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题全部_第1页
动物学复习题全部_第2页
动物学复习题全部_第3页
动物学复习题全部_第4页
动物学复习题全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题 (第一章至第三章 脊索和圆口纲)一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一)三大特征 1背索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轴索。2背神经管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内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3)结构:呈管状。3咽鳃裂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2)位置:咽部两侧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次要特征) 1、肛后尾;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3、内骨骼:骨骼系统

2、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坚硬部分, 则为死的外骨骼 (二)背索动物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5分节现象。 (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 (三)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

3、分为6个纲(1)圆口纲;(2)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5)鸟纲(6)哺乳纲二简述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进化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的早期,距今约有5亿年左右,这种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原始无头类有两个特化的分支:一支进化为尾索动物和头索头动物;另一分支进化为原始有头类,

4、原始有头类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支进化为比较原始,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甲胄鱼、圆口类);另一支进化成具有上、下颌的有头类,即为鱼类的祖先。三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 。 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成为原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及神经管,所以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全世界越有1370多种。体呈袋形或桶状,包括单体或群体两个类型,绝大多数无尾种类只在幼体时期自由生活,成体于浅海潮间带营底栖固着生活,少数终生有尾种类在洋面上应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体表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咽壁有数量不等的鳃裂,咽外围有宽大的围鳃腔,与出水孔相通。

5、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由于卵和精子并不同是成熟,所以避免了自体受精。营有性生殖,也营无性的出芽生殖,除个别种类外,受精卵都先发育成善于游泳的蝌蚪状幼体,再行变态发育。四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发育过程)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 (进化意义)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

6、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五分析文昌鱼的器官结构中哪些是原始性的,哪些是进步性的,哪些是特化性的? 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另一方面又区

7、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六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的出现时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动物体的支持、保护和运动的功能获得“质”的飞跃,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从而成为在动物接种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类群。 脊

8、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区踢得主梁,是体重的受力着,是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活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是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迅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 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化的发展。 复习题 (鱼纲)一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1、出现了上、下颌;(1) 主动捕获食物;(2) 随着颌的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牙齿;(3) 颌的出现可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2有了成对的附肢;(1) 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能力,是

9、动物获得积极主动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之一.(2) 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3、出现了脊柱代替了脊索;(1) 加强了支持、运动和保护的能力;(2) 增强了动物生存斗争的能力.4、脑和感觉器官更为发达。(1) 脑分主明显的5部分;(2) 保护脑和感觉器官的头骨完善,能更好地促进体内各部的协调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二试述脊椎动物上、下颌的出现的重要意义三、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各有哪些亚纲和目。(一)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尾型。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

10、,营体内受精。板鳃亚纲鲨型总目:六鳃、虎、鲭、须、真、角、锯、扁鲨目; 鳐形总目: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全头亚纲(银鲛科)(二)硬骨鱼类骨骼多为硬骨,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单/双鳔肺鱼目)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鲱形、鳗鲡、鲤形、银汉鱼、鲑鲈、鲈形、蟾鱼四、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器官;3

11、、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五、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鳔的类型和功能。鱼鳞的种类:(1)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鳞片;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构造分两部分,基板:埋于真皮内,齿质部分,中央有髓腔、血管和神经通入。分布于全身。呈斜向排列,手触有粗糙感。(2)硬鳞: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鳞片,如鲟鱼等。A、来源于真皮;B、构造斜方形,表面覆盖有一层充分钙化的物质,含有硬鳞质,发特殊亮光。(3)骨鳞:是绝大多数硬

12、骨鱼类所具有的鳞片。A、来源于真皮;B、圆形,前缘插入真皮,后缘光滑游离,或具有许多细小锯状突起,称为栉鳞。C、覆瓦状排列。鳍:奇鳍:背鳍 臀鳍 尾鳍偶鳍:腹鳍 胸鳍偶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奇鳍:背鳍和臀鳍的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防止倾斜摇摆,还可以协调游泳。尾鳍结合着肌肉的活动,可以起稳定身体控制游泳的方向,起舵的作用推动鱼体前进。尾:(1)原尾:将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2)歪尾:将尾为上下不对称的两叶,多见软骨鱼类;(3)正尾:尾为上下对称的两叶,末端向上翘六、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调节方式。 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

13、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七、简述鳔的类型、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鳔:(1)种类: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形目;闭鳔类(无鳔管),如鲈形目。(2)作用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从发生上看,鳔是由食道

