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增减挂钩拆旧区复垦方案设计报告_第1页
(最新)增减挂钩拆旧区复垦方案设计报告_第2页
(最新)增减挂钩拆旧区复垦方案设计报告_第3页
(最新)增减挂钩拆旧区复垦方案设计报告_第4页
(最新)增减挂钩拆旧区复垦方案设计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 市市 xx 县县 xx 镇镇 xx 村建村建设设用地减少与用地减少与 xx 县县 xx 镇镇建建设设用地增加用地增加 挂挂钩试钩试点点项项目目 拆旧区土地复拆旧区土地复垦垦方案方案 项项目申目申报单报单位:位:xx 县县人民政府人民政府 项项目承担目承担单单位:位:xx 县县国土国土资资源局源局 项项目目编编制制单单位:位:xx 编编 制制 日日 期期: :二零一二年二月二零一二年二月 xx 市市 xx 县县 xx 镇镇 xx 村建村建设设用地减少与用地减少与 xx 县县 xx 镇镇建建设设用地增加用地增加 挂挂钩试钩试点点项项目目 项项目承担目承担单单位:位:xx 县县国土国土资资源局

2、源局 负负责责人:人: 项项目承担目承担单单位:位:xx 县县国土国土资资源局源局 项项目目编编制制单单位:位:xx 负负责责人:人: 编编制制人:人: 编编制日期:二制日期:二一二年二月一二年二月 目目 录录 1 前 言.- 1 - 1.1 项目建设意义.- 1 - 1.2 编制目的.- 2 - 1.3 编制原则.- 3 - 1.4 编制依据.- 4 - 1.4.1 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4 - 1.4.2 有关规划.- 5 - 1.4.3 地方性法规.- 5 - 1.4.4 政策性文件.- 5 - 1.3.5 相关技术标准.- 6 - 1.3.6 其他相关资料.- 7 - 1.5 复垦目标

3、.- 7 - 1.6 主要计量单位.- 8 - 2 项目概况.- 9 - 2.1 项目简介.- 9 - 2.1.1 项目名称.- 9 - 2.1.2 项目位置及范围.- 9 - 2.1.3 项目隶属关系.- 9 - 2.1.4 项目类型.- 9 - 2.1.5 项目性质.- 9 - 2.1.6 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9 - 2.1.7 项目规模及复垦任务.- 10 - 2.1.8 投资预算.- 10 - 2.1.9 项目建设期限.- 10 - 2.1.10 报告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 10 - 2.2 项目区所在县概况.- 11 - 2.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11 - 2.2

4、.2 社会经济条件.- 12 - 2.3 项目区概况.- 12 - 2.3.1 地形、地貌 .- 12 - 2.3.2 气候.- 12 - 2.3.3 水文地质.- 13 - 2.3.4 土壤.- 14 - 2.3.7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14 - 2.4 基础建设条件.- 15 - 2.4.1 交通条件.- 15 - 2.4.2 水利设施条件.- 15 - 2.4.3 电力设施条件.- 15 - 2.4.4 其他基础设施条件.- 15 - 2.5 村庄建设现状.- 16 - 2.6 土地利用现状条件.- 16 - 3 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17 - 3.1 项目合规性.- 17 - 3

5、.1.1 政策法规.- 17 - 3.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17 - 3.1.3 其它规划.- 17 - 3.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8 - 3.2.1 土壤的影响.- 18 - 3.2.2 环境的影响.- 18 - 3.2.3 地下水的影响.- 18 - 3.3 水资源分析.- 18 - 3.3.1 供水量分析.- 19 - 3.3.2 需水量预测.- 20 - 3.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1 - 3.3.4 项目区水资源评价.- 21 - 3.4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2 - 3.5 土地适宜性评价.- 22 - 4 项目总体布局和工程设计.- 27

6、- 4.1 项目总体布局.- 27 - 4.1.1 项目总体布局的原则.- 27 - 4.1.2 项目总体平面布局.- 27 - 4.2 工程设计.- 31 - 4.2.1 工程设计标准.- 31 - 4.2.2 土地平整工程.- 32 - 4.2.3 灌排工程.- 33 - 4.2.4 输配电工程.- 43 - 5 施工组织设计.- 45 - 5.1 施工条件.- 45 - 5.1.1 自然条件.- 45 - 5.1.2 交通、水电条件 .- 45 - 5.1.3 施工特点及施工协调要求.- 45 - 5.1.4 材料供应.- 46 - 5.1.5 施工要求.- 46 - 5.2 施工总布置

