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资料_第1页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资料_第2页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资料_第3页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资料_第4页
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一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力学性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观察分析低碳钢的拉伸过程,了解其力学性能:绘制拉伸曲线F-AL,由此了解试样 在拉伸过程中变形随载荷的变化规律以及有关物理现象:2. 测定低碳钢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几个力学性能指标:、生、3、屮;3. 了解万能材料试验机的结构原理,能正确独立操作使用。二、实验设备1. SHT5305拉伸试验机。2. XY记录仪。3. 游标卡尺。三、拉伸试样头部四、实验原理和方法首先将试件安装于试验机的夹头内,之后匀速缓慢加载,试样依次经过弹性、屈服、强 化和颈缩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是均匀变形的。1 弹性阶段 是指拉伸图上的0A段,没有任何残留变形。在弹性阶

2、段,存在一比例极 限点A,对应的应力为比例极限b“,此部分载荷与变形是成比例,b = Ew 2屈服阶段 对应拉伸图上的BC段。金属材料的屈服是宏观塑性变形开始的一种标志, 是位错增值和运动的结果,是由切应力引起的。在低碳钢的拉伸曲线上,当载荷增加到一左 数值时岀现了锯齿现象。屈服阶段中一个重要的力学性能就是屈服点,对应的屈服应力为bs = FsJ 他3. 强化阶段对应于拉伸图中的CD段。变形强化标志着材料抵抗继续变形的能力在增 强。这也表明材料要继续变形,就要不断增加载荷。D点是拉伸曲线的最髙点,载荷为F” 对应的应力是材料的强度极限或抗拉极限,记为6,6 =你4. 颈缩阶段对应于拉伸图的DE

3、段。载荷达到最大值后,塑性变形开始局部进行。这是 因为在最大载荷点以后,形变强化跟不上变形的发展,由于材料本身缺陷的存在,于是均匀 变形转化为集中变形,导致形成颈缩。材料的塑性性能通常用试样断后残留的变形来衡量。 轴向拉伸的塑性性能通常用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鸭来表示,讣算公式为J = (/ -/o)/()xlOO%肖=(4)一)/观 xlOO%式中,1。、A。分别表示试样的原始标距和原始而积:I、儿分别表示试样标距的断后长 度和断口而积。五、实验步骤1. 取实验材料,并用游标卡尺量取其直径(量三次取平均值),记为do;2. 疑取试样标记范围的长度(量三次取平均值),记为1。;3. 将试样架在万能

4、试验机上夹紧;4. 通过电脑控制给试样加载,并观察材料的变形过程,同时电脑将自动绘制岀拉伸曲线:5. 待材料拉断为止,取下试样测量拉伸后试验的直径和长度(均测量三次),分别记作 di li六、数据记录及处理1. 拉伸试样拉伸前后的直径和长度表11拉伸试件尺寸表材料 名称标距S/mm试验前试聆后宜径最小截面断后 标长缩颈直径缩颈 面积|A0/mm2/j/mmA|/mm2平均平均平均2.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表1-2实验数据和处理结果受力形式材料强度塑性屈服載荷几/kN最大截荷Fb/kN屈服.点 tr/MPa抗拉(压)强厦九/MPa伸长率S (%)断面收缩率0 (%)七、思考题1. 低碳钢和灰铸铁在常

5、温静载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有何异同?答、低碳钢是塑性材料,在拉伸破坏时会有明显的屈服、强化和颈缩阶段,断裂后有较 大的塑性变形。灰铸铁是脆性材料,没有屈服、颈缩阶段,断裂变形很小。2. 测定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何实用价值?答、材料的力学性能反映了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的变形、破坏等方而的特性,是构 件进行强度和刚度设计的依据。3. 你认为产生试验结果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应如何避免或减小其影响?答、产生试验结果误差的因素:加载速率、夹头的滑动、试样尺寸测量误差。减小影响的方法:缓慢加载,夹头夹紧,加预载荷,多测量几次试样的尺寸,取平均值。实验二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一、实验目的测泄碳钢的剪切弹性模

