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_第1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_第2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_第3页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竞赛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若不与我,“与”:_ A和 B结交 C给 D赞成(2)犬引颈下视井中,“引”:_A延续 B伸长 C举 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_

2、3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_,“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_。4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用自己的话回答)2. 文言文阅读。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竽:古代的一种乐器。说:通“悦”,喜欢。廪食(ln s):官府供食。好:喜欢,爱好。1用自己的话说说齐宣王和湣王分别喜欢用哪种方式听吹竽?_2当听到“(王)好一一听之”时,南郭处士会怎样想?_3用自己的话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_3.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小题。童趣(节选)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下面词句没有“看”的意思的一项是( )A.定神细视 B.神游其中 C.见二虫斗 D.观之正浓2让作者觉得有趣的事情是( )(多选题)A.神游土墙花台 B.挑逗虫蚁 C.观二虫斗 D.鞭蛤蟆3读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我们仿佛看到_。4. 读短文完成练习。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 曰:“树在道边而多子,

4、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译:_(2)取之信然。译: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_3解释下列字词意思竞走:_ 尝:_信然:_4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食粥心安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齑j:腌菜。留守:官职名称。大人:指自己

5、的父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日煮粥一釜(_)以刀画为四(_)大人闻汝清苦(_)盖食粥安已久(_)2翻译下列句子。(1)归告其父,馈以佳肴。_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_遗以食物,何为不食?_3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美味佳肴?请找出原文。_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6. 古文我也懂。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予安能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选自战国策.齐策)注:祠:祭祀。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卮

6、(zhT);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1解释文言句子中加点的字。遂_亡_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蛇固无足,予安能为之足?_3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_7. 文言文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回矣。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注释)闵(mn):同“悯”,担心,忧虑。长(zhng): 生长,成长。揠(y): 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病:精疲力尽,这里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go): 草木干枯。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谓其人曰 谓:_(2)今日病矣 病:_(3)予助苗长矣 予:_(4)趋而往视

7、之 趋: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_(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_3与“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子趋而往视之。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C.久之,不语。D.常衔西山之木石。4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_8.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于:向。恐:恐怕,担心。暮

8、:晚。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安:怎么,哪。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猜猜下面的加点词的意思。(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 (2)臣闻之: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_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的是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_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狐假虎威战国策

9、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长:做的首领。信:诚实。走:逃跑。然:正确。畏:害怕。1“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的意思是( )A.要求B.请求C.寻找2下面句子中“之”代指的分别是什么?请选择序号填空。它们,代百兽。 它,代老虎。 它,代狐狸。(1)虎求百兽而食之(_) (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3对“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B.看看百兽见我

10、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4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虎不知/兽畏/而走也B.虎不/知兽/畏/而走也5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中“假”的意思是_。想想,这个成语的本意是_。常用来比喻_。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学弈(y)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将至,思援弓缴zhu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y?曰:非然也。1文中用_的方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2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两个人学下棋时的不同表现。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写出它的反义词。_4解释画

11、线字的意思,并用“/”画出画横线句子的阅读节奏停顿。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zhu而射之11. 阅读并答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_)(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2下列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B.使/弈秋/诲/二人弈C.使弈秋、诲、二人、弈3短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_,一个_,告诉我

12、们_的道理。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承宫樵薪苦学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注释)承宫:东汉人。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樵薪:砍柴。执苦:干苦活。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1)少孤。(_)A丧父B孤独,孤单C辜负 D古代帝王的自称(2)遂通其经。(_)A田间水沟B顺利地做到C于是,就D最终(3)门下生共禁。(_)A不许,制止 B拘押C避忌 D不能随便通行的地

13、方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B.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C.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D.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3“猪主怪其不还,寻之”的意思是_。4承宫“忘其猪”的原因是_。 通过文言文中的故事可知承宫最突出的品质是_。13. 阅读荷,完成习题。荷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日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1本篇小古文用简练的语言从_、_、_、_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植物,它是_。2“或”字有多个解释:或者,或许;有时;有的文中“或红或白”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或”含义相同。都应理解为(_)(填序号)

14、3由“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你能想到的成语是_。4古往今来描写这种植物的诗词很多,写下你喜欢的一句。_14. 文言文阅读。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中,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为(wi):制作。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熏:香草;这里作动词,用香料熏染。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缀(zhu):连结,装饰。饰:装饰。玫瑰(mi gui):一种美丽的玉石。辑:同“缉”,连缀,也就是装饰边沿。羽翠:翠鸟的羽毛。椟(d):匣子。鬻(y):卖。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楚

15、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于:_(2)缀以珠玉 以:_(3)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还:_(4)此可谓善卖椟者 善:_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_(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_(3)遂饮其酒_(4)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_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吸取什么教训?_15.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练习。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注释襦(ru):短袄。复裈(kun):夹裤。国器:治国之才。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