7、.- 47 - 5.2.1 施工总布置的规划原则.- 47 - 5.2.2 分区布置的确定.- 47 - 5.3 主要工程施工方法.- 48 - 5.3.1 土地平整过程.- 49 - 5.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50 - 5.4 施工进度安排.- 53 - 5.4.1 编制依据及原则.- 54 - 5.4.2 施工总进度安排.- 54 - 6 土地复垦投资测算.- 56 - 6.1 资金筹措.- 56 - 6.2 投资预算.- 56 - 6.2.1 取费依据.- 56 - 6.2.2 取费标准.- 56 - 6.2.3 费用构成.- 61 - 6.2.4 其他需要说明问题.- 62 -

8、6.3 投资进度计划.- 62 - 7 项目建设管理.- 64 - 7.1 组织管理.- 64 - 7.2 工程管理.- 64 - 7.2.1 管理制度.- 64 - 7.2.2 实施控制.- 69 - 7.2.3 工程管护.- 71 - 7.3 资金管理.- 72 - 7.4 项目档案资料管理.- 73 - 8 土地权属调整.- 76 - 8.1 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 76 - 8.2 权属调整方案制定.- 76 - 9 效益分析.- 77 - 9.1 社会效益分析.- 77 - 9.2 生态效益分析.- 77 - 9.3 经济效益分析.- 78 - 1 前前 言言 1.1 项项目建目建设

9、设意意义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 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 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 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 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旧村复垦建设, 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 大事,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推进我省旧村复垦建设示范工程建设,参照国土 资源部城乡建设有地增减挂钩政策

10、精神,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中共河 北省委农村工作部制订了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意见 (冀国土发20107 号)等一套符合旧村复垦建设用地要求的用地政策 和程序,其核心内容表明,一是在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 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经批准旧村复垦建设可 先占一部分农用地进行周转,待村民入住新居后,将旧村址复垦,归 还周转用地;二是按照旧村址复垦规划,增加的耕地在归还周转用地、 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其余部分可作为土地置换指标,置换城镇建设 用地。 根据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 号)、国土资源部关于规

11、范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 土资发2005207 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 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224 号、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中共河北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意见 (冀国土资发20107 号)、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严 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冀国土资发20127 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 xx 市对新民居建设和建设用地复垦的相 关要求,拟对 xx 县 xx 镇 xx 村进行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用于 偿还周转新民居用地指标。 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

12、土地复垦规 定、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等法律、法规及该工程设计资料,结 合工程的实际,根据“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的要求,本着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依据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 确定复垦土地用途,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并尽 量做到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努力实现“边建设、 边复垦、边受益”。 1.2 编编制目的制目的 土地复垦是实现耕地数量增加的有效途径之一。实现耕地总量平 衡,保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且略有增加,是国土资源部门的一 项重要职责。土地复垦不仅能增加耕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 在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

13、进农村经济,社会及生 态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本方案制定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等为土地复垦的 实施管理、监督检查以及土地复垦费的征收等提供依据,真正达到节 约、集约用地的目的,避免土地资源浪费,促进土地复垦工作的顺利 开展。编制目的主要为: 1)该项目的实施可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2)实施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增产稳产,保证土地资 源可持续利用; 3)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4)重视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大力开展农

14、田整治,在增加耕 地的同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5)增加就业机会,合理调整土地权属关系,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 1.3 编编制原制原则则 从拆旧区土地复垦自身特点出发,根据项目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 济发展情况,按照经济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 作的原则,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体现以下复垦原则: 1、源、源头头控制、控制、预预防与复防与复垦垦相相结结合。合。 根据现场地形地貌、土壤地质等自然条件,合理设计取土、弃土 等方案,节约用地,从源头上减少工程对土地的破坏,从而真正做到 预防与复垦相结合,维持原生态平衡。 2、 、统统一一规规划,划,统统筹安排。筹安排。 认真贯彻“控制增量、盘

15、活存量、平衡总量、集约利用、实现生态 退耕”的土地利用方针,严格遵照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2020 年)相关要求,统一规划土地复垦面积、数量、地点,统筹安排 土地复垦工程量和复垦进度。 3、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优优先用于先用于农业农业。 。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本着“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土地复垦,确定复 垦后土地的用途,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并尽可 能将复垦后的土地优先用于农业,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避免 只顾短期效益、部门利益,而不顾长远和全局利益的倾向。 4、保、保证质证质量、占量、占补补平