14、上分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与陆生种类的肺的发生相同,这可能与其原始功能有关。八、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他们的食性的关系。 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鳃耙与食性: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类,鳃耙长而密。 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白酶

15、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含量多呈切刀形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九、试列举几种我国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中华鲟 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 白鲟 白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 大银鱼 银鱼科 鲑形目 辐鳍亚纲 胭脂鱼 胭脂鱼科 鲤形目 辐鳍亚纲十、简述鱼类的分类系统。(一)软骨鱼类 (1)板鳃亚纲 一侧孔总目 1六鳃鲨目 2虎鲨目 3鼠鲨目 4须鲨目 5真鲨目 6角鲨目 7锯鲨目 8扁鲨目 二、下孔总目 9锯鳐目 10鳐目 11鲼目 12电鳐目 (2)全头亚纲 13银鲛目(二)硬骨鱼类 (1)内鼻孔

16、亚纲 一、总鳍总目 1腔棘鱼目 二 . 肺鱼总目 2. 单鳔肺鱼目 3双鳔肺鱼目 (2) 辐鳍亚纲 一、硬鳞总目 1鲟形目 2多鳍鱼目 3. 弓鳍鱼目 4雀鳝目 二、鲱形总目 5海鲢目 6鼠鱚目 7鲱形目 8鲑形目 9灯笼鱼目 10拟鲸鱼目 三、骨舌鱼总目 11骨舌鱼目 12长颌鱼目四、鳗鲡总目 13鳗鲡目 14咽囊鱼目 15背棘鱼目五、鲤形总目 16鲤形目 17鲇形目 六、银汉鱼总目 18鳉形目 19银汉鱼目 20颌针鱼目 七鲑鲈(副鲈形)总目 21鲑鲈目 22鳕形目 八、鲈形总目 23金眼鲷目 24海鲂目 25月鱼目 26刺鱼目 27鲻形目 28合鳃鱼目 29鲈形目 30鲉形目 31鲽形目

17、 32魨形目九、蟾鱼总目 33海蛾鱼目 34蟾鱼目 35喉盘鱼目 36鮟鱇目 复习题:(两栖纲)一、为什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 (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二)不完善的地方: 1.

18、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 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 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二、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同上)三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 两栖动物虽已具备登陆的身体结构,但是繁殖和幼体发育仍旧必须在淡水中进行,幼体形态似鱼,用腮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发育中须经变态才能

19、上路生活,这是两栖纲区别于所有陆栖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1、 外形:蚓螈型、鲵螈型、蛙蟾型。具有五趾型附肢,不仅可以支持体重,也造就在陆上灵活运动,适应于跳跃、奔跑等。2、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裸露光滑,皮肤腺发达,不具鳞片或外骨骼,角质化程度低,保水能力差,有呼吸功能。3、 骨骼:两栖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从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撑作用。4、 消化:两栖类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分泌粘液的唾液腺,能使食物湿润和吞咽,是四足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5、 呼吸:两栖类具有比任何其他动物更为多种多样

20、的呼吸方式,这反映了两栖类开始适应 陆地生活,但并不完善的过渡类型。不同种的两栖类,或者同一种的幼体和成体阶段,或者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其呼吸方式分别有鳃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和肺呼吸。6、 循环:由鱼类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提高了血液的循环的压力和速度。7、 神经:与鱼似,由大脑、间脑、中脑、小脑(不发达)、延脑、10对脑神经和脊髓组成8、 感觉: 视觉:初步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征。能近视又能远视。 听觉: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听觉功能。 中耳:首次出现了中耳,可传导声波 嗅觉:有了外鼻孔和鼻腔,是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 侧线器官:

21、能感觉水压,位于头部及躯体两侧的对称,有助于有关物体方向及大小鉴别。9、 排泄:(1)肾脏除有分泌尿功能外,两栖动物水栖型的种类,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似鱼类的肾脏。(2)膀胱有重吸水的功能,对维持体内水分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雄性输尿道有输尿和输精的作用。10、 生殖和发育:体外受精、水中发育,要经过变态。四、两栖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有何重大变化?(一)脑分五部分,分化程度不高,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不形成明显的脑曲。两栖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与鱼类比较接近,但是随同上陆生活的环境及其所受到的影响,使神经系统有了某些进步性的变化。1. 大脑:体积增大。两个半球已完全分开,左右脑室已

