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oc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40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11869490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4.64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3-24 上传人:QQ14****9609 IP属地:陕西
35
积分
关 键 词:
我国 商业银行 消费 信贷风险 管理 研究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内容简介:
XXX商业大学毕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专 业 金融学 学 院 金融学院 2008年6月15日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Graduation Thesis Risking on Management of Consumer Crediting of Commercial Bank Student Supervisor Specialty Finance School School of Finance 2008-06-15毕业论文任务书姓名: 学院:金融学院班级:2004级5班专业:金融学毕业论文题目: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立题目的和意义:立题目的:消费信贷业务虽被国内外研究和实践公认为安全性较高的信贷业务,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在商业银行整个贷款业务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使得商业银行利润不断提高,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亦日趋严重,逐渐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发展。立题意义:1.理论意义: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消费信贷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风险也不断升级,而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已不能适应消费信贷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理论体系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较多,缺少针对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分析。2. 现实意义:面对当前我国信用环境的恶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配套机制的不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在我国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的现实情况,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至今未能得到大踏步的发展,仍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突破的重点领域。因此,立足于现实,客观评价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进而采取有效对策,对提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及水平,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技术要求与工作计划:技术要求:在论文形式上,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各项指标符合规范。在内容上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摘要部分200字左右,概要表述论文主要内容;结论部分800-1000字,对全文作总结,写清论文主要观点;在分析原因时要将原因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论证要严密,概念要准确,分析要透彻; 工作计划:工作质量目标是力争写成优秀论文,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英文准确,数据可靠;工作数量目标是全文在1.5万字至2万字之间。具体工作任务:完成计划任务书编写;完成开题报告;完成毕业论文汉语部分;完成英文部分(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附录等);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保证目标和任务实现的工作措施与步骤:利用实习收集资料,并写出论文写作大纲、开题报告。收集资料的主要途径包括:上网搜索下载、查阅相关的图书及杂志论文、实地调查。4月份完成。写作论文。在写作过程中通过电话、电子信箱、面谈等方式与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和沟通,积极争取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在写作过程中独立思考,不抄袭。6月中旬完稿。 认真准备,熟练掌握论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参加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安排:1月15日-1月20日 确定选题1月21日-3月31日 查找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4月1日-4月19日 论文构思、论文提纲4月20日-4月22日 开题4月23日-4月25日 修改提纲4月26日-5月11日 完成论文初稿,给指导教师5月12日-5月20日 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还给学生5月21日-5月31日 完成论文第二稿6月1日-6月10日 完成三稿6月11日-6月15日 定稿,指导教师写评语6月16日-6月17日 评阅人评阅,写评语6月18日-6月19日 答辩6月20日-6月22日 评定成绩6月26日,将修改后的毕业论文完整资料(书面与电子文档)交给学院。指导教师要求:1、对论文本身的要求:要仔细阅读并熟练掌握XXX商业大学教务处公布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新的规定和样例,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要求写作毕业论文;在写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时,文章前后衔接应该自然,并且全文围绕论文主题展开论述。数据应该用近三年的,数据资料要丰富;概念要准确,论证要有理,对策要可行。参考文献要求至少15篇,其中英文文献3篇。2、对写作态度的要求:要经常与导师保持联系;要按照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进度完成各阶段的任务,不要抄袭。(签字) 年 月 日教研室主任意见:(签字) 年 月 日院长意见:(签字) 年 月 日毕业论文审阅评语一、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签字:年 月 日毕业论文审阅评语二、评阅人评语:评阅人签字:年 月 日毕业论文答辩评语及成绩三、答辩委员会评语:四、毕业论文成绩:专业答辩组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五、答辩委员会主任单位: (签章) 答辩委员会主任职称: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XXX商业大学毕业论文摘 要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命运。然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这方面的研究更为薄弱。通过对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的调查,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现状、风险表现、风险管理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力求找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具体的建设建议。关键词: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IIAbstractThe core competitive capability of modern commercial bank is risk management. With the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the consumer credit in the whole loan business, the risk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ever, the commercial banks on consume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particular the reform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s and consumer credit business development time is not long in 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more weak. Through the credit risking of management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China commercial banks with consume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survey, China of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status of consumer credit and risk performance, risk management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s to identify consume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of the weak links in a targeted manner to take further measures, the Commercial Bank of consume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ut forward specific proposals the building.Keywords: Commercial bank;Consumer credit;Risk management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 论11.1 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和意义11.2.1 研究的目的11.2.2 研究的意义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3.1 国外研究现状21.3.2 国内研究现状31.4 研究内容方法31.4.1 研究内容31.4.2 研究方法42 理论基础52.1 消费信贷的概念、特征及分类52.1.1 消费信贷的概念52.1.2 消费信贷的特征52.1.3 消费信贷的分类62.2 消费信贷风险概念及特征62.2.1 消费信贷风险概念62.2.2 消费信贷风险特征72.3 消费信贷风险管理72.3.1 风险管理系统72.3.2 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82.4 相关理论82.4.1 量化风险理论82.4.2 信用风险理论82.4.3 利率风险理论9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103.1 消费信贷风险分析103.1.1 来自客户方面的风险103.1.2 商业银行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103.1.3 宏观环境方面的风险113.2 消费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危害113.2.1 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息收人113.2.2 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123.2.3 导致商业银行呆坏账严重123.3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表现124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144.