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考试大纲_第1页
同济大学考试大纲_第2页
同济大学考试大纲_第3页
同济大学考试大纲_第4页
同济大学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科目考试大纲目 录信号与系统(3)自动控制理论(5)化工原理(7)物理化学(13)有机化学(20)水污染控制工程(29)高等代数(33)高等数学(37)数学分析(47)石油地质学(54)沉积岩石学(58)地理信息系统原理(63)地质学综合(66)工程地质学(70)采油工程(74)油藏工程(77)钻井工程(80)材料力学(84)流体力学(86)理论力学(89)机械设计(92)农业经济学(95)微观经济学(97)体教训练专业基础综合(99)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基础综合(106)综合英语(111)语言学与翻译(112)法语(113)日语(115)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信

2、号与系统考试科目参考大纲一、考试形式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二、考查大纲第1章、第2章: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时域分析基本信号及性质,已知函数画波形,已知波形写函数,信号的求导、积分、平移、反折、尺度变换、奇偶分量。由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性质,线性系统的分解性质,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卷积积分。第3章、第4章: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周期信号的对称性与傅里叶系数的关系。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傅里叶变换的性质,周期和非周期频谱图的绘制。抽样定理,信号的无失真传输的条件。信号通过滤波器的响应,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3、第5章、第6章: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拉普拉斯分析常用信号的单边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解,动态电路的拉普拉斯变换解,利用系统函数求任意输入的解,系统函数的求法,零极点分布图与系统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的关系,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模拟图和信号流图,梅森公式及其应用。第7章、第8章: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和Z域分析离散信号的运算,由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性质,离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卷积和。常用信号的Z变换与反Z变换,收敛域,Z变换的性质。差分方程的Z变换解,利用系统函数求任意输入的解,系统函数的求法。零极点分布图与离散系统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的关系,

4、离散系统的模拟图和信号流图。第9章: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状态方程的列写,包括由电路、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系统函数、系统的信号流图或模拟图列写系统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状态方程的变换域解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动控制理论考试科目参考大纲一、考试形式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二、考查大纲l 经典部分:1. 基本概念理解自动控制、反馈等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系统的组成。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简单过程机理模型的建立方法;掌握方框图的等效简化、梅森增益公式等求取传递函数的方法。3. 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掌握

5、动态特性、稳定性、稳态误差等概念和劳斯判据、稳态误差计算方法;掌握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计算方法;了解高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4. 根轨迹分析法掌握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最小相位系统的参数根轨迹的画法;了解闭环极点,零点分布和控制系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5. 频率特性分析法 理解频率特性的概念、波特图和系统结构参数的关系;掌握用频率特性的方法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相对稳定性;掌握开环频率特性与控制系统性能指标间的关系。6.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频率法校正的方法和流程。7.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掌握非线性控制系统和线性控制系统的基本区别;对包含有饱和特性、死区特性、间隙

6、特性、继电器特性以及变放大系数特性的非线性控制系统,掌握运用描述函数法和相平面分析法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l 现代部分:1.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状态空间模型的方法、状态空间表达式与其它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方法。2.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解掌握定常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定常系统非齐次方程的解;了解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解、连续时间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离散化。3. 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掌握控制系统的能观性、能控性的概念及分析判别方法、SISO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与能观标准型、线性系线的结构分解。4. 稳定性与李雅普诺夫方法理解李雅普诺夫稳

7、定性理论;掌握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中的应用;了解李雅普诺夫方法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5. 线性定常系统的综合掌握通过状态反馈的手段进行系统校正的方法;理解状态反馈进行系统解耦控制的方法、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了解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的系统。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化工原理考试科目参考大纲一、考查目标 化工原理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其课程考试强调化工过程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过程定量计算及操作型问题的分析、判断。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弄清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基本内容,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各过程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及实

8、际问题。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 动量传递过程及设备 4060分; 热量传递过程及设备 2030分; 质量传递过程及设备 5070分; 热质传递过程及设备 1020分。4、试卷题型结构 如:填空和选择题 50分(每小题20分); 计算题 100分。三、课程考试大纲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流体流动(一)、静压强与静力学基本方程式1压强的单位及表示方式 2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二)、连续性方程(三)、伯努利方程1应用条件 2单位,物理意义3应用(四)、流动阻力范宁方程1直管阻力与局部阻力