16、衡。平衡。 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数量巨大,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国实行 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复垦产生的新增耕地用于偿还周转用地指标, 必须保证数量和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4 编编制依据制依据 1.4.1 相关法律法相关法律法规规依据依据 1)土地复垦条例(2011 年 2 月 22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年 8 月 28 日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1 年 1 月 8 日 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 年 12 月 25 日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2011 年 1 月 8 日修 订); 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12 月 26 日);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 年 11 月 18 日)。 1.4.2 有关有关规规划划 1)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2)xx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3)xx 县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环保等部门规划。 1.4.3 地方性法地方性法规规 1)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05 年 5 月 27 日修订); 2)河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1993 年 2 月 23 日)。 1.4.4 政策性文件政策性文件 1)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11

18、 号); 2)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 号); 3)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 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 号); 4)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 号); 5)关于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6225 号); 6)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 发200781 号); 7)关于组织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和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冀国土 资土200822 号); 8)关于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指导意见(试行)(冀国 土资发20099

19、号); 9)关于做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冀国土资地字200936 号); 10)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意见(冀国土资发 20107 号); 11)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 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 号); 12)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 土资发2011224 号; 13)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工作的通知(冀国土资发20127 号)。 1.3.5 相关技相关技术标术标准准 1)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1995 年);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

20、07); 3)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4)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制图标准(gdy11-2004);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建2005169 号); 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国土资源部财务司, 财200141 号); 7)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98); 9)灌溉与排水技术规范(gb502881999); 1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11)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1997); 12)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1.3.6 其他相关其他相关资资

21、料料 1)土地勘测定界成果; 2)xx 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0 年度); 3)xx 市工程造价信息(2011 年 12 月); 4)xx 县土地志; 5)xx 县土壤志; 6)xx 县水利志; 7)其他相关资料。 1.5 复复垦垦目目标标 土地复垦旨在恢复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 土地收益,恢复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本项目土地复垦目标包括土地 复垦面积、复垦率、新增耕地、新增耕地率等四个方面。 xx 村拆旧区复垦面积 4.0000hm2,全部复垦,复垦率达到 100%,新增耕地 4.0000hm2,新增耕地率 100%,具体见下表。 表表 1-1 土地复土地复垦垦目目标标一

22、一览览表表 单位:hm2 乡(镇) 行政村 复垦 面积 复垦率 新增耕 地面积 新增耕地率 xx 镇 xx 村4.0000100%4.0000100% 合计4.0000100%4.0000100% 1.6 主要主要计计量量单单位位 本方案所涉及到的主要计量单位具体见下表。 面积:公顷,平方公里(hm2,km2); 重量:千克,吨(kg,t); 长度:米,公里(m,km); 体积:立方米(m3); 单价:元/公顷,元/立方米,元/吨(元/hm2,元/m3,元/t); 金额:万元(人民币)。 2 项项目概况目概况 2.1 项项目目简简介介 2.1.1 项项目名称目名称 xx 市 xx 县 xx 镇

23、 xx 村建设用地减少与 xx 县 xx 镇建设用 地增加减挂钩试点项目拆旧区土地复垦。 2.1.2 项项目位置及范目位置及范围围 项目区位于 xx 县 xx 镇 xx 村,其四至范围如下: 北起 xx 村村庄,南至 xx 村耕地,西起 xx 村村庄,东至 xx 村耕地。 2.1.3 项项目隶属关系目隶属关系 本项目由 xx 县人民政府提出申请,xx 县国土资源局具体承担。 2.1.4 项项目目类类型型 该项目总面积 4.0000hm2,新增耕地面积 4.0000hm2,新增耕地 率 100%,项目申报为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2.1.5 项项目性目性质质 该项目新增耕地率为 100%。根据国

24、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 号)精神、河北省国土 资源厅河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冀国土资发201017 号)和 项目区耕地整治实际,本项目性质为土地复垦项目。 2.1.6 项项目区土地目区土地权权属状况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涉及土地面积 4.0000hm2,全部为 xx 村土地。土地权属明确,界址清楚,面积准确,项目区与周边村之 间,均无地界纠纷。 2.1.7 项项目目规规模及复模及复垦垦任任务务 1、项目规模 项目区面积为 4.0000hm2,全部为村庄用地,复垦后,项目区新增 耕地 4.0000hm2,新增耕地率为 100。 2、项

25、目复垦任务 通过拆除村庄内的残余建筑物、清理硬化地面和地基、土地翻耕、 培肥土地等工程手段,将项目区内土地全部复垦为耕地。 2.1.8 投投资预资预算算 项目投资预算总额为 65.48 万元,亩均投资 10913 元。 2.1.9 项项目建目建设设期限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项目批复后 6 个月。 2.1.10 报报告告编编制制过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程中的公众参与情况 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拆旧区土地复垦项目受到了各级政府、群众的 高度重视,各级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广泛征求了专家意见, 确保了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项目确立阶段组织了有关人员进行了实 地调查,向公众征询意见,与群众进行交流,做到项目实