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144.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144.2.1 消费信贷风险量化管理落后154.2.2 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单一154.2.3 消费信贷风险处理机制不健全164.2.4 缺乏统一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165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185.1 完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建设185.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185.2.1 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195.2.2 与相关机构合作,创新风险控制机制195.2.3 及时清收不良贷款,完善风险处理机制205.2.4 打造先进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文化20结 论22参考文献23致 谢24附 录125附 录228XXX商业大学毕业论文1 绪 论1.1 研究背景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由于银行信贷经营对象(货币)和经营方式(信用)的特殊性,其经营具有高风险性1.因此,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风险管理。事实上,西方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一部在发展中规避风险的银行史2。同其他银行业务一样,消费信贷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还不成熟的中国,如何提高消费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及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是我国银行界和理论界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商业银行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银行脱胎而来的,对于信贷风险的真正体会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还比较落后,缺乏对信贷风险理论的研究,也缺乏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因此,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管理风险研究,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己成为当务之急。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的目的消费信贷业务虽被国内外研究和实践公认为安全性较高的信贷业务,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在商业银行整个贷款业务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使得商业银行利润不断提高,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亦日趋严重,逐渐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发展。然而,目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在这方面的研究更为薄弱。信贷业务目前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与之相伴随的信贷风险,直到今天仍是银行的主要风险。在消费信贷中,恶意骗贷、超额贷款、挪用资金、故意拖欠等现象比比皆是。面对这种情况,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指出,当前金融机构应重点关注消费贷款的做法变化和合理度等问题。因此,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解决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是当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都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据此,我们将在借鉴国内外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和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1.2.2 研究的意义理论意义: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消费信贷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风险也不断升级,而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已不能适应消费信贷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理论体系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较多,缺少针对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分析。所以,有必要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及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和风险管理对策。我们正是从理论发展的这种需求出发,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构建与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更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这对于消费信贷管理的理论研究和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国内同类理论成果。现实意义:然而面对当前我国信用环境的恶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关的配套机制的不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在我国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的现实情况,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至今未能得到大踏步的发展,仍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突破的重点领域。而目前消费信贷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能适应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普遍存在着量化管理落后、风险控制手段单一、风险处理机制不健全及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立足于现实,客观评价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进而采取有效对策,对提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及水平,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全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消费信贷风险研究虽然开始的较早,但由于不够重视而发展非常缓慢,仅仅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因为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尤其是1997年春夏之交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扩散带来了巨大危害,才掀起贷款风险研究热潮。研究集中在风险转移中的抵押问题、住房贷款的违约问题,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国外对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以其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前提的。从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的设立运作、信息的采集、资信评估模型的建立、商业机构对评估结果的使用到对失信者的经济惩罚机制等详细的制度建设都是发展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先进的数学、物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的有效应用,包括数理统计、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型的非线性方法、人工智能方法、优化方法等,逐渐渗透到了风险管理系统的各个领域,推动了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纵深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信用评分、预警模型也层出不穷。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代表着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有自身的特性,特别是缺乏国外研究中成熟的市场经济、完备的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前提假设,而研究我国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则必须考虑政策的变化、法律环境的演变以及银行管理模式的变更等因素,所以国外的研究成果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1.3.2 国内研究现状消费信贷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尚处于摸索之中,成果有限。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类型、原因、识别机制及对策等方面。但是国内研究成果则存在以下局限:一是主要研究及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己有的研究或侧重于个人信用方面的研究,或是概括性地介绍消费信贷风险,或简单地提出一些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只是一些应用性的探索研究,缺少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性研究。