9、 2摩擦系数(层流,光滑管湍流,完全湍流) 3范宁方程的应用(五)、管路计算1简单管路(设计,校核) 2复杂管路(并联管路,分支管路)(六)、流量计1皮托管测速计 2孔板流量计 3转子流量计 作用原理、计算公式、适用条件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一)、输送机械的类型及特点泵与风机,泵以离心泵为主、风机以往复压缩机为主(二)、离心泵的性能参数1压头,流量2功率及效率(泵的各种损失)(三)、离心泵的特性曲线,1 特性曲线的测定2 在图上的表示3 物性的影响4 转速的影响5 叶轮直径的影响6 离心泵的并联与串联(四)、离心泵的流量调节与工作点(五)、离心泵的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六)、离心泵的选用 第三

10、章 机械分离一、 非球形颗粒的表征当量直径、形状因数二、 颗粒的自由沉降、沉降速度及降尘室的工作原理三、 离心沉降速度及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四、 恒压过滤方程及过滤常数的测定五、 间歇过滤机与连续过滤机的计算第五、六章 传热及换热设备(一)、传热基本概念1 传热速率(w)2 热流密度(w/m2)3 稳定与不稳定传热4 三种传热方式导热、对流传热、热辐射(二)、热传导(导热)1 傅立叶定律2 导热系数3 平壁导热(单层、多层)4 圆筒壁导热(单层、多层)(三)、给热(对流传热)1 定义2 牛顿冷却定律3 给热系数(四)、换热器内的传热计算1 热量衡算(有相变、无相变)2 传热速率方程1) 传热系

11、数2) 平均温差3 联合应用4 换热器的传热单元数计算法1) 传热效率2) 传热单元数(五)、换热器的类型及强化途径 第八、九章 传质导论与气体吸收(一) 吸收气液平衡1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2 亨利定律及其应用(二) 传质理论1 菲克定律2 双膜理论3 吸收速率方程,各种值之间的关系(三) 吸收塔的计算(低浓度气体吸收及脱吸)1 物料衡算1) 全塔物料衡算2) 操作线方程3) 最小液气比2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包括脱吸塔的计算)1)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2) 吸收因数法3) 传质单元法 3 吸收(或脱吸)塔的操作型问题分析第十章 蒸馏(一) 二元理想体系的相平衡1 理想溶液2 拉乌尔定律3 相

12、平衡方程4 平衡相图5 精馏原理(二) 精馏塔的计算1 全塔物料衡算产品量的计算2 操作压力的确定3 塔顶、塔底温度的确定4 理论板数的确定1) 精馏段操作线方程2)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3) 进料段物料平衡(线)方程4) 逐板计算法及图解法求理论板数5) 吉利兰法求理论板数5 实际板数的决定1) 全塔效率2) 塔板效率6 填料精馏塔高度的决定7 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8 精馏塔操作型问题的分析(三) 多元精馏(四) 其它形式的蒸馏第十一章 气液传质设备(一) 板式塔与填料塔的比较(二) 板式塔的主要类型、水力学性能(三) 填料塔泛点速度及塔径计算第十二章 萃取一、 萃取的分离依据及萃取剂的选择二、

13、 三角形相图的应用三、 萃取计算单级萃取、多级错流萃取及多级逆流萃取第十三章 干燥(一)、干燥概述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二)、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三)、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的计算(四)、干燥器及其设计计算四、考试大纲适应专业及参考书目适应专业: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参考书目: 1. 谭天恩,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8。 2. 陈敏恒,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参考大纲一、考查目标物理化学考试涵盖该课程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和胶体化学等内容,要求考生比较

14、系统地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物理化学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 化学热力学(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与化学平衡) 45分 电化学 30分 化学动力学 45分 界面和胶体化学 3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0分(15小题,每题3分) 填空题 15分(5空,每空3分) 论证及验证题 15分(3小题,每题5分) 相图说明题(二组分物系相图) 1

15、5分(1小题,15分) 计算题 65分(4小题)三、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一)化学热力学1. 气体的pVT性质主要内容: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及微观模型;道尔顿定律及阿马格定律。实际气体的pVT性质与分子间力;范德华方程与维里方程;实际气体的液化与临界性质;对应状态原理与压缩因子图。基本要求: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及压缩因子图。理解理想气体模型、实际气体的液化与临界性质。了解分子间力,对应状态原理。 2. 热力学第一定律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恒压热、恒容热及焓。过程热的计算:标准热容;标准相变焓;标准生成焓和标准燃烧焓。可逆体积功的计算基本要求掌握pVT变化、可逆相变化及不可逆相变化、