26、施前农民同 意、实施中农民参与、实施后农民满意,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此次项 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拆旧区土地复垦项目是涉及田、水、路、林、电 综合整治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系统工程,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充分 征求了相关部门的领导、技术人员及当地群众的意见,当地群众提出 了很多结合当地实际的宝贵意见,从而使本规划设计更符合当地情况、 更合理完善。 2.2 项项目区所在目区所在县县概况概况 2.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xx 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地处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交接过 渡位置。西、北部与涞源县、易县交界,西、南部与唐县相连,南部与 望都县接壤,东、南部与清苑

27、县毗邻,东、北部邻满城县。该县地理坐 标:东经 114508至 115174,北纬 384435至 39718,总面积 712.66km2。北距首都北京市 201km,南距省会石家庄市 110km,东距 xx 市 37km。 xx 县属半山区,全境东西长 29.5km,南北宽 27.2km,自西向东 南呈扁状拉长伸展,长达 60km 以上,地势逐渐倾斜。全县境内分山 区、丘陵区、平原区。山脉属太行山系,在县境绵延 20km,主体为西 北南东走向。有名山 20 多座,如玉皇坨、马耳山、火焰山等。地处 中纬度地带,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 明,雨热同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

28、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 冷少雪。全年平均气温为 12.2,年较差 29.7。太阳辐射资源较丰 富,适合农作物生长。河流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系。流经神南、大悲两 个乡的唐河属过境河、长年河。其他自然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全县 自然土壤类型分为褐土、潮土两土类。褐土土类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 的 89.89%,主要分布在自西北千米低山区至中南海拔 50m 左右的山 麓平原,以及地上河流洪冲积扇端。潮土土类是在近代河流沉积物上 耕地熟化形成的半水成土壤,占全县总面积的 6.68%,分布在扇形平 原的中下部,海拔 50m 以下或沿河两岸。 2.2.2 社会社会经济经济条件条件 全县共辖 7 个乡,3 个

29、镇,2009 年全县总户数 92763 户,总人口 325560 人。 xx 县以农业为主,农村经济比较发达。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 力越来越多,农闲时节,大部分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形式,增加家庭收 入,劳动力资源较充足。全县地区生产总产值为 262911 万元,其中, 第一产业 61501 万元,第二产业 135930 万元,第三产业 65480 万元。 全县交通运输发展较快,京广铁路从县东南部地区通过,并建有 xx 火车站,京昆高速、保阜高速在县内交汇,对本县沟通全国各地 带来极大方便;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能满足 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农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 xx 县农业

30、机械化程度初具规模,电力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所有 村庄都已实现通电、通讯。 2.3 项项目区目区概况概况 2.3.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 xx 市 xx 县东南部,位于 xx 市 xx 县 xx 镇 xx 村。项目区地貌类型属于平原,地形较为平坦。 2.3.2 气候气候 项目区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 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 平均气温 12.3,最热月份为 7 月,月平均气温 25.8,最冷月份为 1 月,月平均气温为-3.9,年较差 29.7。全年平均风速为 2.1m/s,4 月份风速最大,平均为 2.9m/s,8

31、 月份风速最小,平均为 1.6m/s。由于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以偏北风占优势,夏季以东风南风占优势。 年平均降水量为 550mm,降水年际变化很大,年降水最多为 1677.9mm,年降水最少为 283.7mm,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衡,降水多 集中在 7、8 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 1142mm。年平均无霜期 192 天, 初霜期在 10 月中旬,终霜期在 4 月中旬。全年相对湿度为 63,8 月 份相对湿度最大为 80,4 月份相对湿度最小平均为 49,最大冻土 层为 65cm。 项目区日照较充裕,全年日照时数 2523.4 小时,作物生长期间的 日照为 2030.9 小时,占全年总量的 80

32、% 。在作物生长期间光照资源 比较丰富,雨量充沛,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太阳辐射资源较丰富,年辐 射总量 126.583 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间的太阳辐射总量为 109.109 千卡/平方厘米。0的积温 4759,10的积温 4660。年 平均干燥度 1.91。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求。 但因诸因素年际间变化较大,旱、涝、风、雹、低温、干热风等自然灾 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3.3 水文地水文地质质 项目区水文地质属第四系,岩石类型多为灰岩,岩石断裂带、裂 隙发育,为地下水埋藏创造了条件。项目区岩性松散,含水层为砂、砂 砾石、砂卵石等,富水性强,埋

