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答案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答案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答案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答案_第4页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的基础知识答案一、选择、填空、判断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负迁移)。 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揭示事物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4、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 5、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学科渗透式教学;另一种是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 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7、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8

2、、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9、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金钠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否认行为的遗传,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斯金纳也是环境决定论者。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

3、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钠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10、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 11、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 12、(朱智贤)的儿童整体发展理论。 13、布鲁纳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的重要代表人物,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活的、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4、(加涅)被公认为是将

4、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 15、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代表。 16、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困惑、诊断、假设等)五个步骤。 17、根据强化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心理学家不提倡运用负强化。 18、依随于是否作出某个反应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被称之为(强化训练),它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奖赏训练;取消训练;惩罚训练;回避训练)。 1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罗还将七层次需要分为两大类,其四个层次称为(基本需要),后三

5、个层次为(高级需要)。 20、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用M来表示;一个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用P来表示;一个满足感,用I来表示)。 21、人在追求成就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倾向,一种是回避失败的倾向。据此把人区分为成就动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类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倾向小于回避失败的倾向。 22、维纳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23、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总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儿童在五、六岁

6、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 24、在道德认识从他律到自律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两个因素是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5、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26、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道德情感有以下几个特征:(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 27、道德行为的形成包括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

7、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要帮助他们学会怎样做,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行为方式的不断练习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了能在各种困难条件下实现道德行为,必须锻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包括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道德行为的训练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 28、程序教学的真正首创者应归功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远离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 29、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

8、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以得到反馈信息。 30、教师的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特点上。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把握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 31、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名词解释 1、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9、 3、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 4、学科渗透式教学:是把学习策略教学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这种途径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使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是用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学习。 5、实验法:是指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情境的不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 6、测验法:是指运用某种测验测量人的某种心理现象,使之数量化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7、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

10、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8、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根据记忆的有无目的性,可将记忆分为有益记忆和无意记忆;根据记忆的不同方式可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按照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表示的方式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 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

11、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11、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12、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13、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14、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15、顿悟:也叫领悟,学习就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领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实物关系的

12、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16、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指示,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1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 18、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19、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20、智

13、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利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21、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22、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23、学习迁移:是

14、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24、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 25、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26、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或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27、成就动机: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28、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

15、释和评价。 29、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30、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3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3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34、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

16、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35、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36、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37、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38、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39、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

17、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40、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三、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18、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19、。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

20、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内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包含内容有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

21、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7、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以书本中的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现在学习计划、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教师检查和督促、教会学生学会思维和学会学习上。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要通过学习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8、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他们不再认为学习的过程只是

22、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认知因素,而且人类的行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二者间有质的差别。 9、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益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 10、简述原理学习的主要形式。 概念学习的例-规法与规-例法也是原理学习的两种基本方式。例-规法指在教学中

23、先呈现一系列例证,让学生从例证中概括出原理。当问题不太复杂,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发现规则时,可使用例-规法。规-例法指先呈现要学习的规则,然后用例证来说明规则。当学生已掌握了上位规则,既可采用规-例法学习与之相关的下位规则。 11、促进概念学习都有哪些条件? 提供概念范例。包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例-规法,另一种是规-例法。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图。消除错误概念。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2、简述影响原理学习的条件? 原理学习的条件来自于学习者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学习者的内部条件。首先,是学习者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其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也制约其能否掌握原理;再次,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

24、最后,学习者的动机也是重要的内部条件。原理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外部条件体现在言语指导中。 13、程序性知识学习由哪几个阶段构成? 程序性知识的活的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为陈述性阶段;第二阶段为程序化阶段;第三阶段为自动化阶段。 14、简述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的学习过程。 模式识别学习就是指学会对特定的内部或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别和判断。模式识别的主要任务是学会把握产生式的条件项,这一任务一般通过概括化和分化来完成。动作步骤的学习是指学会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动作步骤首先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来习得;然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变成程

25、序性知识,而这一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程序化和程序合成。 15、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费茨研究了动作技能将其分成4个阶段。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位阶段自动化阶段。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分5个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6、学生元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发展特点包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从局部到整体。 17、什么是产生式?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

26、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 18、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心理定势。学习态度与方法。智力与年龄。教师的指导方法。 19、简述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解的不同之处。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认为,问题解决是刺激情景与反应形成适当联结的过程,而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形成的。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

