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套袖的孙犁阅读答案_第1页
戴套袖的孙犁阅读答案_第2页
戴套袖的孙犁阅读答案_第3页
戴套袖的孙犁阅读答案_第4页
戴套袖的孙犁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戴套袖的孙犁阅读答案 【篇一:聊城 08-13 中考阅读答案】1、一面作饼,一面骂人。不接受别人的建议。上门买饼必须电话预订,否则概不应酬。代销他的香饼必须在同一天卖完。厌恶、拒绝机械化做饼。孤僻沉默。 (说明:本题 4 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2、承上启下。 (说明:本题 2 分。) 3、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更加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香饼的喜爱之情。 (说明:本题 2 分。) 4、对比与比喻的运用,突出了香伯的香饼质量无与伦比。 (说明:本题4 分。) 5、提示:香伯内心的坚守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我 ”。在 “我”的眼中,他虽然苍老无比,却又那么令人敬重。 (说明:本题 4 分。)6、提示:掌握香

2、伯做饼的全部工艺。学习香伯的坚守精神。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扩大再生产。有意识地传承做饼工艺,塑造香饼文化。改善生活质量,赢得幸福人生。 一百美元参考答案: 16. “100美元 ”是本文的线索,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说明:本题 4 分。 17. 约翰发现 “奶奶 ”的钱增多,产生疑惑;镇长说出小镇 人帮助 “奶奶”的原 因。(说明:本题 4 分。) 18.朴实。(说明:本题 4 分。)19.说明了 “奶奶 ”对人没有丝毫防备之心。说明:本题 4 分。20.镇长认为, “奶奶 ”对别人的完全信任感动了小镇人,帮助小镇人改善了社 会风气,小镇上原有的坑蒙拐骗现象消失了。说明:本题4 分。

3、 21.小镇人或许怕 “奶奶 ”拒绝接受帮助;或许怕伤及 “奶奶 ”的自尊心;或许 怕“奶奶 ”会因心存感激而活得更累。(说明:本题 4分。答出一点即可得满分。)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 答案15.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了 “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 “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 “我 ”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16.借助 “套袖 ”,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17.少时, “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做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 “妄想 ”;那时, “

4、我 ”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 “大言不惭 ”。18. “看见 ”“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19.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20.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 “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 ”之大道。其实,不仅 “为文 ”,为任何事,亦应如 此。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答案15.答案:阅读,是一种多

5、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说明:本题 3 分。)16.答案:母亲对读书的痴迷影响了 “我”,“我”对读书的痴迷影响了女儿;读书不但充盈了 “我 ”一家三代人的心灵,而且还给予 “我们 ”内心极大的快乐;读书让 “我”一家三代人的生命得以浸润。(说明:本题 3 分。)17.答案:词语运用生动形象、准确到位,如 “时时 ”表达出对读书的渴望是一种常态; “饥饿 ”形象地描绘出对书的强烈渴求。 “如蚁附膻”“蚕吞桑叶 ”“蜂儿采蜜 ”运用比喻手法,把 “我 ”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

6、尽致。(说明:本题 4 分。) 18. 答案:回忆了 “我”青少年时代一次买书的经历,表达了 “我”对书的钟爱之情,喜欢的书买不到,有一种失落感,就像失去一个至爱的朋友一样,所以心中才有一种说不出的疼痛。(说明:本题 4 分。内容、理解各 2 分。)19.答案: “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影响,让读书成为女儿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成为生存之需求,继而快乐其生命,润泽其生命,这便是“我 ”最大的成就。(说明:本题 4 分。) 20. 答案示例:赵丽宏的散文光阴。这篇散文告诉我们时间是慷慨、公正的,只要你珍重它,它便在你的身后长出绿阴,结出沉甸甸的果实。 “寸金难买寸光阴 ”,我们应该振鑫时间,勤奋刻苦。

7、十万个为什么。它是科普知识系列丛书,内容非常丰富,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一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道理。它不仅能帮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学习兴趣,真是我的好帮手。(说明:本题 4 分。)两个人的天堂答案: 1描述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困境中被迫轮流上学,坚强乐观,品学兼优的故事。 2纯真可爱,坚强乐观,品学兼优,憧憬美好。3在作者看来,小女孩本身的经历则是在书写美丽的童话。 4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每个 2 分)使思晴这一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2 分) 5被两姐妹困境中坚强不息;困境中追求美好;困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所感动 我为什么打你答案:1.无奈的殴打也是保护孩子的一种措施,