6、屋G。二、设备和仪器1. 游标卡尺,百分表,钢板尺2. XH180型G值测左实验台三、试验原理试样直径d二10mm,标距L二230mm,表臂130mm,力臂200mm。誌码四个,每个重AF=1. 96N(200 克)。在弹性范围内进行圆截而试样扭转实验时,扭矩T与扭转转角中之间的关系符合扭转变 形的胡克左律 = TLIGlp,式中:Ip=加/4 /32为截而的极惯性矩。当试样长度L和极惯性矩Ip均为已知时,只要测得扭矩增虽AT和相应的扭转角增量,可由式G = AT x LI IP计算得到材料的切变模量。试样受扭后,加力杆绕试样轴线转动,使右端产生铅垂位移B(单位为mm),该位移由安 装在B端的

7、百分表测量。当铅垂位移很小时,加力杆的转动角(亦即试样扭转角)也很 小,应有tan()二B/bAP,式中b为百分表触头到式样端而圆心的距离,加力杆的 转角即为圆截而试样两端而的相对扭转角(单位为孤度)。四、试验步骤1. 试验前用手指轻轻敲击祛码盘,观察百分表是否灵活摆动,以检查装卡是否正确。2. 记录百分表初末读数或将百分表调零。3. 逐级加载,每级增加一个祛码后记录百分表初末读数,共加载四次,由于顶丝有微 小滑动,每个確码多次加卸记录其引起的位移不一样,然后卸载,重复上述步骤,共测量三 次。五、注意事项1琏码要轻拿轻放,不要冲击加载。不要在加力臂或狂码盘上用手施加过大力气。2. 不要拆卸或转

8、动百分表,保证表杆与刚性臂间稳左、良好的接触。六、实验结果处理衰2-1数据处理載荷F./kg扭矩T./kRcm百分表读数r;/nun扭矩境啟AT,/kg*cm百分表增量4/mm扭转角七、思考题1. 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加了磁码而百分表指针不动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应采 取什么措施?答、加载祛码时百分表指针不动的原因:百分表可能岀现故障,百分表触头没接触转 角臂,转角臂与试样联接松动。应采取的措施:检查百分表:百分表触头接触转角臂,并且预压一圈:转角臂与试样 联接牢固,不能有相对转动。2. 用等增量法加载测剪切弹性模屋G与一次直接加载到允许的最大载荷测得的G值 有何不同?答、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

9、弹性模量与一次加载到最终值所求出的弹性模量不相同,采用逐级加载方法所求出的弹性模量可降低误差,同时可以验证材料此时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3. 试件的形状和尺寸,选取的标距长度,对测左剪切弹性模量G有无影响?答.弹性模量是材料的固有性质,与试件的尺寸和形状无关。实验四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而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2. 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讣算公式。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1. BDCL-3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2. 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3. 游标卡尺、钢板尺三、实验原理及方法梁横截而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式中:M为弯矩,I:为横截而

10、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到中性轴的距离。为了测量梁在纯弯曲时横截而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侧而不同高 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实验可采用半桥单臂、公共补偿、多点测量方法。加载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 荷AP,测岀各点的应变增量,然后分别取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加,一次求岀各点 的应变增量b如=E禺将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四、实验步骤1. 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2测量矩形截而梁的宽度b和髙度h、载荷作用电到梁支点距离&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 的距离,见附表13. 拟左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一般取PF10%Pg左右),估算P

11、运(该实验 载荷范围P适W2000X),分46级加载。4. 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5. 加载。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等增量加载, 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读两 次。应变片至中性层距离(mm)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Yi20宽度b =20mmy2-10高度h =40mm丫3()跨度 L = 450mm丫410载荷距离a = 150 mmy520弹性模址E = 206GPa泊松比p =0.28惯性矩 Iz = bh5/12 = 1.067X IO 7 m4五、实验结果处理1.数

