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_第1页
2021年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_第2页
2021年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_第3页
2021年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_第4页
2021年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精编范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阅读:118114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 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高

2、中的第一天, 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 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 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 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 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 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 是谁

3、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 这首诗展示的, 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 感情越深, 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 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 在乘船归国途中, 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 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

4、途中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 死于泰山 脚下, 时年35岁。 胡适说, 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 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在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

5、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 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 如果是你们要远行, 面对父母亲友, 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 诗人告别康桥时, 可能有送行的人, 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 诗人都没有写, 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 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 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 新格律诗有

6、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 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_大声势, 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 仿佛在招手致意, 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 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 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 而且还是在烂泥, 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 也很可爱, 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 让你直觉到它

7、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地生活, 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四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 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 而彩虹虽然美丽, 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 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要静静地呵护, 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 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五绘画美。 述三节诗, 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

8、画得出来的画面, 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 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 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 他忘了自己要离开, 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9、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 他的那种无奈, 依恋, 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 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 唯有叹息, 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 只能悄悄欣赏, 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 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化无形为有形, 化无声为有声, 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 究竟是谁

10、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 不可能为他沉默, 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 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 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 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 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 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

11、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 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 因为喜欢某地, 或者刻XXX, 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 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 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 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 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 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

12、节影响, 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 产生种音韵美, 承节而来, 读起来一气呵成, 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 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 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 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展开余文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 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 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

13、一起, 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 就的互道珍重, 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 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似乎是矛盾的, 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 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_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 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 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

14、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 即剑桥, 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 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心头。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 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 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学生读, 指名个别读) 五, 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劝君更进一杯酒,

15、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 在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 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 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

16、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出示幻灯)(意象)。 (一),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独具特色, 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 金柳, 柔波, 青荇, 青草, 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 周围的高楼大厦, 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 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 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 造出一种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 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

17、枝, 渡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 影子倒映在水中, 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 在水中荡漾, 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 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 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泛舟归来,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 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 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 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四人小

18、组讨论后回答) (再别康桥在形式具有三美:绘画美, 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 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 金柳, 夕阳, 波光, 艳影, 青荇, 彩虹, 青草等词语, 给读者视觉的色彩想象,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给人以立体感。 2, 音乐美, 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 朗朗口, 错落有致, 都是音乐美的表

19、现。 A, 押韵, 韵脚为:来, 彩;娘, 漾;摇, 草;虹, 梦;溯, 歌;箫, 桥;来, 彩。 B, 音节和谐, 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 语意相似, 节奏相同,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 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 遥相呼应, 它是尾声,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 建筑美, 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 每节两句, 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无论从排列, 还是从字数看, 也都整齐划一, 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 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的诗学主张, 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 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