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方式类型PPT学习教案_第1页
准备方式类型PPT学习教案_第2页
准备方式类型PPT学习教案_第3页
准备方式类型PPT学习教案_第4页
准备方式类型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准备方式类型准备方式类型一、准备方式与准备巷道一、准备方式与准备巷道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第一节第一节 准备方式分类准备方式分类 第1页/共66页一、准备方式与准备巷道一、准备方式与准备巷道 1. 准备方式:准备方式: 1) 概念:概念: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 2) 选择准备方式的基本原则选择准备方式的基本原则 :(1) 合理集中生产;合理集中生产;(2) 巷道系统简化;巷道系统简化;(3) 生产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生产系统完善,功能齐全;(4) 安全好;安全好;(5) 煤损少。煤损少。第2页/共66页一、准备方式与准备巷道一、准备方式与准备巷道 2. 准备

2、巷道:准备巷道: 1) 概念:概念:为为准备采区、盘区或带区掘进的主要准备采区、盘区或带区掘进的主要 巷道。巷道。 2) 准备巷道类型:准备巷道类型:(1) 采区、盘区上下山;采区、盘区上下山;(2)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3)采区、盘区或带区硐室;采区、盘区或带区硐室;(4)区段或分带集中巷。区段或分带集中巷。第3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 (一一) ) 按煤层赋存条件按煤层赋存条件( (二二) )按开采方式按开采方式 ( (三三) )按区内巷道布置及开采部署按区内巷道布置及开采部署( (四四) )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 (五五)

3、 )准备方式分类准备方式分类 汇总汇总第4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 (一一) )按煤层赋存条件按煤层赋存条件 采区式、盘区式及带区式。采区式、盘区式及带区式。1. 1. 井田划分为阶段:井田划分为阶段:l采区式采区式 广泛采用;广泛采用;l带区式带区式 12以下煤层,多分带组成带区。以下煤层,多分带组成带区。2. 2. 井田不划分为阶段,而直接划分为盘区:井田不划分为阶段,而直接划分为盘区:l 盘区式盘区式 近水平近水平(煤层倾角小于煤层倾角小于8)煤层。煤层。第5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采区式采区式第6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二

4、二)按开采方式按开采方式1. 采区上山开采、采区下山开采和采区上下山开采:采区上山开采、采区下山开采和采区上下山开采:l上山采区上山采区开采水平开采水平(标高标高)之上的采区。之上的采区。l下山采区下山采区开采水平开采水平(标高标高)之下的采区之下的采区( 16)。 l上下山采区上下山采区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采区,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采区,又采下山采区。又采下山采区。第7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上山采区上山采区第8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下山采区下山采区第9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二二)按开采方式按开采方式2. 盘区上下山开采:

5、盘区上下山开采:l上山盘区上山盘区按煤层倾斜趋向,开采水平之上的盘区按煤层倾斜趋向,开采水平之上的盘区。l下山盘区下山盘区按煤层倾斜趋向,开采水平之下的盘区按煤层倾斜趋向,开采水平之下的盘区。l上下山盘区开采上下山盘区开采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盘区,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盘区, 又采下山盘区。又采下山盘区。第10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二二)按开采方式按开采方式3. 上、下山带区开采:上、下山带区开采:l上山带区上山带区 开采水平大巷以上的带区。开采水平大巷以上的带区。l下山带区下山带区 开采水平大巷以下的带区。开采水平大巷以下的带区。 l上、下山带区开采上、下山带区开采

6、 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用开采水平大巷既采上山 带区,又采下山带区。带区,又采下山带区。第11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上下山采区、盘区与带区上下山采区、盘区与带区(a)上下山采上下山采(盘盘)区;区;(b)上下山带区上下山带区(a)(b)第12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三三)按区内巷道布置及开采部署按区内巷道布置及开采部署 l单翼采区或盘区单翼采区或盘区 采区或盘区的主要巷道采区或盘区的主要巷道(上山、下山或石门上山、下山或石门)布置于采区或盘区一翼。布置于采区或盘区一翼。l双翼采区或盘区双翼采区或盘区 采区或盘区的主要巷道采区或盘区的主要巷道(上山、下