二是国内文献更多借鉴国外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成果,宏观领域主要集中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消费信贷法律法规建设和相关配套机构建设方面,微观领域主要研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和应用。这些研究都不能揭示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从信贷风险管理角度研究我国消费信贷风险的特征及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探讨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1.4 研究内容方法1.4.1 研究内容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总结,形成本文的理论框架,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面临的种种风险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深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应用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和强化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1.4.2 研究方法从内在逻辑看,是先研究理论基础,再研究风险的表现、原因和现状,最后研究对策;从研究手段看,是采用理论推理、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过程看,首先收集资料、阅读文献,然后编写大纲,写开题报告,接下来是写正文,最后按照XXX商业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规范要求加以完善。2 理论基础2.1 消费信贷的概念、特征及分类2.1.1 消费信贷的概念消费信贷(Consumer Credit)也称消费贷款、消费者放款,是以刺激消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居民未来收入作为担保,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商业企业通过赊销或分期付款方式推销的耐用消费品或其他支出3。消费信贷的贷款对象是个人,贷款用途是用于消费,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以合理安排其终生消费水平。具体说来,它包括如下含义:首先,消费信贷是信用消费的一种形式。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个人作为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交易主体,其体现和遵循的信用即为个人信用。其次,消费信贷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后,消费信贷的使用者必须要有稳定的未来收入,促使资本不断膨胀,资本就是由剩余价值(利润)转化而来的。2.1.2 消费信贷的特征第一,与生产性贷款相比,消费信贷是天然的低风险业务。消费贷款是优质资产,不良贷款率极低,要比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类贷款风险小得多,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可视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第二,消费信贷内含风险因素复杂4。消费信贷于商业银行而言,又具有风险因素长期、隐蔽、复杂的特点。风险来自于三大方面:客户方面风险:由消费信贷的概念可知,消费信贷与借款人的现期收入、预期收入及现有资产都有关系,另外市场利率、物价水平也影响着的消费信贷;宏观环境风险:当宏观经济发展趋缓,国家产业政策发生变化,都将对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产生巨大影响;商业银行自身因素造成风险:商业银行管理不善,在制定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策略时发生偏差,内部风险控制技术、管理办法不完善,员工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等因素,都会使消费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2.1.3 消费信贷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个人消费信贷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一般所熟悉的: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等是按贷款的用途分类的,其它分类方式如下:2.1.3.1 按担保情况分类 从消费信贷的担保情况来分,可以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质)押贷款三种5。信用贷款是完全凭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发放的贷款,商业银行在完成对消费者个人的信用等级评定,借款人与银行签约后就可以获得贷款,不需要提供第三者担保或提供抵押物(质押物)的贷款;担保贷款是指除了消费者个人的信用等级评定外,还需同时提供第三者保证的贷款,如果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时,由担保人替其承担还款责任;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是指借款人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需用至少等值的房产、土地等抵押,或以至少等值的银行存单、有价证券等质押来获取贷款,如果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义务时,贷款人有权按照协议处置抵押物(质押物)用于偿还债务的贷款。2.1.3.2 按还款方式分类 从消费贷款的还款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一次性付款消费信贷和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三种。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是指消费者与商业银行根据购买某种特定的商品签订的协议,采取等额本息还款法或等额本金还款法分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方式.一次性付款消费信贷是指消费者与商业银行约定一次性还本付息的贷款方式,利随本清;个人消费额度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不指定消费用途,可以在一定期限和额度内循环使用的,并可在期限内分多次偿还的贷款方式。2.1.3.3 按贷款期限分类 从个人消费贷款期限来分,可以分为短期消费贷款、中期消费贷款和长期消费贷款三类。短期消费贷款是贷款的期限较短,一般不超过三年;中期消费贷款是指三年到五年还款期限的贷款;长期消费贷款是指期限在五年以上的贷款。目前我国最长期限的消费贷款是期限为30年的个人住房贷款。2.2 消费信贷风险概念及特征2.2.1 消费信贷风险概念消费信贷目前己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之一。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Internal Risk)特性。然而,从理论上对风险(Risk)下个准确定义并非易事,我们将从信贷风险的角度对消费信贷风险进行定义。信贷风险(Loan Risk),从广义上说,是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从狭义上说,信贷风险是指出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因此,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是指借方贷方不能按期偿还消费贷款本息的不确定性,或因经济形势等变化个人经营不善导致收入锐减的可能性,也即银行所面临的消费信贷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2.2.2 消费信贷风险特征第一,风险的长期潜在性.由于消费信贷主要为中长期贷款,贷款风险短时间内很难显现,主要是潜在风险。第二,不确定因素多,这是消费信贷风险的另一个特征。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支出、健康、家庭变故等多方面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2.3 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就是要在对消费信贷风险类别及原因的正确识别、衡量及分析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消费信贷策略,提高消费信贷质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与处理风险,用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2.3.1 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组织和系统是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他为有效执行风险管理过程提供组织、分析、操作和系统的支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信贷风险量化分析系统、信贷风险控制系统、信贷风险处理系统和信贷风险管理的辅助系统。信贷风险识别系统是利用各种风险识别手段,在信贷风险发生之前,对风险的类型及原因进行判别分析,以便实行对信贷风险的计量、控制和处理。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计量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构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预警体系。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系统是指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规模的贷款风险,选择与实施各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或方法,使贷款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6。银行信贷风险处理系统。风险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虽然通过风险的识别,可以建立起风险的预警监督系统或预测预报机制,通过风险规避、抑制、分散和转移可以构建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机制,从而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辅助系统,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核心系统之外,信贷风险管理还又赖于其他相关部门的辅助和合作,还有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网络的开发维护等。2.3.2 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风险管理的程序可以包括如下4个步骤7:第一,制定管理的风险管理计划和规划。从市场情况出发制定业绩规划,对由此存在的风险提供评估和预测,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组织,明确风险管理方针。