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隔代教养个案分析开题报告_第1页
都市隔代教养个案分析开题报告_第2页
都市隔代教养个案分析开题报告_第3页
都市隔代教养个案分析开题报告_第4页
都市隔代教养个案分析开题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开题报告0202班 何佳音 指导老师:黎安林研究课题:都市隔代教养个案分析研究的缘起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使“黄发垂髫”的隔代教养自古有之,但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变革,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剧,年轻的父母们对教养子女能够分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选择将孩子交由父母教养者越来越多。据有关调查显示,祖辈对孙辈进行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管理和监护的约占16.7%,在部分城市甚至达到30%,70%的家庭涉及到隔代教育。据一项最近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调查同时显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接受隔代教育的比例也随之递减。“

2、隔代教养”已成为我国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对为数众多的儿童成长、发育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人生成长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的意义理论价值: 通过对杭州市几个典型个案的分析,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联系,归纳都市隔代教养的背景、原因、利弊,包括对幼儿的利弊、对老人的利弊、对幼儿父母的利弊,尤其是对幼儿各方面不利的影响。从而总结出应该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实施隔代教养,包括老人应该怎样做,父母应该怎样做,社区可以怎样做,教育机构以及教师应该怎样做。对这方面理论的贡献在于:整理、总结已有研究并对其补充,并指出其典型特点,尤其是承担教养责任的老人应该做,使幼儿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养方面提出建议,归

3、纳出方法。实践价值:针对目前隔代教养的相关论著较少,实践者很难找到可参考的东西,本文为涉及隔代教养的家庭提供了实践的参照。隔代教养的实施者可以从本研究发现自己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能有所思考反省,并从本文得到如何更好地实施隔代教育的启发。本研究还可以使社会、家长更关注隔代教养这种现代社会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而共同寻求方法,使幼儿得到更多的关心、更好的教育。文献综述隔代教养,是指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在中国,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祖辈对孙辈进行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管理和监护的约占16.7%,在部分城市甚

4、至达到30%,70%的家庭涉及到隔代教育。据一项最近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调查同时显示,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接受隔代教育的比例也随之递减。“隔代教养”已成为我国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对为数众多的儿童成长、发育乃至更长时间内的人生成长轨迹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隔代教养现象在中国如此普遍主要源于下述几个原因: 1为事业奔忙,工作压力过大。 2因患病、伤残等身体状况或因下岗而导致经济能力不济。 3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 4怕费神、图省事,年轻父母无经验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 5老一辈出于

5、疼爱子女,主动抚养、教育孩子,为年轻父母分忧。 除了上述典型原因外,还有住房紧张、收入偏低、超生躲避等等原因。 隔代教养有利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孩子有利的方面:1、 老人有较多的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经验不足,发挥祖辈的经验优势2、 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由于没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们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比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孙辈。3、 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 4、 多数老人们老人历尽沧桑后返朴归真,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

6、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5、 老人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隔代教养对老人自身也有利:1、 缓解老人的孤寂,抚养和照看隔辈子女给老年人很大的快乐。2、 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老人独处就容易懒散,缺少运动。而和自己的隔代子女在一起,往往受孩子天真的感染,变的开朗,活泼,有朝气。与孙辈玩耍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态也大有裨益。比起其有利的地方,隔代教养的弊端则多得多,如: 祖父母对隔代儿的态度,易出现两极状况.其一是有补偿心理而流於溺爱,流於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另外则是被迫照顾,因而怨声迭起,孩子容易产生被抛弃感.两者都不

7、是合宜的教养方式.。采用隔代教养、保姆代管的方式,老人或保姆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任性等不良个性,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情况, 祖辈带养孙辈目前的确比较普遍,但隔代带养者并不一定是隔代教育者。存在的问题有: 其一,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第一隔代扶养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教。第二就是包办代替。第三是纵容护短。其二,一般来说,老年人一旦担负起抚养孙辈的任务,都是小心

8、翼翼的,生怕孩子出事,这便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户外活动范围,减少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这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好奇心和观察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其三,祖辈的文化修养、思想观念、行为准则等大多与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时代不同了,要求也不一样了。许多老人不顾时代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缺乏开创性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会给孩子走向未来社会打下“距离”的烙印。其长期与孩子相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教育应该讲其科学性,教育者首先应该先受教育。还有一些老人因文化低、思想观念陈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9、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易养成孩子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2、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3、 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严重落后,体质和生理发展滞后。4、 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祖辈对孩子的限制,让幼儿早期的智力自然发展也非常不利。5、 严重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具体表现在幼儿与他人的交流、交往能力,幼儿的独立性、坚持性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同年龄儿童。6、 隔代教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7、 隔代教养最严重的危害在于这种抚养方式极可能导致小孩心理变异,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隔代教养

10、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首先,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第二,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使孩子长大后,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第三,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第四,老年人抚养孩子,常

