农业部门抽调力量,组织一批批的技术人员下海南,由袁隆平担任技术总指挥,制种3万多亩。此后,杂交

14、水稻迅速在国内推广种植,并以迅猛之势推向世界一些国家。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年会,作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学术报告,各国水稻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居世界“领先地位”。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1987年袁隆平晋升为研究员。1981年,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袁隆平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杨振宁杨

15、振宁(1922年)著名华人物理学家。安徽合肥人。1938年考上西南联大,1945年考取了清华奖学金,到美国学习,后来成为费米教授的学生和得力的助手。费米非常器重杨振宁,他外出时常请杨振宁代课。1949年他们一起提出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同年秋,经费米等教授的推荐,杨振宁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所长是美国制造原子弹的主持人、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杨振宁在这里工作了17年。1954年,他与米尔斯教授合作,提出了规范物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一起工作,后来他们合作推翻了被物理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轰动了科技界。宇称不守恒定律,促进了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新进展。为此,杨振宁

16、和李政道一起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特意邀请杨振宁前往任教。1966年,杨振宁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74年,尼克松总统亲自提名杨振宁为“林肯讲座”教授。这在美国是项很高的荣誉,每年只颁予3名卓越的学者。1986年,又获得美国总统里根授予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杨振宁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洛克菲勒大学理事,库兰特研究所管理委员会委员。图画说明东方红1号卫星东方红1号是中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属技术试验卫星,用于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外形有72块梯形面组成的球形多面体,直径1

17、米,重173公斤。东方红1号在太空运行,绕地球需114分钟。晚9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了中国第一颗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洪亮。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箭三星发射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用一枚“风云”一号运载火箭同时把3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这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准确入轨,运行正常,向地面发送了各种科学和试验数据。一箭三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卫星在太空飞行47圈后,按地面遥控站发出的返回调姿遥控指令,安全返回祖国大地。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袁隆平自1964年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于70年代率先在全世界成功地研制出籼型杂交水稻,至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