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鲁教版2019)【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2章】(解析版)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鲁教版2019)【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2章】(解析版)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鲁教版2019)【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2章】(解析版)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鲁教版2019)【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2章】(解析版)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鲁教版2019)【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2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1(鲁教版2019)地 理(考试范围:必修一第12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一项)2017年9月5日,美国太阳监测卫星观测到2017年最大的太阳黑子。下图为当日观测的太阳影像。太阳活动强烈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抛出大量的带电粒子流。据此完成12题。1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最外层2太阳活动强烈时会( )影响传统指南针的精度 诱发地震灾害以及出现潮汐现象 改变地球大气层的厚度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ABCD【参考答案】1A 2B【解析】1太阳大气层

2、从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故A正确,B、C、D错误。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正确。潮汐现象是因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造成的,与太阳活动无关,错误;地球上有适宜的大气层厚度和大气成分,是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与太阳活动无关, 错误。故选B。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层次。读下图,

3、完成34题。3图中天体M可能是( )水星 火星 天王星 金星 木星 土星 海王星ABCD4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上图中的位置,正确的是( )AABBCCDD【参考答案】3D 4A【解析】3读图可知,天体M在地球的公转轨道以内,只可能是水星或金星,其他行星都在地球公转轨道之外。故选D。4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图中D为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C;地月系C与其他行星系组成太阳系B;太阳系B与其他行星系组成银河系A;银河系A与其他河外星系组成总星系,即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因此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上图中的位置是银河系A。故选A。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

4、成56题。5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A蓝藻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6地球上生物出现后ACO2的含量一直下降BO2的含量一直上升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参考答案】5A 6B【解析】5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出现的种类、时间是不同的。读图可以看出,横坐标表示距今时间,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蓝藻,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6A、由图知,二氧化碳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故A错误;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上升,故B正确;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稳定,故C错误;由图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没有相关性,故D错误;故选B。读地质剖面图,回

5、答79题。7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地是( )ABCD8地层动物经历地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9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参考答案】7D 8B 9C【解析】7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另外还有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在古生代同时灭绝,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和鱼类化石的地层。故选D。8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

6、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故选B。9煤是地质史上的植物遗体经复杂的地质作用形成的,石炭二叠纪既然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那就可以推知当时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选C。下图为青岛拉萨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图中甲为( )A地表B软流层C莫霍界面D古登堡界面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C山地、丘陵的地壳

7、比高原的地壳厚D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参考答案】10C 11D【解析】10从莫霍界面至地表为地壳,一般而言,大陆厚,大洋薄。故甲为莫霍界面,A错误,C正确。软流层在上地幔的顶部,故B错误。古登堡界面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故D错误。所以,选C。11地壳厚度厚薄不一,从图中可以看出,离海洋越近,地壳厚度越薄,故A错误。地壳厚度大致从高山高原地区向沿海平原变薄,故B、C错误。海拔越高,一般地壳厚度越厚,基本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D。【点睛】地壳厚度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

8、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回答1213题。12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A1个B2个C3个D4个13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A海洋B空气C岩石D植物【参考答案】12C 13A【解析】12本题主要考查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C项正确。故选C。13本题主要考查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及所

9、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所以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A项正确。故选A。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提出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的温度。据此并结合下图(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完成1416题。14关于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叙述正确的是( )A中能量最强的是紫外线B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一般只出现在夜晚D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紫外线15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 )A到达地面的减弱B被大气吸

10、收的减弱C到达地面的减弱D射向宇宙空间的增强16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B水土流失加剧C气候变暖D降水减少【参考答案】14B 15A 16C【解析】14读图可知,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 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A错误。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B正确。是大气逆辐射,全天都存在,C错误。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D错误。故B项正确。15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可以吸收、反射太阳辐射,从而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减弱 ,A正确;微粒不直接影响被大气吸收的,因其处于19千

11、米高空,对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传递影响较小,对到达地面的,射向宇宙空间的影响不大,对这些因素影响,不是缓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A项正确。16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具有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更高的温度条件,C对。苔原带太阳高度角没有影响,光照不会增强,可能降水增加,云量增多,A错。水土流失加重,不利于森林生长,B错。降水减少,不利于森林生长,D错。故C项正确。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1718题。17图中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BCD18图中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ABCD【参考答案】17C 18C【解析】17材料信息表明,图示

12、区域为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转而成。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和形态判断,图中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东南指向东北,而图中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大致相反,因此不正确,排除A;读图可知,图中地位于低气压中心,气流应辐合上升,而图中风向指向气旋中心外面,因此不正确,排除B;图中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一个锐角,应形成西北风,与图中风向吻合,C正确;图中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西北指向东南,而图中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夹角大于90,风大致由低气压吹向高气压,因此不正确,排除D。故选C。18风力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在等压线图中,

13、等压线的疏密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读图可知,图中、四处中处等压线最为密集,因此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大,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点睛】在不受摩擦力时(如高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右,南半球指向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配合作用时(如低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2019年10月20日凌晨到21日晚,广东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水,粤北、粤西、珠三角市县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多地出现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势在必行。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14、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我国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920题。19海绵城市建成后,图中各环节的变化正确的是( )Aa增多Bb增多Cc减少Dd减少20海绵城市带来的直接益处有( )加快城市地表径流汇入河道 促进雨水资源利用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 缓解城市内涝ABCD【参考答案】19B 20C【解析】19根据材料可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故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加快地表水下渗,增加下渗量。图中b代表下渗环节,故B正确,a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地下径流,d代表蒸发或蒸腾。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会减少,即a减少,地下径流会增加