22、分开;两半球顶部有了零散经细胞,即出现了大脑皮层,称为原脑皮,这是在鱼类中所没有的进步。2.间脑:顶部有一个不发达的松果体;底部有一个漏斗体和一个脑下垂体;间脑的脑室外为第三脑室,与大脑相连。3.中脑:背部发育成1对圆形的视叶,既是两栖动物的视觉中枢,也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左右中脑室彼此相通。4.小脑:不发达,不如鱼类发达,这是与它们的活动范围狭窄,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5.延脑:位于小脑下方,其空腔称为第四脑室,延脑后面与脊髓相连。(二)1、视觉:初步具有陆生脊椎动物视觉特征。能近视又能远视。眼球角膜凸出,晶体近似圆球稍扁平,晶体与角膜之间相距较远,适于看较 远的物体,通过调节晶体与角膜的距

23、离来调节视力。具有眼睑、泪腺,以保护眼球,上眼睑不能活动,靠眼球下陷,从而使下眼睑与瞬膜上推以盖住眼球 2、听觉:两栖动物由水生到半陆生的转变过程中,听觉器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耳:与鱼类近似。除了具有平衡作用外,还具有听觉功能。中耳:首次出现了中耳,可传导声波。鼓膜与外界接触;中耳腔又称鼓室,耳柱骨为鼓膜与内耳之间的听骨,位于中耳腔内,一端借狭窄的耳咽管与口咽腔相通,另一端通鼓膜。口腔以一对耳咽管(eustachin tube)与中耳腔相通并进入空气,使鼓膜内、外的受压趋于平衡,防止鼓膜因受剧烈的声波冲击而造成震裂听觉产生: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耳柱骨传入内耳,刺激内耳膜中的感觉细胞,经听神经

24、传到脑中枢,产生听觉。3、嗅觉:有了外鼻孔和鼻腔,是陆生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兼有嗅觉和呼吸的两重机能。鼻腔中的鼻粘膜有嗅细胞,嗅神经分布于膜上。嗅神经通向嗅叶。出现了犁鼻骨:鼻腔腹侧嗅粘膜伸长变形而成的一对盲状结构,为嗅觉功能。4、侧线器官水栖类的两栖动物、蝌蚪以及少数的无尾类具有侧线。与鱼类一样,能感觉水压,位于头部及躯体两侧的对称,有助于有关物体的方向及大小的鉴别。五、两栖类的肩带、腰带和四肢的结构和组成。(1)肩带(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两栖肩带加强了前肢的活动,通过肩臼与上肢相连。(2)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通过荐椎和脊椎相连,通过髂臼与后肢相

25、连。(3)上肢骨:肱骨1根、桡尺骨1根(桡骨与尺骨合并而成)、腕骨6块、掌骨5块、指骨4个。(4)下肢骨:股骨1根、胫腓骨1根(胫骨与腓骨合并而成)、跗骨5块(其中2块甚长)、跖骨5块、趾骨5个。六、试述两栖类的起源与进化。(一) 两栖类起于古代的总鳍鱼,理由如下:1、古总鳍鱼的身体结构可能是最早期由水生向陆地生活过渡的动物。内鼻孔、鳔呼吸,相当于肺,坚强的偶鳍支撑身体,并沿陆地爬行 2、鱼石(头)螈化石证明两栖类起源于古总鳍鱼。鱼石螈发现于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5亿年前,为最早的两栖类化石,它既具有两栖类特征,又有总鳍鱼很多共同之处。 1)与总鳍鱼共同处:骨片数目和排列近似;都具有迷路齿;四

26、肢骨和总鳍鱼偶鳍的骨片结构相似,是四足动物的祖先。 2)与两栖类相似之处:鱼石螈已为五趾型四肢;脊椎骨上出现了前、后关节突;具有两个枕髁等。因此,两栖类起源于晚泥盆纪的 鱼石螈,分支进化为古生代两栖类,由于头骨均有膜原骨形成的硬骨所覆盖,可统称为坚头类。(二)演化: 无尾目 有尾目 无足目壳椎:脊椎骨发生 时不经软骨阶段, 块椎类 壳椎类椎体中空。块椎:椎体发生时 爬行动物经历软骨阶段。 坚头类两栖类的祖先从泥盆纪晚期出现以后,到了石炭纪得到了大量的发展,为两栖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石炭纪和以后的二迭纪是两栖类最为繁盛的时代,称这两个纪为两栖动物时代,到了三迭纪末期,所有古老的类群全部绝灭

