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报告青海湖环境保护_第1页
暑期实践报告青海湖环境保护_第2页
暑期实践报告青海湖环境保护_第3页
暑期实践报告青海湖环境保护_第4页
暑期实践报告青海湖环境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西安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报告书 实践课题:青海湖环境考察及保护措施 项目编号:XJTUSJ 团队成员:张马夫,党舒轩,石通清孙震,吴桐,徐俊 指导老师:严辉英1.摘要.2 2.绪论.42.1 研究背景及意义.4 2.1.1 研究背景. 4 2.1.2 研究意义. 4 2.2 项目研究过程.5 2.2.1 研究方式. 5 2.2.2 研究手段. 5 2.3 研究思路及方法.52.3.1 研究思路 . 5 2.3.2 研究方法 . 5 3.日程安排. 5 4.项目内容.6 5.实践总结.86.团队成员.9 7.项目资费.10 8.实践心得.10 附录青海湖周边生态变化调查问卷. . .14目录

2、摘要人类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虽然在改变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基于以上目的,同时也为了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我们开展了一次名为的暑期实践活动。因为事先了解到目前青海湖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较为紧迫,所以我们也旨在通过该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青海湖周边环境的重要性,与此

3、同时,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深入青海湖周边地区实地考察,通过走访相关部门,或者与当地人交谈,并且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青海湖环保现状。我们团队一共6人,于 2014 年 7 月 1日 至 2014 年 7 月 6 号赴青海湖完成实践活动,项目开支总共4200元。2.绪论现在回想起一个月前,如今还历历在目的青海暑期实践之旅,我们收获了太多值得珍藏的回忆。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次抱着既认真又忐忑的心情去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次自己找到团队分工合作,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外面生活,第一次体会到实践带给我们的快乐与艰辛。当初只是怀着一种跃跃欲

4、试的心态和小组提出这个想法,没想到得到了组内人员的一致认同,大家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可是三分热度过去后,我们又陷入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完全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经过一番培训,了解了相关的要求后,我们一起计划了行程,制定了实践目的,完成了分工合作,还有设计好了调查问卷(在前期准备期间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务,经常十点多还在宿舍外面聚一起讨论行动事宜,现在想想也是蛮拼的)终于到了七月,考试结束后我们就马不停蹄的奔向青海湖。初见青海湖,只觉得她宁静圣洁、美丽的令人窒息,但我们所看不到的,是她平静的湖面下隐藏着的种种痛楚。水位下降,使她的容颜日渐消瘦憔悴;普式原羚、猎隼等物种濒危,使得往

5、日欢笑渐渐离她远去;湟鱼数量骤减以及随之而来的鸟类生存危机,使她即将失去儿女承欢的天伦之乐;还有,就是那日渐红火但未经规划旅游业,就像人类施予的劣质浓妆,会永远毁去她纯净的脸庞。当时正值旅游旺季,油菜花开,游人自然也是很多,到达湖边我们就看到有一些矿泉水瓶和包装纸,虽然不多却特别显眼。在和当地人交流后我们了解到,其实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不是青海湖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反而是过度放牧带来的生态问题和周围许多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才是青海湖最大的“威胁”。我们的活动旨在调查青海湖的环境状况,通过几天的走访当地居民,询问当地的环境改变情况,询问旅客对青海湖环境的一些看法以及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

6、护青海湖,使之在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并实地考察,通过多元化的视角,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青海湖的现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单凭我们几个的初知拙见或许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我相信当许许多多的我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做着同样的努力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个人,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用行动来带动着身边的人,这不光在环保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是这次暑期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收获将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2.研究背景及意义2.1研究背景青海湖,古称西海,青海人民心中的圣湖。青海湖地处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7、东北部,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有着4392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海拔3260米,周边有广袤的草原和众多雪峰。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是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雪豹和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流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省由此湖而得名。青海湖流域人口以藏族为主,其余还有汉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藏族又占全流域少数民族人数的68.61以上。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淳朴