第二,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这是对风险及其损失的量化过程,也是为管理和对付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数程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在该阶段“大显身手”。第三,制订管理风险的策略和方法。风险状况清晰以后,管理风险的方法是多样的,如:通过事前的防范回避风险;通过经营管理技巧降低风险;通过保险和大数法则来分摊风险等等。第四,对风险策略和方法的执行阶段。执行完毕后,应有相应的检查评价,不仅评价了风险管理的效果,又评价了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2.4 相关理论为了准确地测量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建立VAR模型来确定个人住房贷款的非预期失;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衡量,Credit Metrics“、KMV等模型得到广泛使用。为了对利率风险进行衡量,人们又较多采用各种缺口模型和持续期模型,通过运用这些模型,信贷风险的控制和测量变得更加准确和及时,便于银行随时掌握风险发生的动向,及早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2.4.1 量化风险理论量化风险理论也就是风险价值理论。风险价值(VAR)是一种运用标准统计技术估计金融风险的方法,即在正常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域和置信度水平,预测预期最大损失的方法。VAR模型假如大量的可能影响公司交易组合的因素,比如证券和商品价格、利率、外汇汇率、油罐的波动率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值。借助该模型,对历史风险数据模拟运算,可求出在不同的置信度下的VAR值。2.4.2 信用风险理论KMV和Credit Metrics虽同属于盯市模型,但KMV认为Credit Metrics模型的主要缺点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它依赖于历史上的平均违约频率和信用转移为基础的转移概率。Credit Metrics模型计算准确建立在两个关键假设前提之上:首先,同一级别企业都有相同的违约率,其次,实际违约率等于历史平均违约率。同样的假设也运用到其他的转移概率上。换句话说,信用评级的变化和信用质量的变化相同,信用评级和违约率是同一意思,违约率调整评级就会变化,反之,评级变化,违约率也会变化。KMV提出:因为违约率是连续的,而评级以离散的方式调整,违约风险变化后评级机构才进行调高或调低,KMV通过模拟说明历史平均违约率和转移概率与实际情况偏离甚远。KMV也证明了同一债券级别内违约率也相差很远,一些BBB级和AA级债券有同样的违约概率。2.4.3 利率风险理论持续期模型作为一种先进的利率风险免疫管理方法,能更加准确地衡量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债券和存贷款价值的影响,从而成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我国商业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所面临的利率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应及时引进持续期模型,控制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持续期缺口(Duration Gap)定义为:DGap = DA DL ;DGap为持续期缺口;DA为总资产持续期;DL为总负债持续期;为银行市场价值的资产负债率,即MVL / MVA(MVL和MVA分别为银行总负债和总资产的市场价值)。2003年4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次征求意见稿件通过,该协议提出金融风险管理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察和市场约束,将风险范畴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对于风险管理的内容完善和丰富了许多8。Linda Allen and Anthony Saunders(2003)研究了经济周期对信贷风险度量模型的影响。钟波(2005)9提出一种基于新型支持向量机LS-SVM(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信用评分模型。张婷(2004)10在“建立主银行式的消费信贷模式构想”中,认为要解决消费信贷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采用主银行式的消费信贷模式,即消费者主要从他存入现金的那家银行获取消费信贷服务。9XXX商业大学毕业论文3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3.1 消费信贷风险分析3.1.1 来自客户方面的风险3.1.1.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到期不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11。巴塞尔委员会将信用风险定义为“交易对手无法履约的风险”。对于消费贷款业务来说,这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这一风险主要是由消费者和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但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情况却使得金融机构无法真实判断消费者的收入及品格情况,使得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加大。3.1.1.2 提前还款风险 提前还款是在借款人有足够资金的条件下,在贷款到期日之前,提前偿还所欠银行贷款的行为。提前还贷风险来源于消费信贷中的隐含选择权。对商业银行而言,提前还款意味着其本金的提前收回,对这笔未预料到的现金获得,商业银行可能会由于不能及时为这部分资金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而遭受损失。此外,若借款人是由于利率的下降导致资金成本降低,出于理性的考虑提前偿还贷款,再以新的低利率借入,其结果是由于负债利率不变,贷款利率下降,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益恶化。提前还款包括部分提前还教和全部提前还款两种情况,前者是部分清偿所欠银行的债务余额,后者是指一次性清偿所有的贷款余额。3.1.1.3 抵押物风险 一般情况下,银行为确保自身的安全,在对个人发放消费贷款时往往要求提供抵押物。当消费者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应该取得对抵押物的处置权,并通过二级市场合理的变现,这也是化解消费信贷资产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3.1.2 商业银行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3.1.2.1 管理风险 由于消费信贷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和瑕疵从而引发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贷前调查环节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对借款人、保证人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还款能力的调查核证、分析判断明显不足;二是授权管理存在疏漏,审批程序控制不当。三是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不到位,更多地注重手续完备性和第二还款源的落实,对整个业务流程尤其是实际用途风险控制措施存在缺陷;四是贷后管理流于形式,重贷款轻管理现象严重。3.1.2.2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发放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的流动性较差而产生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难以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大多数银行凭借短期一般存款支持个人消费信贷。不同于其它类型债务人,存款者有权随时从商业银行提取货币,致使商业银行资金受到不可预测大规模提款行为的影响。而消费信贷中大部分是期限长、流动性差的资产。但随着消费信贷的迅猛发展,其比重在银行资产中的增大,资金“短进长出”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当经济高涨,整个社会资金需求旺盛时,若这块资产还不能盘活,银行很有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3.1.3 宏观环境方面的风险3.1.3.1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策不完善和政策变化给银行消费信贷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我国的消费信贷尚未有统一的法律规范,而且在消费信贷产品涉及的领域如房地产、汽车、教育、信用卡等等,我国也在加大改革的力度,并且政策的变动对于消费者参与消费信贷的积极性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政策变动对于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国家鼓励消费信贷开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配套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尚未到位,可适用法规不完善。二是对现有法规理解不统一。三是部分政策因素转化为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3.1.3.2 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在贷款期间,存贷款利率发生变动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在银行发放消费信贷过程中,所遇到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即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银行净利差的收入产生影响。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是严重失调的,“短存长贷”现象非常突出,存款期限一般较短,但是消费信贷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或汽车消费贷款期限很长,从3年、5年到10年乃至30年,使得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即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则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利率风险。3.2 消费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危害3.2.1 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息收人提前还款风险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目前,存贷款业务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获取存款、贷款的差,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消费信贷已成为商业银行获利的重要业务,如果借款人选择提前还款,贷款额度将减少,这样,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就会减少。减少银行利息收入是利率风险的一种结果。