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GPS定位控中端技术条件_第1页
汽车GPS定位控中端技术条件_第2页
汽车GPS定位控中端技术条件_第3页
汽车GPS定位控中端技术条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100(2004)上海市联合企业标准Q/ XXXX 0001 2004汽车 GPS定位监控终端(网上公示稿)2004- -发布2004- -实施上海市通信制造业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业委员会发布注Q/ 2004前言汽车 GPS定位监控终端产品正在国内推广使用,但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保护使用者、生产者的权益,促进汽车 GPS定位监控终端产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联合企业标准。本标准参考了国内外一些同类产品的资料, 各起草单位的企业标准资料等, 并结合该产品的特点和我国国情而制定。本标准由上海市通信制造业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业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上海市信息

2、化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上海市通信制造业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业委员会、 上海大唐天易通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五研究所、上海大众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立新、符锡金、朱培瓒、罗龙达。本标准于 2004年 12月 日首次发布。IQ/ 2004汽车 GPS定位监控终端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 GPS定位技术和 GSM或 GPRS或 CDMA等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汽车定位监控终端 (以下简称定位终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定位终端的生产、检验和交货验收。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3、。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 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 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2829-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GB 5296.1 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GB/T 6388-1986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 9254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13384-1992机电产品包装

4、通用技术条件GB/T 15540-1995陆地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SJ/Z 3216-1989电子产品防护、包装和装箱等级SJ/T 10325-1992汽车收放机环境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QC/T 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定位精度system positioning accuracy将定位数据与地图匹配后所确定的位置与实际位置的偏差。3.2捕获acquisition定位终端从打开电源开始工作到达到定位精度要求的过程。4 型号具体产品的型号由各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规定。5 技术要求5.1外观质量定位终端的外观质量应符合以

5、下要求:1Q/ 2004平整的表面上应无凹痕、划伤、裂痕、变形及霉斑等缺陷;金属件不应有锈蚀等缺陷;涂(镀)层不应起泡、龟裂和脱落;文字、符号及标志应清晰、规范。5.2基本功能定位终端至少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具有定位信息上传功能;具有报警功能(报警开关应安装于隐蔽、司机易于触及处,遇警时可及时按下);具有通过无线方式收发数据的功能。具有接收监控中心对车辆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的功能。5.3电源和功耗5.3.1工作电压范围额定电压 12VDC时为 9VDC 16VDC;额定电压 24VDC时为 18VDC32VDC。5.3.2电源保护电源应有防止过电压、过电流、 电源瞬变以及偶然极性接反的保护装置;

6、接口插座处应有明显的标记和防插错装置。5.3.3功耗由产品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规定。但是,应保证在连续泊车不超过24h 的情况下, 车辆能点火启动。5.4操作和控制5.4.1操作方式应简单、方便,便于正常调节。5.4.2远程监测和控制功能的具体项目由产品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规定。5.5显示5.5.1定位终端可以带显示屏,也可以不带显示屏。5.5.2对于带显示屏的,其显示应符合:字符显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且显示完整,不应有缺损现象;界面清晰、色彩柔和、易辩,能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5.6定位精度定位终端的定位偏差应25m。5.7位置更新率定位终端应具有不超过2s更新一次车辆位置数据的能力。5.8捕获

7、定位终端的捕获时间应3min。但对第一次装车使用的产品,在行驶中的捕获时间允许3min。5.9环境适应性5.9.1高温按 QC/T 413-2002 中表 1的划分,定位终端在环境温度达65时应能正常工作,应能承受75、时间为 2h的高温贮存试验。5.9.2低温按 QC/T 413-2002 中表 1的划分,定位终端在环境温度为-20 时应能正常工作,应能承受-30 、时间为 4h的低温贮存试验。5.9.3振动定位终端在表1的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表 1频率范围振幅加速度交越频率每一轴线上的求Hzmmm/s2Hz要扫描循环次数2Q/ 200410 55 102101320应按工作位置在三个垂直

8、轴线上依次振动5.9.4碰撞定位终端在经过峰值加速度为100m/s2、脉冲持续时间为 16ms、 1000 10次的半正弦波的碰撞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5.9.5湿热定位终端在承受温度为40、相对湿度为93%、试验周期为 48h 的恒定湿热试验后, 应能正常工作。5.9.6倾斜定位终端在下列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纵倾:30;横倾: 10。5.10电磁兼容性5.10.1干扰极限值5.10.1.1 电源端子干扰电压的极限值定位终端电源端子干扰电压的极限值应满足GB 9254中对 A级 ITE 的要求,详见表 2。表 2频率 范围极限值 dBVMHz准 峰 值平 均 值0.15 0.5079660.5