15、,即c增加,蒸发量增加,即d增加。故ACD错误。故选B20由题中材料可知,海绵城市可以降低城市地表径流汇入河道的速度,错误;海绵城市无法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错误。海绵城市可以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加速地表水下渗,缓解城市内涝,故C正确。故选C【点睛】海绵城市可以:1、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2、修复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和雨岛效应,构建绿色、和谐、生态、安全的城市居住环境。3、增加城市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下图完成2122题。21鳗苗从马尾藻海到欧洲,下列可借助的

16、洋流是A巴西暖流B北大西洋暖流C秘鲁寒流D拉布拉多寒流22与乙地相比,甲地的自然环境深受海洋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甲地A沿岸有寒流经过B纬度较高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D地处中纬西风带【参考答案】21B 22D【解析】21据图可知,鳗苗从马尾藻海到欧洲,横跨大西洋,可借助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故选B。22据区域轮廓可知,甲地处西欧,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大西洋水汽能够深入,故选D。梯田是在人们在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田地。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梯田生态结构示意图,该地崇山峻岭,梯田修筑在坡度 15至 75之间的山坡上,最高级数达 3000级,是当地居民世世代代不断修建留下的杰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达

17、 130 多种。据此完成2325题。23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时,须首先改变( )A地形B水源C植被D土壤24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生物D人类活动25当地种植多种水稻品种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垂直差异显著B水热条件优越C水稻育种经验丰富D市场需求多样【参考答案】23C 24D 25A【解析】23当地人最初修建梯田,要毁坏地表植被,开垦梯田,故首先须改变植被,C正确,ABD错误。故选C。24我国南方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红壤,梯田里的红壤由于受人类长期耕作,增施有机肥,形成肥力极高的水稻土,故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25读材料可知,

18、当地种植水稻品种达130多种,多种水稻品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显著,随海拔增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所致,A正确,BC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请按要求作答)26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A和BC是_,D是_,CDE是_的一部分。(4分)(2)不连续界面:F为_。(2分)(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_。(2分)(4)A和B厚度不均的原因是_。(2分)【参考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

19、陆地壳薄【解析】(1)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应是地壳,因为A、B所在的圈层位于地球表层,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配合组成了岩石圈。(2)结合上题,F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界面。(3)F是莫霍界面,地震波在向下经过F时速度发生的变化是无论横波还是纵波,波速都明显增加。(4)A和B厚度不

20、均的原因是:A是大陆地壳,拥有硅铝层、硅镁层,B是大洋地壳,拥有硅镁层,大多数区域硅铝层很薄或缺失,导致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27读某地地形和地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1)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_。图示范围内的水循环类型有_、_。(4分)(2)如果乙地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容易形成水灾。人们可以采取_等措施来调节径流,趋利避害。(4分)(3)一般来说,丁地的水资源比乙地区_,判断理由是_。(4分)(4)已知乙地海拔高度200米,最热月平均气温24,甲处有冰川存在,则该山的海拔高度应不低于_米。(2分)【参考答案】(1)太阳能和重力能 海陆间循环 陆上内循环(2)修建水库 植树造林(3)

21、少 乙地位于海洋水汽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丁地位于海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少(4)4200 【解析】(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太阳辐射使水汽蒸发,使大气运动带动水汽输送,水汽凝结成水滴,受到重力作用形成降水和径流,因此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和重力能。结合图可以看出图中有海洋和陆地,地表径流汇入海洋,因此有海陆间循环,也有仅发生在陆地内部的陆地内循环。(2)水库可以滞蓄洪水,调节径流,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人们可以采取修建水库和植树造林等措施来调节径流,趋利避害。(3)图中丁、乙距离较近但有山地阻隔,因此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地形影响。丁地位于海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

22、少;乙地位于海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因此丁地的水资源比乙地区少。(4)气温垂直递减规律为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乙地海拔高度200米,最热月平均气温24,甲处有冰川存在,说明甲地最热月气温低于0,气温下降24,因此海拔相差240.6100米=4000米,再加上乙山的海拔200米,则该山的海拔高度应不低于4200米。28读“亚欧大陆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1)写出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_;B_;A地的气候特点是_;B地的气候特点是_。(4分)(2)图中各自然带中,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同,但自然带的名称相同的两个自然带分别是_、_填写字母代号)。对应的气候

23、类型相同,但自然带的名称不同的两个自然带分别是_、_(填写字母代号)。(4分)(3)自然带由AED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_地域分异;自然带EGFC体现了自然带的_地域分异。(2分)(4)简析自然带D的分布南界,在大陆西部偏北(60N)、大陆东部偏南(55N)的原因_。(2分)【参考答案】(1)亚热带常绿硬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2)E C G F(3)赤道向两级(纬度地带) 沿海到内陆(干湿度地带)(4)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较高;东部受千岛寒流影响,温度较低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24、特点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信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其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林带;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受夏季风影响温和少雨,其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类型不同,但自然带相同,均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即图中的E和C;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即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即图中的G和F。(3)自然带由AED的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了自然带赤道向两级(纬度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EGFC由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其变化是以水分为基础,体现了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