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调,“短存长贷”现象非常突出,消费信贷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或汽车消费贷款期限很长,造成我国目前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即利率敏感性负缺口的现状,则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而导致的收益下降。3.2.2 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随着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消费信贷流动性风险的增大会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流动性。消费信贷的抵押物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对抵押品控制力差,变现能力有限,无法为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提供有效补充。同时,由于消费贷款面向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个体,银行对抵押品控制力差,抵押品常常无法收回。这些都使商业银行在其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难以实现风险补偿,一旦发生违约,损失比例较高,其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几乎是必然的。3.2.3 导致商业银行呆坏账严重不论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问题还是借款人的还款意愿问题,消费信贷信用风险一旦产生,将会直接导致违约率的上升和坏帐比率的居高不下。另外,消费信贷管理风险,即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上的漏洞,也会导致坏帐的增加。银行为了完成既定的贷款和利润指标,无视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操作、盲目发放贷款,导致不良贷款不断增加。3.3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表现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开展至今,从开始的缓慢增长,到后来的迅猛发展,到现在不良率的大幅攀升,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不良贷款就暴露无遗,并以更快地速度递增。不良贷款增长速度之快,让很多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措手不及、疲于应对。如此之高的不良率,己引起银监会和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高度重视12,从2004 年下半年全国汽车贷款的紧急叫停,到现在房贷门槛的提高,无一不是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继续扩大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对内商业银行则时时监控不良贷款,并成立专门的清收小组,由主管行长亲自带头,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同时落实贷款责任终身制,谁放贷谁负责。目前多家银行正在大幅抬高个人房贷门槛,如提高首付比例,或贷款时必须提供第二住所证明,银行才予以考虑为其贷款。人民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进行个人信用制度试点与推广工作,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问题,要求商业银行严格贷款条件,严禁发放“零首付”住房信贷等。这些政策措施,对切实防范和化解消费信贷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不足以遏制风险的快速增长势头。下面就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现状。住房贷款一直是银行的优质资产项目,不良比率平均都在1%-2%左右,由于该项目不良贷款率低,所以各大银行一直在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从1998年到2005年年均增长80.2%。随着贷款发放量的增大,该业务的不良贷款率也有所增长。目前,中国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资产比例只有0.6%,其他贷款资产率则高达40%以上。这些个人消费贷款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起步较晚,至2002 年个人汽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国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才迅猛发展起来,并持续升温。由于贷款风险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到2004年,前两年汽车贷款激增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以工程机械类和运营车辆贷款最为突出。而对于助学贷款多少带有政府政策的扶植性质,各大银行虽然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进行助学贷款,但是助学贷款金额小,整体对象数量大,产生利息收益低,其成本与大额的个人贷款相比几乎一样,另外,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责任追究办法还有待完善;虽然财政部制定了助学贷款呆坏账损失核销的规定,但与一般的呆坏账损失核销规定区别不大,难以保证助学贷款呆坏账损失较快核销等。294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4.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是以1948年的“期限管理”为起点,以1939年开始的“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推进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为风险管理实质发展的开始。1995年,我国的金融法规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这一年中,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相继实施,为中央银行加强监管和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1996年推出的以银行资产质量等级、贷款方式和信用等级对银行资产的影响程度分别量化的贷款风险度管理,提出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的思想,成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一大创新。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主要是在贷款风险研究基础上借鉴西方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研究成果,研究集中在消费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对策上。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才刚起步,相当薄弱,与目前风险现状不相适应,急需大力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形成了以专家制为主要形式的消费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体系。二是构建了对借款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跟踪、统计和分析的技术平台。三是初步建立了以违约概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为基础的风险拨备制度。四是根据监管要求,将消费贷款作为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的一部分,就其整体风险状况、所需要的经济资本支持等问题进行组合报告,在资产组合管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五是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进行了探索。六是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最终可能转化为信用风险或以信用风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各种风险因素给予了充分的关注。4.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迅速变革发展起来的消费信贷业务,迅速吸收了国际银行业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发展历程中各个阶段的技术与经验。同时,消费信贷业务在短期内高速膨胀,受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市场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积累起了数额巨大的消费信贷资产,但实质上不具备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4.2.1 消费信贷风险量化管理落后信贷风险量化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以美国的美联银行和纽约银行为例13,这两家银行在风险控制部门都设有专门的团队利用计算机模型研究、分析消费信贷的运行情况、近期消费信贷的损失预报,美联银行还每月出一份长达10多页的分析报告,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详细描述银行一个月来的消费信贷运行情况,特别是账户管理、借款人行为分析、近期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应关注的重点消费信贷品种和重点客户等等,同时提出清收建议。纽约银行则不仅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消费贷款的运行状况,从中发现消费信贷的风险点和风险源,而且从信用局购买了一个为其度身订做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发现银行的潜在客户,为营销人员工作的有的放矢奠定了基础。这种做法既保证了客户拓展的成功率,又将消费贷款的风险控制在可掌握的范围内。从运行情况看,通过定量分析及时监控消费贷款,能准确、迅速地发现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较好地预测贷款及其风险的发展趋势,并适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我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才刚刚建立,数据收录还很有限,也缺乏建立在数量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消费信贷风险量化测量模型,对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专家法”和“评级方法”上,主要依靠定性判断为主。而且在具体采用的方法上也是比较落后的,从而带来消费信贷风险难以驾驭,风险控制手段难以准确运用等方面的困难。4.2.2 消费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单一风险控制即是根据不同的贷款,不同程度的风险,来设计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将风险化解、转移或减少、分散,使每项贷款可以在最小的或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使银行获取最大的收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及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信贷及其风险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国外许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贷款保险、信用衍生工具以及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法等方式来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了新的途径。