8、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深沉的爱。2.比喻。把孩子的话比作爬山虎的卷须,生动形象描绘出我听到孩子的话之后内心又满又乱的状态。3.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 4.非打不可的时候;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5. “我”做打孩子的决定时,内心是矛盾的、无奈的;打时,内心充满着强烈的爱,又被痛苦深深折磨着;打后,内心充满了深深的自责和久远悠长的痛楚。因此心累。 6.一般情况下, “打 ”源自对孩子的爱,作为孩子,应该理解; “打 ”是父母让孩子与 “最肮脏的品质 ”永远隔绝的保护措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深沉的爱,这样的父母应该得到尊敬。但是有些父母不分轻重,动辄对孩子拳脚棍棒相加,实不可取;更有甚者,假

9、借殴打孩子宣泄情绪,则不可理喻。【篇二:戴套袖的孙犁 1】铁凝1979 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我带了信,在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 “高墙大院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

10、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 “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 “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当时我说: “您是见老。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

11、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 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 ”但又说: “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12、”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 ”,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 “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摘自散文选刊 2008 年第 5 期) 孙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7.在 “我”与孙犁的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 ?请概括同答。( 4 分) 18. “我”为什么要把灶火的故事

13、寄给孙犁先生 ?请分点概述。(4 分)19.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同答问题。( 4 分)下面句中的 “终于 ”,写出了 “我 ”怎样的心情 ?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 “高墙大院 ”。下面句中的 “深恐 ”,表现出孙犁先生什么样的心理 ?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 ,深恐把纸糟蹋了 20.本文多次描述孙犁先生戴着套袖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表现了孙犁先生怎样的品质?(6 分)参考答案:17【文意概括】第一次: “捡黄豆 ”和“询问我的工作、写作情况 ”。(点出其一即可,下同) 第二次: “准备糊窗缝”和“向 我 证实自己的衰老 ”。第三次: “写作 ”和“与众人聊天 ”。 事情的主语必须是孙犁,答 “

14、我 ”的行为不得分,答对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 分。 18【内容理解】评分总则:考生的答案须紧扣 “为什么要寄 ”和 “为何寄给孙犁 ”两点回答。示例:不认同省内长者对灶火的故事的评价;( 2 分)相信孙犁能给出公正的评价。( 2 分) 或者 :省内的长者不认可灶火的故事;(1 分)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 1 分)第一次见面孙犁给了 “我”亲近感;( 1 分)我对孙犁的信任( 1 分),我希望得到孙犁的肯定(支持、帮助、指导、赞赏? )。( 1 分)答中其中四点即满分。19 【词语鉴赏】(1)写出了 “我 ”期盼、兴奋、敬仰的心情。( 2 分)(2)表现出孙犁珍惜纸张、小心谨慎

15、、害怕糟蹋纸张的心理。( 2分)20【写作手法、形象分析】好处:以小见大,以普通平凡的细节,表现大师品质的高尚。这里反复强调,突出地表现了孙犁始终如一的质朴形象。多次点题,使孙犁先生戴套袖的形象深入读者的心,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孙犁的高尚品质。( 3 分)品质:表现了孙犁先生平易近人,勤劳,珍重劳动,以及质朴美丽的人格品质。( 3 分) 或:平易近人(有亲切感等)勤劳(热爱工作等)珍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劳动的尊严与德行等)质朴美丽(淳朴等)【篇三:北京顺义区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考】 语 文 试 卷2012.1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

16、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 12 分,每小题 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和母亲都有些罔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b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是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c受人欢迎的秘决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d这次学校举办的公益讲座,使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豁然开朗。3下列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在学习上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b在永无止境的学海里,那些实力相对较弱的学子还是孜孜不倦地在遨游。 c行百里者半九十 ,如果我们松懈在最后关头 ,今年的努力就会功亏一

17、篑。 d许多先天遗传条件很好的的鸽子没能成为战绩赫赫的赛鸽,真是应了 “玉不琢不成器 ”那句老话。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打破了人们曾经认为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为了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c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d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5在下面语段横线处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那么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 你在假

18、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 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 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a即使 何况 是还是 b如果因为是 还是c如果何况不是 而是 d即使因为不是 而是6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b他站起来问: “老师, 有条不紊 的紊是什么意思? ”c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落实。d我所说的是否与 “礼记 ”“老子 ”原意相合,不必深究;但我确信“敬业乐业 ”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答案: 1c2d 3a4 b5 c6d二、填空(共

19、 8 分)7. .默写( 5 分)(1)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4)曹刿论战中曹刿向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原因的两句是: , 答案:( 1)弓如霹雳弦惊( 2)左牵黄 ,右擎苍( 3)羌管悠悠霜满地 (4)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8. 名著阅读( 3 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国别体史书,是汉代 根据历史文献整理编辑而成,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们的言行。其中唐雎不辱使命记叙的是唐雎 面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在外交上战胜 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邹忌以 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答案:刘向秦国自己与徐公比美三、综合性学习( 10 分)眼下, “微博

