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学案8_第1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学案8_第2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学案8_第3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学案8_第4页
2018届高考历史课时知识梳理复习学案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0讲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时名片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明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板块一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主干知识理一理(1)统济:汉武帝时期*统济恢复发展国力増强为中央集 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 着西汉的稳泄(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佰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 集权的需要口(1】加强中央集权:提;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nZ内容(2)加强科权:宣扬“甘权神授J提出天人合 严和天人感 应竹学说口(3)维护统治秩序:提;11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3. 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2、糅合到儒家思 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规定-五经杯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口4. 汉武帝尊(3)兴办竺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 儒的措施矩*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1统D5结果(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樂思想。(2)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口拨云见日想一想1.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 本质上是相同的吗?试答提示:是。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吗?试答提示: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

3、 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 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3. 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答提示:新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 的需要。4.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试答提示:(1)政治: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2) 经济:盐、铁官营、重农抑商。(3)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1) 汉武帝时,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 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 想,儒家思想

4、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板块二互动探究分层突破Stepl微考点一一图文证史深化微考点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WEIKAODIAN社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 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他的学说为 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形 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思考1史料一如何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试答史料解读:由可知,认为儒学有唯心化倾向;由可知其认为 新儒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及民族精神形成有重大积极作用。史一二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董仲舒学 说的

5、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 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思考2史料二怎样看待董仲舒的新儒学?试答史料解读:由可知史料二认为新儒学禁锢、封闭了人们的思 想,消极作用严重。匕三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 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思考3史料三反映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试答史料解读:推动人们积极学儒学。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 匕四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 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思考4史料四反映出儒学什么功能?试答 史料解读:维护

6、封建秩序,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一,归纳总结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可取和需要批判之处(1) “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维护统一,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 完成有重要现实意义。(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 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 的争鸣。(3) “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学说,属于唯心主义、无稽之 谈,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4)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

7、部 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Step2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综合点例证法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ZONGHEDIAN要点整合例iiE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 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于一体例如他提岀道之大原岀 于夭”就是借用了道家 思想神授想思想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称大一 例如他提出壬者承天意 统J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 以从事”表明了他君权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槨的同时乂继 例如他用夭人感应思 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木思想和 想规劝统治者要行仁政*“仁政”思想”灾者天之谴也例如他指出皐帝是“受由天之号也,为人主也”以绯护星权的绝对性为U的受 到统治者觅视迅速成为社

8、会正 统思想承认现实政治秩If的合理性(如 皇权令制几即维护现实统治例如他提出广上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S实质是为维 护封建统治辩护针对训练2016开圭寸模拟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 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 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 .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 .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答案 C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 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

9、,“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 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告,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 意图,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 整,故A、B、D三项错误观Step3名家评史解读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但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比秦始皇所采纳李斯的建议要温和得多。秦朝对各种 哲学思想流派的方针是一律禁绝,造成思想界的真空。汉武帝则是在 百家中扶植儒家,使它成为正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你的解读:参考提示:本段材料主要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 施。作者认为: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使儒学思想成为

10、封建正统思想,它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要 咼明。板块三高考研析把握考向真题典例1. 2014 苏高考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 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原始儒学主张民贵君轻,但董仲舒则认为 人民应服从君主统治,君主应顺从天意。据此可知,董仲舒背离了原 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选 B项。A项中的“全部”表述不当;C、D 两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合。2. 2014海南高考“礼之所去,刑

11、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答案 B解析 “礼”与“刑”分别对应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材料大意 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道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 罚来补充。其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故选 B。3. 2015课标全国卷I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 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 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

12、禹,禹以是 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 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 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 “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并 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 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 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 “不同 之处”。结合宋代儒学家对儒家思想的

13、改造回答“发展”。考向分析(1)以思想创新为命题角度,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 关系。(2) 引入原始史料,创设材料情景,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内 容。(3) 联系西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深 远影响。仿真练习1. 2015邯郸摸底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 “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据此推断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 B解析董仲舒主张限制君权的膨胀,与原始

14、儒学在君民关系上有 区别,故A项错误;董仲舒主张“限田” “轻徭薄赋”,继承了原 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故 B项正确;董仲舒的主张体现出原始儒学的 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主张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故D项错误。2. 2016海口调研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 的这一思想主张( )A .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 D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该思想认为自 然灾害和

15、统治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 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 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董仲舒把“天”塑造成神,以“天人感应” 说来限制无限的君权,故D项正确。3. 2015昆明摸底汉书 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 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 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A .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 .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 .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答案 D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 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 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

16、转变,故排除 A、B、C 二项。坦白的说,我们遇到困扰,经常会放大自己的苦,虐待自己,然后落个遍体鳞伤,可怜兮兮地向世界宣告:自己没救了!可是,那又怎样?因为,大多数人关心的都是自己。奔波在俗世里,不知从何时起,飘来一股清流,逼着每个人优秀。人过四十,已然不惑。我们听过别人的歌,也唱过自己的曲,但谁也逃不过岁月的审视,逃不过现实的残酷。如若,把心中的杂念抛开,苟且的日子里,其实也能无比诗意。借一些时光,寻一处宁静,听听花开,看看花落,翻一本爱读的书,悟一段哲人的赠言,原来,日升月落,一切还是那么美。洗不净的浮沉,留给雨天;悟不透的凡事,交给时间。很多时候,人生的遗憾,不是因为没有实现,而是沉于

17、悲伤,错过了打开心结的时机。有人说工作忙、应酬多,哪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啊?记得鲁迅有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一个人在成年后,最畅快的事,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后,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学会了独自、沉默,不轻易诉说。因为,更多的时候,诉说毫无意义。伤心也好,开心也好,过去了,都是曾经。每个人都要追寻活下去的理由,心怀美好,期待美好,这个世界,就没有那么糟糕。或许,你也会有这样的情节,两个人坐在一起,杂乱无章的聊天,突然你感到无聊,你渴望安静,你想一个人咀嚼内心的悲与喜。透过窗格,发着呆,走着神,搜索不到要附和的词。那一刻,你明白了,这世间不缺一起品茗的人,缺的是一个与你同步的灵魂

18、。没有了期望的懂,还是把故事留给自己吧!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颠沛流离,浪迹天涯。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知己,其实,你们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花,只有在凋零的时候,才懂得永恒就是在落红中重生;人,只有在落魄的时候,才明白力量就是在破土中崛起?因为防备,因为经历,我们学会了掩饰,掩饰自己内心的某些真实,也在真实中,扬起无懈可击的微笑,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困扰。人生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逝去的当作最美的风景。所以,不要活在虚妄的世界,不要对曾经存在假设,不要指望别人太多。有些情,只可随缘,不可勉强;有些人,只可浅交,不可入深;有些话,只可会意,不可说穿。或许,有这么一段情,陪你度过漫长冰冷的寒冬;有那样一个人,给你抑郁的天空画上了温暖的春阳。但时光,总会吹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