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_第1页
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_第2页
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_第3页
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_第4页
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文中的哲学知识竞赛班别姓名分数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不是对事实的反映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

2、 5题。4、C、语不惊人死不休出奇制胜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D写出好文章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5、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 7题。6、前后两个 绿 字都是()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B、思维习惯的不同C、改造世

3、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 89 题。“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 因和结果(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9、 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

4、变自然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 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 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 )命题。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11、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2、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苏轼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14、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15、 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16、 人

6、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2) 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3) 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 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1)(2)B、 (1)(3)C、(1)(2)(3)D、(1)(2)(3)(4)17、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18、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

7、、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19、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 点八、A、普遍联系B、变化发展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20、毛泽东诗曰: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B、办事情要抓重点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1)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

8、观因素的制约 (2) 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3) 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1)(4)B 、(2)(3)C、 (1)(3)D、(2)(4)22、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所包含的哲理是( )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事物就是 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A、B、 C、 D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 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 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 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

9、、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24、杨万里诗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 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 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26、 春江

10、水暖鸭先知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 )哲理 一切事物都与 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事物 联系可以主观臆造A、B C D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 )哲理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28、家国兴亡自有时, 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 城国之来又是谁? 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A、用发展的眼光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D注重事实29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

11、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0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 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 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31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 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32 豪化尽出成功后, 逸乐安知与祸双

12、。 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33、 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34、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35、

13、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表明(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36 毛泽东诗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37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A、 B 、 C 、 D 、39、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