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_第1页
优品课件之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_第2页
优品课件之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_第3页
优品课件之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品课件 考点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考点指南】 1、科学技术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乱世风云对科技文化的发展 有阻滞作用,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也蕴涵着许多新的发展因 素。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科学家,此时期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 成就裴然。 2、宗教和佛学: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盛行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严重危 害;范缜的神灭论。此时期的思想发展,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3、文学和艺术: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 民歌。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石窟艺术。 【重点和难点精析】 1、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

2、发展; (2)民 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佛教自西汉 末年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 (1)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的盛 行提供了相应的社会土壤,苦难中的民众容易接受宗教,以得到精神 上的安慰。 第二:佛教本身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 果报应”的思想,用来世的幸福来麻醉痛苦中无以聊生的广大劳动人 民,使人民容易受到宗教的欺骗和麻痹。 第三: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稳定人民

3、情绪,一些政权的统治者 提倡支持佛教的传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一定 的条件。 (2)佛教兴盛的表现: 第一: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 人数众多。 第二: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第三:佛教寺院在政治上势力很大,而寺院经济又是这一时期经济发 展的特征之一。 (3)佛教的影响: 第一: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佛教没有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反而由于佛教的盛行大大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第三:出现了反佛的思想。其中以范缜最为突出,其作品神灭论 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 (1)

4、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 经注等。 (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 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 印。 (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 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 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 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 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 (1)异: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 木兰辞。北魏孝文帝

5、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 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江南得 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 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 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 实的不满。 (2)同: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佛教广泛流行,在 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 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南北民 族融合都加强了。 【知识拓展】 一、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和表现: 1、南北

6、朝时期科技进步的原因 (1)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它是建立在秦汉文化发展的基 础之上,并且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2)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等,都为魏晋南北朝文 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2、南北朝时期科技进步表现 (1)数学方面的成就:魏晋时期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 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 在当时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 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的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禹贡地域 图;在历史、地理和文学方面都有很大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郦 道元的水经注。 3、意义:魏

7、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的进步,为隋唐时期科技文化 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范缜的神灭论以及王充和范缜思想的比较 1、范缜的神灭论 (1)范缜思想的社会根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的盛行不仅没有把人民从 苦难中解救出来,反而由于僧尼的增加、佛寺的兴建增加了人民的负 担,反佛思想产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人民对社会的认识能力提高,进而产生反佛思想。 (2)范缜写作的目的 为了反对崇信佛教,批判有神论观点,澄清观念,使人民致力于社会 生产,国家富强。(3)神灭论的主要内容 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 体是统一的,形体存

8、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就消失。 (4)对范缜及其神灭论的评价 范缜的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范缜敢言敢辩,坚持真理, 不为高官厚禄利诱,其战斗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启迪。神灭论 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2、关于王充、范缜思想异同的比较: (1)相同点:从二者思想主张上看,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范畴,他 们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都主张精神不能脱离形体而存在。 (2)不同点:首先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汉时期,封建 神学思想泛滥;魏晋时期,佛教的盛行为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其次 从战斗对象上看,王充是针对神学思想展开深刻的批判; 范缜则是从 理论上给佛学以沉重

9、打击。 【师生探究】 例1、(2004年全国)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 产经验的著作是() A. 梦溪笔谈B.?锸恳?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分析:此题是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认的考题,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 的“6世纪以前”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两大信息, A项为科技著作,首先排除,B项只记载了农业生产经验,没有涉及 畜牧业的内容,D项是明朝徐光启所著。答案:C正确。 例2、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产物 B. 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 C. 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D. 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石窟艺术是佛教广泛传播的产物以及我国修建石 窟的情况。B.C.D三项都客观反映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选项 A中的“道教”是不符合石窟艺术的发展情况的。答案: A 例3、( 2004年西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特 点,下列表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A. 陶渊明的诗具有朴实恬淡的风格 B. 曹不兴所绘佛画像开创了该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