8、的民风更加渲染了青海湖的纯洁美丽。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

9、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1.2气象状况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1.2.1光照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1.2.2气温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

10、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33.4。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1.2.4大风和沙暴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

11、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1.2.5水温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

12、复到夏、季的水温。1.2.6湖水冰期情况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1.3水文情况青海湖区内有大小河流78条,是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和湖西河流众多,尤

13、以湖西北部的布哈河水量最大,占流入湖水量的67%,而东南部河水不但流量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除布哈河外,主要还有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马河等长年性河流。多年总径流量13.25亿立方米/秒,地表水径流深度69.77毫米,地表径流量14.65亿立方米/年,流域总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01立方米/秒。 2.2 研究意义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所具有重大生态 、社会和经济意义 :一是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器,是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部蔓延的天然屏障,是高原高寒干旱地区重要的水源,它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也是保护青海省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河湟谷地生态安全的最后一道

14、屏障。二是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代表性、生物多样性以及特有性。其他湿地均无法呈现和替代 。三是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高原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基地,是高原特色资源裸鲤的栖息地,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依托。保护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可以有利于保证该地区社会安定 团结,对于该区域 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日程安排活动日期具体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7月1号16:0017:00队员集合,召开动员大会,互相检查物品是否带齐学校17:0019:40集体乘车前往火车站候车719路公车及火车

15、站20:13次日7:38乘坐K1009次列车前往西宁西火车站K1009次列车上7月2号8:0012:00下车后休整及吃饭西宁12:0016:00乘坐火车站三号停车场向西500米左右的西宁火车站汽车分站的前往西海镇的汽车,前往骑行的起点西海镇16:0020:00联系西海镇裸鲤单车俱乐部,取车及装备。检查车子及装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20:00次日8:00吃饭,并做好第二天骑行所必需的准备。前往西海镇自行车骑兵营住宿。7月3号8:0012:00检查出行物品,骑车前往金银滩草原和轰爆试验基地。并返回西海镇吃饭休整。西海镇及其周边14:0019:00前往西海镇展览馆,地下指挥中心。并向过往游客

16、及市民发放调查问卷20:00次日7:00吃饭,并返回西海镇自行车骑兵营住宿。准备第二天环青海湖骑行正式开始的装备。7月4号7:008:00用餐。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备足食物、水等必需品。检查车及装备西海镇8:0013:00环湖骑行第一站,西海镇环湖东路终点(全长56km)。并在沿途拍照西海镇环湖东路终点13:0014:30环湖东路终点休整,用餐。并向往来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向当地群众了解风土民情及有关青海湖的情况环湖东路终点处14:3017:00骑行环湖东路终点-151基地(全长20km)。骑行环湖东路终点-151基地17:00次日7:00在151基地吃饭并住宿。发放调查问卷,与游客及当地群众交

17、流。补充物资151基地7月5号7:008:00151基地用餐,检查装备。准备出发151基地8:0011:30骑行151基地江西沟(全长24km),并在江西沟休整、拍照、走访群众及游客151基地江西沟11:3018:00骑行江西沟黑马河(全长47km)。并在黑马河休整、拍照、走访群众等151基地江西沟18:0019:30骑行今天最后一段,黑马河环湖西路14km处(全长14km)黑马河环湖西路14km处19:00次日7:00环湖西路14km处用餐、住宿、发放调查问卷、与当地群众交流、补充物资等环湖西路14km处附近7月6号7:008:00用餐,检查物资装备环湖西路14km处附近8:0011:30骑