27、。两栖类的演化情况推测:最早的古两栖动物是坚头类,由坚头类产生的后裔有三大支,一支是爬行动物;一支是壳椎类;另一支是块椎类。七、现存两栖类分几个目?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一)无足目体型蠕虫状,体表有退化的骨质鳞,附肢退化,尾极短,用肺呼吸,土中穴居,无鼓膜,无胸骨,眼退化为盲眼,卵生或卵胎生,体内受精。代表动物:版纳渔螈。(二)有尾目(蝾螈目)体型延长,体表润滑无鳞,2对或只有前肢,尾长、终生存在,用肺或鳃呼吸,水栖型,无鼓膜,不发达或缺胸骨,眼无或具不动眼睑,卵生、体外或体内受精。代表动物:肥螈,东方蝾螈,极北小鲵,山溪鲵。(三)无尾目(蛙形目)体型短阔,体表润滑无鳞,四肢完备,无尾

28、,用肺呼吸,水陆两栖型,有鼓膜,胸骨发达,眼具可动的眼睑,卵生、体外受精。代表动物:蟾蜍,蛙,田鸡、青蛙八、试述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 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蟾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受到欢迎。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宴席珍馈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发展。药用。如最负盛誉的哈土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一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复习题:(爬行纲)一、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

29、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二、羊膜卵的出现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试绘

30、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构和功能。 答: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三、为什么说鳄目是爬行动物中结构最高等的类群? 因为鳄目的牙齿著生在上下颔的齿槽中,叫做槽性齿;口腔顶壁有骨质颚,把鼻腔和口腔隔开,并把内鼻孔推向后;心脏分为四室,即左右两心耳和左右两心室,只是在左右大动脉弓交叉处的血管壁有一个小孔,所以左心室压出输到身体各部分的血还不是纯粹的动脉血。这些特点和其他爬行动物不同,而和哺乳动物相接近。所以有人根据这些

31、特点,认为鳄是最高级爬行动物。四、爬行动物的呼吸运动方式 ?呼吸方式:1)类似两栖类的呼吸动作,口咽式呼吸。2)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称为胸腹式呼吸。吸气:肋间外肌(收缩) 肋肌骨上提 胸廓扩张 空气随之吸入。呼气:肋间内肌(收缩) 肋骨下降 胸廓缩小 空气呼出。运动方式:爬行动物开始有了胸廓,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和胸骨借关节、韧带连接而成,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胸廓除了保护心脏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呼吸作用。肋骨的运动也可协同呼吸运动的完成。蛇不具胸骨,其肋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并借皮肤肌支配腹鳞活动,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五、简述中生代爬行类兴衰的原因。(一)1. 石炭

32、纪末期由于气候变化,新兴的爬行动物由于具备了适应 陆生的体制结构,得以生存下来,并在生存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了中生代初期(三 迭纪)开始排斥两栖动物。2. 中生代1.5亿年的漫长时间里,由于地壳、气候基本稳定,植物繁茂,当时陆地 上又没有足以和它们竞争的动物,因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就迅速地发展,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占领了地球的海、陆、空三大领域,成为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二)1、白垩纪末期(7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都是这一时期隆起形成的。地表构造的剧变影响了气候的变化。随着地形、气候的改变,植物中的裸子植物为被子植物所代替。2、中生代

33、末期的爬行类体型愈来愈大,食量大,食性狭食化。各方面都向着特化的方向发展,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对于这些走向特化 道路的种类来说,它们就难适应而走上绝灭的道路3、中生代初期已出现的恒温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具有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和古爬行动物的生存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显然,这也是导致古爬行动物大量死亡和绝灭的一个因素。六、试述 西蒙龙 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演化上的地位。 七、指出下列种爬行动物所属目和科喙头蜥、乌龟、玳瑁、鳖、大壁虎、脆蛇蜥、变色龙、红点锦蛇、尖吻蝮蛇、扬子鳄复习题:(鸟纲)一、鸟类哪些特点与爬行类相似,进步性特征是什么?1、恒定体温,减少了对环

34、境的依赖性。2、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3、发达的神经和感官;4、完善的生殖行为,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二、试述恒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能保证动物有机体内各种酶的正常活动。从而保证了有机体能及时获得因快速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殖后代所需的能量。 2、恒温可以使动物渡过各种不良的寒冷低温等恶劣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能扩大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因此,恒温大大地提高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躯体结构已进入了更高一级水平。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三、试述鸟类骨骼系统对飞翔生活所表现的