27、通过一系列的盲目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负巩固这种联结,直到最终问题解决。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领悟的过程。问题解决是由于突然对问题情境中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解和顿悟而实现的。 20、什么是问题解决?简要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因素包括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21、根据强化理论的原理,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

28、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钠认为,强化是激发动机的必要条件,行为受到强化后,有机体会产生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从而以获得强化为个体的行为目标。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习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及时反馈、及时强化这是有效运用强化的一条基本要求。教师要利用好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教师要注意及时批改和返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也可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的方式,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 22、简述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维纳指出人们经常把成就行为归因于下述四个有代

29、表性的原因。包括:能力、任务难度、努力、运气。在上述的四个代表性原因中,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4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第一,归因将导致人们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发生变化。第二,归因还会使人们出现情感反应。 23、什么是习得性无力感?如何消除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 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消除学生的无力感包括消除

30、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培养意识,增强免疫力。 24、如何增强自我效能感?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要善于给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要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榜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增强自我效能感。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以强化,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能力的提高,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教师要通过示范教导等方式使学生学会确立合适的目标和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目标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评价。 25、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

31、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等四种因素构成的,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了品德的整体。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26、简要概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文化和

32、教育条件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4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27、教学设计由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由3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哪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再次是我怎么判断我已达到了哪里?即

33、教学评价与监控。 28、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也称之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周国韬将学生的学习准备概括成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6个方面。 29、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

34、想的教学效果。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应该以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为依据,来对教学环境进行选择、创造和评定。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是: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30、教师工作都有哪些特点? 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劳动的内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多面性。劳动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

35、的特点。劳动的质量决定了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31、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教师的认识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分配注意的能力良好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教师的情感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的意志力。明确的目的性与坚定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自制力。教师的个性品质。 32、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科学选编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教学程序,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概括,注重知识的应用,重视学习策略与方法教学等。 33、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钠、班杜拉等人的观点。桑

36、代克的联结论的基本观点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桑代克认为学习由三条主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和五条副律即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类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斯金纳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学习理论。操作学习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物,另一种是负强化物,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班杜拉将观察学习

37、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34、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间的机械联结,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这种意义学习强调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包含四个要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构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

38、想学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启示:人本主义学习论十分重视学习者高层次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5、如何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 使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能懂得可以应用该原理来做什么。如在学习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原理后,能说明雨的成因,能说明冰箱的安装原理。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重新陈述或回忆已经学会的组成该原理的那些概念,从而为引出新原理做好准备。用言语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组成原理的那些概念以适当的次序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原理。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说明这个原理的具体实例,并对其回答给予反馈。通过

39、合适的问题,要求学生做言语的陈述。在学习原理之后,提供间隔复习的机会,呈现一些新的实例,让学生回忆并说明这个原理,使学习的原理得到良好的保持。 36、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提供例证。正例和反例的提供示学习模式识别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大量合适的正、反例的分析和比较,概括化和分化的过程就无法完成,也就很难达到对同类和不同类刺激模式的准确判别和区别。而模式识别如果无法完成,动作步骤也不可能被正确运用到该用的问题情境中来。练习和反馈。练习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练习,程序性知识就不可能成其为程序性知识,没有练习,程序性知识只能永远以陈述性规则的命题及命题网络表征和贮存在人脑中,既无法

40、实现程序化,更无法达到自动化地熟练运用。从促进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来看,提供练习要注意练习的内容、速度、形式、时间的分配以及反馈的方式和要求等。 37、如何培养动作技能。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熟练操作的主要特征是:意义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能利用细微的线索;动觉反馈作用加强;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学习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作业期望,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期望。一般说来,有明确的期望和目标的学习较无明确期望、目标模糊的学习有效

41、。示范与讲解。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研究表明,指导者的示范与讲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同。练习与反馈。动作技能的练习不是单纯或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时,学习者必须调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多种认知成分的积极参与;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要注意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提供恰当的反馈。 38、简述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作用。 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气学习的责任。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调节的技巧。教

42、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39、简述如何培养元认知策略。 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获得由三条主要途径: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的获得;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无论是结合学科的培养还是专门的训练都离不开以下五条具体途径和三种具体方法。五条具体途径是: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三种具体方式是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

43、 40、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说认为,问题解决是刺激情景与反应形成适当联结的过程,而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步形成的。尝试错误说是从动物实验得来的,但对于人类的问题解决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科学发展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都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获得的。当科学家面对新的问题时,在强烈的创新动机的支配下,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各种试探,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很多错误,但最终都能够找到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41、苛勒的顿悟说。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顿悟说。顿悟说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领悟