18、行环湖西路14km石乃亥镇(全长27km),并在石乃亥镇用餐,补充物资,发放调查问卷,与游客及当地群众交流环湖西路14km石乃亥镇11:3016:00骑行石乃亥镇鸟岛(全长20km)。游览鸟岛,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与当地群众交流石乃亥镇鸟岛16:0017:30鸟岛鸟岛镇(全长16km)鸟岛鸟岛镇17:30次日5:30在鸟岛镇吃饭、休整、补充物资、发放调查问卷、与当地群众及游客交流等鸟岛镇7月17号5:308:00从鸟岛镇前往鸟岛看日出,并吃早餐、检查物资装备等鸟岛8:0012:00骑行鸟岛环湖西路终点(全长23km),并在环湖西路终点处休整等骑行鸟岛环湖西路终点12:0017:00骑行环湖西路

19、终点泉吉乡刚察县(全长42km),并在沿途拍照、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在泉吉乡补充物资等骑行环湖西路终点刚察县17:00次日7:00在刚察县吃饭、住宿、补充物资等。刚察县城7月18号7:008:00刚察县用餐,检查装备。准备骑行最后一段刚察县城8:0013:00骑行刚察县甘子河乡(全长42km),并在甘子河乡休整、补充物资等骑行刚察县甘子河乡13:0019:骑行甘子河乡西海镇(全长45km)甘子河乡西海镇19:00次日5:30西海镇休整,归还自行车及装备,收拾东西准备返程西海镇7月19号5:308:30吃饭并前往西宁西火车站候车西海镇西宁9:0022:00乘坐K174次列车返校K174次列车4

20、项目内容4.1环境考察结果1. 青海湖周边良田万亩被鼠害 “黑土滩”面积退化速度以每年8%递增。整个湖区沙丘和风沙面积累计达800多平方公里,比1956年扩大了310平方公里,且每年以21.13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据测算,2002年环湖草场产草量比1980年降低40%。另外流动沙丘49万亩,占沙漠化面积76%,潜在沙化面积46.5万亩。以鸟岛为中心的12万亩沙化地带呈扇形向四周推进,流沙厚度平均14厘米,部分地区形成月牙形沙丘,其厚度超过60厘米,在此世居的50多户牧民生存艰难,成为“生态难民”在草原上游荡。2.湿地退化 沼泽湿地萎缩是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主导因素是气温上升、降

21、水量下降造成的。据气象资料,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青海湖流域气温上升了0.5;年降水量自1989年后,呈缓慢下降趋势。造成湿地、河流水分补给不足,干旱化日趋严重,沼泽面积缩小、泉水涌水量下降,加上植被的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湖滨上世纪60年代大量毁草开垦,草原过度利用,超载放牧严重以及乱挖滥采(伐)中草药、灌丛植被,无节制地开采沙石等,造成土地植被覆盖度降低甚至裸露,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泥沙含量猛增,河口冲积扇越来越大。由于湖水水位下降,大片沙质湖底出露,在风力作用下,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加上植被破坏,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地在强劲风力的吹蚀下,加剧了沙漠化扩展的势头,沙漠的移动掩埋

22、了很多湖滨沼泽。3.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人为活动加速了植被退化50年代后期开始的毁草造田,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大修草库和水利工程,加上修公路、铁路及其它沙土工程使本来就很松散的表土很难硬固或有新的植物生长。我们在环青海湖公路两侧常能见到许多挖开的大坑,这显然是因为修路或其他建设工程取土所致,这种破坏往往是不可修复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布哈河流域,洪水汛期的含沙量高达7.57公斤/立方米。现河口流沙每年以200多米的速度向湖内推进,另外由于风沙及降尘带入湖沙量36.32万吨。据相关资料了解,现湖东北方向又有沙丘正在复活,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扩展,距海晏县城仅有2