7、山或石门上山、下山或石门)布置于采区或盘区中部。布置于采区或盘区中部。l跨多上山采区或跨多石门盘区跨多上山采区或跨多石门盘区。第13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跨多上山采区布置方式跨多上山采区布置方式 第14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 (三三) )按区内巷道布置及开采部署按区内巷道布置及开采部署 l跨多上山采区特点:跨多上山采区特点:1)1)上山一般布置于煤层底板岩层中;上山一般布置于煤层底板岩层中;2)2)上山间距:上山间距:1000m(1000m(一部胶带机长度一部胶带机长度) );3)3)回采工作面连续跨多个上山回采;回采工作面连续跨多个上山回采;4)

8、4)初期工程量大,占用设备多。初期工程量大,占用设备多。l适用条件:适用条件:地质条件简单。地质条件简单。第15页/共66页二、准备方式分类二、准备方式分类(四四)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 l单层准备单层准备各煤层独立布置准备巷道及生产系统。各煤层独立布置准备巷道及生产系统。l联合准备联合准备几个煤层共用一套准备巷道及生产系统。几个煤层共用一套准备巷道及生产系统。第16页/共66页(五五)准备方式分类准备方式分类 汇总汇总准备方式上山分带下山分带分带式相邻分带带区下山采区石门盘区上山采区盘区式采区式 双翼采区单翼 采区多分带带区准备联合布置准备单层上山盘区下山盘区跨多上(下)山

9、采区双翼单翼跨多石门盘区盘区盘区布置第17页/共66页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 三、煤层群共用上下山和区段集中平巷的联合三、煤层群共用上下山和区段集中平巷的联合 准备方式准备方式四、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四、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五、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五、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 第二节第二节 采区式准备采区式准备第18页/共66页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1. 特点:特点:l一组上山及相应的硐室和车场只为一个煤层服务,或者说各煤层单独布置采区

10、;一组上山及相应的硐室和车场只为一个煤层服务,或者说各煤层单独布置采区;l和大巷相联的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煤层采区。和大巷相联的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煤层采区。2. 需解决的问题:需解决的问题:l采区走向长度;采区走向长度;l合理布置上山合理布置上山( (位置位置) );l区段划分,采区车场形式等。区段划分,采区车场形式等。第19页/共66页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3. 应用:应用:l层间距较远的单一薄、中厚和厚煤层。层间距较远的单一薄、中厚和厚煤层。237m1m715,685,6492第20页/共66页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一、煤层群单层采区准备方式单层采区准备单层采区

11、准备第21页/共66页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 1. 1. 采区集中上山联合布置采区集中上山联合布置l条件:条件:1) 1) 25 ; 2) 2) m1 、 m2 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均为中厚煤层;3) 3) m2煤层、顶底板条件较好;煤层、顶底板条件较好;4)4)层间距小于层间距小于20m。 第22页/共66页14941072118375612178211m21m1310112956新鲜风流风门风窗乏风风流15896964151388781岩石运输大巷;2采区石门;3运输上山;4轨道上山;5m1煤区段运输平巷;6、6m1煤区段回风平巷;7m2煤区段运输平

12、巷;8、8m2煤区段回风平巷;9、9区段联络石门;10溜煤眼;11采区下部车场;12采区煤仓;13绞车房;14采区变电所;15风井。采区集中上山采区集中上山联合布置联合布置第23页/共66页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二、煤层群采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 2.2.生产系统生产系统l运煤运煤 m1煤工作面;煤工作面; m2煤工作面。煤工作面。l辅助运输辅助运输 m1煤工作面;m2煤工作面。l通风通风新鲜风流;污风。3.3.巷道布置分析巷道布置分析1)1)共用上山;共用上山; 2)2)石门和溜煤眼联络上下层。石门和溜煤眼联络上下层。第24页/共66页三、煤层群共用上下山和区段集中平巷的三、煤层群共用上

13、下山和区段集中平巷的联合准备方式联合准备方式 目前很少使用,作为自学内容。目前很少使用,作为自学内容。第25页/共66页四、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四、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1. 1. 布置方式布置方式l按层间距不同,分为若干组;按层间距不同,分为若干组;l每组煤层集中联合准备采区;每组煤层集中联合准备采区;l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独立采区。采区石门贯穿若干独立采区。2. 2. 适用条件适用条件l分组间距分组间距70m70m以上以上。第26页/共66页四、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四、煤层群分组集中采区联合准备83910795,61181071245,6示示 例例第27页/共66页五、缓倾斜、

