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 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 _的心境。( 2) “独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 “独 ”字的妙处。【答案】 ( 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2 )“独 ”是 “独自 ”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解析】

2、 【分析】( 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 “独坐幽篁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开头一个 “独 ”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 “独 ”字也贯穿了全篇。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故答案为: 夜深人寂、明月相伴; 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 “独 ”是 “独自 ”的意思,诗

3、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

4、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解析】 【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感时 ”、 “恨别 ”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

5、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3选出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

6、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A. 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地点。 “千寻 ”二字极言其高,其意为在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的高塔。B. 第二句通过具体描写突出飞来峰上的 “千寻塔 ”之高。其意为听说千寻塔上的可以见旭日冉冉升起。C. 第三、四两句可以第一、二句的铺垫为基础,引出全诗主旨,是前两句内容的升华。D. 末两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其意为观赏景物站在最高处,就不怕浮云遮住视野,有 “一览众山小 ”的感受。【答案】 D【解析】 【分析】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

7、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对选项要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4古诗阅读点绛唇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遮回疏放 , 作个闲人样。【注释】 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闲居山阴之时。黏天浪:连天的波浪。 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放。(1)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2)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答案】( 1)围绕 “采药归来 (采药 );找寻酒店 (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 (荡舟、弄舟、划船) ”

8、答出两点即可。( 2 )围绕 “个人生活 ”和 “爱国 ”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 (洒脱、豪迈、寂寞等 )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 )之情。【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 “采药归来 (采药 );找寻酒店 (沽酒、买酒、喝酒、醉酒 );醉弄扁舟 (荡舟、弄舟、划船 ) ”回答即可。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陆游闲居山阴时。淳熙七年(1180),江西闹水灾,陆游于常平提

9、举任上, “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宋史 陆游传)。事后,却以 “擅权 ”获罪,遭给事中赵汝愚借故弹劾,罢职还乡。词取材于村居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以采药、饮酒、荡舟为线索,展示出作者多侧面的生活风貌。陆游一生以抗金救国为已任,所以放浪山水,做一个潇洒送日月的 “闲人 ”,并非他的本意。即便被迫闲居乡间,他也是闲不住的,采药、治病、救人,在书剑报国的政治理想落空之后,力求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平生关怀民生的素志。但是,词人毕竟是一位以“塞上长城 ”。自许、对驰骋疆场无限向往的热血男儿,他所执着追求的是充满战斗快意的人生。村居生活终究难以消释他心中永不甘于沉沦的英雄豪气。因此,放浪山水的

10、闲情逸致,借酒后的豪兴以挥斥,正是他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的表现。词人对“闲人 ”生活的似正实反的肯定与咏唱,婉曲地表述了郁积在他心头的隐痛,是对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剧命运的自我解嘲。这种似正实反的笔法,给这首词的风格带来了洒脱中寓抑郁的特色。此题围绕 “个人生活 ”和 “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故答案为: 围绕 “采药归来 (采药 );找寻酒店(沽酒、买酒、喝酒、醉酒);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 ”答出两点即可。 围绕 “个人生活 ”和 “爱国 ”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 (洒脱、豪迈、寂寞等 )之感,无力报国的愤懑 (怀才不遇的抑郁、

11、无奈等 )之情。【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答案】 ( 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 “系离情 ”

12、“频啼 ”把 “柳条藤蔓 ”“黄莺 ”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解析】 【分析】( 1 )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 2)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 “系离情 ”进行分析。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 “黄莺久住浑相识 ”运用了拟人的修

13、辞手法,“欲别频啼 ”四个字表达出了“惜别 ”的情感。故答案为: 柳条、藤蔓、黄莺。 运用拟人, “系离情 ”“频啼 ”把 “柳条藤蔓 ”“黄莺 ”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答题时应注意,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柳条、藤蔓、黄莺。 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诗歌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新晴野望(

14、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了夏日雨过天晴后野外的秀美景色。B.第一联的 “原野旷 ”和“无氛垢 ”六个字,体现了雨后空气清新明净,原野空旷开阔。C.第二联放眼四周:远处,城门楼临靠河边渡头;近处,村边绿树紧连溪流入河口。D.第四联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2)第三联以动写静甚为精妙,请就此简要分析。【答案】 ( 1) D(2 )“明 ”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出 ”则将山峰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

