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需要_第1页
保护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需要_第2页
保护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需要_第3页
保护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的需要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保护学生的思维 满足学生的需要 【摘要】 教学中往往有学生提出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教师能否善待尊重学生的问题,能否进行民主、开放的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作者意欲从真实的课堂案例描述和自我反思的角度,探索历史教学中善待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教学之间的关系。关键词: 赐姓制度 有效性 (一)案例描述:快上课了,我拿着一张世界地图走进了七(6)班教室。班里热心的同学马上帮忙将地图粘贴在黑板上。上课伊始,在亚丁湾、索马里护航的时政新闻的教学情境中我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到了新课“郑和下西洋”的学习中。接着就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

2、有关郑和的故事和个人信息。于是同学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同学准备的资料还真是丰富,加上我的补充,同学们很快便对郑和及其事迹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时我转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让同学们用白描的手法描绘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并用红笔将一些重要的地名标示出来,然后请同学们口述郑和航海的线路。突然平时表现不怎么突出的王磊同学举手说:“老师,刚才常鹏凯同学介绍郑和的时候说郑和原名马和,郑和是皇帝赐姓。我看过电影郑成功,他被明朝皇帝赐姓朱,被称为国姓爷。那为什么马和却被赐姓郑而不姓朱呢,有没有什么说法呢?”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讲台下面却已开始窃窃私语还沉浸在师生配合默契中的我给怔住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出

3、现了漏洞,这么多年的历史教学中似乎从来没有学生问起过这样的问题,自己也没有刻意注意过。是维护老师的威严,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将问题放在课后回答呢,还是放下架子,集中学生的智慧,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看了看台下兴奋的学生,我很快地想到:这个问题与课文有关,有拓展的成分,学生的兴趣已滋生,不能将其扼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的提升,不能把这个问题轻易给放过去;如果组织学生讨论仍没有获得圆满的答案,课后还可以上网查询或查阅资料,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民主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还有这个问题涉及到古代的赐姓制度,面

4、前的学生能否将这个问题讨论解决掉,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我心里没了底。怎么办呢?经过快速的思想斗争后,我很快镇定了下来,接着说:“王磊同学的问题非常好,不知还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古代赐姓制度,现在我们大家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答案”。(学生讨论了约三分多钟,我也有了思考和调整思维的时间。)一向快言快语的王哲先说话了:“老师,我认为赐姓是皇帝权力大的体现,皇帝想赐什么姓由皇帝说了算,皇帝金口一开说个郑字,从此马和不就成了郑和了”。台下一阵嘻笑,同学们不是笑王哲的轻率回答,而是被他的表情和动作逗乐了,他可是班里的卓别林。“我不同意王哲说的。我认为古代皇帝说朕说习惯了,可能

5、是明成祖在奖赏马和时脱口说了个朕字就让马和变成郑和的”。张诗梦的开口中止了同学们的嘻笑声。小博士常鹏凯:“不可能, 朕和郑和的 郑字不一样,再说了皇帝赐姓应该是一种很严肃的事,也算是一种封赏,是为了笼络人心、维护他的统治,怎么能随便脱口而出呢?”王佳辉:“按理说,明朝皇帝姓朱,应赐郑和国姓。但“朱”同“猪”,而郑和又是回民,明朝皇帝肯定是为了避免忌讳,又不失恩宠郑和的目的,才没有赐国姓,而赐郑姓”。孙海纳接着说:“那为什么不赐其他的姓,单单就赐姓郑呢?” “看来你有你的理解,说说看”我鼓励道。她接着说道:“我同意王佳辉不赐国姓的观点,但对赐姓郑补充一点:古代皇帝自称朕, 朕与郑同音,赐姓郑同赐

6、国姓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也是一种恩宠,但又要避讳等级,所以将朕字改为郑字,以区别于朕即皇帝”。语文课代表王玺:“他们说的都有点道理,但我们几个讨论一直认为古代皇帝赐姓的方式应该有很多种的,并且都是有原因和说法的。就象语文课里一些古代名人的号都是有寓意的一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为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杜甫称杜工部是因其官至工部等”。 “对对对,经你这么一提示,我想起来了”,俗有“小博士”之称的常鹏凯就象是受了某种刺激似的站了起来说道: “我曾经看过一本小说,讲的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和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嘉奖“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因念

7、随行马和在郑村坝的英勇顽强,战绩显赫,便赐给马和“郑”字为姓,以纪念他在郑村坝战役中的功劳。从此,他的后裔便立郑为姓”。班里顿时掌声雷动。(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为班里有如此广泛涉猎书籍的学生而自豪并为之钦佩)。我十分高兴地说:“真可谓是开卷有益啊,看来大家是支持常鹏凯同学的观点了,小博士就是厉害,我也支持他的看法,希望大家以后向他学习,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今天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很有想象力,知识也较丰富,集体的智慧真是无穷啊!现在,我们已经对王磊同学的问题有了结论,下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去查资料,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的赐姓制度。下面继续上新课”于是同学们一个个带着饱满的情绪又投入到了新课的继续学习中。

8、(二)反思与感悟:教学中往往有学生提出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教师能否善待尊重学生的问题,能否进行民主、开放的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节课我适时地根据学生的问题顺势应变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调整,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交流并及时鼓励、促进学生的探究,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既激发、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又培养、保护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后续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积极的学

9、习情绪使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在课后反思时,我突然想起了以前所听的一位老师的一节历史课。讲的是北伐战争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问了一个问题:“北伐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国家都干什么去了?”这个问题课本内容中没有提到。但它牵涉到了北伐战争的背景,老师讲课时也没有提及。按理说,初中学生能提出这样深刻的问题是难能可贵的,说明这位学生是认真听课并深入地对所学内容进行着思考的。老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引领学生探讨,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宏观把握,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学习精神。可惜的是当时老师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只是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流程进行授课。没能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那位同学的心理感受,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课堂则少了生机和活力。两节课一比较,更让我坚定了对课改的信心,也让我对课改后的课堂多了几分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虽然是死的,但教学情境会随时发生变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一旦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没有考虑到时,一定不能蒙混过关,我们应善于把握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动态地处理课堂。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时,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武断压制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做到把尊重学生与妥善处理问题以及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有机地结合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