12、据记录测点 叭 (N) 12345测点应变(P)增量读数增量读数增量读数读数增量500100015002000平均增量AP=5002.实验值计算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6求出应变增量平均值勺,代入胡克立律讣算各点的实验应力 值,因1皿=10厂所以各点实验应力计算:q ;: = Esri = Ex勺 x 1063-理论值计算载荷增SAP=500N弯矩增SAM=AP -a/2各点理论计算:AAf yt 6理=一厂a4. 绘出实验应力值和理论应力值的分布图六、思考题1. 实验中为什么要进行温度补偿这?如何实现温度补偿?答、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体积与长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应变片的长度变化,导致测 量值有误

13、,温度补偿片就是要消除这个误差,那么得用同样的材料,它的线变系数和体变系 数就相同,在同样温度变化下,变化值就相同,接上桥式电路就可以抵消掉温度的影响。2. 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应变片、拉力传感器、试样尺寸的测量准确性。3. 梁的自重对测试结果有无影响?答、施加的荷载和测试应变成线性关系。实验时,任加外载荷前,首先进行了测量电路 的平衡(或记录初读数),然后加载进行测疑,所测的数(或差值)是外载荷引起的,与梁 自重无关。实验六等强度梁弯曲试验实验内容:一般情况下,梁内不同横截而的弯矩不同。因而在按最大弯矩所设讣的等截面梁中,除 最大弯矩所在截而,其余截而的材料强度均未得到充

14、分利用。因此,在工程中,常根据弯矩 沿梁轴的变化情况,将梁也相应设il成变截面的。从弯曲角度考虑,理想的变截而梁,是使 所有横截而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均等于许用应力,即要求M (x)叫)由此得抗弯截而系数:W(x)=M(x)TF根据W(x)设计梁的截而各个横截而具有同样强度,这种梁称为等强度梁。实验目的与要求:(1) 测定梁上下表而的应力,验证梁的弯曲理论。(2) 设讣宽度不变、髙度变化的等强度悬臂梁。设计思路:将试件固定在实验台架上,梁弯曲时,同一截而上表而产生压应变,下表而产生拉应变, 上下表而产生的拉压应变绝对值相等。计算公式6Fx 7EbH式中:F梁上所加的载荷;x载荷作用点到测试点的距

15、离;E弹性模量;b:梁的 宽度;h梁的厚度在梁的上下表而分别粘贴上应变片R;、R=:如图6-1所示,当对梁施加载荷P时,梁产 生弯曲变形,在梁内引起应力。图6-1等强度梁外形图及布片图关键技术分析:梁任意截而上的弯矩:M(x) = Fx根据梁弯曲正应力的计算公式:“晋器根据胡克怎律得梁表而0点的应变:6=EExlOO%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5二如果截面宽度b沿梁轴保持不变,得截而高度为:h(x)= 实验过程1拟定加载方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一般取PF10%Pmax左右),估算最大载荷 Pmax(该实验载荷范羽W100N), 一般分46级加载。2. 实验采用多点测量中半桥单臂公共补偿接线法。将

16、悬臂梁上两点应变片按序号接到 电阻应变仪测试通道上,温度补偿片接电阻应变仪公共补偿端。3. 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4. 实验加载,旋转手轮向拉的方向加载。要均匀慢速加载至初载荷P。记下各点应变 片的初读数或应变与加载力同时淸零;然后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 应变仪的的读数,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三次。附表1试件相关数据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梁的高度h=8mm测试点的宽度b*=mm载荷作用点到固定点距离x=285nim弹性模量E=206Gpa泊松比u 二0 28附表2实验数据载荷(N)PAP应变仪读数 1 1平均值Rs1 - :平均值

17、3 3平均值4 1平均值实验总结1、理论计算应力_ M(x) _ 6Fxa, W(x)b2、实验应力b、= Es3、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4、设汁宽度b二20mm等强度悬臂梁,画岀梁的图形。实验八 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下主应力测定实验内容:构件在弯扭组合作用下,根据强度理论,其强度条件是a.计算当疑应力首先要确定主应力,而主应力的方向是未知的,所以不能宜接测量主应力。通过测左三个不 同方向的应变,计算主应变,最后计算出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本实验测左应变的三个方向 分别是-45、0和45。实验目的与要求:1、用电法测泄平而应力状态下一点的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2、进一步熟悉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学会1/4