14、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五、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 1.1.主要因素主要因素( (煤层间距、技术装备、工作面单产煤层间距、技术装备、工作面单产) )1)1)共用共用( (集中集中) )上山上山 煤层间距煤层间距20m20m以内;以内; 2)2)共用共用( (集中集中) )上山、共用区段集中平巷与煤层间距上山、共用区段集中平巷与煤层间距10-15m10-15m以内,随着工作面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使用较少。以内,随着工作面单产水平的提高,目前使用较少。 3)3)分组集中分组集中( (联合联合) )布置采区布置采区组间距组间距70m70m以上。以上。第28页/共66页五、缓倾斜、倾

15、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五、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 2 2、集中、集中( (联合联合) )布置特点布置特点1)1)回采面同采数多,利于炮采和普采采区提高产量;回采面同采数多,利于炮采和普采采区提高产量;2)2)改善巷道维护条件,维护费少;改善巷道维护条件,维护费少;3)3)可不留或少留上山煤柱,采出率高,煤损少;可不留或少留上山煤柱,采出率高,煤损少;4)4)岩巷工程量大,初期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岩巷工程量大,初期工程量大,准备时间长。第29页/共66页五、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五、缓倾斜、倾斜煤层采区准备方式适用条件 3.3.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发展趋势1)1)综

16、采单产高,不需多面同时生产;综采单产高,不需多面同时生产;2)2)综采推进速度快,要求准备快,岩巷不能过多;综采推进速度快,要求准备快,岩巷不能过多;3)3)巷道维护技术发展较快;巷道维护技术发展较快;4)4)综采运输能力大。综采运输能力大。 5)5)单层化准备方式,少开岩巷,多开煤巷。单层化准备方式,少开岩巷,多开煤巷。6)6)目前向分层单独布置发展。目前向分层单独布置发展。第30页/共66页一、概念及盘区准备方式种类一、概念及盘区准备方式种类二、盘区巷道布置特点二、盘区巷道布置特点三、上三、上(下下)山盘区单层准备山盘区单层准备四、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四、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五、石门盘区五、石

17、门盘区 第三节第三节 盘区准备方式盘区准备方式 第31页/共66页一、概念及盘区准备方式种类一、概念及盘区准备方式种类1. 1. 概念:近水平煤层的采区。概念:近水平煤层的采区。2. 2. 适用条件:近水平煤适用条件:近水平煤 8的煤层。的煤层。3. 3. 采煤方法:倾斜长壁采煤法和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方法:倾斜长壁采煤法和走向长壁采煤法。第32页/共66页一、概念及盘区准备方式种类一、概念及盘区准备方式种类4. 4. 盘区分类:盘区分类:l按开采煤层数目分:按开采煤层数目分:1)1)单一煤层盘区;单一煤层盘区;2)2)联合布置盘区。联合布置盘区。l按盘区主要巷道位置分:按盘区主要巷道位置分:

18、1)1)上山盘区上山盘区;2)2)下山盘区;下山盘区;3)3)石门盘区。石门盘区。第33页/共66页二、盘区巷道布置特点二、盘区巷道布置特点l区段划分为矩形,区段巷道沿中线掘进;区段划分为矩形,区段巷道沿中线掘进;l区段间开采顺序可不受限制;区段间开采顺序可不受限制;l轨道上下山可用无极绳绞车运输。轨道上下山可用无极绳绞车运输。三、上三、上(下下)山盘区单层准备山盘区单层准备l两条上山两条上山( (大型采区应三条大型采区应三条) ),布置在煤层中;,布置在煤层中;l区段双巷布置;区段双巷布置;l生产系统。生产系统。第34页/共66页76510349821上山盘区单层准备方式上山盘区单层准备方式

19、第35页/共66页四、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四、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1. 1. 适用条件:适用条件:lm1m1和和m2m2煤层为中厚煤层;煤层为中厚煤层;l层间距层间距H=10-15mH=10-15m;l低瓦斯矿井;低瓦斯矿井;l地质构造简单,地质构造简单, 5 ;l走向长壁采煤法。走向长壁采煤法。第36页/共66页第三节第三节 盘区准备方式盘区准备方式 近距离煤层上山盘区集中上山联合准备方式I14193I41245101481269715510142117162045111521211321111018681319mm16171229745II1215131114101821第37页/共66页四、

20、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四、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2.2.巷道布置特点:巷道布置特点:1)1)上山层位;上山层位;2)2)区段平巷布置;区段平巷布置;3)3)区段平巷与上山的联系;区段平巷与上山的联系;4)4)斜巷斜巷1414和和21 21 ;5)5)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6)6)上山与大巷的联系。上山与大巷的联系。第38页/共66页五、石门盘区五、石门盘区1. 1. 概念:自水平运输大巷开掘石门作为盘区主要巷道时,该盘区称石门盘区。概念:自水平运输大巷开掘石门作为盘区主要巷道时,该盘区称石门盘区。2. 2. 此部分自学。此部分自学。第39页/共66页一、概念一、概念二、相邻两分带带区