23、公里,青藏铁路随时有被埋没的危险。(2)草场退化、牲畜超载、畜产品水平下降青海湖区自古为优良的天然牧场,它既是青海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青海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地区,但畜牧业发展仍停留在自然放牧、靠天养畜的原始状态。由于盲目追求存栏率、商品率,认为发展畜牧就是增加存栏数,造成牲畜超载,草场得不到息养的机会,成片草原成为不毛之地,沙化地、“黑土滩”随处可见,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据统计,湖区现有退化草场1405万亩,占这里草场总面积的48.89%,其中轻度退化草场705万亩,占退化草场的50.18%,中度退化草场475.5万亩,占33.84%,严重退化草场224.5万亩,占16%。因长

24、期畜多草少,使牲畜发育不良,个体逐年变小。据抽样调查,2002年每只羊平均产肉量比1958年下降45公斤,牦牛下降2032公斤。藏系羊产毛量减少1公斤,改良羊产毛减少1.3公斤,而且毛性因长期风沙侵蚀变化质差量减,曾享誉国内外的西宁大白毛的知名度在市场上也受到影响。(3)河道侵蚀、水土流失加剧据资料了解,全湖区均有水土流失现象,以湖南边的青海湖南山、天峻县的夏日格曲、阳康河岸阶地、木里舟群山体中下部与布哈河、沙柳河岸阶地等,是水土流失重灾区。侵蚀多以沟侵为主,因沿河阶地水土流失发生而造成的河流输沙量高达49.8万吨/年,仅布哈河年输沙量就有35.5万吨。鸟岛连陆不光是水位下降所致,也与布哈河三

25、角洲多年输沙堆积亦有直接关系。 (4)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据刚察县林业环保局调查,现湖区有一些从事皮革制造、肉食品加工、洗毛等工矿企业,其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入湖河流,致使整个湖水受污。并且布哈河、沙柳河和哈尔盖河每年要受纳来自县医院及青海湖农场医院的数万吨污水,此污水会随河水流入湖中,其主要污染物是细菌和有机物,其中流入布哈河的占43%,沙柳河的占56%,其它河流占1%。同时,由于化肥农药的不正当使用,造成了大量土壤和水体污染,这些污染主要集中于刚察县的农耕地区。 (5)湟鱼资源日渐枯竭 青海渔业长期以捕捞为主,青海湖、鄂陵湖、扎陵湖的鱼产量约占全省90%,其中青海湖占80%

26、。湟鱼是青海湖的主要渔业,1949年前,当地藏族和湖周寺院僧侣因民族宗教因素,视鱼为神,既不吃鱼,也不允许有人入湖捕鱼,因而保护了湟鱼资源。1954年时,湟源县来的几户汉族农民,冬季在湖中冰下钓捕,其产量不下200吨,从此有了捕捞湟鱼的历史。1957年开始用机船在湖中捕捞,1958年又在湖南边建起了第一个国营渔场,到1959年捕捞规模已很大,年产量达到1.3万吨。1960-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湟鱼成了青海人民充饥之宝,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大家对湟鱼怀有深厚感情,被誉为救命鱼。不久国营渔场增至5个,除岸边用地拉网捕捞外,还动用了12对渔轮。各州县也组织起捕鱼队,湖区单位职工、民工用网袋即可

27、捕得。19591962年捕捞规模达到高峰,年均产量2.15万吨。1963年后5个国营渔场合并为一(现址),并将机船调整为3对,此后年产量基本在50007000吨,即使加大渔轮马力,单网产量仍无法提高,这已是湟鱼资源遭到破坏的先兆。这也是湖区人民生态保护意识的体现。 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青海湖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青藏高原独具特色的生物基因库,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野生种子植物600多种,现已确定53种190属519种,优良饲用野生种群数量明显减少,矮化趋势加快。鸟类有164种,兽类36种,两栖动物2种,爬行动物3种,鱼类6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5种,占全国一级保护动物的21

28、.9%,二级保护动物53种,占全国的32.3%。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长期滥捕滥猎,使野生动物活动范围缩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珍稀动植物1520%濒临灭绝,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后,造成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这一物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是栖息地的丧失。由于人口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存空间和食物需求的增长,即使是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湖地区,草地围栏、人工草场在不断扩大,很多地方已经取代了自然景观,这样,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就渐渐失了4.2青海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1.历史原因历史上这里就是有名的天然草场,山川虽然秀美,但生态非常脆弱,很多地方不适合大面积农耕

