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材料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基础写作材料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基础写作材料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基础写作材料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基础写作材料课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写作材料课程教学设计一、教案头本次课标题:材料授课班级上课时间2学时上课地点教室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怎样为深化主题服务,来进行材料的选择。通过讲授材料的含义、材料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如何从现实生活中积累材料以及如何选择材料等内容,使学生对基础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任务一:培养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和写作来积累材料和选择材料。 任务二:使学生能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基础写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材料。 任务三:能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积累材料和如何选择材料。参考资料新编写作教程,王瑜辉、王丽丽,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现代汉语(上、下

2、),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语言文字实用手册,于学礼、刘靖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现代写作概论,普丽华 江少川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学基础,张会恩 范湘其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二、教学设计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告知(教学内容、目的)1、什么是材料2、如何积累材料3、如何选择材料4、如何运用材料讲授(口述)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90引入(任务项目)什么是材料?讲授多媒体课件3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能力)材料的积累与选择讲授多媒体课件30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体会)材料的运用讲授多媒体课件27归纳(知识和能

3、力)材料的剪裁讲授多媒体课件12训练巩固拓展检验课堂讨论10总结小结5作业写一篇关于积累材料的文章。3后记三、具体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0.5分钟)基础写作课主要是培养大家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大家可能对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要写文章,就要有材料。材料、主旨和结构,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那么,什么叫材料呢?第二阶段:讲授(15分钟)步骤一:讲授什么是材料,使学生对材料的含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了解材料与素材、题材、资料的区别。什么是材料? 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收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根据。无论是选用还是未被选用的,只要是作者收集

4、、摄取来的,以备写作之用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或理论根据都是材料。也就是说作者写入文章中的事实现象或理论根据可称为材料,被作者所收集、摄取的,但由于某种考虑而没有写入文章中的事实现象或理论根据也可称为材料。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中,还使用“素材”、“题材”和“资料”的概念。素材一般指作者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从生活中摄取到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的原始材料,也包括间接从他人口中或书本中取得的材料。题材一般指经过作者加工整理,提炼改造而写入作品和文章中,用于表现主题的材料,这是狭义的题材所指。广义的题材则指文学作品所反映生活的某些领域,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等。至于资料,它指的是已

5、经他人不同程度地整理加工过的材料。一般指书面语言材料。这些书面语言材料有的是文章形式,有的不是文章形式。无论以哪种形式存在,对于将要写的文章来说,都是没有写进文章的材料。它们有的可能被引用,或者被加工改造写进文章中去,有的则仅起参考作用。显然,材料与资料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材料既包括了书面语言形式的资料,又包括非书面语言形式和其它一切材料,如数据、图表等。步骤二:了解了什么是材料后,我们就需要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材料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讲授材料的分类。(12分钟)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因此,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材料可分为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二种,这

6、是根据材料和生活的关系划分的。所谓直接材料,是作者从生活中亲自观察、体验所获得的材料,俗称活材料。直接材料对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时候,写作的失败并不是在动笔之际,而是在动笔之前,生活的贫乏,或者说材料的不足,不仅在构思时限制了你的思路和视野,使你无法浮想连翩,自然也削弱了你的才情和笔力,写出平庸、空洞,甚至不通、不和情理的东西来。所谓间接材料,就是指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材料。如:文字材料、事实材料、格言、警句俗称死材料。但间接材料同样来源于生活,间接材料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而对他人来说则是直接的,它的源泉也是生活。因而,积累材料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观察、体验,从生活中获取生动的活材料。总

7、之,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就是积累材料。步骤三:讲授如何积累材料(12分钟)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者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说过:“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即使对于天才来说,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初学写作的人,动起笔来往往苦于无话可说,其实这主要是没有材料可写。而大作家写起文章来能洋洋洒洒,如汩汩泉涌源源不绝,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丰富的材料的缘故。作家马识途说,一朝材料掌握积累多了,写起文章来说“真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件偶然的人和事的触发,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灵机一动,就如按下了你的脑电门,你的思想的闸门哗然打开,笔下生波,一发不可

8、止。”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写好文章。因此,从事写作的人,必须高度重视材料的作用。要花大力气去积累材料。积累材料要多、要广。只有积累得又多又广,才能从中筛选出最适合表现主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用之不竭。著名作家茅盾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过这样的话:“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这一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应该怎样更多地搜集材料。搜集材料要广泛,就是不能偏于一隅,只搜集某一方面的材料。福楼拜说“要写就该知道一切”。现实的材料、历史的材料、正面的材料、反面

