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期末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1页
2016高三期末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2页
2016高三期末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3页
2016高三期末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4页
2016高三期末考语文质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揭阳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级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质量分析本次考试采用全国课标卷乙卷的题型,试题难度较大,学生不适应,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一、答题情况:我们抽取五个有代表性的学校五个试室共150位学生的试卷进行抽样统计。(一)、选择题统计抽样号码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一18.72611二15.8266三16.6298四14.8174五14.4235总 体16.1294(二)、非选择题统计抽样号码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 题 平 均 得 分第二 题第三 题第四题第五 题第六 题第 题第 题第 题第 题第 题第 题一76.5956516.511.15.743.2二70.178591310.75.44

2、0.9三65.9804812.59.25.538.7四57.774711.28.58.84.832.9五52.87307.97.24.333.4总 体64.695012.28.59.45.137.8(三)、总分统计抽 样 号 码统 计 人 数总 平 均 分及 格 率 ()最 高 分最低分一3095.263.311882二3085.933.39870三3082.63010163四3072.408916五3067.23.39021总 体15080.662611816 (四)、各道题作答情况 1、选择题答得好的题目题号答得差的题目题号131415124623511314154623511314154

3、6235113151442351121314154235112613141542351选择题的得分率50.1%,论述类三道选择题难度高,考生跨不过陷阱,全答错的特别多。去年全国卷乙卷的难度也是这么大。下学期的复习应选择难度大、选项模糊性大的论述类阅读加强训练。2、古诗文阅读主观题共有27分,但本次考试得分能达到20分以上的学生寥寥无几,得分在1012分学生居多,得分率45.2%,比高二期末考上升12个百分点,经过高三的复习和训练,这一板块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面上中学得分在4到7分之间。情景类默写得分有点惨不忍睹,这六分不容有失,要引起所有老师的重视!第7题翻译题评分标准:两句各5分分值,为缩小

4、阅卷自然误差,征请阅卷场总负责人同意,三个阅卷室古文题组组长商讨后一致决定,两道小题各增加2个关系句意表达的得分点(加方框字眼)。两小题得分点如下:(1)“主”、“谁何”、“十不偿一”、“但”、“直”,各1分,5个要点全对给满分;若5个要点全错,可酌情给句意1分。(2)“逋” 、“蠲除”、“无所”、“敛”、“虽” ,各1分, 5个要点全对给满分;若5个要点全错,可酌情给句意1分。得分情况:平均得分近4分;但得分高低分化严重,部分学校整体得分可达6-7,部分学校得分仅2-3分。其中(1)的“主”、(2)的“无所”(少数学生意译为动词,“没有得到”)考生基本都能译出;但(1)的“谁何”“但”、(2

5、)的“逋”“虽”译出者极少,丢分严重。存在问题:1.文言实词累积极贫乏,解题无法联系课本学过的知识。如“谁何”一词与过秦论中的“陈利兵而谁何”相近,“逋”一词可联系陈情表中的“责臣逋慢”;两词较难,但毕竟是来源于课本的知识,如此低的得分率说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很不牢固。2.文言基础很不扎实,且未掌握一定解题技巧。“但只、仅仅”,“虽即使”;“直通值,价值、价格”三处得分点涉及的虚词和通假字亦属高频考点,得分率极低很不应该。“蠲除”“敛”二词亦可利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相关方法进行解答,求其含义并非无“法”可依。3.翻译抛离语境,不重视事理逻辑的合理性。如“虽蠲除之”不少学生翻译为“把他们除

6、去”或“把制度/宫市废除”。备考建议:1.重视考点复习过关,适当进行课内文言名篇知识梳理,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本知识进行解题;2.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特别应关注常见实词的整理归纳;3.适当进行整篇精读训练,提高结合语境推断实、虚词词义和功用的能力。第7题翻译题评分标准:两句各5分分值,为缩小阅卷自然误差,征请阅卷场总负责人同意,三个阅卷室古文题组组长商讨后一致决定,两道小题各增加2个关系句意表达的得分点(加方框字眼)。两小题得分点如下:(1)“主”、“谁何”、“十不偿一”、“但”、“直”,各1分,5个要点全对给满分;若5个要点全错,可酌情给句意1分。(2)“逋” 、“蠲除”、“无所”、“敛”、“虽”

7、 ,各1分, 5个要点全对给满分;若5个要点全错,可酌情给句意1分。得分情况:平均得分近4分;但得分高低分化严重,部分学校整体得分可达6-7,部分学校得分仅2-3分。其中(1)的“主”、(2)的“无所”(少数学生意译为动词,“没有得到”)考生基本都能译出;但(1)的“谁何”“但”、(2)的“逋”“虽”译出者极少,丢分严重。存在问题:1.文言实词累积极贫乏,解题无法联系课本学过的知识。如“谁何”一词与过秦论中的“陈利兵而谁何”相近,“逋”一词可联系陈情表中的“责臣逋慢”;两词较难,但毕竟是来源于课本的知识,如此低的得分率说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很不牢固。2.文言基础很不扎实,且未掌握一定解题技巧

