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三步曲_第1页
作文教学三步曲_第2页
作文教学三步曲_第3页
作文教学三步曲_第4页
作文教学三步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文教学三步曲摘 要:“作文教学三步曲”是在传统作文教学上的推陈出新。其原则还是本着指导、写作、修改和讲评来进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将写作环节中的快速作文,作为教学的创新之举,进行了有序操作;对修改和讲评我们觉得有必要进行整合,目的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作文教学的高效和有序。关键词:作文教学;淡化指导;快速作文;强化评改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余应源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讲究科学,需要一系列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式、方法、策略技

2、能。应总结归纳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中心的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1多进行一些读写听说言语交往活动技能训练,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逐步内化积淀为言语能力的教学技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无疑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了加强学法指导的训练,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改革和尝试,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规律的教学流程,我们自称为“作文教学三步曲”。 其原则还是本着指导、写作、修改和讲评来进行的,但每一步都已不再是循规蹈矩,而是渗透了一定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作文教学的高效和有序。一、淡化具体指导,培养写作思维配合阅读教学单元,按照作文训练的序列,设计题目或范围,明确写作目的。布置题目后,向学

3、生作简单提示,明确写作要求,学生即开始作文。这里有意淡化了针对题目的具体指导,是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打破框框,发挥创造思维,不拘一格地选择恰当的体裁,去反映生活,阐发议论,抒发感情。在一次命题作文烈士墓前的作文训练中,学生杨婧描述了烈士墓前的所见所闻:清明节的烈士陵园里,鲜红的团旗下,某单位的团员青年在树木里喝酒聚餐,打牌娱乐;一群中学生则在烈士纪念碑前追逐嬉闹;陵园内外的食品袋、废纸片、饮料瓶等一片狼籍。该生在作文中痛心地质问:面对这乌烟瘴气的场面,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该作何感想?试想,如果老师对这一题目有事先的具体指导和详细要求,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成了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的套路之作,哪来如此

4、鲜活的描写、深刻的思考?可见,对具体的作文题作过多过细的指导,反而会以教师自己的思维去限制学生的思路,以老师固定的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手脚。当然,淡化对具体文题的指导,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的知识传授和写作技巧的指导,让学生的写作盲目的进行。相反,写作指导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要让学生系统掌握审题的方法要领,选材立意的原则,布局谋篇的技巧,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等写作知识。据此,我们根据教材写作内容,安排一些专题审题训练和写法指导。如:审题审什么、如何抓住题眼组织材料、构思作文时如何运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怎样快速打腹稿等。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写作中去。作文训练要根据教材安排的序列

5、,有序地进行。每次作文训练,根据写作目的给出一组题目,让学生从中进行选择作文,或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作文。如:1、当我受到 的时候(表扬、批评、误解、挫折、歧视、鼓励等);2、走过 的岁月(童年、初中三年、令人难忘、不堪回首等);3、以“责任”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4、以“习惯”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这种训练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素材,运用最恰当的体裁,各扬其长。长期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写作思维大为拓展,往往我们说出一个话题,学生们就能联系起以往做过的一些作文,脱口而出,然后进行合理想象和联系,找到彼此的联系,重新组织素材进行写作。这正是合乎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

6、要求,一个有的放矢逐步推进的过程,一个由积累而思维而内化,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向学习技能的深处发展的过程。二、练习快速作文,形成写作能力作文训练全在课内进行,布置题目和写作范围,学生明确要求后,即以快速作文的形式当堂完成。这样做好不好呢?曾经也有好多的语文老师与我们探讨过,我们的观点是,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驾驭,那么必然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古代学者一向主张在训练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先放后收。什么叫先放后收呢?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不要问文章的格式和体裁,让他没有拘束地大胆地写,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后,再来要求其按照一定的体裁样式进行布局谋篇。比如苏轼在与侄简书中,对此就有过论述,他说:“凡文字

7、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丽,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是绚丽之极也。”2就连欧阳修这个主张庄严典重的大家也认为,“作文之体,初欲奔驰”。3这是我们对学生要求快速作文的最重要的理论根据。如果我们所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或小学生的话,这就更应该注意了。因为对于初学作文的孩子而言,最要紧的是保护他的写作热情,让他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写作欲望,这是多么重要的啊。所以历来在语文教学上有所成就的大家似乎都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对于初学习作的人来说,鼓励学生大胆写就是,不必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感觉到拘束。那么,现在,在课堂上训练快速作文,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们经过一番研究,认为体现在以下三个

8、主要的方面:1.增加了训练密度,同时减轻了学生负担。要知道,如果不让学生觉得作文是很轻松的话,那么他可能以后写起作文来就感觉不顺手了。怎么办?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活。写作思维应该是在长期不断地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的活动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学生具备了,可能就会成为文字排列组合的高手,而作文不正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吗?并且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因为有了这种思维的习惯,没有写作的恐惧感,对学生来说,是不是一件幸福而轻松的快乐的事?2.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养成快速构思、快速成文的良好习惯。长期的训练的结果,那就是学生将一件别人认为比较困难的事,变成了家常便饭。训练的时候,我们有一点还要注意,那

9、就是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而繁的过程,因而我们在安排写作素材时,就要注重积累,进而逐渐形成一个台阶式计划。而学生也一定会在这样的计划中,逐渐产生“写作瘾”而对其依赖起来。3.快速作文也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观察、思考和积累。避免了东拼西凑的抄袭之作,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语文表达功底。通常学生作文时,如果是留在课后进行的话,总是习惯翻箱倒柜,因为有方便之处,就养成了对作文选之类的参考书的依赖习惯。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动手写作文,而且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想着怎么抄的丑恶心理。这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试想,如果此时正在中考的考场上,我们的学生该何去何存?可见,快速作文是一种有效

10、的适应性训练。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种快速作文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初步具备了快速审题、快速构思、快速成文完篇的能力,一般学生均能在一节课内完成600-800字的文章。三、强化修改讲评,提高写作水平作文完成后,其修改和讲评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的批改,我们多强调让学生自改,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写作。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揣摩到了一定的方法,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五步进行。1、老师通览习作,并摘记习作中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典型特色或欠缺问题,取得讲评的发言权,了解此次训练目的是否已经达到。2、分发习作,让学生自行修改或互批互改。当然,老师在这些活动之

11、前,一般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以避免操作中的无序。学生根据本次写作要求,对照人手一册的“作文评分标准”,对作文进行认真的批改评分。在总批后签名以示负责。3、在初评的基础上,全班广泛交流阅读,要求每人至少读五篇。在文后写下读者留言,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这种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间的交流超脱了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是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可以更好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4、推荐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参照“发展等级”,而不是根据学生打的分数,旨在考虑作文的创新性和可读性。选出来后在教室内的“习作园地”张贴,供大家学习交流。5、学生誊写成品,有条件的可自行打印。将优秀的习作积累起来,每学期编一本优秀作文选集。

12、这不仅在学生的交流观摩中发挥着作用,还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其具有成就感,以激发其写作兴趣。对教师而言,更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补充课程。实践证明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在作文修改与讲评交流的过程中明确得失优劣,总结经验教训,博采众长,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写作能力。作文教学三步曲最终形成了学生良好的作文能力。实际上,从深层次去探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性质的体现,能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是我们语文老师终生必须为之探索的。有效的作文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 则是学生为获得某种特长或技能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操作实践, 它实际是教师导与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