33、藏浅,易开采。目前项目区主要利用的 含水组为:第一含水组底界埋深 20-50 m,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砂为主, 富水性较强,含水层厚 10-30m,单位涌水量 5-20 m3/h.m 左右,矿化 度 0.5g/l 左右。第二含水组底界埋深 70-140 m,含水层厚 30-50m,单 位涌水量 10-40 m3/h.m 左右,矿化度 0.5-1 g/l,该层为浅层承压水; 第三含水组底界埋深 210-350 m,单位涌水量 30-40 m3/h.m 左右,矿 化度 0.5-1 g/l。 2.3.4 土壤土壤 根据 xx 县第二次土壤调查资料可知,项目区土壤主要为轻壤质 褐土,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

34、0.9%,全氮含量 0.07%,全磷含量为 0.08%;全钾含量为 1.75%,速效磷为 4mg/kg,速效钾含量为 45mg/kg,ph 值为 7-7.5。对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养分分级标 准可知,项目区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都属于 5 级; 而全磷和全钾含量较高,属于 3 级;总体来看,项目区土壤养分含量 不高,农田施肥培肥管理措施亟待加强。 2.3.7 项项目区社会目区社会经济经济状况状况 项目区属于 xx 村村庄的旧村址,经济条件一般。人民生活水平 中等,就业情况适中,劳动有所剩余,农民文化素质较高,这些都为当 地进行土地复垦提供优越条件。 表表 2-1 xx 镇镇

35、 xx 村社会村社会经济经济情况情况统计统计表表 单位:hm2、户、人、亩/人 村名 耕地 面积 拆就区 面积 村庄总户数村庄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 xx 村7514381261.96 合计7514381261.96 2.4 基基础础建建设设条件条件 2.4.1 交通条件 项目区为村庄,村内道路密度大,宽窄不一。各村庄对外交通较 为便利,主要道路与村外主干道路相通,路面净宽 4m 左右,路基 5m 左右,大部分为土质,少量经过硬化,但路面破损严重。 2.4.2 水利设施条件 项目区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村内现状有机井 1 眼,井深 300m, 位于项目区西部,主要供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牲畜饮用用水,

36、无工 业用水,能基本满足村内使用,项目实施后,居民点用地转为耕地,现 状机井将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需在原有机井基础上重新规划灌溉 机井。 2.4.3 电力设施条件 项目区各村现有 380v 和 220v 的中低压线路接入各村民小组和 各居民点,电网覆盖整个区域,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生活用电及农业生 产性用电的需要。 项目实施后,原有高低压线因拆除建筑等因素将不能利用,需重 新规划高低压线走向。 2.4.4 其他基础设施条件 村内道路两侧无绿化林带。 2.5 村庄建村庄建设现设现状状 项目区内现有居民点房屋建设情况比较一致,宅基地面积 20m15m 或 20m20m,一般为砖砌平房,砖石基础、水泥

37、地面,房屋 结构大体相同,每户一处院落,包括正房、厢房和院墙,房屋建设新旧 程度不一,较旧的房屋为红色机砖实体墙,较新的房屋为瓷砖包砖房。 工矿企业房屋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多为低矮的红色机砖实体墙。由于 缺少规划,存在空间分布散、用地效率低、基础设施差、内部功能杂、 人均占地面积过大等现象。 2.6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现状条件状条件 根据 xx 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可知,项目区内土地总面积为 4.0000 hm2,全部为农村居民点(拆旧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统计见 下表。 表表 2-2 项项目区土地利用目区土地利用现现状状统计统计表表 土地面积(hm2) 乡(镇)行政村 小计其中 村庄 xx 镇

38、 xx 村4.00004.0000 合计4.00004.0000 3 土地复土地复垦垦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 3.1 项目合规性 3.1.1 政策法规 通过拆旧区的复垦,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 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 原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基本 农田保护条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 号)等相关政策、法 律法规的规定。 3.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 项目选择与xx

39、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河北省 土地整治规划(2010-2020 年)、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 xx 县 xx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年)相一致,项目 建设内容符合国家土地复垦的政策要求,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3.1.3 其它规划 项目建设充分考虑了基础设施规划、农田水利规划、新农村建设 规划、生态退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相关部门规划。另外,xx 县 组织农业、水利、林业、财政、环保、经济发展、技术监督等部门对该 项目进行了研究,项目区选址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野生动