44、的过程。问题解决是由于突然对问题情境中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有了理解和顿悟而实现的。顿悟说也是由动物实验的来,但对于解释人类问题解决仍具有合理性。面对问题,人们会重组当前的问题情境,改组问题情景的结构,突然领悟问题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关系,是问题得以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顿悟是非常关键的。顿悟说与尝试错误说也不是对立的。人们面对问题,有时候需要尝试错误,也需要顿悟。 4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问题表征。知识经验。认知策略。心理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 43、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发现和识别问题的

45、能力;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44、如何进行归因训练。 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可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 45、如何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

46、感。 消除学生的无力感包括消除学校中的不可控状况;防止学生产生结果不可控的认知;培养意志,增强免疫力。增强效能感包括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恰当地运用外部强化;使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4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 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且使这种观念同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既要注意到广度,又要注意到深度的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论水平非常有意义。要注意学生

47、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47、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方法;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48、合作学习的特征和成效。 合作学习的研究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有的模式适合大多数的学科和年级,属于一般性的模式,有的模式是专为数学学科或语文学科而设计的,属于特殊模式。成功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异质小组;明确的

48、目标;小组成员相互依赖;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个人责任;奖励小组的成功;自我评价;变化合作期限。合作学习在许多方面都卓有成效: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成绩,女生及后进生成绩提高尤为突出;学生对学校科目更感兴趣、更多地参加课堂活动,更经常地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课堂上较少表现不良行为;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接收、相互友好、建立友谊。 49、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50、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49、,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努力工作,学会休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健康的身体。学会调控职业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四、论述 1、试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传统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心里为中心展开的,着重探讨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和影响学生学

50、习的各种因素。学生的学习既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学习者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制约。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是这些因素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和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联系教学实际,试论述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和大的差异。包括有: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第一种,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

51、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这类学生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等。第二种,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立判断。他们不适合于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2、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沉思型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3、具体型和抽象型。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52、。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某个问题或论点的众多方面,在非结构教学方法(如归纳法或发现法)下表现得更好。 3、试论述建构注意学习理论对学习的实质的认识与认知主义不同之处。 威特罗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做出推论。也可以说,是人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和信息加工策略与当前接受到的环境信息相互作用,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建构起信息的意义。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中,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与加工,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而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外部信息本

53、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反复、双向的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会以自己的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信息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还包含新旧经验冲突所引发的观念和结构重组。 4、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1、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表征有3种: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3种表征在儿童智慧发展中不断演变,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阶段(3-7岁),这时期儿童开始在头脑利用视觉和听觉

54、的表象或映象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影象解决问题;第三阶段,大约从6-7岁开始,这时运用语言、数学等符号代表经验。2、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3、认知学习理论是我们看到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也为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野,为此,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认知学习的原理。重视对关系的了解。由于认知学习注重对关系的了解,这样就是对学习的理解更接近人类学习的实质,看到了人类学习的主体内在过程。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主张要改革和重编基本

55、课程的教材,要把那些基本的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提倡发现学习和发现教学法。认知学习的理论在教育上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提倡发现学习。 5、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为卡尔#8226;罗杰斯。1、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学习的实质在于意义学习。2、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意义学习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过程,它包含4个要素:第一,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考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考,也包括情感参考;第二,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

56、起的,内在动机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个性等都发生变化;第四,学习的结果是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自己学到了什么。3、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做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点帮助学生明确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帮助他们安排适合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建立并维持能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教师要尊重学习者,无条件的接受学生,必须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相信学生有能力自我发展;教师应当学会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同时

57、也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6、何谓陈述性知识,如何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指示,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划分为各个阶段,但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条件需要加以注意。第一,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速度。教学速度与学习内容的分量是密切相关的,因而首先要减轻学习内容的分量,其次要组织好教学内容,达到精讲。第二,使用表象。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想象,需要注意的事,表象并不一定就是具体形象的材料,如一些表格和图形所表现的就是抽象的材料。第三,使用类比。对不熟悉的材料可采取用熟悉材料去类比的方式来促进精加工,使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比较典型的教学策略就是使用比较性的先行组织者,把学生熟悉的内容与要学习的新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第四,使用典型例题。教学应促进的是从例子中抽取一般性的原理,所以选择具有关键特征的典型例题非常重要,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例题中所包含的原理。第五,组成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把系列的知识组织起来,构成相互联系的命题网络,或称之为知识系统。 7、试分析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