16、化学变化中的计算。尤其是状态函数法的应用。理解状态函数、内能、焓的定义;恒容热、恒压热、摩尔热容、平均摩尔热容、相变焓、反应进度、标准态等的定义;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燃烧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恒压反应热、可逆过程、等温可逆功、可逆绝热功等概念及计算公式;焦耳实验的结论、焦汤系数的意义。了解系统与环境分类、广延性质与强度性质、平衡态、过程与途径;节流膨胀。3. 热力学第二定律主要内容:卡诺循环,热机效率;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熵变的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亥姆霍兹函数及吉布斯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可斯韦关系式;第二定律应用举例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的应用。基本要求:掌握熵判据、亥姆霍兹判据、吉布斯

17、判据和化学势判据及其应用条件;各种过程的S、A及G的计算方法及技巧(状态函数法);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及运用推导热力学公式的基本演绎方法;克拉佩龙、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的计算。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三定律、规定熵、标准反应熵、卡诺循环;在特定条件下A及G的物理意义了解热机效率;熵函数、亥姆亥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的引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及标准熵的含义。4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主要内容偏摩尔量;化学势;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平衡判据与平衡条件;多组分系统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逸度和逸度因子;稀溶液的气液平衡;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理想混合物与理想稀溶液;活度与活度因子。基本要求:掌握

18、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对稀溶液的计算;拉乌尔定律对理想液态混合物的计算;偏摩尔量、化学势的定义;理想气体及理想液态混合物中组分B的化学势;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计算。理解组成可变的多相多组分系统及其热力学基本方程;用化学势表达的适用于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平衡判据;逸度和活度的概念。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概念及混合性质。了解偏摩尔量之间的关系;真实气体的化学势;分配定律;逸度及活度参考态的选择; 5. 化学平衡主要内容:各类平衡常数及其应用:标准平衡常数,均相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液态或固态混合物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溶液中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有纯液体或纯固体参加的多相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19、等温方程,同时平衡。平衡常数、平衡组成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温度、压力、惰性组分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基本要求:掌握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平衡常数、平衡组成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用范特霍夫方程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用热性质数据计算标准平衡常数;温度、压力、惰性组分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和特性;以逸度、分压、浓度、活度、摩尔分数表示的平衡常数的定义和特性,能及它们与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了解同时平衡和反应耦合的知识;真实气体的化学平衡。6. 相平衡主要内容:相律;单组分系统相图;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系统气液液相图;二组分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杠杆规则;冷却曲线

20、; 基本要求掌握对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掌握恒温和恒压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会应用相律分析相图,会应用杠杆规则计算各相的量。对二组分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掌握恒温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会应用相律分析相图,能够根据相图绘出冷却曲线;理解精馏原理及结果;气液液平衡相图。了解利用冷却曲线绘制相图。 (二)电化学主要内容:电解质溶液的平衡性质: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其应用。电解质溶液的传递性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离子迁移数及电迁率;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电导测定的应用;电解质溶液的扩散。电化学平衡: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界面电势差;电化学系统热力学;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各种类型的电极和标准电池;浓差电

21、池和液体接界电势。分解电压;极化现象与超电势;电解时的电极反应。基本要求:掌握离子迁移数、电迁率、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关系及计算;电池书写的惯例;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电池反应电势和电极反应电势的计算及应用;能斯特方程的计算及应用;引起极化的原因及结果。理解电解质活度、离子活度、离子平均活度及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定义。电解质的导电机理;超电势的含义与极化曲线;电导测定的应用。了解离子互吸理论;浓差电池的原理;离子电迁移数的测定及德拜休格尔理论。(三) 化学动力学1. 化学动力学基础主要内容: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速率方程;简单级数反应的积分式。典型复合反应:对峙

22、反应;连串反应;平行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动力学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反应级数的确定。反应机理与速率方程。复杂反应的近似处理方法。基元反应速率理论概要;单分子反应。基本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速率的不同定义及相互关系;零级、一级、二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特点及其计算;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应用;由反应机理得到反应速率方程的平衡态处理法和恒稳态处理法。理解基元反应、复合反应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反应速率方程中一些特征参数如分子数、级数、速率常数和速率系数的含义。典型复合反应的特征。 了解基元反应速率的速率理论;典型复合反应的计算。2. 各类特殊反应的动力学主要内容: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扩散与化学反应;燃烧与爆炸;