35、适应。 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范围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V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四、鸟类皮肤衍生物的种类及羽毛的结构。 1. 主要衍生物有:羽毛、跗蹠及趾上的鳞片,喙上的角质鞘、爪等。这些衍生物中最重要的是羽毛,羽毛中的飞羽和尾羽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

36、一。2. 羽毛的类型 正羽(翮羽):覆盖体表、翼及尾上的大型羽片。 绒羽:位于正羽的下面,柔软蓬松,呈棉花状 纤羽:外形似毛发,杂生在正羽和绒羽之间五、何谓“完全的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结合鸟类的特征加以说明。 1、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 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在心脏内相混。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为完全的双循环。2、鸟类气囊: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形成了鸟类独特呼吸方式双重呼吸。鸟类的呼吸动作:1)吸气时,部分空气经中气支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还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

37、,再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2)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空气,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3)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有丰富氧气)排入肺内。因此,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3、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度。因而鸟类眼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为双重调节六、简述鸟类适应飞行的结构特征。1、体型为流线型,体表被羽;2、前肢变为翼;3、骨骼轻而愈合,为气质骨;4、与肺相通的气囊为鸟类所特有。七、鸟类

38、分几个总目,主要特征。突胸总目的各目及代表动物。 A、平胸总目: 1、翼退化,无飞翔能力。2、胸骨扁平不具龙骨突。3、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4、羽毛均匀分布。5、后肢强大,具23趾。6、骨盆为封闭型。7、雄性具交配器。8、分布仅限于南半球。代表动物有:鸵鸟、鸸鹋、几维等。B、企鹅总目: 1、前肢特化为鳍足。2、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3、具鳞片状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4、不能飞翔而适于游泳。水下潜水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km。5、骨骼内不充气。6、分布局限在南半球。C、突胸总目: 1、翼发达,善于飞翔。2、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3、气质骨。4、有尾综骨。5、锁骨V形。6、肋骨上具钩状突。7、正羽发达,

39、羽小枝具钩。8、有羽区和裸区之分。 9、不具交配器。(一)鸊鷉目;(二)鹱形目;(三)鹈形目;(四)鹳形目(五)雁形目;(六)隼形目(七)鸡形目(八)鹤形目(九)鸻形目(十)鸥形目;(十一)鸽形目;(十二)鹦形目;(十三)鹃形目(十四)鸮形目;(十五)夜鹰目;(十六)雨燕目;(十七)佛法僧目(十八)鴷形目(十九)雀形目八、鸟类消化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2)食量大,食物的利用率高。九、为什么说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过度形态特征?与鸟类相似的特征: 与爬行动物相似的特征1)具羽毛; 1)上下颌具牙齿;2)有翼; 2)尾由18 21枚尾椎骨构成;3)骨盆开放式;3

40、)前肢分离掌骨,指端具爪;4)后足四趾,三前一后; 4)肋骨无钩状突;5)具“V”形锁骨。5)腿和头部具爬行类的鳞。复习题:(哺乳纲)一、哺乳类是脊椎动物发展最高的一纲,其主要进步特征?1. 在营养代谢方面,出现了口腔咀嚼和消化。 2.肺泡的出现和肌肉质横膈的形成,增强了气体交换。3.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环境的依赖性。4.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活动范围大大扩展。 5.神经系统和感官高度发达,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 6.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的有较高的成活率。二、哺乳动物皮肤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皮肤衍生物? 1. 哺乳动物的皮肤不仅结构致密,具有良好的抗透水性,而且具

41、有屏障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哺乳动物的皮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是不断更新的,在不断更新中保持着相对稳定,使之具有一定的外廓。皮肤的质地、颜色、气味、温度以及其他特性,能够与环境条件相协调。这是物种的遗传性所决定的,并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来完成,以适应多变的外界条件。2、皮肤衍生物:哺乳类皮肤衍生物复杂多样,主要由表皮衍生物的角质构造(如毛、爪、蹄、角等)和皮肤腺(如汗腺、皮肤腺、乳腺、香腺等)。三、试述哺乳动物肾脏的结构及尿的生成。1、肾脏组织:皮质、髓质和肾盂。1)皮质:肉眼观察呈颗粒状,为肾小体组成。2)髓质:有放射状纹线,由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3)肾盂:为输尿管