29、,分布于西部地区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并非是地质演变的必然产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近1200余年,青海湖区的沙漠化趋势再也没有得到遏制,农牧业和水利也未恢复盛唐旧观,大面积农田弃耕后,疏松地表直接裸露,风沙活动迅速加强,绿洲开始向沙漠演化。这一过程在青海湖区生态变迁的历史中十分典型,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一旦形成了沙漠,人们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可见在中国西部发展中,就生态环境而言,青海湖区、柴达木地区如此,黑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居延海、罗布泊等都是如此。2自然因素 (1)植被稀疏使地表裸露扩大,太阳直射使地温升高,地表水分蒸发加快,土壤水分蒸发速度随水分的减少而急剧下降,同

30、时地表裸露使太阳的反射增强,形成这里干燥少雨的小气候。 (2)地表无植被保护,沙尘被狂风刮起,水土流失使地表含水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湖内沉积,导致浅水区扩大,泥沙经风一吹,再度形成新的沙丘,形成恶性循环。 (3)环湖地区气候异常。据气象部门近40多年观测,气温年均升高0.30C,降水量年均就减少100多毫米,其偏高幅度为近50年少见,使土壤解冻时间提前。 (4)风大干旱。在湖区沙漠化地带,风力较强,且每次大风到来之前均没有可抑制扬沙的明显降水过程,加上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大风连续出现。 (5)丰富的沙源为湖区沙化面积增大创造了“条件”。3人为因素(1)人口增加整个青海湖区的人口从解放初期的2.

31、1万人到现在的10.25万人,使本来就紧张的人与耕地,牲畜与草原的矛盾日渐突出。向湿地要肉要粮成为必然,陷入“人增耕进林草退耕地沙化弃耕撂荒生产力下降”的怪圈。(2) 滥垦、滥伐、滥牧。中国从历史上养成了“见地就耕”的不良习惯,造成“越多越耕、越耕越穷、越穷越耕”和“农业吃牧业,风沙吃农业,生态被破坏”的后果,致使很难恢复的“黑土滩”既不能种植,又不能放牧。每年输入湖内的近1000万吨泥沙中60%就来自这些被撂荒的土地。海北、海南两州目前可利用的耕地160多万亩,仅占过去开垦的50%。近年来,随着油菜籽价格上涨,国家、集体、个人一轰而上又掀起了一股开垦草原的狂潮。14个部队农场和6个国有农场开

32、垦30多万亩,当地群众开垦5万亩。新开垦的和原有的20余万亩农田皆引用哈尔盖河、布哈河和沙柳河等几大水源,用大水漫灌使8000多万立方米的水资源白白浪费。牧民生活由传统的逐水草而居实现定居后,对周围草场践踏严重,远处草地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也是造成“黑土滩”扩大的原因。此外,为扩大财源,人们滥挖冬虫夏草、雪莲、秦艽等中药材,不仅严重破坏了天然植被,而且使药材资源失去再生的可能性。(3)引水灌溉造成的危害 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萎缩的根本原因是注水量越来越少。春季是湖水蒸发量最快的季节,而此时也是湖区40多万亩耕地需要灌溉和湟鱼产卵的季节,加之筑坝截水,鱼粮争水矛盾突出。(4)超载放牧 长期以来,在