9、的材料、直接的材料、间接的材料等等,都要积累。积累材料时先不必斤斤计较它有无价值。实际上,有的材料的价值是以后才会发现的。也许当时以为价值不大的材料,后来却变得很有用了,正象清代魏禧谈到文章聚材时所说的“辟之富人积材,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豫贮,初不必有所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积累材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三种:观察、调查和查阅。第一, 观察体验从生活中获取生动的活材料。所谓观察,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要养成习惯,时时注意,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正说明这一点。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观察是人们对周围世界对象和现象的有意、有计划的知觉。对于

10、写作来说,观察是作者深入生活获取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径。很多有成就的作家都是非常重视观察的。鲁迅先生说:“为要创作,第一须观察”。高尔基也说:“观察,研究和比较这是文学家的业务。”同样重视观察在积累材料和创作中的作用。观察可以说是从事写作的人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托尔斯泰说:“在艺术里,一切都取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家的观察力。”因此,凡是有志于写作的人,都必须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观察,留心各种各样的事件、人物、场景。不但要观察事物外貌,还要透过外貌看到它的实质。写自然科学的科研报告、学术论文。还要进行科学实验。因此,要努力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仅就观察而言,要注意如下几点:观察应该细

11、致、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东西,搜集到有价值的材料。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曾经画过一幅伦敦威斯敏特教堂的画。画中的雾,是画家经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之后如实画下来的。画家把伦敦常见的雾画成了紫红色。这,引起了人们的争论。他们认为他们长年累月在伦敦所看到的雾是灰色的,不应该是紫红色。可是后来人们去仔细观察雾的颜色,发现画家是正确的。原来,伦敦烟雾较多,加之到处都是红砖墙,它们在阳光的作用下,使那笼罩着伦敦的雾呈现紫红色了。可见,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就能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来。如果观察不细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那是没有什么收获的。观察应该讲究角度。世界上

12、的任何事物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角不同,它们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有时我们需要选取独特的角度观察事物,有时又需要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比如,有时我们需要对事物进行感性观察,有时又需要进行理性观察。感性观察了解事物外貌,理性观察认识事物的本质;有时观察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有时又要用艺术的眼光。搜集自然科学学术著作、科研论文的写作材料,观察一般用科学的眼光。搜集文学创作的材料,观察一般用艺术的眼光。如宋代画家郭熙的名句:“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山的“如笑”、“如滴”、“如妆”、“如睡”,就是以艺术的眼光观察的结果。可见,生动的活材

13、料主要来自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观察、体验,尤其对一个法律工作者来说,观察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二, 调查、采访、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对于新闻文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和应用文体(如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简报等)的写作来说,都是它们聚材的重要途径。调查就是要采用各种方法搜集和掌握有关人和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情况和资料,而且这种调查越广泛深入、越周密细致、越系统全面越好。记者和作家常常用调查、采访的方式搜集材料。采访:即调查、访问,这是一切新闻作者的基本功,看家本事。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为了反映萨哈林岛这个人间地狱的生活,不顾体弱多病、天气严寒、路途遥远,横穿西伯利亚,来到萨哈

14、林岛流放地,对每个村庄、每户人家进行调查访问,同很多人谈话,用卡片记录了约一万个流放犯和移民的生活状况。三个月的调查使他把岛上的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搜集了大量素材,写出了揭露俄国专制制度罪恶的著名小说在流放中和第六病室。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为了深入了解英国伦敦东区穷人的生活状况,曾化妆在贫民窟租了一间房子,经常出入工人家庭和贫民收容所,进行调查采访,写出了反映伦敦贫民悲惨生活、揭露英国社会制度腐败的著名报告文学深渊中的人们。恩格斯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之前,曾用了二十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英国三十多个工业城市,深入到工人住宅中调查,和普通工人交朋友,观察工人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受剥削、受压迫和英

15、勇斗争的情况,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才写出了那部伟大的著作。总之,为着某一写作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在一个时期里,做有计划的调查、采访工作,有意识地去收集写作材料,是行之有效的重要“聚材”之一。第三, 看书、学习,从书籍报刊里获取写作的材料。人们不能事事有直接经验,这样从书籍报刊里获取写作信息、间接的经验,就成了又一条“聚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学术论著、论辩文章、考据文章、杂文及知识小品等文体来说,知识的匮乏、书面资料的不足,都是一个“严重”乃至“致命”的弱点。作家艾芜说过:“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作家,不是为了研究材料去进图书馆的。他不仅看文学部门的书,别的书籍也在参考之列。”巴尔扎克说,他自己