42、起始端的膨大部分,呈漏斗状。肾脏的实质是由许多泌尿的肾单位和排尿的集合小管构成。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单位:1)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 2)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有空隙。作用:可将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它物质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 3)尿的形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体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第一阶段为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后形成终尿。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许多肾小管汇入一个集合管。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

43、收水分、无机盐(主要是钠盐)、葡萄糖等,最后成为终尿,原尿中水分大约仅有1%从终尿中排出体外。四、哺乳动物胎盘构成及意义?试绘胎盘结构的示意图。胎盘: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 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是胎儿和母体联系的纽带,担负着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功能。五、简述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从胎儿的保护看:胎儿受到了绝对的保护,使外界环境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2)从胎儿的营养来看:胎儿可以从母体获得足够的营养。3)从胎儿发育所要的条件来看:胎儿可获得恒定的发育温度,有足够的氧气和水分来源,可即时排出代谢废物。4)从抚育后代的方式来看:乳汁能对多种疾病

44、起免疫作用,幼仔可以不依赖环境提供营养物质。 总之,胎生哺乳进一步完善了陆生动物在陆上的繁殖能力,能在多种的环境条件下繁殖后代,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为哺乳动物在地球上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也是哺乳动物在生存竞争中优于其他动物。六、试述哺乳纲各亚纲的主要特征。哺乳纲分几个目?(一)原兽亚纲: 哺乳类最原始类群,介于爬行类和哺乳类之间。1、似爬行类特征:1)卵生;2)乳腺为特化的汗腺,无乳头;3)肩带具乌喙骨;前乌喙骨和间锁骨似爬行动物。4)有泄殖腔,故名单孔类;5)大脑无胼胝体,皮层不发达;6)成体无齿。2、具哺乳类的特征:1)被毛、恒温;2)母乳育仔;3)体腔有横膈;4)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

45、全球仅1目(单孔目),仅分布于澳洲。(二)后兽亚纲(又称有袋亚纲)介于原兽亚纲和真兽亚纲之间。1、胎生2、有育儿袋,内有乳腺和乳头。3、泄殖腔退化;4、肩带具有哺乳类的特征;5、具异型齿;6、大脑皮层不发达,不具胼胝体;7、恒温;8、被兽毛;9、体腔有横膈;10、下颌仅有单一齿骨;11、母乳育仔。12、仅具左体动脉。全球仅1目,为有袋目,仅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少数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七、简述哺乳类的起源 。 哺乳类起源于古代兽形爬行动物,大约距今2.25亿年的中生代三迭纪的末期,从一些比较进步的兽形爬行动物分化出最早的哺乳动物,其起源时间比鸟类还要早。古爬行类(杯龙类)发展出一支似哺

46、乳类的兽形爬行类,即盘龙类,由盘龙类进出一支较进步的兽孔类。 兽孔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后裔中的一支兽齿类,已经具备了一些似哺乳类的特征,头骨具合颞窝,槽生的异齿,二个枕髁,下颌的齿骨发达,脊椎、带骨及肢骨的构造似哺乳类结构,被认为是哺乳类的祖先。八、简述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各个阶段。(一)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如黑猩猩、大猩猩等。都是由古代类人猿演化而来的,古类人猿向人的方向发展,大约是在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1000 2000万年以前。古类人猿本来在森林里过着攀缘生活,以果实为食物。后来由于地质的变化,喜马拉雅山地带的上升,山北地区得不到海洋潮湿的气流,气候变冷,森

47、林逐渐稀少,食物缺乏。进化中分两支:一支被迫南下,继续过着森林生活,身体各部的变化很少,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类人猿;另一支则留在原来的地方,改变为从地面上去寻找食物,新的生活方式,终于引起了前后肢的分工,身体直立,脑量增大等一系列的改变,经过千百万年,逐渐发展为现代人类。(二) 人类进化的历程:从距今10002000万年到300万年前,真正人类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根据不同地层所发现的化石,从古猿发展为现代人,大致可分四个阶段,即早期猿人阶段( 能人阶段)、猿人阶段(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古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新人阶段)。九、指出下列属于何种动物,并说明其分类地位,出现的

