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设计_第1页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_第2页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_第3页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_第4页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教育学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得与 失,成功与失败,要沉着冷静,要以平常心对待。 2. 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评价作者的观点,感受 文章的积极意义,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思想。 1. 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加强朗读训练,教师重点讲解,辅导课堂讨论。 2.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加强朗读训练,背诵全文 2. 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3. 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学会更好地品味文章语言,

2、 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疏通文意,熟读背诵全文 2. 理解运用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思想。 教学资源 作者及作品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能

3、力, 以及感情的领悟能力,但由于他们没有亲 临岳阳楼欣赏过那里的美景,只能靠他们的想象,靠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因此, 教师要作好朗读指导,尤其是作好范读,并且要求学生背诵。对于作者的心境,学生 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容易产生 共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八年级学生 的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法学习文言 实词,对于部分文言实词则要引导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创设情景导入 师:问

4、: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名胜古迹吗?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什么 呢?有哪些文人墨客在这些地方留下了诗词歌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我国 古代的三大名楼指的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 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得形象生动,令人神往;崔灏的黄鹤楼“晴川历历 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感人肺腑,让岳阳楼名震天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让岳阳楼名震天下的写景 状物抒情的名篇岳阳楼记。 2. 学生拿出资料,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多媒体展示本课生字,学生注音朗读并理解。 谪()属()霪(

5、)霏()檣()冥() 偕() 二、指导朗读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举手争取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并记录下读错的字。 4)学生主动帮助同学指出并纠正错误。 5)要求学生快速看课文注释,分组讨论理解本文大意。 6)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注意读出节奏和感情。 7)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并朗读。 衔/远山,吞/长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疏通文意 1. 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2.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

6、对照补充翻译课文,并讨论重点句子的含义3。 3. 出示多媒体课件,补充难句翻译。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予曾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 教师搜集全班学生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 学习第一段。 1. 学生朗读第一段。 2. 指名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他学生作出评价。 3. 师:问: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从腾子京写起? 学生讨论发言。这一段点明题意,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的缘由。因为是应滕子京 之请而作,所以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 联系开头两处交代

7、时间的话,可知滕 子京在短短的一年里做出的成绩是了不起的。 五学习第二段。 1. 请学生朗读此段,并请另一名学生翻译,教师对重要字词作出解释 观:集中目力看,用词准确。夫:发语词。衔远山,指洞庭湖中的小山,写出了洞庭 湖浩瀚的气势。会:聚集。得无乎?:文言文中的一种固定格式,表推测语气。: “能不吗?” 2指导探究,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1) 这段如何写景? (2)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没详加描绘岳阳楼? (3) 作者所述登楼者是什么人?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明确: (1) 作者抓住特点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在洞庭湖,接着 从空间上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上写了湖

8、的变化万千的景象。 六个短句,气势恢 宏。尤其是“衔”“吞”二个动词字,更是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蓄满江水的壮阔 气势。把静止的物写活了。 (2)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述,是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没必要去重复, 又加上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在于写岳阳楼的建造和结构,而在于借景抒情,所以 “然则”二字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 登楼者是指“迁客骚人”。 六学习第3、4段。 1 找两名学生分别读这两段。教师引导学生翻译。 2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 本文情景交融:悲苦之情让人悲情满怀,欢乐之情令人喜气洋洋。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效果呢? (2) 作者为了表现“悲”、“苦”两种不

9、同的情感,分别选用了哪些景物?又是 如何渲染气氛的? (3) 比较两段的结构特点,分析讨论一下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想一想,如果把 两个抒情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明确: (1) 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2) 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第三段:雨是“霪雨”,7风是“阴 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声音是“虎啸”“猿嘀”,无不具有愁苦 的色彩。再加上“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 地暗、浪黑风高的凄惨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第四段:季节是春天,天是“长 天”、“月”是“皓月”,岸边动物是“沙鸥”,植物是“芷、兰”,这

10、些都是美的 事物,再加上“和”、“明”、“翔集”、“千里”等修饰词的生动描写,给我们描 绘了一幅春光明媚、花红草绿、明月长空的美好画面,让人心情愉快。这两段分别写 出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悲一喜,鲜明对比。 (3) 这两段中的两句抒情句是文章发展的中心环节,两种感情,是为了落实“览物 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的“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引出“先忧后乐”的论断。如果删去,文章思路就会中断, 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七、学习第5段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 的。不同的 情”。作为一篇

11、 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 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 一个 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 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 全班齐读,请一名学生翻译。揣摩课文情感。 2多媒体出示问题: (1) “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他们的“忧”“乐”观是什么? (2)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所知道的有哪些这样的人 呢? 3. 小组学习讨论。 (1) 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 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 关系呢? (3)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12、 (4) 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 4. 交流: (1) 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 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是忧 民”,便是忧 君”一-白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 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 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

13、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 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 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 古仁人之心” 5这种 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 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 见这种 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 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 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 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 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

14、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 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 古 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八.学生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 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 览物”者的

15、不同感受, 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 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怀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 览物之情,得无异 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 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 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

16、途进退的 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 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 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 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 先天下之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