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_第1页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_第2页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叶天士温热论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原

2、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二、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

3、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4、?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

5、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1、温邪在卫的治法“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者“透风于热外”辛凉轻剂中加薄荷、牛蒡之属以疏散风热挟湿者“渗湿于热下”辛凉轻剂中加芦根、滑石之流以甘淡渗湿 2、失治后的表现温热夹风失治“清窍必干”:如温热夹风失治,则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必耗伤津液,津液一伤,则邪火愈炽,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口鼻等头面清窍干燥之象,即“风夹温热而燥生”。温热夹湿失治“清窍为之壅塞”:如温热夹湿失治,则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清阳之气

6、被阻遏,必然出现耳聋、鼻塞、头目昏胀、甚或神识昏蒙等症,即叶氏所云“浊邪害清”之候。五、试述湿热里结与伤寒里结运用下法有何不同伤寒腑实证为邪已化热入里,劫烁津液形成燥屎,表现大便干结,故下之宜峻猛,以期急下存阴;湿热类温病之里结阳明多系湿热与肠内结滞相互搏结,而非有燥屎,故下之宜轻宜缓。伤寒里结属于燥热所致,用下法后见大便溏为腑实已通,燥结已去,邪热已尽,不可再下;湿热类温病之里结,大便溏为湿滞未尽,因湿性粘腻重浊,非能速化,可轻法频下,必见大便成形是为邪尽,不可再下,即叶氏所谓“以粪燥为无湿矣”。六、为什么叶氏说“救阴犹易,通阳最难”?何谓“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1)温邪属阳,热变最速

7、,易耗伤津液,治疗总以清热保津为基本原则。且滋阴之品性偏甘凉,用于温热病正合“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原则,以使热退阴复而病愈,故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湿热留连,气机郁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致湿邪不去,气机更不能舒展,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致有助热伤津之弊。故曰“通阳最难”。(2)关于“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王孟英说“言救阴须用充液之药,以血非易生之物,而汗需津液以化也”。故从汗的状况,可以测知热势与津液的程度,治疗上要防汗过多而损津液,“津”是救阴的要着,因为温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热与津指盛衰消长变化的矛盾。热盛必伤津,津伤热更甚,故温病救阴,不是到阴竭时才救,而是时刻顾护。去

8、邪护津,邪去津安。补血药厚重呆腻,用其救阴,不但血不能生,津难得充,反而会恋邪助邪,故说“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薛生白湿热病篇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象,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原文42.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9)二、名词解释:1、阳湿:见于薛主白湿热病篇,为湿邪伤表,湿己化热之候,症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等。2、阴湿:见于薛生白湿热病篇,为湿热病初起,湿邪伤表而未化热之证,症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等。3、主客浑受:此语见于薛生白之湿热病篇,“主”,指正而言,“客”指病邪

9、,此指暑湿病邪,“主客浑受”即为暑湿病邪久留,乘精血正气亏耗而深入阴分和血脉之中,与瘀滞之气血互结,胶固难解,而形成络脉凝瘀之顽疾。证见神识昏迷,默默不语,口不渴等。三、试述湿热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变特点(1)湿热病多由脾胃内伤,湿饮停聚,外感湿热,内外相引而发病。(2)外感湿热之邪多由上受,从口鼻而入,直趋中道,归于膜原,终归脾胃。(3)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4)若阳明太阴湿热内郁化火,表里上下充斥肆虐,可窜及少阳或厥阴,导致耳聋、发痉、发厥等变局。四、阴湿伤表、阳湿伤表的异同比较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方药阴湿湿邪伤表,尚未化热恶寒无汗,身重头痛辛温芳化,疏散表湿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阳湿湿邪伤表,已经化热恶寒,身重关节疼痛,发热不为汗解轻清泄热,淡渗利湿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五、结合所学条文,试述所谓“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12)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