33、发展经济就是增加牲畜头数,提高生活水平就是提高商品率的经济利益驱动下,牧民很难一下子从游牧散放过度到圈地育肥。实际情况是牲畜增加了,可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上去,真正获利者是中间环节。一方面牧民要多养牲畜、加重生态负担,另一方面牧民的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成为“生态难民”。(5)旅游活动 旅游是把双刃剑,只要游人一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意味着破坏,尤其是在青海湖区,除造成水污染、践踏草原等问题外,还对原始地带破坏极大。这里的大片砂砾土质是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转化成的,一般风吹不动,雨淋不透,对生态有极好的保护作用。然而,旅游活动中大量车碾人踏使这些硬壳破碎。车轮一过,就是两道深痕,经雨水漫渗,成为松

34、沙散土,在大风作用下形成沙尘暴。还有,各景点大兴土木也是生态恶化不可回避的事实。(6)开垦湖滨草原破坏了天然植被,降低了覆盖率现湖滨四周形成的冲积、湖积阶地、漫滩共有678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576万亩。1960年开荒时机耕深15厘米,植被破坏率98%,弃耕2年后产草量每亩30.55公斤,比对照区减少50.3%,盖度比对照减少45%,土壤呈碱性,新生植物杂草为嵩草、灰藜、刺矾松、紫菀等,伴生有赖草、早熟禾、披硷草等少量禾本科植物。机耕深20-25厘米时,植被破坏率90%,弃耕3年后亩产干草62.34公斤,比对照区提高93.8%,盖度减少16%,新生植物为嵩草、紫菀、萎陵菜等。伴生有赖草、早熟禾

35、与少量针茅。优质禾草恢复很慢,如根茎型禾草盖度只19%,占总盖度的31.7%,疏丛型禾草盖度7%,为总盖度的11.6%。密丛型禾草盖度只2%,亩产青草1.4公斤。由于垦后地面不平,影响牲畜采食,体内能量过多消耗而不易保膘。弃耕地杂类草虽占优势,产量也较天然草场为高,但牧草品质极差,几乎无利用价值。再以湖滨南的情况看,过去曾推行草库仓建设,机耕深翻面积在600-1500亩,不利于牧草培育,有的耕后休闲,即使种了牧草也只4个月的覆被,其余时间地面裸露,遭受风蚀,增大了蒸发量,有的垦后获取食油,植株稀疏而生长天数短,使植物的空间格局层次单调而简化,对促进草地的物质循环不利,使协调的生态系统紊乱,湖滨

36、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4.3 改善环境措施1.封湖育鱼、封山育林育草 建议在青海湖区圈定“无人居住区”,保护那些原始生态完好的地方。过去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在这些本来就十分脆弱,贫瘠的生态区进行掠夺性开发,愈加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因而走入“越垦越贫,越贫越垦”的恶性循环。要想使其恢复,只能是迁移或相对集中区域入口,杜绝人类在生态区的一切活动。真正做到严禁采代天然林,对荒山荒坡实行封山育林育草,禁止在高海拔地带和草甸区采挖药材和淘金采矿。青海湖区不是人口稠密区,异地迁移安置和就近相对集中难度不是很大,这样即可保护生态,又可促进小城镇发展,还可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开辟新的市场,迫使生活生产方式改变,素质

37、提高,推动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圈定“无人居住区”实施生态保护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大量劳动力离开传统落后的农牧业后,可以暂移到青海东部或柴达木非农牧业,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这样,资源和能源消耗与低效能重复劳动会减少,公共基础设施利用率和整个劳动生产率都会随之提高。特别是干旱区实行封闭性保护措施后,生态自然恢复的速度会明显加快。已经疏散了人口的生态区可设立专业保护队统一管理,条件许可的甚至可开辟有特色的旅游观光区。另外,休牧育草也是保护青海湖区生态的重要举措,具体操作办法可采取牧户留少量母畜,用部分较好的草场进行繁殖,把其余的草场封闭起来,在