21、准备二、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三、多分带带区准备三、多分带带区准备第四节第四节 带区准备方式带区准备方式 第40页/共66页一、概念一、概念 倾斜长壁分带开采的采区。倾斜长壁分带开采的采区。二、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二、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 1.1.单一薄及中厚煤层带区单一薄及中厚煤层带区l技术特点:技术特点:1)1)两个分带共用一个煤仓,对拉工作面,适用于普采、炮采。两个分带共用一个煤仓,对拉工作面,适用于普采、炮采。2 2)每一个分带用一个煤仓,适用于综采。)每一个分带用一个煤仓,适用于综采。 第41页/共66页二、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二、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带区准备方式单一薄及中厚煤

22、层带区准备方式第42页/共66页二、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二、相邻两分带带区准备 2. 2. 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布置带区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布置带区 第43页/共66页三、多分带带区准备三、多分带带区准备 T P K C 1 1 1 5213768451 0991 0第44页/共66页三、多分带带区准备三、多分带带区准备 21376845109第45页/共66页三、多分带带区准备三、多分带带区准备 1. 1. 特点:特点:1)1)按地质条件划井田为若干区域;按地质条件划井田为若干区域;2)2)每个区域划分为多个分带;每个区域划分为多个分带;3)3)多分带共用一个煤仓;多分带共用一个煤仓;4)4)各煤层分

23、带单独准备;各煤层分带单独准备;5)5)少开岩石集中巷,准备时间短。少开岩石集中巷,准备时间短。2. 2. 生产系统: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生产系统: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3. 3. 适用于综采。适用于综采。第46页/共66页一、采区巷道布置的原则一、采区巷道布置的原则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四、单翼采区四、单翼采区(两岩一煤上山两岩一煤上山)巷道布置巷道布置五、单翼采区全煤巷布置五、单翼采区全煤巷布置六、带区式巷道布置六、带区式巷道布置第五节第五节 采区巷道布置实例采区巷道布置实例本节以兖州矿区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系统

24、为例。本节以兖州矿区厚煤层采区巷道布置系统为例。第47页/共66页一、采区巷道布置的原则一、采区巷道布置的原则1)1)多掘煤巷、少掘岩巷;多掘煤巷、少掘岩巷;2)2)加大采区尺寸加大采区尺寸, ,合理集中生产;合理集中生产;3)3)减少煤炭损失,提高采出率;减少煤炭损失,提高采出率;4)4)消除煤炭自然发火隐患,安全可靠。消除煤炭自然发火隐患,安全可靠。第48页/共66页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91341043821657系统布置图系统布置图第49页/共66页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1. 1. 特点:特点:1)1)上部布置采区岩石轨道巷,取消各区段岩石集

25、中巷。上部布置采区岩石轨道巷,取消各区段岩石集中巷。2)2)距离煤层距离煤层10102020底板内,布置采区中间上山。底板内,布置采区中间上山。3)3)每组中间上山有一条轨道上山,一条运输上山。每组中间上山有一条轨道上山,一条运输上山。4)4)采区上山与工作面煤层顺槽联通,形成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采区上山与工作面煤层顺槽联通,形成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2. 2. 生产系统:生产系统: 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第50页/共66页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3. 3. 优点:优点:1)1)采区巷道数量减少,维护费低,岩巷掘进率低

26、。采区巷道数量减少,维护费低,岩巷掘进率低。2)2)接替面运输巷掘于实煤体侧,顺槽维护好。接替面运输巷掘于实煤体侧,顺槽维护好。3)3)取消岩石集中巷,减少运输设备投资。取消岩石集中巷,减少运输设备投资。4)4)型联络巷便于采区通风调节,采区防灭火工作好。型联络巷便于采区通风调节,采区防灭火工作好。5)5)综采面向下运煤,运输设备效能发挥好。综采面向下运煤,运输设备效能发挥好。6)6)采区尺寸加大,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和采区服务年限加大。采区尺寸加大,工作面连续推进长度和采区服务年限加大。第51页/共66页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二、跨上山采区巷道布置4.4.主要问题:主要问题:1)1)辅助运输巷