23、均相催化反应;光化学反应;酶催化反应。基本要求:掌握光化反应第一、第二定律。理解溶液中反应速率方程的特点,区别扩散控制与反应控制;支链反应机理与燃烧和爆炸的关系;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了解溶剂与溶质的朴素作用和扩散对溶液中反应的影响;分子聚合反应和自由基反应速率方程的特点;链反应机理与速率方程的关系。(四)界面和胶体化学1.界面现象主要内容:比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弯曲液面上的附加压力与毛细现象;亚稳状态与新相的生成;普拉斯方程;开尔文方程;润湿作用。界面平衡特性:气液界面和液液界面;表面活性物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固体吸附的实验、半经验和理论方法。界面速率过程:多相催化作用;多相催化动力

24、学。基本要求:掌握拉普拉斯方程、开尔文方程、吉布斯等温式、杨氏方程、朗格缪尔吸附等式的计算及其应用。理解界面吉布斯函数、界面张力及界面过剩的意义;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固体表面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概念。了解润湿、粘附等界面现象的热力学基础; BET公式的意义及应用;亚稳平衡及新相的生成;多相催化动力学速率方程的特点。2. 胶体化学主要内容:胶体系统的分类,胶体系统的稳定、制备和破坏。胶体系统的特性:胶体系统的平衡性质;胶体系统的力学性质、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憎液溶胶的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憎液溶胶的聚沉;乳状液和泡沫。基本要求:掌握胶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憎液溶胶的稳定性;胶

25、团结构;影响憎液溶胶聚沉的主要因素。理解胶体的动力学及电学性质;电动电势;了解胶体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缔合胶体、乳状液和泡沫的特点及其稳定的因素。四、考试大纲适应专业及参考书目适应专业: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参考书目:天津大学,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有机化学考试科目参考大纲一、考查目标有机化学科目考试旨在了解和考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熟悉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了解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能

26、够较熟练地解决有机化学的基本问题。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烃类化合物(包括烷、烯、炔、芳香烃等) 40分含氧有机化合物(包括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65分其它有机化合物(包括卤代烃、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等) 35分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1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命名与写结构题 20分(20小题,每题1分) 选择题 30分(15小题,每题2分) 完成反应题 30分(15小题,每题2分) 鉴别分离题 12分(3小题,每题4分) 合成题 24分(3小题,每题8分)

27、结构推测题 12分(2小题,每题6分) 简答题 12分(2小题,每题6分) 实验题 10分(2小题,每题5分)三、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一)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主要内容:1烷烃、脂环烃(单环、二环-螺环、桥环)的命名、构造异构-碳链异构、结构(碳原子的sp3杂化、键的特点),乙烷、丁烷的构象。2烷烃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性质卤代反应(卤代反应的取向、自由基稳定性、卤素活性及选择性)及其机理、异构化及裂化。3脂环烃的化学性质取代、氧化、加成(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特别对于不对称取代环丙烷)。 4环烷烃结构及稳定性3-4元环不稳定(角张力、扭转张力)、5-6元环稳定(无上述张力)、大于8元环较

28、稳定。5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极限构象:椅式、船式)。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顺反异构、十氢萘)。基本要求:掌握 烷烃、脂环烃的系统命名法;伯、仲、叔、季碳原子及相应的氢原子的分类;烷烃、脂环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乙烷、丁烷的两种极限式构象;二元取代环己烷的最稳定构象。理解 构造异构、碳链异构、构象等概念;烷烃卤代反应的机理。了解 烷烃的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烷烃的制法;烷烃的物理性质。(二)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主要内容:1烯烃、炔烃的结构(sp2、sp杂化)、普通、系统命名法、异构体(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2烯烃、炔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催化氢化与还原(氢化热与烯烃稳定性的关系

29、);(2)亲电加成(加卤素、卤化氢、硫酸、次卤酸、水、硼氢化)及其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及重排、Markovnikov规则及其理论解释、过氧化物存在下的反Markovnikov规则);(3)炔的亲核加成(4)氧化反应(高锰酸钾、臭氧化、环氧化、催化氧化);(5)聚合反应;(6)-H的反应(卤化反应);(7)端炔的活泼氢的反应(酸性、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应用)。基本要求:掌握 烯烃、炔烃的系统命名法(包括烯炔);烯烃、炔烃的官能团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烯烃、炔烃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理解 诱导效应;碳原子的sp2、sp杂化。了解 烯烃、炔烃的制法;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三) 二烯烃和共轭效应主要内