11、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的障碍。经调查,我们发现:在乐群性上,隔代教养的青少年明显比亲生父母抚养的青少年要低,而且差异性非常显著(P.01)。 在稳定性上,隔代教养的青少年比亲生父母抚养的青少年要低,而且差异性非常显著(P.01)。在对家庭和社会的依恋上,隔代教养的青少年比亲生父母抚养的青少年要低,而且差异性非常显著(P.01)。隔代教养的青少年在独立性上明显比亲生父母抚养的青少年要低,而且差异显著(P.05)。隔代教养

12、的青少年在忧虑性上明显比亲生父母抚养的要高,而且差异性非常显著(P.01)。 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隔代教养”的现象,充分的扬长避短呢?首先来看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基本原则:1 理智施爱,爱而不娇2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3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4 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基本方法:1、 家庭环境潜移默化2、 说服教育循循善诱3、 躬行身教,榜样示范4、 深入了解,正确评价5、 实际锻炼,贴身体验。6、 表扬奖励正面鼓励7、 批评惩罚严格要求8、 暗示提醒,简便易行。9、 掌握分寸划清界限10、 遇物则诲,择机而教。11、 寓教于喻,深入浅出12、 宽容感化,以情动情。13、 转移注意,另谋教机。父辈和

13、祖辈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应达成共识,相互汲取经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亲子教育是隔代教育无法取代的。工作再忙,父母也应努力创造教育孩子的机会。父母应该做的是: 首先,要正确理解“隔代亲”的情感基础。 1、老人自我价值再现的心理。 2、老人对孩子的依恋情结。 3、爱的补偿心理。老人年轻时往往也因工作繁忙而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无暇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也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一切使老人们心存内疚。当他们迎来第三代时,他们有时间、有能力将这份感情加以补偿,因而他们对第三代倍加呵护,认为照顾好孙儿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4、老人有宽容、平和的心态。其次,要充分尊重祖辈的心理需求和劳动价值

14、。 1、珍惜老人的劳动价值。2、尊重老人的情感需求。3、尊重祖辈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经验。 第三,应主动与祖辈沟通,取得教育上的协调一致。 1、父母应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 2、掌握方法,侧面提醒。要经常站在老人的角度三来看待他们的一些言行 ,尊敬、体谅他们,并且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加强与长辈的沟通,以取得教育的协调一致。 3、给老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开拓老人的视野。 4、有分有合,注重情感交流。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自己的事,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还要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交替管教,以免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 对学校、教育行政机关的建议: 应关注到隔代教养学生,提供适当补救。 由

15、于隔代教养学生在学校属于少数团体,在家庭背景上与非隔代教养学生有显著差异关系,因此比非隔代教养学生需要更多的调适。学校应多了解、关注到隔代教养的需求,做好相关辅导工作,教导学生采用积极正向行为,使隔代教养学生能因应生活适应上的困难,使之完全融入学校生活情境之中,与非隔代教养学生一样快乐、学习成长。老师应多接近隔代教养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及学业上的帮助。由于隔代教养学生在家庭背景上处于较不利的情况,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对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使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上获得更多的帮助,老师应对他们多提供关注及协助。 此外,研究发现,隔代教养学生普遍在师生关系方面,并不会主动亲

16、近老师,老师应多主动关心、接近隔代教养学生,以使师生互动上更为频繁。老师还应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多关注学生的需求,多采取开明权威的教养方式,以高响应、高要求的方式有助于隔代教养学生在学校的生活适应情形。参考文献著作类1 吴起贵,茜茜家教纪实:一位隔代老人的育儿手记,解放军出版社,20042李丹 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6月第一版 第450-459页3陈帼眉、冯晓霞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第292296页4周念丽 张春霞 编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第234239页5高玉祥,个性心理学

1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3048页6韦有华,人格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第415页7刘金花 主编 ,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第252280 页8许回英,人格教育论-青少年的人格培养,学苑出版社 ,2000年4月,北京第一版9林生传,教育社会学,高雄,复文出版社,1993论文类1王怡又,祖父母照顾的幼儿如何表达情绪?私立静宜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学系硕士论文,台中,20002李玉冠,隔代家庭祖孙关系之探讨-以台北县低收入户为例。私立静宜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学系硕士论文,台中, 20003许惠瑾 ,家庭内聚型态与儿童自

18、尊、行为困扰、性别角色之相关研究。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家政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19844许玉玲,隔代教养学童的生活世界-一个个案研究。国立新竹师范学院硕士论文,新竹,19995郭俊豪,祖孙家庭相关因素之探讨。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19976Dannison, L., Smith, A. B., Tammy, V. H.,When “grandma” is “mom”:what todays teachers need to know. Childhood Education, 75, 12-16,19987Edward, O. W. , Helping grandkid-gr

19、andchildren raised by grandparents:Expand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5(2), 173-81,19988Jones, M. R.,Adjustment of Children Reared by Their Grandpar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3286), 19939Rothenberg, D. , Grandparents as Parents: A Primer for Schoo

20、ls.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rbana, Illinoi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1044),199610Solomon, J. C. Marx Jonathan,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Health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raised solely by grandparents. The Gerontologist, 35, 386-394,199511Woodworth, R. S.,I like being safe and loved: 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