40、物保护区、 湿地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天然草场等环境敏感区等区域,一致 认为项目建设符合各部门的规划要求和政策规定。 3.2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2.1 土壤的影响 由于在修建房屋等建筑物的过程中,人员和机械频繁扰动和碾压, 固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物理化学性质复杂,从而使压占土地的土 壤结构组成、理化性质和养分发生了变化,被压占土地表现为土壤僵 硬板结,砂砾石含量多,地面凹凸不平。本项目通过地面建筑物拆除、 地基及硬化地面清理、土地平整、项目区覆土、土地翻耕、施加有机肥 等措施,将大大提升土地耕作水平。 3.2.2 环境的影响 项目区街道无绿化,公共绿地建设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区内 生

41、活垃圾没有专门的堆放处理区域,存在随意堆放的现象,对周边环 境影响较大。项目区复垦为耕地后,周边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3.2.3 地下水的影响 地面建筑物主要影响村庄地表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对地 下水影响甚微。 3.3 水资源分析 项目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作物种植以小麦、玉 米等作物为主,根据河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确定 灌溉保证设计标准为 75%。参照项目涉及村镇目前的种植制度和今 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小麦、玉米等典型作物来确定农作物灌 水量。 xx 市 xx 县 xx 镇 xx 村建设用地减少与 xx 县 xx 镇建设用 地增加挂钩试点项目旧村址

42、复垦涉及土地总规模 4.0000hm2,全部为 村庄用地,土地复垦后项目区耕地面积 4.0000hm2。 3.3.1 供水量分析 (1)地表水资源 自产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中一次水资源(天然降雨) 是维持整个项目区生态系统需水的基础,但项目区无节水集水措施 (如修建水库、水渠,积极开发新的水资源和兴建一些跨流域调水工 程等),随着一次水资源的逐级转化,水资源的无效损失大大增加,并 且利用难度和利用费用也逐渐提高。就项目区而言,多年平均降水量 为 498mm,但是大部分消耗于陆面蒸发和植物蒸腾,远远高于转化为 二次(地表径流)、三次水资源(地下水)的比例,其中转化为地表径流 的降水资源

43、多年平均约为 1.52 万立方米,平水年份(p=50%)为 0.4 万 立方米,偏枯年份(p=75%)为 0.14 万立方米,根据xx 县水利志资 料,项目区地表径流现状利用率仅为 35%,经计算,项目区可利用降 水资源平水年份(p=50%)为 0.14 万立方米,偏枯年份(p=75%)为 0.05 万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 根据xx 县水利志资料,项目区开采第三含水组,地下水补给 方式主要为上层水越流补给和侧向径流补给,水源较为丰富。根据 xx 县水利志,以及现有机井实测资料,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开 采后不致引起地下水持续下降、水质恶化的条件,项目区平水年份 (p=50%)地下水可利用

44、量为 0.83 万立方米,偏枯年份为(p=75%)0.65 万立方米。 (3)可利用水总量 根据以上分析,项目区灌溉可供水量主要为地下水资源和大气降 水,通过计算为: 平水年份(p=50%):0.14+0.83=0.97 万立方米; 偏枯年份(p=75%):0.05+0.65=0.70 万立方米。 3.3.2 需水量预测 项目实施后,耕地面积 4.0000hm2(合 60 亩),通过调整农业种植 结构,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一年两熟确定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项目 区平水年份农业灌溉净用水量 0.59 万立方米,偏枯年份农业灌溉净 用水量 0.81 万立方米(表 3-1) 表表 3-1 土地复土地复垦

45、垦后后项项目区目区农农田田净净灌灌溉溉定定额额表表 单位:hm2;m3/亩;万 m3 种植p=50%p=75% 面积灌水生育 灌 水 灌 溉 总需 灌 水 生育 灌 水 灌 溉 作物 次数阶段 定 额 定 额 水量 次 数 阶段 定 额 定 额 总需 水量 1播前401播前45 2拔节402冬灌35 3灌浆403拔节40 冬小麦2.0000 4 1200.36 4灌浆40 1600.48 1播前351播前35 2拔节402拔节40夏玉米2.0000750.23 3抽雄35 1100.33 合计4.00000.590.81 项目区由于实施了农业综合节水等措施,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 到 0.90,则

46、计算求得平水年份(p=50%)农业灌溉毛用水量 0.65 万立 方米,现状偏枯年份(p=75%)农业灌溉毛用水量 0.90 万立方米。 3.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实施后: p=50%:0.970.65=+0.32(万立方米) p=75%:0.700.90= 0.20(万立方米) 通过上面分析,项目区平水年可供水量 0.97 万立方米,作物灌溉 用水量为 0.65 万立方米,供给大于需求,项目区地下水供给基本平衡。 枯水年可供水量 0.70 万立方米,作物灌溉用水量为 0.90 万立方米, 表现为亏水,亏水量为 0.20 万立方米。因此,项目区应采取节水灌溉 技术,设计科学合理的灌溉制