20、 ”不但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而且, “微博风 ”悄悄刮进了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每天忙着 “织微博 ”,乐此不疲。对我们身边的 “微博 ”你了解多少呢?9.请你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微博信息传递的特点及作用。( 4 分)【材料一】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 web 、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 140 字左右的文字 即时 语录体 发表或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快速的互动传播方式,给网民们带来了一场沟通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互联网上最重要的舆论场。任何人都可以在同一网站或者不同网站注册开设一个或者多个微博(不需要实名认

21、证,可自由选择实名或昵称命名微博),可以发布、收听信息,还可以转播感兴趣的信息、参与评论、进行互动交流。【材料二】登录微博后,你会发现堵车信息、求助信息以及情感信息等正在滚屏中流动,通过点击 ?follow (跟随) ?键,就能持续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件,并传达给自己的关系群。 ?博客中国 ? 创始人方兴东说,这个 follow 功能,打破了博客原有的 ?点对点?交流模式,转变成为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 ?follow? 形成自己的听众部落。【材料三】 从 2008 年到 2011 年春节,一条寻人照片在微博上已被全国网友转发了 6000 多次。一位回乡过春节的大学生,发现

22、村里一个小男孩像 极了那张在网上被疯传两年多的寻人启事,他迅速通过寻亲网站传递消息。最后,在警方的协助下,被拐卖的孩子终于回到家中。截至 2011 年 2 月,通过微博打拐已有 5 名孩子被救出。【材料四】 2010 年 8 月 8 日凌晨,假期回家的一位大学生用手机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 19 字信息,成为最先向外界发布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 信息。2010 年的日本地震以及我国云南的地震中,微博再次充当救 生员。被困人员通过发微博来求救,救生员通过微博来及时传送援救情况。10.下面是记者调查中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材料,从中你发现中学生使用微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3 分)【

23、材料一】记者在新浪某个微博群上看到 ,这个微博群注册有一百余名学生 ,每天都有上百条消息更新。内容大多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儿:上课吃零食、在同学背上贴字条、上课传纸条、在课桌上刻字、背地给老师起外号等 ,另外也有一些对时事的观点和看法。【材料二】一位母亲为了鼓励读初中的女儿好好学习,答应她只要考试 95 分以上,就给她换部新手机,现在愿望是实现了,可是慢慢发现女儿现在机不离手,刚开始还以为女儿在发信息或者做作业,后来才知道女儿是迷上了写微博。吃饭也要拍桌上的菜发到微博上,就连睡觉前还要发条微博告别 ?粉丝?。如今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了【材料三】 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在他的班上有很大一部分是

24、微博 ?发烧友?,其中有些 ?手机党 ?更新微博内容非常快,还没等放学,当天班上发生的新鲜事就被上传到了网上。上课期间手机上网 ?织围脖 ?也成了常有的现象。11. 微博欣欣向荣之余,也乱象纷纷,如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等。北京市首推微博实名制,即注册微博需要真实身份信息,对北京市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你发布一篇微博,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不超过 50 字)(3 分)答案: 9.特点:自由发布信息;互动交流信息;方便快捷;传播面广;答出 1 点 0.5 分;作用:便于了解各类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分10.沉溺于微博发送许多无意义的信息,影响学习。评分:本题 3 分 11.答案要点参考:支

25、持这种做法,采取 “实名制 ”的方式,令言论更具可信性,更具真实性 ;支持这种做法,微博实行实名制,是责 任诚信的良好开端。不支持这种做法,微博实行实名制,可能会 导致一些人不敢说真话。 评分:内容 2 分,语言表达 1 分四、文言文阅读(共 10 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各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6、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 曾益其所不能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所以动心忍性 翻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14阅读第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就 “国 ”而言, “死于安乐 ”的原因是什么。( 4 分)答案:12. 起,指被任用 这个 使? 劳累 通 “增加 ”评分:每个 1分13. 以此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评分:每句 1 分14.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外患评分:本题 4 分,每点 2

27、分五、现代文阅读(共 31 分)(一) 阅读带套袖的孙犁先生,完成下列问题。( 15 分)带套袖的孙犁先生铁凝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 ?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 ?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 ?孙犁的书我都读过。 ?他又问: ?你读过铁木前传吗? ?我说:? 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

28、先生。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 ?高墙大院 ? 。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 ?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

29、。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 ?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当时我说: ?您是见老。 ?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

30、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 ?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 ?但又说: ?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 ? 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 ?矫情 ?,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