8、。“但只、仅仅”,“虽即使”;“直通值,价值、价格”三处得分点涉及的虚词和通假字亦属高频考点,得分率极低很不应该。“蠲除”“敛”二词亦可利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相关方法进行解答,求其含义并非无“法”可依。3.翻译抛离语境,不重视事理逻辑的合理性。如“虽蠲除之”不少学生翻译为“把他们除去”或“把制度/宫市废除”。备考建议:1.重视考点复习过关,适当进行课内文言名篇知识梳理,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本知识进行解题;2.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特别应关注常见实词的整理归纳;3.适当进行整篇精读训练,提高结合语境推断实、虚词词义和功用的能力。第8、9题诗词鉴赏题评分标准:两题分值均按“答案要点+分析”设置。8题第

9、一问3分:“环境的清(清静)+心境的清(清闲)+结合诗句分析”;第二问2分:“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或以动衬静)+分析”;9题情感一3分:“喜爱+结合诗句分析”;情感二2分:“淡泊名利或不愿与世相争或高洁+结合诗句分析”。得分情况:8题,得分约2-3分,9题得分近3分,两小题平均得分6分左右。存在问题:1.学生答题时分点意识较差,答案杂乱,造成漏答而导致丢分。如,8题中,“心境的清”(意境内涵)及“动静结合”(手法)两点不少学生会漏答其中一点;9题中,“喜爱”(表层情感)及“淡泊名利”(深层情感)两点亦有不少学生只答其中一点。2.不审题,读不懂题干指示,无法依题作答。如,8题中,题干提示“结合颈

10、联分析诗中清字的双重意蕴”,有少数学生不结合诗句分析,有些学生分析的则是诗作的颔联。(究竟是诗歌常识缺失,致使颔联、颈联不分,还是抛题作答的坏习惯在作祟,不得而知。)8题题干提示“作者是如何描写v 清的”,部分学生不懂得是分析诗歌的手法,导致漏答手法;另一种情况则是读不懂题干指向性的要求要求所答手法应能体现“清”的写作效果,结果出现错、滥用诗歌手法术语,如答出其手法为“对偶”、“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3.读不懂诗歌,情感定位脱离具体诗句,表述覆叠缠绕。如,8题有不少学生人为“清”的深层意蕴是“孤寂冷清”;9题有少数学生将诗歌解读为思乡怀人诗,甚至有学生将诗歌解读为闺怨诗、悼亡诗;致

11、使答题完全偏离主旨,情感定位完全出错。另,有极少数学生的不理会题干要求的区别,8、9两题作答仅有语句先后的区别,而内容近乎完全重复。备考建议:1.夯实诗词鉴赏基础知识,重视读懂诗歌,突出手法辨析及情感概括能力的提升;2.重视审题,同时提高学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的能力;3.强化扣点得分意识,学会分点作答,适当作答题规范化训练。第10题默写题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共6分,有错、漏,则该句不给分。得分情况:平均得分约3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答正率相对较高,其它4句答正率低。存在问题:1.错、别字问题极为严重。如(1)中“封丰”“狼郎”“赢羸,或缺口”“仓苍” “皇惶”;(3)中“悬旋/弦,

12、或县中写成三横”。2.部分词语、句序颠倒。如(2)中“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两句前后颠倒及前后词错搭的情况均存在。3.审题不清,语句错位。如(1)的第一空,错填为“气吞万里如虎”。备考建议:1.强化默写训练,重视名篇中名句的整理;2.注重难字、易错字检测过关,重点解决错字问题。3.重视审题,关注语境默写题的语境提示语的指向。3、选考主观题答题情况选考题三、四题质量分析:选考部分仍以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主,从得分上看,实用类文本也远高于文学类文本。11(2)考生基本上没审清楚题干上“在表达上的特点”,没能答出关键词“描写”,考生往往从结构上作答,如“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等,或从语言技巧上答“排比

13、”“插叙”。能扣住人物形象作答简要分析的同学,在语言“嘲讽和调侃”的答案点又基本未能点出,个别同学能答出“讽刺”。丢分比较严重。11(3)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准确,甚至将之进行完全负面形象的解读,如“不务正业”“投机取巧”“概括表达不思进取”“以卖哭为荣的滑稽形象”;部分考生评价“爱憎分明”“正直”“公平公正”“有爱心”“富有同情心”“勇于创新”,根据分析情况酌情给分。部分考生只叙事或未能概况形象特点。另外,作答时一些考生答题不够规范,没有先概括再分析。11(4)根据题干要求应谈对“我”为什么“再也不会笑了”的理解。考生基本上答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结构上答出“照应、总结上文”,从内容上答出“

