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中的三和弦_第1页
旋律中的三和弦_第2页
旋律中的三和弦_第3页
旋律中的三和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旋律中的三和弦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掌握相关三和弦的基本知识,并能听辨感受大小不同的和声色彩。 2、通过月光欣赏初步感受和声色彩变化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的热爱。 4、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水平,审美水平和创造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听辨大小三和弦,体会其不同的和声色彩。 2、尝试在歌曲的旋律中配置三和弦。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机、自制幻灯片、视唱谱等。 教学模式流程: 导入 感知 理解 使用 森林深处 的杜鹃 吹奏讨论探索发现理解新知 月光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激发 体验 创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 引言: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学生:春天。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春天大森林去聆听杜鹃叫声(出示幻灯)感受一下作曲家是如何描绘森林的寂静和幽深的。 二、体验: 1、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 (1)乐曲介绍:这首乐曲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第九首,钢琴轻柔优美的音响,描绘了寂静山林,单簧管逼真地模仿着杜鹃叫声,仿佛把人们带进了幽深的莽莽森林。 (2)同桌交流,作曲家用了上节课什么知识来表现森林寂静和幽深的。 学生:和声 (3)吹奏一组三度的和声音程:并请一位同学写到黑板上。 (4)一半同学吹,一半同学选择适宜色彩来标记和声色彩。 要求:两组交换,并请一个同学标到黑板上。 2、引出课题:三和弦 (1)要求:学生按上行、

3、下行再吹奏一遍,老师加进第三声部。 (2)设问:这次吹的听上去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多了一个音;和声音响更丰富了,立体感更强了等等。 (3)教师弹奏,并请同学把老师加的音写出来。 (4)介绍各 音的名称: 五音 三音 根音 (5)出示表格并讨论:(幻灯二) 结 构 色 彩 要求:A、教师为七组音按上级数标记。 B、学生按小组讨论寻找七组音的组合规律及和声色彩 (6)学生回答: (7)教师出示表格(幻灯三)并归纳。 结构 色彩 名称 大三度十小三度 明亮 大三和弦 小三度十大三度 暗淡 小三和弦 (8)学生说说三和弦的特点。 (9)揭示课题三和弦 三个音按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起来所构成的和

4、声音响效果就叫三和弦。 3、听辨大小三和弦: 要求:大三和弦用手心表示,小三和弦用手背表示。 4、再次体验,欣赏月光 导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它就是用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通过和声色彩变化来描绘一种特定的意境,请同学闭起眼睛听一听,这是一个怎样的音乐意境呢? (1)学生欣赏音乐月光中教师拉上窗帘(出示幻灯四)设置夜景。 (2)暂停音乐,让学生突然感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3)简介乐曲。 这就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所写的月光,乐曲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注重和声的各种轻淡,浓重的变幻,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月光色彩变化。 (4)继续欣赏: 要求:用绘画,文字或肢体语言等表现音乐中月光的变化。 (5)同学把

5、感受到的月光讲给大家听。 (6)教师小结: 和声音响效果的明暗浓淡之分,具有渲染音乐色彩的作用。 流 程 说 明 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音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学关键是教师恰当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有意识由和声音程逐渐引入到三和弦,通过学生的吹吹看看、听听、议议等一系列自主活动探索并发现新知三和弦。最后通过月光欣赏,进一步体验和声色采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优美的情感体验中巩固了新知识的理解。 三、创造: 1、出示乐谱 2、分高低声部吹奏。 3、为歌曲再配置一个声部。 4、借助口琴学习吹奏第三声部。 5、吹奏创编的第三声部。 6、同学分三个

6、声部吹奏。 7、请同学说说加了一个声部后音响效果有什么不同? 8、小结:这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要求: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小结三和弦的知识点。 流 程 说 明 学生不但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创造水平,做到学以致用,本课时通过为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配置第三声部既使学生学习水平由”掌握“上升到“创新”,又使学生从创作成功的喜悦中对音乐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教案说明: 旋律中的三和弦是初中阶段和声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旋律立体构成中音程知识的加深,同时又为以后和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让学生掌握三和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教材内容,及郁文武老师关于

7、中小学音乐学科改革行动纲领的辅导讲座,我实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以激发体验创造的教学模式实行尝试,基本思路是这样的: 一、以听觉为先导,激发情感。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要创设一种可激发学生某种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感,也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相关的知识中去。如: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创设音乐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和声的音响效果,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感受三和弦的和声音响效果打下了铺垫。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探索发现新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音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8、,所以教学关键是教师的恰当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由和声音程逐渐引入到三和弦中,通过学生的吹吹、看看、听听、议议等一系列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发现并理解新知三和弦。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和弦知识后,我又不失时机请学生欣赏月光,使他们进一步体验到和声色彩变化在塑造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值得一提是欣赏过程中环境的创设及肢体语言的使用,既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成性思维使他们在美的情感体验中巩固了新知识的理解。 三、以即兴创作为抓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学生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培养,提升学生音乐的创造水平,做到学以致用,所

9、以我设计了创作这个环节,通过为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配置第三声部,使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尝试着创作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由“掌握”上升到“创新”,同时使学生在创作成功的喜悦中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感知了美,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发展了丰富的情感,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乐学和高效。 我这样安排,其出发点,正如行动纲领提及的,音乐教育不但有审美功能,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的音乐课不求人人都必备一副好歌喉,但求人人都有一副懂音乐的耳朵,其中既需要让学生充分地实行欣赏实践,也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参与中以入情入理的介绍、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水平,也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自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育人。 音乐中的和声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怎样使学生听“懂”音乐,其中懂得辨析和声是相当重要,尤其三和弦和声是最基本的,作为音乐教学,要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使学生从作品中获得教育,能“懂”得音乐中表达的内容,做到大体吻合,作为初中学生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一味的讲授,变得枯燥乏味,于是,我就采取了以听为入手,让学生从欣赏中辨析,而后以吹吹;自己去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