30、容:1二烯烃的分类、命名。2二烯烃的结构(丙二烯、1,3-丁二烯)、电子离域(概念、离域能、共轭体系、超共轭)。3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1,4-亲电加成、电环化反应、双烯合成以及影响双烯合成的结构因素。4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的理论解释。5离域体系的共振论表述法(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及其局限性)。基本要求:掌握 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共轭二烯烃的性质;各类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理解 电子离域的基本概念;共轭体系的1.4-加成。了解 共振论。(四) 芳烃 芳香性主要内容:1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命名。2苯的结构(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及共振论。3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Fr

31、iedel-Craft反应、氯甲基化及其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加成反应-加氢、加卤;氧化反应;聚合反应;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两类定位基及取代反应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4萘的结构;萘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Friedel-Craft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萘环上二元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其它稠环芳烃。5芳香性(Hckel规则)。6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基本要求:掌握 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稠环芳烃(萘及取代萘)及其化学性质;芳香性及其判别方法(Hckel规则)。理解 理解苯的结构及共振论;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的解释

32、。了解 了解单环芳烃的来源及物理性质。(五) 立体化学主要内容:1手性及对称性-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对映体、对映异构、外消旋体、非对映体、旋光度、比旋光度、对称因素(对称面、对称中心),构型(D、L;R、S)及命名法。2具有一、二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Fischer 投影式)。3对映异构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基本要求:掌握 手性及对称性的基本概念;具有一个及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现象,Fischer 投影式;构型的标记。理解 对映异构与结构的关系。了解 对映异构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六) 卤代烃主要内容:1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卤代烃的制法。2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钠、

33、氰化钠、氨、卤离子、硝酸银;消除反应-脱卤化氢、卤素;与金属的反应-锂、镁、相转移催化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SN2)及其影响因素(烷基的结构、卤原子的离去能力、亲核试剂的亲核强弱、溶剂的极性大小);消除反应历程(E1、E2)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因素(烷基的结构、亲核试剂、溶剂、温度)。3卤代烯烃、卤代芳烃的分类、命名。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乙烯型、烯丙型、隔离型)。基本要求:掌握 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及卤代烃的化学反应;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理解 亲核取代反应及消除反应历程。了解 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34、。(七) 醇和酚主要内容:1醇和酚的结构、分类、命名、制备方法。2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醇和酚的共性:弱酸性;醚的生成;酯的生成;氧化与脱氢;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醇的个性:弱碱性;与氢卤酸的反应;脱水反应。酚的个性:卤化;磺化;硝化和亚硝化;Friedel-Craft反应;Kolbe-Schmitt;还原反应)。多元醇的化学性质(高碘酸的氧化;醋酸高铅的氧化;频哪醇的重排)。基本要求:掌握 醇和酚的命名;醇和酚的制备方法;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 结构对羟基的酸碱性的影响。了解 醇和酚的结构、分类。(八)醚和环氧化合物主要内容:1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及命名,醚的制法。2醚的物理

35、性质、化学性质(羊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3冠醚及其应用。基本要求:掌握 醚和环氧化合物命名;醚的制法;醚的化学性质。理解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了解 醚的物理性质;重要醚类化合物及冠醚。(九) 醛和酮主要内容: 1醛、酮的结构、命名、制法及物理性质。2醛、酮的化学性质(醛、酮的反应及其活性顺序、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醛、酮与NaHSO3、醇、HCN、金有机试剂及Wittig试剂的加成反应;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醛、酮的-氢原子的酸性、卤代反应及缩合反应(Claisen-Schmidt反应、Perkin 反应及Mannich 反应

36、);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及歧化(Canizzazo)反应。3、-不饱和醛、酮的特性(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反应和还原反应)。 基本要求:掌握 醛、酮的制法;醛、酮的化学性质;、-不饱和醛、酮的特性。理解 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亲核加成反应活性的影响。了解 醛和酮的结构及命名。(十) 羧酸主要内容:1羧酸的结构、分类、命名、制法。 2羧酸的物理性质3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的酸性及影响因素诱导效应与场效应,酰卤、酸酐、酯及酰胺等羧酸衍生物的生成反应,羧基的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包括 Kolbe 合成法),二元酸的受热反应,羧酸-氢原子的卤化反应(Hell-Volhard-Zelinsky