15、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足,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解析】 【分析】 D 项 “ 实写农人背靠自家围墙,悠闲地望着田间景物,享受着农闲时的惬意 ”的说法有误,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写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描绘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

16、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故答案为: D; “明”作动词,表现出阳光下溪水闪烁明亮,晃人眼目。( “出 ”则将山峰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仿佛调皮的孩子,突现群山身后。)将静态之物写得动感十足,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眷恋田园之情。【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写法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7阅读诗歌,回

17、答问题泛舟后溪(唐)羊士谔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注释】 羊士谔( e):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 _、 _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 1)清新;优美( 2)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解析】 【分析】( 1)考查意境特点。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意思: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所以可答 “清新 ”“优美”。(

18、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唯有啼鹃似留客 ”,雨后芳草萋萋,桃花盛开,泛舟而游,如临仙境;杜鹃啼声阵阵,似在挽留归客。诗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目相关的诗句,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题春晚(宋

19、)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描绘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静谧而富有生气,表现诗人内心的兴奋。B.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照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昏鸦/ 数点 / 傍林飞。C.本文写景的三句诗,句句紧扣“晚 ”字,既是春之晚,又是天之暮。D.樵夫渔人,担柴捕鱼,一路归来,从“遥见 ”可知,作者的视角是远望。( 2)请你展开想象,描绘出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所表现的画面。【答案】 ( 1) A( 2)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

20、天边,宁静而安详。【解析】 【分析】( 1) A 选项中 “内心的兴奋 ”不当, “柴门滑落、乌鸦归林等画面 ”体现的是“闲适安宁 ”。( 2)描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缀成画面。此题一定要把落花遮掩夕阳、乌鸦傍林低飞的景象描绘出来。故答案为: A; 柴门外落花纷飞,宛如一帘花幕将夕阳余晖遮掩,花幕外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紧挨着树林低飞,像数点墨迹泼洒在天边,宁静而安详。【点评】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这是一道选择题,选项涉及诗歌鉴赏的多个方面,要求考生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诗人

21、的情感、表现手法等。考生要对选项内容进行仔细的审读,逐项辨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考生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用生动形象地的语言进行描绘,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喜晴(范成大)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1) “连雨不知春去 ”中 “去 ”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 1)离开( 2)围绕 “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3 )围绕 “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 ”回答出任意

22、一点即可。【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连雨不知春去 ”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去 ”指离开,过去。( 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描绘景色时抓住 “梅熟落蒂 ”“墙下笋 ”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

23、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不知春去 ”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情。故答案为: 离开 围绕 “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围绕 “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 ”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

24、行词义的推断。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10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描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2)通读全诗,用自

25、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 ”的具体表现。【答案】 ( 1)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2)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解析】 【分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道路依稀难辨时眼前豁然开朗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2)可分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

26、,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这是说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再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这是说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将以上内容整合起来就是答案。故答案为: 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倾尽好酒好肉招待客人,举行春社活动,衣着简朴。【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

27、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春光好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下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B.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写出了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奇斗艳的景象。C. “笋迸苔钱嫩绿 ”的意思是春雨之后新笋从点点如钱的绿苔地中进发出来。D.词的下片

28、后两句描绘了早春园林夕照的美景。(2)下列对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景状物色彩鲜明,花团锦簇,柳丝夕阳,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B.词的上片 “得意 ”和 “竞 ”等词语通过拟人手法浓墨重彩地表现出了热闹的春意。C. “花偎雪坞浓香 ”与 “笋迸苔钱嫩绿 ”对仗,景致互相映衬,香色尽现。D.这首词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答案】 ( 1) A( 2) D【解析】 【分析】( 1) A 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为全词皆写春光,上片写对春天总的印象,下片写特定环境的春景。 BCD理解正确。( 2) ABC 赏析正确。 D 赏析不正确。作品描绘的是成都的的风光

29、和生活。词中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没有表达此人的远大抱负。故答案为: A D【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思考理解诗歌的内容。 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 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 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 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12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 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 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 这首诗作于作者避安史之乱南下流亡途中。 估客:商贾。 三湘:本指湘江流域,泛指江南地区。 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鼓鼙(p);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1) “愁”字堪称本诗的诗眼,从三、四联看,诗人愁的原因有哪些?( 2)请具体说说三四两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答案】( 1)愁的原因: 羁旅漂泊,思乡盼归; 家业荡尽,功业落空; 战乱未平,国事堪忧。答出关键词“思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