16、晚上彻夜写作,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临近的图书馆内看参考书。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竟参考了七百多种历史著作。很多作家都是通过阅读积累材料的。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光是他仔细钻研并写过的“摘要”的书籍就多达1500多种。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里说;“每天从早上五点到晚上七点,我通常在不列颠的博物馆里,我正研究的材料,门类多得要命,尽管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再花六个到八个星期的时间也不能完成它”(见给魏德迈尔的信)。马克思就是以这样勤奋严谨的精神去搜集材料,研究问题,用了四十年的心血才完成了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我国古人历来极其看重“积学以储宝”的问题,提倡“读书破万卷”,主张“学富五车”,这

17、是很有道理的。很难设想,一个知识贫匮、教养很差的人,能够生产出多资多彩、富有教益的“精神产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直接材料,还是间接材料,在积累时,“记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会写观察日记和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应着重记写什么呢?1、主要是记感想、记体会。我们常常会被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某些人物,某种景象,或听到某种声音所刺激,或感到惊讶,或感到新奇,或激发一种情感,或有一种发现,或产生一种趣味这一切都是极难得到的,不是光能空想就能得到的,我们应当抓住这些,不然,稍纵即逝,那是十分可惜的事情。2、是把引起自己这种思想或感情变化的人、事、物、景,或者当时的环境、气氛等也随手记

18、出记叙和描写。这对于我们写文章是极其有利的。离开对客观情况的记述和描写,思想意识和感情的变化就失去了依托,这同样是十分可惜的。因为当时的记写和过了一段时间、放凉了以后再追忆,效果是大不相同的。读书笔记,是搜集死材料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写读书笔记应注意:加强目的性,不是盲目地索取,而是要根据主观兴趣、意愿、写作动机、目的、重点、摘论、时间(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要分清,范围(属于哪方面的如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文学、艺术)要明确,以便随时引用。步骤四:积累材料要“材”源广开,多多益善,即使是暂时用不上的材料,也不要丢掉,说不上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那么,如何进行选材呢?讲授(50分钟)选材的原则:

19、第一,要围绕文章的主题选择材料。 主题即一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或基本思想,是一篇文章所有内容的打击方向,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无论是材料和结构、语言等,都是为了表述主题这一中心服务的,所以,依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选材,就成了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要选择那些能充分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而将那些与主题相游离的、相悖谬的材料舍弃。如契诃夫所形象比喻的,“要知道在理石上刻出人脸来,无非是把石头上不是脸的地方都剔掉罢了”。有经验的写作者往往在选材的时候以主题为依据,将所有的材料放在主题材上筛一筛,然后进一步对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作一番辨析判断。材料是否有说服力,材料之间是否有联系,是否能突出地表现主题?对于虽与

20、主题相扣,却软弱无力或简单重复的材料,也要剔除掉,而把那些确实能充分表现和突出主题的材料留下来。例如,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引用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农夫与蛇,故事说:“一个农夫在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到这个恶报。”我们看得很清楚,这个农夫与蛇的故事是外国的,历史的材料,和中国的当时的革命形式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一般人熟知这个材料,也不会写到这样一篇庄重、严肃的政论性文章中去,但是毛泽东确是慧眼独具,他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这则寓言中的讽喻意义

21、,而且看到了它在精神实质上和当时中国革命形式的相似和相通之处,看到了它和文章主题“将革命进行到底”之间的虽属间接但却丝丝入扣的内在联系,因而,他选用了这个材料,狠狠地嘲讽了那些“中国的外国的毒蛇们”高喊“和平”以求“回复”的痴心妄想,义正词严地宣称中国人民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普通劳动者的遗嘱,“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有力地说明、烘托和突出了全文的主题。和主题直接有关的材料好选,和主题间接有关的材料难寻,而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依据主题需要妙选材料的功力。初学者往往容易犯选材不当的毛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选材不严。将大致与主题有关的材料放在文章中,结果,所选用的材料和主题不能说是不沾边,但缺少个性

22、和表现力,使人感到平淡肤浅。二是不忍割爱。写作者误以为材料越多越好,特别是对于那些从材料本身来看还比较新鲜、生动,或者是自己花了不少气力才弄到手的材料,更是不考虑主题的需要,统统塞进文章,结果带来臃肿、芜杂的毛病。因此,写作者只有在加深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善于识别,勇于取舍,才能使文章变得主旨突出,精练充实。总之,在一篇文章中,所有的材料都应具有和隐或显的向心力,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多余的材料决不可有,你看战舰的甲板上,就没有一件多余的摆设,戏剧的舞台上也没有一件多余的道具,关于这一点,契诃夫讲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

