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的盲点转变成焦点_第1页
将阅读的盲点转变成焦点_第2页
将阅读的盲点转变成焦点_第3页
将阅读的盲点转变成焦点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将阅读的盲点转变成焦点对很多高中学生来说,欣赏小说往往止于看情节是否 有吸引力、对主题是否理解。 桥边的老人这样的小说, 情节很难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反战的主题也可谓一目了然。 学生往往看一遍,就觉得已无可读之处了。 如何让学生在“没 有问题”的状态下发现问题,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没有 看懂”的东西,这应该是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在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中,作家通过他的描写,在 读者心里建立起了一个孱弱、无助的老人形象,从而激发起 读者的同情心。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 的前言中说:“关 键不在道理的深浅,而在于讲述这些道理的方式。”这篇小说的阅读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筛选、归纳老人形象上,而 要思考作者

2、是如何表达的。笔者以为,抓住学生易忽略的地 方提出问题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一、顺序的微妙【设问】小说起笔是如何凸显老人形象的?学生能够发现的写法是画面中动静的反差,但是会忽略 作家在顺序上的有意安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如果让我们来写,大概会从哪句话开始着笔?”通常情 况下,写作者会习惯性地在场景或环境的描写之后,再推出 人物。但是,海明威没有这么做。这样的引导能使学生很快 意识到:“作家在开篇时,有意将老人置于首位,采用聚焦 之后扩大到全景再聚焦的方式。这样,老人的形象得以强调 与突出。这种方式与电影的镜头语言有相似之处,能够最大 限度地突出人物形象,给读

3、者造成视觉与心理上的冲击,这 是作家写作技巧纯熟的显现。”二、取舍的匠心【设问】在外貌描写中,作者写了什么而没写什么?人物的外貌包括相貌、衣着等等。但在小说中,作家并 没有对老人的长相作任何描写,也就是说,长相在老人的形 象刻画中并不重要。作家有意略过长相,使得老人“满是尘 土”的外部特征得到了更有效的突出。海明威对老人的相貌描写惜墨如金,却一再强调老人戴 着的“钢丝边眼镜”,这副眼镜难道是随便设置的吗?当然 不是。它不仅帮助我们在脑海中虚构出老人的形象一一斯文 而孱弱,而且也暗示着老人并不是一个以体力劳动为生的 人一一“照顾动物”不可能是他的职业。由此可以推想,动 物仅仅是老人生活的陪伴和寄

4、托。这种精简而有效的描写, 是海明威“冰山理论”最好的诠释。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两段肖像描写,众 人眼中所见与宝玉眼中所见,侧重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 提醒学生不仅要看写了什么,也要看没写什么。写好一篇文 章需要懂得取舍,文本解读时会去注意作家的这种取舍,才 能体会作家艺术表现的匠心。三、重心的分量【设问】语言描写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动物,是为了表现 老人的善良吗?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一段话: “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 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 ” 这固然没错,但这是小说描写的目的吗?小说这么写是为了 表现老人的善良吗?显然不是。一个 76 岁的老人,与一群动物为

5、伴,孤独而平静地生 活。但是战争的爆发,将老人与动物一起相依为命的生活彻 底打碎。老人不断重复的对动物的忧虑,让我们能感受到, 动物对他来说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温暖和牵挂,他的要求很低 很低,“只是在照看动物” ,可是现在,连这么一点仅有的要 求也被剥夺了。 “只是”二字所饱含的无奈的控诉,也就可 以水到渠成地解读出来。因此,对动物的忧虑,表现的与其说是人性的光辉,不 如说是战争对人性最有价值的光辉的毁灭。四、反常的意义【设问】对话中为什么会出现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 “政 治跟我不相干”这样突兀的问答?学生不难发现,在“我”和老人围绕着动物展开的对话中,这段关于政治态度的对话是显得非常奇怪的。“

6、我”问得突兀,老人也答非所问。这一笔很反常,而反常处恰恰是 最耐人寻味的。学生只要结合上下文就会发现,“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很随意的,“我”问的不是老人关心的,而老人回答的 也不是“我”想听的。老人的注意力始终在动物身上, 而“我” 的注意力在哪儿呢?那些穿插在对话中间的关于“我”观察 周围环境的描写,此时就会浮现出它的功能:“我”自始至终心不在焉,老人只是“我”在密切关注战争动态的过程中, 捎带关心的人物。作者用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我”根本无暇关注老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侦察兵,“我”有任务在身,无法帮助 这个老人摆脱困境,只能将对老人的同情体现在对他“仅有 的幸运”的祈祷中。“我”对老人的态度,让我们更加对老 人无助的处境生出深深的同情, 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我”、老人、无数逃难的人们,还有那些动物,在战争的残酷背景 下,一切生命都变得脆弱无力。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的那样:“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 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 可能辜负了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