47、度和种植结构,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3.3.4 项目区水资源评价 项目区地表水、地下水均有污染现象,但仍可以灌溉使用。地下 水流向与地形条件相符,矿化度1g/l,ph 为 6.87.2,属于中性水,适 宜农作物灌溉。项目实施采取节水措施后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利 于保持地下水供需平衡,不会引起新的水文和环境地质灾害。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通过采取农业 节水、工程节水、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加强用水管理等措施,充分利 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项目实 施后农业生产用水可得到保障,为农业生产的高效产出提供了条件。 项目实施后不会对周边乡镇居民生活、

48、生产用水产生影响,反之, 随着项目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进一步带动居民生活改善和生产 能力的发展。 3.4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该项目的建设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以归还建设用地周转指 标,同时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 项目区共涉及 1 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为 4.0000hm2,土地利用 现状为村庄。通过对项目区实施地面建筑物拆除、地基及硬化地面清 理、土地平整、土地翻耕、施加有机肥等措施,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和 土地生产力。项目实施后,预计新增有效耕地面积为 4.0000hm2,新增 耕地率为 100%。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村庄复垦。 表表 3-2 土地复土地复垦垦前后土地利用前后土地

49、利用结结构构对对比表比表 单单位:位:hm2 规模比例 一级地类二级地类 复垦前复垦后增减复垦前复垦后增减 耕地水浇地 04.00004.00000100.00100.00 住宅用地农村住宅用地 4.00000.0000-4.00001000.00-100.00 交通运输用地农村道路用地 00.00000.000000.000.00 合计 4.00004.00000.0000100100.000.00 3.5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项目区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从土 地利用的要求出发,全面衡量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 为科学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依据。 本

50、项目新增耕地土地适宜性评价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技术规程,结合相关规范,按照当地的实际,将选定的现状参评因子 与所确定的耕地评价指标进行匹配比较,确定每个参评因子的适宜性 等级,然后采用最大限制因子法评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即以 各参评因子中适宜性最差(或限制性最大)的参评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作为该土地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 1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研究改变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的可能性,并预 测改变用途和利用方式后土地性能的一种方法。土地适宜性评价遵循 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应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和利用方式,即评价对象, 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2)选择性原则:应根据土地规划利

51、用实际需要,选定评价对象和 划定评价范围。规划期间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地块可不作评价。 (3)持续利用原则:经评定的土地用途在该种土地用途和利用方 式下,土地能持续利用,不会产生土地退化和给临近土地造成不良后 果。 2评价系统 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及相关规程、规范,确 定本项目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由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两级组成。 土地适宜类,主要反映土地利用上适宜性的种类,将土地适宜性分为 适宜类(s)和不适宜类(n)。土地适宜等,按土地适宜程度划定土地适 宜等,分为三等,一等(s1)高度适宜、二等(s2)中度适宜、三等(s3) 勉强适宜。 (1)一等(s1)高度适宜:在利用上高度适宜

52、,基本无限制,只需投 入少量工程措施,即可开发整理成高等级耕地。 (2)二等(s2)中度适宜:在利用上中度适宜,有一定限制,需要投 入一定的工程措施,方可开发整理成耕地。 (3)三等(s3)勉强适宜:在利用上有较大限制,勉强适宜,需要投 入复杂的工程措施,方可开发整理成耕地。 (4)不适宜土地(n):目前不适宜开发整理为耕地。 3评价步骤和方法 (1)确定评价对象 根据评价的目的,确定本次评价对象为项目的新增耕地。 (2)选择参评因子和评价指标 土地适宜性评价因素的选取和指标的确定是评价的关键。在研究 项目区现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踏勘情况,对项目区的特点、 利用状况、水资源条件、经济效

53、益、植被分布、作物产量、土壤质地、 产出规模、光热资源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后,针对土地适宜性评价, 选取对土地质量起主导限制作用的因子作定量参评因子,并确定各因 子的指标和指数。 (3)划分评价单元 参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及相关规程、规范,根 据项目区新增耕地的来源及分布情况,将新增耕地分为待开发、待复 垦、待整理三类,分别作为一个评价单元,在分析项目区的现状成果 资料和结合现场踏勘情况的基础上,最后确定各参评因子属性。 待开发土地主要指经过改造或改良可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土地, 本项目不涉及此类。 待复垦土地主要指通过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可恢复耕种的各种 损毁废弃地,本项目待复垦土