在我国信贷风险控制与处理的机制还很薄弱,手段和方法还很单一,一般传统的做法是进行抵押贷款或提供第三者担保贷款。抵押或担保贷款虽是银行防范及转移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抵押或担保并不一定能确保贷款得以偿还,即使好的抵押物也不会将一笔贷款由坏变好。对于担保贷款,银行可以控制一个潜在的还款来源,但并不能确保这一潜在的还款来源就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来偿还贷款,而且,由于执行中的不规范还会出现相互担保、多头担保、或担保而不保的现象。因此,银行转移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信用风险。近几年,银行逐渐增加了抵押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办理抵押贷款难度很大,一是抵押手续繁琐;二是对于一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来说,办理财产抵押所交纳的费用大;三是由于国内市场不健全,抵押物的处理难以实施。抵押或担保贷款虽然在贷款中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功效,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效果并未能尽如人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担保方式主要以物的抵押为主,辅之以权利质押(主要是存单、国债质押)以及第三方保证。4.2.3 消费信贷风险处理机制不健全风险可以防范和控制,但并不能消除,风险管理的意义是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意味着银行将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风险补偿机制也成为银行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消费信贷损失的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资金补偿其消费信贷业务遭受的损失。当借款人不能按照消费信贷合同履行偿付贷款本息责任时,贷款银行有权按照合同规定接管、占有、拍卖有关抵押品,以弥补银行的损失。商业银行还可以在利润中尽可能地提取呆帐准备金,用作消费贷款风险的补偿。银行资本金,则是银行补偿风险的最后手段。我国商业银行还没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呆坏账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不畅、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有关消费贷款呆、坏帐核销的专项政策规定,各商业银行应积极争取财政部、人民银行尽早出台消费信贷呆坏帐核销的优惠政策。4.2.4 缺乏统一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商业银行任何风险的控制都不仅是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也是各业务部门的工作,并且最有效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是业务部门在开展业务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行为,如果这个环节做好了,将为风险控制部门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每一个员工都应明确其自身所赋予的风险控制与防范职责,而要让每个员工都将风险控制与防范列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就得依靠信贷文化。所谓信贷文化,是指在信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够体现信贷价值观的信贷基本理念、形象气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外资银行进军国内市场,不仅依靠其优越的体制、独特的观念、丰富的经历和良好的素质,还将凭借其先进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理念、习俗、规则、目标、精神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都预示着无形的挑战,迫使国内银行必须以特有的银行文化来应对。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信贷制度、标准和程序得到严格遵守的关键。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果文化和理念不统一,或者说上下说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纪律不严格,不管有多么高明的机构设置,多么严密的规章制度,多么庞大的组织规模,都起不了多大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5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5.1 完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建设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维护风险管理的客观公正性、控制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条件。其次还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客观真实地评价资产质量、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的职能,必须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同时,各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必须对上级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保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在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建设后,重点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双签制”审批信贷业务的制度,将贷款审批与信贷业务相分离。截然分开的两条管理主线,将真正体现审贷分离,这样的体制使得风险控制人员能够公正客观地对所在业务部门的信贷资产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和控制,不受权力和利益的驱使。5.2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规范消费信贷业务,按照有效、统一、审慎、制衡、创新五大原则建立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消费信贷风险,并不断对管理绩效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下图是对这一模型的具体说明:5-1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模式5.2.1 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5.2.1.1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设计 合理的组织结构要使得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制约,加强银行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共同实现银行的既定目标。在开展消费信贷的银行组织结构中,风险管理委员会和信贷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对董事会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议全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授信风险和内部控制长远目标及工作规划,检查监督管理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信贷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核定借款者的授信额度.信用管理部负责记录整理并保存客户信用资料,与征信公司保持联系。个人信贷中心直接受行长的领导,下设市场、信贷和业务三个分支机构,市场处负责对申请借款者进行资信评估;业务处负责开户行将客户资料留存在行内的电子信贷管理系统;信贷处负责具体办理信贷业务,各处承担与其业务相应的风险责任。贷款补偿部专门负责对于逾期贷款的处理,财务控制部负责银行整体资金头寸及相关财务指标的监控,同时对行长以及总行负责审计部负责银行日常审计,审查银行每日每笔交易纪录,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予以纠正。研发部进行新的产品的开发,电子化建设部负责银行电子化的改进。考评和委员会则负责对信贷员工的考评,实行合理的激励机制。5.2.1.2 完善贷款制度 完善的贷款制度要从选择客户和接受贷款申请入手,实行统一授信制度控制信贷风险;加强对于借款者的跟踪、监控,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对于有不良信用纪录的借款者,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具体来看:完善的贷款制度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 的客户群是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工作。其次,强化对于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银行应该利用自身掌握的信用信息和征信公司提供的信用信息,对借款者信用等级进行合理评估。三是完善贷款审批制度,要做到严格授权制度,实行职责分离控制;完善银行内部岗位责任制,实行双人原则;在贷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等。再次,推行消费信贷客户经理制。在个人消费信贷中引入客户经理制,对于有效把握客户、落实贷款手续、防范各类风险,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最后,建立个人违约风险预警机制。5.2.2 与相关机构合作,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第一,利用社会担保机构分散风险。在发放住宅抵押贷款时,利用政府主办的担保机构,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担保,降低银行的风险。第二,利用保险公司转移风险14。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发达国家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保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信贷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信贷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等。