23、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儿。”“枪”就好比文章里的具体材料,如果它和主题无关,不能开火射击,那么,它就根本不必挂在那里。第二,选择确凿的材料。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要保证文章内容的真实,就必须选取确凿的材料。 所谓确凿的材料,就是指那些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准确无误的并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而不是虚假的,主观臆造的,表面的材料。 在这方面,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堪称典范。法格拉在回忆录中写道:“马克思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他从不满足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使为了证明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要到大英博物馆去证实一趟。”因此,

24、就连马克思的“敌人从来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法拉格回忆马克思)马克思的著作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光辉卓越的思想内容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选择的是确凿的材料。我们写文章也应该这样,对文章要写的人、事、时、地、数字等要做真实报道,必须反复核实。 对司法工作人员,材料的真实尤其重要。 有位记者采写一位劳动模范,所记录的事件都是真实的,但在最后,记者为了使文章生动些加了一段描写,其中一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模范。他这苍苍出了毛病了,工厂的同志看了报纸对那老同志说:“老模范你的头发在哪啊”?后来这老模范找到记者,说;“同志,你写的都对,就是

25、白发苍苍不对呦”。他把帽子一摘,原来是一个光头。这位记者平常看他总戴着帽子,恰好在帽子两边露出一点点白头发,就这样写了。可见,由于一个细节不落实,结果就闹出了笑话。由此说明,真实的材料才会使文章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第四, 要选择典型、精当的材料典型、精当的材料指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有深刻内涵的、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这种材料是具体的、个别的,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最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这种材料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具体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往往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在文章作品中能起到一斑窥全豹、一目尽传神的作用。黄钢的报告文学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中有一个十分典型的材料,写李四光登

26、上转道归国的轮船,在甲板上的每一个跨步都是0.85米。这个细节材料是李四光的一个学生提供的,作者如获至宝。加上学地质的都说,进地质学院第一课就是学走步。作者认为,从这个细节材料来看李四光是有实际意义的,说明他工作作风的严谨。另外,这个材料也有象征意义,引申出他这一步的重要:一步从旧世界跨到新世界。再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选择典型材料上是很成功的。这篇文章主要由三个典型材料组成:松骨峰战斗,着重表现自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士马玉祥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反映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战士在前线坑道里与作者的谈话,表现志愿军战士宽广而美丽的胸怀。作者从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搜集的

27、上百个材料中,精心挑选出这三个典型材料,是很下了一番比较、鉴别的功夫的。他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题为自豪吧、祖国的通讯,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象记帐。哪一个也说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典型材料,前两个可谓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战士在前线坑道里与作者谈话的材料,却是平常的小事。然而,它虽平常、细微,却反映出广大志愿军战士宽广而美丽的胸怀。可见,典

28、型材料并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些看起来平常的小事,只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样是典型性很强的材料。因此,选择典型材料,不但要选择轰轰烈烈的“大材料”,而且更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小中见大”的平常的“小材料”。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把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材料都写进去,只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反映共性,因而必须选典型材料。例如:武松打虎这件事,就写出了武松的英勇和胆略,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场面,就表现了他的足智多谋,善辞辩的才能。可见,写作时不是以多取胜,选好典型材料一个就够了。所谓“一叶落而知秋”其中“一叶”就是典型,因而,它代表了事物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又说明典型材料并不一定是

29、大材料,如果看上去是很小的材料,但其中蕴涵着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材料也是典型的。儒林外史里写严监生的吝啬,写到他临死时伸出二个指头,嫌油灯里点了二个灯草太费油,迟迟不咽气,这件事虽小,但刻画人物却入木三分。可见,选择材料对文章的表意多么有力量。第四,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是为作者的独特发现,是新人耳目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或鲜为人知的最新发现。生动的材料则是具体形象的、使读者感到亲切、富有情节和悬念的材料。人们读文章总希望看到一些新鲜的内容,“陈芝麻、烂谷子”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也不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用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死不屈和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两个新颖生动的材料,来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材料也是很多的,但作者选用这两个距离写作该文时间很近的事例,给人以新颖活泼的感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选择材料时,要力求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再如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麻雀歌颂爱的巨大力量。当一只被风刮到地上的小麻雀遭遇到猎狗的威胁时,老麻雀为庇护小麻雀而投身于猎狗鼻前,那爱子冲动的悲壮之举令猎狗惊愕,令人顿生敬意。这是作者打猎归来亲眼所见的一幕,材料鲜活生动,读来感到深切的震撼。还有一篇散文猩猩的母亲也是写动物亲情的题材。年轻的猎人为了治母亲的怪病,受长者指点欲取猩猩的血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