14、突出人物形象”,或笼统的答成“使作品更深刻、更富于艺术感染力艺术感染力”等,个别考生能答出“对虚假现实形成辛辣的讽刺”则有给分。多数同学的回答时“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哭死人难免产生一种悲伤的情感,当一件事情发展到极致时那它就会产生一种弊端,所以要笑的时候就笑不出来了”体现出环境与人的性格、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的回答说不到点上,也很难得高分。12(2)关键词在于“苦乐交织”“日月楼”和“简要概括”,很多学生审题不清楚,将“苦乐交织”一分为二,分别写苦的和乐的生活,或所表述的内容并非在“日月楼”中发生,如很多考生写“爱猫与因猫获罪”;或照搬文章文字,没能点明“苦乐”,也没能概括表达。12(

15、3)本题侧重于“叙事中穿插评价性文字”的作用,即夹叙夹议的写法,绝大多数考生没能审清楚这一点,一般对自评和他评作出正面、侧面表现的评价,也能指出其对人物性格、精神气质的多角度的展示作用,还强调其作为引用的真实性的特点,大体给3-4分。12(4)题干中“用艺术家的眼光观照世界”,应指出其艺术情怀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许多考生不理解题意中的“艺术家”,照搬“相关链接”1、2中的内容和文字最后一段。有的考生只叙事,没能对相关内容加以提炼。很多考生也提到其爱猫,写猫,如能提炼为“纯真的心”,“大爱情怀”则给分。多数学生还是无法做到全面概括,丢掉一些分数。建议:(1)、改变蜻蜓点水,袖手观书的不良阅读习惯

16、。(2)、改变等待老师讲解,抄写答案的懒惰习性。(3)、改变不规范的答题习惯,学会踩点得分。(4)、改变无文本意识,重视审题训练,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语用题质量分析答题情况第16题是填空题,这次考试选用的语段和空缺设计的质量都比较高:语段采用一件热点时事,学生阅读和理解难度不大;要求写出的句子在上下文均有含蓄的提示,能考查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差别。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回答得比较好的是第一个句子,大部分考生能得分,第二、三个句子则非常不理想,两个空5分,普遍只能得1-2分。第17题是图文转换题,本次考试选用了一个图标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图标,构图比较简洁,因而在构图要素的回答上均能明白、清晰表述出来

17、,但寓意的理解则不太理想。当然,寓意的概括确实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当图标构图简洁,对主题的提示不够明确的时候,更是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原因分析第16题失分的原因有1、离开文段内容,以自己“想当然”的方式作答。第一个空尽管大体情况较好,但仍有学生答出“难道人命还不如鸟命”、“他们真的懂法吗”等答案,这些答案很明显学生用想当然的方式答题,完全抛开了文段的内容“鸟命”一说在文段中根本没有出现,“不如”一词也无从说起;“他们真的懂法吗”则很明显没有理清文段谈论的话题。2、只看局部,缺乏瞻前顾后。回答这种题型最忌讳的一点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恰恰这也是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绝大多数的失分都是因为缺乏瞻前顾后

18、造成的。第二个空,下文有“贪污。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罪”这样含蓄的提示,可见本处空缺是要比较两种罪的性质,而不是比较其程度,因此,能答出“罪行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等均可得分,但如果是“猎捕濒危野生动物更可恶(恶劣)”等则不能得分;第三个空,下文有法律条文及“已属从轻处罚”等内容,所以,在回答上必须答出“依照法律”和“量刑”两个要点。3、没有考虑表达的连贯性。如果把一些学生的答案放入原文中,句子本身是不通顺的,这很明显是错误的答案,如第三个空,有学生回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明显就是没有留意到句子开头,文段已经给出两个字“最终”。第17题的失分原因在于:学生对图标寓意的联想仅仅把目光集中在图标本

19、身,过于依靠图标本身的信息,而没能充分利用题干或者图标的名称这一信息。因而如果图标本身表达出的信息比较充分,或者比较清晰,则应该得分较高,可如果像本次考试图标信息很少,也不够明显,得分情况就不太理想。填空题: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答题意识。在本题型的复习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牢牢记住:本题不是要考你个人的看法,而是要考查在一定的语境中该说什么。所以,切不可离开文段,想当然就进行回答。2、训练学生正确的做题方法。本题型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填入的句子绝对不会是独立存在的句子,它与上下文之间一定存在着或明或暗的联系,所空缺的句子或为总起句,或为总结句,或为过渡句,做题时,就是要在语境中去发现