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需要向保险的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第三,对于特定信贷业务要与有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在教育贷款上,银行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存款住房贷款上,银行可以和商业性的住房置业担保公司以及房地产商进行合作,降低信用调查的成本和信用风险;在耐用消费品贷款上,加强和销售商的合作,让商品销售商给消费者提供部分担保,降低银行的损失,当然要注意对销售商的选择和监控,防止发生销售商欺骗银行的风险。5.2.3 及时清收不良贷款,完善风险处理机制预警机是对潜伏性消费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控制机制是对藏匿性消费信贷风险的事中控制。但无论怎样完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由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消费信贷风险总有其现实性,因此,事后的风险处理机制是完备的风险管理模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商业银行要重视不良贷款的清收,要形成一套严密的清收办法和有效的清收策略,对于无法追回的贷款应及时核销,应在消费贷款部设专门的部门对不良贷款集中清收,对于逾期不还的贷款要及时向客户发出信函或电话通知,提醒客户尽快还款,如果客户还未补交欠款的话应耐心与其商讨还款方案。对无法及时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要及时进行核销。对无担保的个人消费贷款应尽快销账,对于有抵押的贷款要先处理抵押物,对于向保险公司投保的贷款,应在办理索赔后,再考虑核销。5.2.4 打造先进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人是一切经营活动的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我们所构建的这个风险管理平台是多么的稳固,无论它所拥有的技术多么的先进,方法是多么的科学,但技术的运用、方法的实施以及最终的决策都是由人做出的,因此一个健康的信贷文化是银行信贷管理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从事信贷经营和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念,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在银行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发挥着无形、但持久的指导作用.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长时间的培育和发展过程。首先,确立全行统一的风险承受范围。由于所有企业从事的业务都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所以每个企业必须确定它愿意承受多大的风险,商业银行尤其如此。其次,要制订全行统一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手册,在手册里要阐述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目的、政策,还要说明不同信贷产品风险管理的具体做法和程序。第三,发挥管理者的表率作用。这是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不断提升的关键,管理者是楷模,是政策和组织行为的化身,好的表率是隐含的文化、无形的力量,能够通过上行下效,形成一致的行动、集体的合力,这就是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展现。第四,重视各种形式的风险管理业务培训,其中包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手册的培训。最后,重视前后台、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以推动业务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之间的换位思考,为以后能够精诚合作打下基础。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对维护风险管理体系顺利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贷文化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全行共同享有的良好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成功的基础,也是防范信贷风险(包括消费信贷风险)的基础,更是信贷资产质量的保障和利润的源泉。结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竞争加剧及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创新及衍生金融产品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蓬勃生长,不仅市场风险的度量更加困难,消费信贷风险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而且大幅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对外开放,如何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一次严峻的任务。我国目前处于消费信贷平稳缓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消费信贷比重持续上扬,但减速从急转缓,消费信贷不良贷款隐患出现。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量化技术落后、风险控制手段单一、风险处理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统一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解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是完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在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从而提高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绩效。文章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在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发展状况和风险状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系统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涵盖了风险管理量化手段、风险控制及风险处理等各个方面,比同类研究更为全面和具体;二是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状况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该模式是在借鉴国外经验并对个人信用制度、配套的法律制度和有关配套金融机构等支持基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三是强调了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在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21世纪,金融全球化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参考文献 1 陈浪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8192 唐纳德R费雷泽,本顿E冈普,詹姆斯W克拉里.商业银行业务一对风险的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31403 李晓安,阮俊杰.信贷申办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374 富宏伟.国内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35 Daniel Rosch,Harald Scheule Modeling systematic consumer credit risk: Basel and realityJ.The RMA Journal.2004,(1):66716 李小西,何德旭.21世纪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防范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587 陈晓静,中国消费信贷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8 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139 钟波,肖智,刘朝林.基于LS-SVM的信用评价方法J.统计研究.2005,(11):293110 张婷,建立“主银行”式的消费信贷模式构想J.财经科学.2004,(3):273111 贾波,谢佳永.银行消费信用理论与实务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2 倪蓓贤,屠梅曾.中外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比较及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05,(8):565713 Dan Meder. The Truth behind the Magic: The Secrets of Using Consumer and Commercial Credit Information in Targeting Small Business Risk J.Business Credit.2005,(6):444514 于璐,詹曹.消费信贷运作指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151815 R.G.Bhatnagarrisk Management by commercial BanksMIndia:2000, 4549致 谢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李艳梅老师和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同学、朋友致以深深地感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艳梅!在整个阶段的学习及论文的研究编写过程始终离不开李老师的督促和悉心指导。论文编写、文章审稿的每一个过程都在李老师的启发、教育、支持、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衷心的感谢李老师,感谢她对我的辛勤培育、谆谆教导。同时,感谢金融学院的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在整个学习期间,得到了各位老师的真心教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严谨治学、真诚教学的敬业精神。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此外也感谢我的父母家人,他们给了我坚强的后盾,催我奋发向上;是他们殷切的期望、谆谆教诲和默默关心使我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感谢所有给我帮助的同学和朋友。