48、地质年代。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坚头类、杯龙类、西蒙龙、始祖鸟、兽齿类。名词解释 1、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即除了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的其他脊椎动物2、羊膜类: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体发育过程中有羊膜,所以叫羊膜类。 逆行变态 3、脊索 来源于原肠背壁。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4、脊椎 脊椎动物背部的主要支架。由多个椎骨组成,中间有椎管,内有脊椎。5、脊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6、原索动物:尾、头索动物的总称7、尾索动物: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神经管.8、头索动物

49、:终身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9、背神经管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摺而成。10、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管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 11、无头类 头索动物亚门头部不显,称无头类 12、有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形成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13、无颌类:圆口纲无颌,故又叫无颌类。14、有颌类:鱼纲以及更高级的四足类都出现有颌,合称有颌类。 15、开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由于血液不是总在血管

50、内流动故称为开管式循环。16、闭管式血液循环: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微血管、组织间隙,然后汇集到静脉回到心房。过程中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17、盾鳞: 软骨鱼特有,平铺于体表互成对角线排列使流经表面的水流流态平顺,涡旋减少,。有菱形基板和附生在基板上的鳞棘组成。18、硬鳞:存在于某些硬骨鱼的硬鳞鱼类,来源于真皮层,鳞质坚硬,成行排列而不呈覆瓦状。19、骨鳞:鱼鳞中最常见一种,真皮层的产物,见于硬骨鱼类,骨鳞柔软扁薄,富有弹性,表面分为基区(前区)、顶区(后区)、上恻区和下侧区。前后相邻的鳞片作覆瓦状排列于表皮下。20、开鳔类:管鳔类,鳔与食管之间有相通的鳔管。21、闭鳔类:无鳔与食管之间

51、直接相通的鳔管。22、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称为鳍式23、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侧线管内有感觉细胞以无数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24、肩带:是连接上肢骨和脊柱的骨骼。两栖类由:由上肩胛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和上乌喙骨组成;爬行类由:乌喙骨、前乌喙骨、肩胛骨、上肩胛骨、锁骨、间锁骨(上胸骨)组成。25、腰带:是连接下肢骨和脊柱的骨骼。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组成。26、动脉:所含的血液从心脏流出到其他部位的血管27、静脉:所含的血液是从身体其他部位流回心脏的血管。28、圆口动物:圆口纲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的和上下颌的低等脊索动物。 29、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爬行动物

52、的牙齿按着生位置不同分类,分别见于飞蜥、沙蜥;多数蜥蜴和蛇;鳄类。30、封闭式骨盆:哺乳动物的左右耻骨和坐骨愈合为坐耻骨,形成封闭式骨盆。31、开放式骨盘:髂骨、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32、尿酸:爬行、鸟类排泄物的主要成分33、尿素:两栖、哺乳排泄物的主要成分34、不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未完全分开,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心室不严格区分多氧血和缺氧血。35、完全的双循环:动静脉血液完全分开。心脏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不再在心脏内相混。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36、双重呼吸:鸟类无论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

53、吸气和呼气时,肺内均进行气体交换现象,称为双重呼吸。37、双重调节: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水晶体的屈度。因而鸟类眼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 38、肾单位:肾单位是泌尿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39、肾小体:肾小体(又称肾小球):是一个弯曲盘绕成球形的毛细管网,血液由较粗的入球小动脉流入,经血管球后,又汇集成一条较细的出球小动脉。40、肾小管:肾小管:肾球囊是肾小管的起始部,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双层壁结构,中腔有空隙。作用:可将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外,其它物质都能过滤到囊腔内,形成原尿。41、胎盘:胎

54、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结构,是胎儿和母体联系的纽带,担负着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功能。42、植物性神经系统:专门支配和调节内脏平滑肌,心脏肌,内分泌腺,血管扩张和收缩等活动的神经,与内脏器官的生理活动,新陈代谢有密切关系.44、膈肌:哺乳动物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膜45、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哺乳类的呼吸动作是依靠胸腔的扩大与缩小,胸腔为哺乳动物所特有。胸腔的扩大与缩小,借横膜隔与腹腔分隔,横膈膜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称为腹式呼吸。加上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缩小胸腔容积,为胸式呼吸,完成哺乳类的呼气和吸气。46、气囊:气囊是中气管及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薄膜,它们伸到肺以外,分布于内脏器管间。气囊壁薄,本身没有气体交换作用,鸟类气囊有9个47、活命中枢: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如咳嗽,呕吐,眨眼)48、龙骨突:胸骨中线处具高耸的龙骨突起。49、尾综骨:鸟类最后几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