27、道基本为煤巷和半煤岩巷,起伏变化大,传统辅助运输设备难适应。辅助运输巷道基本为煤巷和半煤岩巷,起伏变化大,传统辅助运输设备难适应。2)2)跨区中央设一组或多组岩石上山,岩巷工程量仍较大。跨区中央设一组或多组岩石上山,岩巷工程量仍较大。3)3)缺乏足够排水巷道,工作面排水困难,必须配备较大功率排水设备。缺乏足够排水巷道,工作面排水困难,必须配备较大功率排水设备。4)4)较传统的平行岩石集中巷布置方式防灭火困难。较传统的平行岩石集中巷布置方式防灭火困难。第52页/共66页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系统布置图系统布置图500800m500700m1211345689107第53页/共6

28、6页1. 1. 特点:特点:1)1)采区上部布置岩石轨道巷,下部边界布置岩石排水巷;采区上部布置岩石轨道巷,下部边界布置岩石排水巷;2)2)采区中间采区中间1 0 1 0 2 0 2 0 底板岩层内布置一条轨道中间上山;底板岩层内布置一条轨道中间上山;3 ) 3 ) 采区边界布置一条边界岩石泄水巷,与煤层顺槽垂直;采区边界布置一条边界岩石泄水巷,与煤层顺槽垂直;4)4)中间上山的主要作用:便于工作面准备和接替,用型联络巷与煤层顺槽联通,形成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中间上山的主要作用:便于工作面准备和接替,用型联络巷与煤层顺槽联通,形成工作面辅助运输系统。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第5

29、4页/共66页2. 2. 生产系统:生产系统: 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3.3.优点:优点: 采区岩巷掘进率进一步降低,采区内顺序回采。采区岩巷掘进率进一步降低,采区内顺序回采。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三、跨垂直集中巷布置第55页/共66页四、单翼采区四、单翼采区(两岩一煤上山两岩一煤上山)巷道布置巷道布置系统布置图系统布置图11第56页/共66页1. 1. 特点:特点:1)1)采区边界布置一组一煤一岩上采区边界布置一组一煤一岩上( (下下) )山,即一条轨道上山,即一条轨道上( (下下) )山,作为辅助运输兼作主进风,一条运输机上山,作为辅

30、助运输兼作主进风,一条运输机上( (下下) )山,作为主运煤系统兼作回风。山,作为主运煤系统兼作回风。2)2)岩巷主要解决采区的排泄水,根据辅助运输方式确定岩巷布置。采用轨道运输绞车提升时,轨道上岩巷主要解决采区的排泄水,根据辅助运输方式确定岩巷布置。采用轨道运输绞车提升时,轨道上( (下下) )山布置在距煤层底板山布置在距煤层底板121220m20m的岩石中。的岩石中。3)3)采用卡轨车或无轨车等辅助运输方式时,轨道上山沿煤层布置。采用卡轨车或无轨车等辅助运输方式时,轨道上山沿煤层布置。四、单翼采区四、单翼采区(两岩一煤上山两岩一煤上山)巷道布置巷道布置第57页/共66页2. 2. 生产系统

31、:生产系统: 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运煤系统、运料系统、通风系统、排水系统。3.3.优点:优点:1)1)采区掘进率及岩巷掘进率大幅度降低。采区掘进率及岩巷掘进率大幅度降低。2)2)生产系统进一步简化。生产系统进一步简化。3)3)采区工程量减少,准备时间缩短,有利于生产接续。采区工程量减少,准备时间缩短,有利于生产接续。4)4)取消中间岩石上山,巷道维护费用大大降低。取消中间岩石上山,巷道维护费用大大降低。5)5)采区煤柱损失较少,采出率高。采区煤柱损失较少,采出率高。四、单翼采区四、单翼采区(两岩一煤上山两岩一煤上山)巷道布置巷道布置第58页/共66页五、单翼采区全煤巷布置五、单翼采区全煤巷布置系统布置图系统布置图123456789101112第59页/共66页l 系统特点:系统特点:当煤层硬度较大、水文条件简单、煤层起伏不大时,将边界岩石上山改掘在煤层中,采区基本无岩巷掘进工程量,岩巷掘进率接近于零。当煤层硬度较大、水文条件简单、煤层起伏不大时,将边界岩石上山改掘在煤层中,采区基本无岩巷掘进工程量,岩巷掘进率接近于零。 五、单翼采区全煤巷布置五、单翼采区全煤巷布置第60页/共66页六、带区式巷道布置六、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