附 录1Risk management by commercial banksFinancial markets the world over have undergone far-reaching changes in the last decade, spurred by deregulation and liberalism, as well as rapid developments i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ies. Banks in India have, however, generally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to evolve mechanisms and systems to control and manage them in line with the global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As the banks no longer operate in a protected and regulated environment, there is an imperative need for them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ir cap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in their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other circumstances having a critical bearing on their activities. Risk management is a comprehensive process adopted by an organization that seeks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it is exposed to due to various factors - economic, political or environmental, some of them inherent to the business, others unforeseen and unexpected15. The Basle Committee is giving serious thought to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 banks so that they are better able to withstand financial shocks. According to Claes Norgren, the Chairman of the Task Force set up by Basle Committee on the Future of Capital Regulation, the proposed new framework is designed to better align regulatory capital requirements to underlying risks, and to recognize the improvements in risk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Prescribing a minimum capital adequacy framework, though essential for strengthening the banking structure, is not sufficient to ensure financial soundness. Whereas the 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 are designed to align the capital to underlying risks, it would not serve the desired purpose unless there is a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to review the norms and the internal assessment process on an on-going basis. In an ideal environment, regulatory capital reflects the risk of a proposal. This is, however, not that simpl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develop an approach which would result in reducing risk weights for quality corporate credit and introduce a higher risk weight for certain low quality exposures. It is hoped that the Basle Committee would be able to devise a sound and consistent approach and a working model(s) to mitigate the credit risks of the banks. This can form a basis for a standardized approach for prescribing capital adequacy norms for most of the banks. No effective monitoring and market discipline is however, feasible unless reliable and timely data and information are available which would enable the market participants to make well founded and timely assessment of their risk profile. This presupposes transparency, better disclosures, timely reporting of relevant data, scientific data processing and extensive interaction amongst banks and industry groups. The RBI must issue more detailed guidelines on related issues, including disclosure of capital structure, risk exposures and modalities for working out capital adequacy ratios. Finally, the all-important area of training qualified personnel to handle the sophisticated risk-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their monitoring and follow-up should receive the attention of bank managements. Skills at the level of bankers and the concerned supervisory authority have to be upgraded considerably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s. The market regulators would have to develop competence among their personnel to guide this new development along sound lines.With the trading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commercial banks, consumer credit risk management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Some international banks we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el Agreement on the basis of, and actively develop new risk management techniques, people use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model to identify, measure, monitor risk, the 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to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Its representation of the model of a risk value model (Value-at-Risk, Jane VAR), is calculated by a number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consisting of the investment portfolio of market risk, the value table abroad has been developing a number of commercial banks measure credit risk The method, most of the theoretical circl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ed, and only stay in the level of qualitative research.Modern commercial bank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Enter-prise de Risk Management, Jane Hutchison ERM) is a diversified banking business generated a demand. This management model requires that we not only ne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credit risk, market risk and liquidity risk, but also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ettlement risk, legal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such as more comprehensive risk factors, but will not only be regarded as the risk of financial losses, will Commercial Banks own reputation and the loss of talent is also viewed as a risk.Market constraints and the increasing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highlighted. New Basel Accord will be bound by the market as bank risk management of the third pillar, the market has fully affirmed the bank to a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apital and risk control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of commercial banks told us that the only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good, sound banking, will it be possible from creditors, the hands of investors for more funds; On the contrary, poor management, a high degree of risk in the banking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e Yulai The more unfavorable position, unless they pay a high risk premium, to provide additi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1869490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