9、0 3073605.10.1.2辐射干扰场强的极限值定位终端辐射干扰场强的极限值应满足GB 9254中对 A级 ITE 的要求,详见表3。表 3频 率 范 围 MHz准 峰 值 极 限 值 dB( V/m)20 3040230 1 000475.10.2敏感度要求当定位终端的电源线,包括地线加上如图 1所示波形的尖峰信号时,不应出现任何故障,也不应降低性能和出现超出规定的误差。电压100V10s时间图 15.11外形尺寸和重量具体产品的外形尺寸和重量由各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规定。6 试验方法6.1试验条件6.1.1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在下列正常的大气条件下进行:温度: 15 28相对湿度: 45

10、% 75%大气压力: 86kPa 106kPa。6.1.2试验时加在定位终端上的电压应在额定电压的95% 105%范围内。3Q/ 20046.1.3一般应利用实际的 GPS卫星信号进行测试。如使用GPS模拟信号发生器作为测试信号源时,其产生的信号应具有和 GPS卫星信号相同的特性,包括信噪比和几何因子等。6.1.4所有测试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准确度以及适宜的量值范围,且应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6.2外观质量用目视或手触摸进行检查,可以借助放大倍数10倍的放大镜。6.3基本功能、操作和控制、显示、位置更新率、标志及使用说明书用常规方法检查本标准 5.2 、5.4.1 、 5.5 、 5

11、.7 、 8.3 及 9.2 各项。6.4电源和功耗6.4.1根据样品的额定电压,分别输入相应工作电压的上限、下限各运行15min ,定位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4.2对样品输入工作电压上限并逐步升压直至过压保护起作用,定位终端不应损坏;更换或重启过压保护措施后,输入工作电压,定位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4.3对样品输入一个极性相反的工作电压,反接电压值: 额定 12V 时为 14 0.2V ,额定 24V 时为 28 0.2V ,保持 1min,然后重新接上正常的工作电压,定位终端应能正常工作。6.4.4目测检查电源接口插座处的标记和防插错装置。6.4.5输入额定电压,测量定位终端的最大功耗。6

12、.5定位精度6.5.1静态精度将天线置于一已知准确经纬度的位置,定位终端通电正常工作后取4000 个位置数据,以已知点的位置为圆心,95%的数据应落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6.5.2动态精度6.5.2.1将定位终端与一台已知定位精度为分米级的差分GPS接收机安装在同一辆汽车上,天线放在一起,通电正常工作后,汽车以不低于20km/h 的速度行驶,连续获取2000 个位置数据,将定位终端的位置数据与差分GPS接收机的同步位置数据进行比较,95%的数据应落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6.5.2.2选定一处路面较开阔、行驶车辆较少的道路圈作为测试场地,事先购得测绘部门提供的该处1:500 的道路图,在道路两旁选择

13、多个明显的固定目标标定序号作为检测点。将定位终端装车后,以不低于 20km/h的速度进行跑车试验,连续获取 2000个位置数据, 将定位终端的位置数据结合与相应标定检测点的横向估算距离进行换算,用换算结果与标定检测点的位置进行比较,95%的数据应落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6.5.2.3仲裁时以 6.5.2.1规定的方法为准。6.6捕获记录定位终端从开始通电运行起到达到定位精度要求时的时间。6.7环境试验6.7.1高温6.7.1.1高温工作试验按SJ/T 10325-1992 中 4.1.3的规定进行。样品水平安装,温度65 ,温度稳定时间为 1h。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中各项进行,中间检测项

14、目按表4中 1 4进行。表 4序号检测项目要求的章条号试验方法的章条号1外观质量5.16.22基本功能5.26.33操作与控制5.46.34显示5.56.34Q/ 20045位置更新率5.76.36.7.1.2高温贮存试验按SJ/T 10325-1992中 4.2.3的规定进行。样品水平安装,试验温度75 、时间 2h,结束后恢复2h,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中各项进行。6.7.2低温6.7.2.1低温工作试验按SJ/T 10325-1992中 4.4.3的规定进行。样品水平安装,温度为-20 ,温度稳定时间为1h。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中各项进行,中间检测项目按表4中 1 4进行。

15、6.7.2.2低温贮存试验按SJ/T 10325-1992中 4.5.3规定进行。样品水平安装,试验温度-30 、时间4h,结束后恢复2h,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 中各项进行。6.7.3振动振动试验按 SJ/T 10325-1992中 5.1.3的规定进行。样品的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 中各项进行,中间检测项目按表4 中 14 进行。6.7.4碰撞碰撞试验按 SJ/T 10325-1992中 5.2.3的规定进行。样品的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 中各项进行。6.7.5湿热湿热试验按 SJ/T 10325-1992中 4.3.3的规定进行。样品的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中各项