54、地主要为村庄。 待整理土地主要指通过整理措施能够增加耕地的土地,本项目不 涉及此类。 (4)评定各单元适宜性等级 将项目区的各参评因子属性与评价对象土地要求的参评因子分 级值进行匹配比较,确定每个参评因子的适宜性等级;然后采用最大 限制因子法评定各评价单元的当前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等级,即以各 参评因子中适宜性最差(或限制性最大)的参评因子的适宜性等级作 为该土地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详见表表 3-3。 表表 3-3 待复待复垦垦土地适宜性土地适宜性评评价表价表 评价单元 指 标 参评因子 s1s2s3n 参评因子 属性 评 价 结 果 有效土层厚度 cm) 10075100607560

55、75100s2 土壤质地 中壤土、 轻壤土 砂壤土、 重壤土、 轻粘土 紧砂土、 中粘土 粗砂、 砾石 30% 砂壤土s2 指 标 参评因子 s1s2s3n 评价单元 参评因子 属性 评 价 结 果 土壤酸碱度 (ph 值) 6.07.5 5.56.0 ,7.58. 5 4.55.5, 8.59.5 4.5 9.5 6.8s1 土壤有机质含量 (%) 32.03.02.01.01.02.4s2 灌溉水源 用地表 水灌溉 用浅层地 下水灌溉 用深层地 下水灌溉 无灌溉 水源 用浅层地 下水灌溉 s2 灌溉保证率充分满 足 基本满足一般满足无法满 足 基本满足s2 交通条件便利 较便利 一般不便

56、较便利 s2 4评价结果 除以上主要指标外,通过现场踏勘发现项目区土地没有出现盐碱 化、生态退化等现象。因此,按照上述评价原则和方法,通过对上表中 的参评因子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可知项目区待复垦土地的适宜等级 均为二等(s2)中度适宜,可以进行土地复垦。 4 项目总体布局和工程设计 4.1 项目总体布局 4.1.1 项目总体布局的原则 (1)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项目 规划要注重每一块土地的充分利用,通过旧村址土地复垦增加耕地面 积,提高耕地质量。 (2)坚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从田、水、路综 合整治出发,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

57、生 产能力和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3)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项目规 划不仅要考虑项目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4)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的原则。首先,根据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要求,确定土地复垦规划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各类用地布局,同时 也要与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规划相协调。 (5)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项目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 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提高项 目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 (6)坚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58、项目规划要统筹兼顾 工程、生物、技术措施的应用,增强土地复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 耕地质量、产出率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1.2 项目总体平面布局 总体布局是将各类用地数量、工程项目等依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结合项目目标和工程设计要求,落实到具体用地空间,制定规划方案, 以达到全面实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该项目总体布置的基本思路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其 它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项目区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现状,并 广泛征求群众和当地有关部门意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将项目区 复垦为旱能灌、路成网、基础设施完备、整体功能较强的高标准农田。 4.1.2.1 土地平整布局 土地平整工

59、程是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田水利、道路等基本建 设的实施基础,土地平整的目的在于使平整后的耕作田块的形状、长 度、宽度、面积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方便田间管理,便于机械化耕作, 提高机耕质量。 1、地面建筑物处理 (1)项目区内宅基地面积占拆旧区 70%,其中建筑物面积占拆旧 区宅基地面积的 40%。根据现场调研和当地村民意见,拆旧区地上建 筑物的 70%由农民自行拆除,因此,项目拆除量为 30%,所产生的建 筑垃圾全部运至村边坑塘。 (2)根据项目区处理建筑物的位置,将建筑垃圾就近分堆定点堆 放或运至附近坑塘填埋。 (3)将建筑垃圾使用挖掘机挖装,并用自卸汽车装运出项目区外, 据项目单位意见,

60、建筑垃圾可运至 0.5-1 km 左右的坑塘。 2、地基和硬化地面处理 (1)项目区地面建筑物处理完成后,还需要对建筑地基及硬化地 面进行处理。根据当地房屋类型调研以及施工单位所提供的技术资料, 地基清理面积约占项目区宅基地总面积的 4%,平均清理深度 0.5m; 硬化地面清理面积约占项目区宅基地总面积的 30%,平均清理深度 0.1m。 (2)将项目区地基及硬化地面处理所产生的渣土分堆定点堆放至 附近坑塘填埋。 (3)将渣土使用挖掘机挖装,并用自卸汽车装运出项目区外,据 项目单位意见,建筑垃圾可运至 0.51km 左右的施工场地,用于场 地平整填土方。 3、土地翻耕 为改善新增耕地的理化性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