38、2-3年甚至更长时间严禁放牧。随着草场植被恢复和生产力的提高,再轻度放牧利用,使草场群落中优良牧草有休养生息和复壮的机会。当然,实施“无人居住区”是项大战略,不但要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而且在制定方案中要做深入细致的调研和科学论证。4.4恢复环湖地区的植被覆盖严禁继续砍伐区内乔灌林木等破坏植被的活动,在青海湖北岸沙化边缘地带可试种山杨树防护林带。湖区气候对发展灌木林是没有问题的,而在海拔3300米以下地段还可以种植乔木林。鸟岛管理处等单位在院落内试植青海云杉成功便是证明,说明这里属于青海云杉的适生区,可以成片营造。至于祁连圆柏就更易成功,尤其沙地柏是优良固沙树种,可在沙区大力发展。另外

39、,全国兴起“沙棘热”,沙棘林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林木。至于湖滨有些单位栽植的杨树干枯甚多,可能是因此地不是青杨的稳定栽培区,如换本地乡土树种青海杨,可能会成功。总之,无论乔林、灌林,也无论是防护林、用材林或经济林,湖区均可大力种植。2.要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重视区域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本区资源和环境在组合上较为独特,许多自然资源由于多年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受到明显破坏。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管理与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避免盲目开发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应通过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草地生产力。渔业生产采取除封湖育鱼外,通过人工增殖及保护繁

40、殖场,提高其再生能力。 (2)力求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统一,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应竭力避免盲目开发,逐步形成以重点资源开发为主的多元开发格局,努力提高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效益。根据湖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污染型企业在此落户。建立“环湖工业区”的做法不但千万使不得,而且还要对现湖区内的部分工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优惠补偿政策,依法关、停、转、迁。3.防沙治沙可采取措施:(1) 借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宁夏沙坡头已成功实施的使包兰铁路30多年畅通无阻的固定流沙新技术。其主要方法是植物固沙与机械固沙相结合,以固为

41、主,防固结合。如果这项科研成果能运用到治理青海湖区的流沙和沙化,定会得到同样效果。还可与东山灌木林连起,在湖东一带引种固沙植物如相柴、花棒、籽蒿、沙棘等,使成堆的沙丘逐步成为有植被而保护环境的有用地带。(2)推广治理沙丘新办法。海晏县克土治沙站于1980年在此围栏封育沙丘,对流动沙丘采用33米草格法固定是较科学的治沙方法,如今使毫无植被的裸露沙丘上赖草、棘豆、糙毛鹅观草、针茅植被成片,植被年均向沙丘推进9.31米,其覆盖度已有40%。因此,应采取治沙经验,对湖区沙化地带尽快治理。4.探讨保护渔业资源的新途径 (1)强化渔政管理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大中型水域渔业利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

42、取决于对湖泊的经营管理水平,青海湖尤应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过去青海湖的鱼产量中,国营渔场最多占一半,其余都是无政府主义的滥捕乱捞,尤其是繁殖季节在布哈河产卵场滥捕湟鱼屡禁不止。因此应调动起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以及法律的各种手段,强化管理机构,严明法纪。在封湖育鱼10年的基础上,继续延长时间,并完善其相应的规章制度,对违法在青海湖及其四周湟鱼产卵场偷捞、滥捕者严厉制裁。(2)严格保护产卵场。到目前为止,湟鱼的自然繁殖仍然是其资源增殖的唯一途径,产卵群体的数量决定着渔业资源的增殖,影响鱼产量的丰歉。为此必须严禁在布哈河再建任何拦水设施。特别在每年的48月禁止在布哈河及其河口公里范围内的湖区捕鱼,

43、有条件时还应对布哈河进行疏导,以利亲鱼溯河产卵。同时应把河流入湖处两侧的沙陀寺、铁卜加湾和三块石附近湖区列为全年禁捕区,排除废物和垃圾,为湟鱼繁殖创造有利条件。(3)加强科学研究。过去虽然对湟鱼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做了不少工作,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建议重点开设湟鱼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研究,以掌握对其资源的科学管理方法,还可考虑向青海湖引进冷水性鱼类试验,改变鱼类区系,提高水体生物生产潜力。(4)建立湟鱼人工放流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青海湖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冰期长,水温低,水质条件特殊,湟鱼生态结构脆弱,繁殖能力差。据护鱼站了解湟鱼每年至多多长一两,资源再生能力只有1%,已到最低临界点。所以,必须通过