16、进行。6.7.6倾斜倾斜试验顺序为先纵后横,试验持续时间均不少于15min 。样品的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项目按表4中各项进行,中间检测项目按表4中 14进行。6.8电磁兼容性6.8.1干扰极限值按 GB 9254 中相应规定进行。6.8.2敏感度要求按 GB/T 15540-1995 第 10章规定进行。对于电源输入端有压敏电阻保护的定位终端产品,如果所加的尖峰信号电压值等于压敏电阻最大安全电平的尖峰信号而不敏感时,则认为满足要求。6.9外形尺寸及重量用尺及衡器检查。6.10包装6.10.1目视检查、核对包装箱、包装标志及箱内物品。6.10.1包装箱的自由跌落试验按 SJ/T 10325-199

17、2中 5.3 的规定进行。7 检验规则7.1检验分鉴定检验、交收检验和例行检验。7.2鉴定检验7.2.1遇下列情形之一时需进行鉴定检验:产品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时;产品设计有重大改进,元器件及工艺有重大变化使原来的鉴定结论不再有效时;停产 1 年后恢复生产时;易地生产时。5Q/ 20047.2.2检验项目及顺序见表6。表 6序检验项目鉴 定交收检验例行要求的试验方法号检 验逐台检验抽样检验检验章条号的章条号1外观质量5.16.22基本功能5.26.33电源和功耗5.36.44操作与控制5.46.35显示5.56.36定位精度5.66.57位置更新率5.76.38捕获5.86.69外形尺寸及重量5

18、.116.910高温工作5.9.16.7.1.111高温贮存5.9.16.7.1.212低温工作5.9.26.7.2.113低温贮存5.9.26.7.2.214振动5.9.36.7.315碰撞5.9.46.7.416湿热5.9.56.7.517倾斜5.9.66.7.618电磁兼容性5.106.819标志8.36.320使用说明书9.26.321包装10.16.10“”表示必需做的项目;“”表示不需做的项目;“”表示可由合同规定选做的项目。7.2.3检验样品从提交鉴定的试制批中随机抽2 台。7.2.4不合格分类和判定7.2.4.1不合格分类按对影响产品质量特性(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严重程度,分为

19、A类不合格、 B类不合格和 C类不合格。不合格分类见表 7。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合格项目的单位产品称为不合格品。按不合格类型分为 A类不合格品、 B类不合格品和 C类不合格品。表 7序号检验项目不合格的内容不合格分类A 类B 类C 类1外观质量表面有轻微擦伤、起泡、龟裂结构件金属表面锈蚀、发霉2显示显示内容不正确显示内容不够清晰3操作与控制误操作引起损坏4外形尺寸、重量不符合图纸和 / 或说明书要求5其它紧固件松动6Q/ 2004标记印错6定位精度检测结果值严重偏离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值虽偏离标准要求,但仍可接受7位置更新率检测结果值严重偏离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值虽偏离标准要求,但仍可接受8捕获检测结果

20、值严重偏离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值虽偏离标准要求,但仍可接受9电电压在输入电压范围的边缘处工作不正常源功耗大于标准规定值10包内包装备、附件或随机文件不全装外包装标志不全或不正确试验后发生较严重的机械损伤7.2.4.2判定原则当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7.2.4.3不合格的处理对检验中发现的任何一项不合格项目,应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再次检验,直至合格。7.3交收检验7.3.1目的交收检验的目的是为判定每个提交检查批的批质量是否符合企业标准的要求。检查批的构成、 批量大小以及批产品提交的方式,由企业质检部门确定,或由合同约定。7.3.2检验项目及顺序检

21、验项目及顺序见表6。也可由生产方与使用方协商从表6 中选定,检验顺序也可改变。交收检验分逐台检验和抽样检验。逐台检验时应踢除不合格品。抽样检验的抽样方案按 GB/T 2828.1-2003 规定的一般检查水平,一次正常检查抽样方案,接收质量限( AQL)规定为: A 类不合格品 0.65 ; B 类不合格品 6.5 ; C类不合格品 15。样本从提交验收的合格批中随机抽取。7.3.3判定原则当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时,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7.3.4不合格的处理当交收检验不合格时, 应返工修理或踢除不合格品, 然后重新提交检验。 重新提交检验批的检验按 GB/T 2828.1-200

22、3 中 9.3 的规定。7.4例行检验7.4.1目的例行检验是从交收检验合格的某个批或若干批中随机抽样检验,以判断在规定周期内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是否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进行例行检验:连续生产的产品,每年1 次;产品设计、工艺及元器件发生重大更改后的提交批;停产半年后,恢复生产时;政府质量监督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时。7.4.2检验项目及顺序例行检验的项目见表6,检验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由政府质量监督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时,检验项目由政府质量监督主管部门确定。7Q/ 20047.4.3抽样方案按 GB/T 2829-2002 中判别水平的一次抽样方案进行,不合格质量水平(RQL)和判定数组见表8。表 8不合格分类样本大小RQL判定数组A类640AC=0, R E=1B类665AC=1, R E=2C类680A=2, R =3CEAC合格判定数,R E_不合格判定数。7.4.4判定原则根据试验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