18、桥法测应变的实验方法设计思路:为了测量圆管的应力大小和方向,在圆管某一截面的管顶B点、管底D点各粘贴一个45应变花,测得圆管顶B点的-45、0和45三个方向的线应变 ”、片、s 。拉力P实验装置示意图应变花的粘贴示意图关键技术分析:由材料力学公式:爲=竺也+兰二遇虫-色心a“ 2 2 2得从以上三式解得主应变大小:6; 二(4円+的 顾T=根据广义胡克左律1、实验得主应力大小窘护2土毎卮斗+心刃方向2、理论计算主应力仗叫实=(% +乙5 )/(2% - -乙5)T::二弓纸不花)=討砧F)二金化E)tan2of0 = -=2PaD2 2L4FID 一 13、误差相对误差:xlOO%仝二空兰次1

19、0吆。曲实验过程1测量试件尺寸、力臂长度和测点距力臂的距离,确左试件有关参数。附表12拟左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一般取Po=lO%P左右)。估算P=(该实验载荷范P400N),分46级加载。3. 根据加载方案,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4. 加载。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宜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两次。5作完试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淸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6实验装置中.圆筒的管壁很薄,为避免损坏装宜,注意切勿超载,不能用力扳动圆筒的自由

20、端和力臂。附表1 (试件相关数据)圆筒的尺寸和有关参数计算长度L =300 mm弹性模量E =70 GPa外经D=巾 39.9mm泊松比 P =0.33内径d =34.4 mm1扇臂长度a=250 mm实验结果处理载荷BD-45(R.)(T(Rz)45,(RJ-45,(RJ0,(RQ45,(RJp(N)AP(N)Epe)Ae(H)e(m)Ae(肖)(M)AC(M)e(m)(M)(g)(M)(M)A3)100200300400 均 3)实验总结实验得主应力5实I 一吃+匚)J 2(1-“)“ 土 Jj宀厂)2EQ + Jr 十Q*)相对误差:xlOO工吆xlOO%浙江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实验项

21、Lh压杆稳定)一、实验目的:1、观祭斥杆的失稳现象:2. 测定两端鮫支斥杆的临界FK力:3、規祭改哎支座约束对爪杆临界爪力的妙响。二. 设备及装迂:1. 帶有力传感和显示器的簡易加栽装崔或万能电子试验机:2. 数子应变仪:3. 人就程百分表及支架:4. 游际R尺及左尺:5. 试样,爪杆试样为由弭賢钢制成的细长杆,截面为矩形,两端加T成帝有小圆弧 的刀刃.在试样巾点的左右两瞅冬贴仪枚应变片6. 支坠,女座为浅VtOR杆变形时两端可纟克Z轼转幼,故可作为坟支架。三、实验原理和方法:1. 理论计算:理想压杆,半用力P小于 临界JIUJPC,时,压杆的直线平衡是稳定的。 这时压力P与中点挠度6的关系相

22、为干右图 中的直线OA。紙力到达临界压力P“时,压 杆的直线平衡变为不稳定,它可能转为曲线平 觥按照小挠度理论,卩耳的关系相”1于图 中水平线AB。两端饺支细长杆的临界乐力由 rr2 EI欧拉公式计算P.H厂,其中I为横截而 对Z轴的惯性矩。2、实测时:实际压杆难免有初弯曲,材料不均匀和斥力偏心等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在P 远小于J时,压杆已经出现弯曲。开妣很不明显,且增长缓慢,如图中的OCD段。随若P 逐步接近P,将急剧増人。只有弥性很好的细长杆才可以承受人挠度,氏力才可能略微超过Pr,实测时,在压杆两侧各贴一应变比 测定Pp曲线,对前后应变*取增虽肖X大 于上一个的的2倍时即认为此时的斥力为临界斥力。3、加载分两个阶段,在理论值P”的70%80%之前,可采取人等级加规 载荷超过人的 80%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