44、人为措施,努力研究湟鱼繁殖技术,建立人工放流站培殖幼鱼,逐步恢复鱼类资源。5.实施人工增雨以增加湖水容量1998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和青海省政府每年都为黄河上游人工增雨提供专项经费。2000年国家在青海建成了第一个国家级人工增雨基地,到2002年增雨范围从以往的以黄河源头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含青海湖区的15万平方公里,作业点由原来的25个增加到156个。但是还不够,建议把作业时段由原来的春、夏两季增加到春、夏、秋三季,力争使包括青海湖区的广大地区增雨量在13亿立方米的基础上5年之内达到年均20亿立方米,不但保证黄河源头雨量充沛,而且也会使青海湖区大受其益。6.开展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 众所周知,青海

45、湖传说是西王母的瑶池。时至今日,生活在青海湖区的藏、土、蒙古等世居高原的民族仍将它视为充满灵性的“圣湖”。它所拥有的独特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区域文化以及众多的历史遗存,构成了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一个王牌景区。青海湖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景区开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早在1999年,青海省就委托由中科院、国家计委、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组成的专家组对青海湖的旅游发展进行了规划研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专家们目前正在对湖区最著名的“151”、鸟岛、沙岛、日月山等几个主要景点的开发建设进行论证。虽然近几年湖区各种条件明显已有所改善,但在今后的

46、开发、建设、规划过程中,还应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对湖区数十处极具潜力的景点进行开发建设。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应加强科学规划,满足生态承载力的要求。7.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强化生态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针对目前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尽快出台实施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使青海湖早日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总体生产力,建立稳定的农牧业生态体系。制定一些环保政策,从上至下,细划到户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按完成情况决定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奖惩和职

47、务升降。指标确定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并实现长效目标与短期目标相兼顾,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治理经费上实行多投资多受益,不投资不受益的原则,调动各级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积极性,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对经验收达到要求的,应授予“生态州”、“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和“生态户”,在政策、投资等方面向他们倾斜,以带动整个社会和湖区治理生态的积极性,实现10年见成效的目标。3)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青海湖区生态治理工程应由省农林厅、财政厅和科委联合牵头,由畜牧厅、环保局和水产局具体负责建设中的检查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组织经验交流,成果验收鉴定及推广工作。各示范点建设中的技术力量组织,

48、技术方案设计、资金筹集以及具体实施等工作,由负责建设的承担单位在乡、县政府部门统一组织下,固定专人,设立工作班子负责管理和实施。4)有关各州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业、畜牧业、林业、生态环境等学科专家,在县级生态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县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出县级总体规划,规划制定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总体规划中指定的项目、任务、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具体落实,以治理沙化为重点在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创出适合青海湖区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5)湖区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压力太大,本区的粮食、生活燃料都是以掠夺式利用为代价,形成对生态环境的迅速破坏,所以必须严格控制人口。6)重视

49、能源建设。湖区必须抓能源建设,开展多途径的节能措施,如利用太阳灶与风能资源,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凸现最佳协调统一。综上所述,湖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中心主义膨胀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合理的结果。进入工业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在繁荣和辉煌的成就面前,人的创造精神、开拓欲望空前高涨,一种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自大与傲慢油然而生,但却被大自然逼入了困境。过分崇尚人的价值,可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我们来自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间万物生态链条中的一环,是生命之网中的一个节点。人与自然万物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在新的世纪,要倡导建设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伦理精神。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深刻反思与切实行动,在现有的价值体系中,增添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内容,使人类的思想上升到新的层次,行为更具理性,精神更加完善。总之,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