20、“蛛丝马迹”,准确概括出要点进行作答。3、注意标点符号的提示。所填入的句子后面是用逗号、句号、还是问号等,都有可能决定这一句的语气,或者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情况。如第一个空有学生回答“天理何在”,很明显语气是不对的,原文给出的是问号,而不是感叹号。图文转换题:试卷的制作上有一个原则:“试卷无废话”,任何给出的信息都绝对不会是无用的信息,因此答题时要充分、综合利用试题给出的所有信息。以本次试题为例:虽然图标本身对寓意的提示不够明显,但题干中对该图标做了说明全国法制宣传日,这不仅仅是对图标名称的说明,更重要的是提示主题,该图标所有的构图要素一定都是围绕着“法制宣传”去安排的。所以,在作答时,即使不能

21、准确指出“喇叭”“钥匙”的设计特色,也一定要答出“宣传法律知识”这一要点,而回答为“黑白”“形如太阳”“光明”“三条河”“条条大路通法律”等答案,明显离开了“法制宣传”这一主题。作文分析从审题上看。材料分为二句话,第一句话是指制造假新闻、假信息、和造谣者; 第二句话是指阅读者不明新媒体传播上的新闻、信息为假,缺少辨别力或防范意识而加以传播。二者的前提条件都是限制于新媒体的传播,因此,其立意范围必须是在此前提之内进行。针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此则作文题还是比较有话可说的。从学生的作文构思看。1、学生大体上能够引用材料,根据材料所提供而引出观点。2、能由事件提升至理性分析,针对新媒体传播不实信息等进行

22、理性思考,表明应有的立场、职责的作文占的分量不多。大部分学生还是更多地留于举例就事而进行陈述,议论的文字量显得较少。对于抵制假新闻、假信息和谣言,树立正气,可以传播,但应是传播有正能量的信息作出辩证思考的考生极少。3、还存在较多的情况是:(1)、对材料理解不深刻。举一两个流传于网络的谣言作为例子,缺少分析。用事例扩充材料,在结尾以“要理性对待”、“要擦亮双眼”草草收场。(2)、缺少话语背景意识。开头由材料引出责任心、不盲从等观点,下文完全脱离话语背景。所举事例有古代的苏轼、韩愈等例子,亦不乏当代最美司机等。更有甚者,通篇以“诚信“”坚持真理“作为中心,从头到尾未涉及材料背景。学生从材料中提炼出

23、了观点,即使观点是正确的,但抛开了原材进行行文论述,有套作之嫌,比如写“理性分析事物”则举陶渊明、苏武、李白、苏轼、岳飞之类人物及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全无视命题的现实性,行文更像寓意类作文,进行由古及今,甚至全用古例的延伸论述。(3)、抓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立意,忽视材料的整体性。如立意为“做事要与时俱进”、“论心态”,完全抛开新媒体的传播前提去行文。(4)、对材料中的“新媒体”“虚假信息“把握不准。有的学生一看到“新媒体”就把概念定位为“高科技”,行文立意即论述“高科技的利与弊,偷换了概念,通篇漫谈网络利弊、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等。因为命题并没有关于阐述高科技对信息传递与传统信息传递的不同影响

24、的陈述。或对“新媒体”的正面意义强调过多,没有结合“虚假信息”来谈。或谈“谣言”脱离网络“新媒体”背景,从古至今谈谣言,谈岳飞、屈原、另有部分考生将“虚假信息”等同于“诈骗”,大谈生活中的骗局,甚至扩充要假冒伪劣。(5)、今年作文出现较多考生作文字数不足甚至没写作文的现象。文不对题,标题和正文内容无法对应。错别字现象非常严重,且多为低级错误,如“火眼金睛”出现各种错误版本。下阶段作文指导的建议。1、重新审视2015年全国卷作文的考向,加强审题立意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注意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不要只看到材料中的一个关键词而抛开整个背景材料。2、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时评类作文还应较重视如何行文

25、,同时要求学生应重视对生活现象、社会现象多留意、观察、思考。3、习作过程要防止套作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时评类作文更应着重行文明确的指向性,对作文命题材料中相关的人或事在作文论述中要“不离不弃”地体现。4、事例的类比论证中要加强分析能力,学生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看法,一定要体现出有思想性,针对任务或时事进行行文,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能只留于事件的叙述。5、作文训练要有序列性。材料作文仍是主体, 但选取的作文训练材料要丰富多彩。名句类、新闻类、歌诗类、寓言类、现象类均要训练,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写作能力为根本, 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对下学年度备考的启示1、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

26、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2、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3、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

27、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4、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

28、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5、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书写的规范性;审题的准确性;答题的程序性;时间利用的计划性。6、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

29、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7、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

30、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

31、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

32、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8、管理至上,指导为重。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大量讲述; 大量训练;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