37、 反应)。 4羟基酸(酸性、受热脱水反应及-羟基酸的分解反应)。基本要求:掌握 羧酸的制法;羧酸的结构、分类及命名;羧酸的化学性质;重要的一元羧酸及二元羧酸理解 结构对酸性的影响。了解 羧酸的物理性质。羟基酸的制法和性质。(十一) 羧酸衍生物主要内容: 1羧酸衍生物的含义、结构和命名 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3酰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活性顺序及理论解释;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酰胺的还原反应,羧酸衍生物与金属有机试剂的反应,Hofmann 降解反应。基本要求:掌握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结构及化学性质。理解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反应活性。了解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38、十二) -二羰基化合物主要内容:1-二羰基化合物、酮-烯醇的互变异构、学会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2Claisen 酯反应、Dieckmann 缩合、Knoevenagel缩合、Micheal 加成。 3三乙及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 4其它含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基本要求:掌握 Claisen酯缩合反应;乙酰乙酸乙酯及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性质及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理解 酮-烯醇的互变异构现象。了解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十三) 有机含氮化合物主要内容 1了解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制法及物理性质。2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还原、芳环上亲电取代反应)。3胺的结构、分类、命名及制备方法。 4胺、季铵盐与

39、季铵碱的化学性质(碱性、烃基化、酰基化、磺酰化、与亚硝酸反应、季铵盐与季铵碱;重氮化反应)。5 掌握重氮化反应及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失去氮的反应,保留氮的反应)。基本要求:掌握 胺的命名及制备方法;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胺的化学性质;季铵盐与季铵碱的化学性质;重氮化反应及重氮盐在合成上的应用。理解 胺的结构和碱性;硝基对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了解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制法;胺的分类;胺的物理性质。(十四) 杂环化合物主要内容: 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2五元杂环化合物、六元杂环化合物及其化学性质。基本要求:掌握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理

40、解 五元杂环的亲电取代;六元杂环的亲电、亲核取代。了解 常见重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四、考试大纲适应专业及参考书目适应专业: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参考书目:高鸿宾,有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水污染控制工程考试科目参考大纲一、考查目标环境工程专业综合考试涵盖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污水生物处理基本概念、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及厌氧生物处理等基本内容。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上述专业课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水污染

41、控制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结构 污水的物理、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 55分 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 45分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40分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填空与选择题 60分 名词解释题 30分 论述题 45分 计算题 15分三、课程考试大纲内容及要求1. 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主要内容: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与转化;污水的出路与排放标准。基本要求:掌握污水的类型与特征;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污水出路及污水排

42、放标准。理解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水体的氧平衡(氧垂曲线);持久性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了解水环境质量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2. 污水的物理处理主要内容:沉淀的基础理论;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气浮池。基本要求:掌握自由沉淀的理论模型;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及类型;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提高沉淀池效果的有效途径;隔油池的应用;气浮的分类及应用。理解理想沉淀池的模型、斜板沉淀池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加压气浮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沉淀池的分类;压力溶气气浮系统组成。 3.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微

43、生物生长动力学。基本要求掌握发酵与呼吸、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尤其是微生物生长规律和生长环境。理解生物脱氮、除磷的基础理论;微生物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级数。了解微生物群体的增长速率;底物利用速率;微生物增长与有机底物降解。4. 活性污泥法主要内容:活性污泥的基本概念;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类型;气体传递原理和曝气原理;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基本要求:掌握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活性污泥法的各种类型的优缺点;生物脱氮、除磷及A2/O工艺的原理及应用。理解活性污泥法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过程;活性污泥法曝气反应池的基本形式。了解活性污泥法的数学模型;了解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膜生

44、物反应器。5生物膜法主要内容基本原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法;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进展。基本要求:掌握生物膜的结构及净水原理;影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生物滤池构造及工艺流程;生物转盘的构造及工艺流程;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构造及应用。理解生物膜法的净水基本原理;生物转盘法的基本原理;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生物流化床;当前新型生物膜法工艺; 6.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主要内容: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污水的生物厌氧处理工艺;厌氧生物处理流程和设备选择。基本要求:掌握厌氧消化的机理;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污水的生物厌氧处理工艺的分类;厌氧生物处理法流程和设备。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分段厌氧处理法、厌氧生物转盘的基本原理。了解两相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化粪池的原理;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的基本原理。7.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主要内容:中和法;化学混凝法;化学沉淀法;氧化和还原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析法。 基本要求掌握化学混凝法的基本原理、混凝剂和助凝剂、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掌握吸附法的类型及原理;离子交换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影响吸附法和离子交换法的主要因素。理解胶体的结构;双电层理论;混凝的主要作用原理。了解膜析法、中和法、氧化和还原法的应用;超临界处理技术。 8.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主要内容: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