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_第1页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_第2页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_第3页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_第4页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对我国创意城市营造的启示.1公共空间定义与特征1.1.1 公共空间定义。作为特定名词,“公共空间”早出现在英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马奇(CharlesMadge)于 1950 年发表的私人和公共空间,以及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的著作人的条件中。国内外学者从建筑、社会、城市规划等不同学科角度,对其定义进行探讨。西方学界认为应该将其分为“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两部分来理解。单就“空间(space)”来说,它“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还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Madanipour)。对于“公共(p

2、ublic)”而言,由于其自身具有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赋予了“公共空间”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国内学术界定义的出发点主要是其属性与特征。一部分学者认为公共空间等同于室外空间或者开放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了街道、广场、公园等”。另一部分学者则着重强调社会属性,认为与自然环境空间最大区别在于其经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与感知方面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和平台,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从上述国内外学者定义中可知,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已逐渐超越单纯的物质形态与特性,进而关注隐藏于其后的社会、经济与人文价值,标志着在建筑和

3、城市领域出现了新的文化意识。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公共空间是指有实体形态的,供人们日常生活与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形式,它既可以是室外空间,如步行街、商业广场、游乐公园、林荫道等,也可以位于室内,如购物商场、咖啡室、博物馆、会展中心、火车站等公开社交场所。1.1.2公共空间特征。作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适宜的尺度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等三个主要特征。可达性良好:良好的可达性是公共空间基本特征。除了实体构造方面利于进入外,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还包含“社会意义层面的内涵”,即不仅允许不同社会阶层、种族和团体都能进入,而且允许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尺度适宜:适宜的尺度是公共空间品质保证。现代城市

4、设计中,“为人制造场所”逐渐成为主流,要求充分考虑使用功能并结合人的审美特点和切身感受,应具备“紧凑宜人的空间尺度,空间与合围的建筑应具有开放,以及互相联通的空间关系”等特征,营造温馨、亲切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文化氛围浓郁: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公共空间吸引力来源。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民俗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精神与个性,它通过赋予公共空间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不同的人集聚在一起,而忽略种族、年龄、阶层和爱好等各种差异”。在实现个人情感与城市精神共融的同时,增进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知与认同。1 生态学原则 植物是唯一一个具有生命的造景要素,它的生长必须给予必要的土壤、水分、空气、光照等生活条件,否则将无法生

5、存。因此,植物配置首先要保证其成活,才能实现各种功能和效益。1.1 地域性任何区域的植物对本地区环境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存活下来的植物就是地带性植物,也称乡土植物。如,油松、蒙古栎、辽东栎、糠椴、大叶朴、榆等是沈阳地区的乡土树种,在沈阳东陵、北陵以及东部山区均有大面积的分布。同时它们也是沈阳的主要绿化树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如银杏、华山松、丹东桧、银中杨、火炬树等外来植物,经过长期驯化,已经融入到沈阳本地植物群体之中。但是应当注意到,这些外来植物只是对绿化物种进行有益的补充,不可能充当主流。1.2 适地适树如果地域性是针对大环境而言,那么适地

6、适树则是针对植物配置场所的环境条件的(包括土壤、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各种条件)。每种植物都有自身的生长习性,有的喜光,有的耐阴;有的喜湿润肥沃,有的耐干旱瘠薄;有的抗污染能力强,有的能指示某些有害气体。植物对环境条件有严格的选择性,即使是地带性植物在该地区也不能任意栽植。比如,油松因耐干旱瘠薄、忌水湿,在沈阳也不能栽植在季节性积水处。所以植物配置时根据所在地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植物,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可选择银杏、合欢等喜光的阳性植物,而在庇荫的地方可栽植耐阴性的青木千、云杉等植物,在干旱瘠薄的地方可选择火炬树、紫穗槐等性强健的植物,真正做到适地适树。1.3 物种多样性在一个植物群落中,物种多

7、样性不仅反映了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也反映了植物群落的稳定水平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与植物群落的相互关系3。天然形成的植物群落一般由多物种组成,与单一物种的植物群落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能更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城市中多为人工植物群落,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注重/物种多样性0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物种的配置形式。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园林植物群落不仅对环境及其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调节能力,还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和发挥多样化的功能。1.4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由于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寿命长短以及对光、水、土壤等环境因子要求不同,配置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植物的种间关系,那么就会影响每一个体生长,如黄刺玫与紫穗槐搭配种植

8、,黄刺玫会因为萌蘖力强的紫穗槐迅速生长,最后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死亡。种间的恶性竞争会导致在数年后植物群落退化,功能衰减,达不到设计的预想效果,同时也是对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在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中,除了注意构建规模、物种多样性外,还应根据本地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选配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并利用不同生态位植物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差异,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结构,以保持群落的稳定性。此外,正确处理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物、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增强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群落自身系统以及与外环境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程的正常进行,维持植物群落平衡与稳

9、定的发展。2 艺术性原则 植物配置作为造景手法,在保证植物对环境适应的同时,更应注重通过艺术构图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以及巧妙地运用植物寓意体现园林的意境美,实现园林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2.1 形式美在园林设计中,离不开植物的形式美。孤植、对植、群植以及丛植等种植形式,就是按照统一与变化、协调和对比、均衡、韵律与节奏等艺术构图原理对植物进行配置。如在道路植物景观设计时,常选用同种、同龄的乔木等距离种植,或在其间配置同种、同龄的灌木,这种配植形式就是运用统一与变化的方法,使植物在形态、色彩、质地、体量等方面既保持一定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在高大的建筑前配置大体量的乔木或者大

10、面积的草坪、花卉,注意植物与建筑体量、重量的比例关系,体现了调和的原则;相反地,为了突出某些景物,则常采用对比的手法,如我国造园艺术中/万绿丛中一点红0就是运用植物在色彩上的对比来突出主景的。均衡的原则是植物配置的一种布局手法,如在规则建筑门口两旁对植雪松、龙柏体现了对称的形式美;三株碧桃丛植,最大的一株与最小的相距较近,中等大小的一株远离,且三者在平面布局上成不等边三角形,在不对称中寻求稳定感。音乐之所以有韵律或节奏感,是因为其有内在的规律,植物配置时有规律的变化,同样会产生韵律感。比如,杭州白堤上桃柳间隔种植,早春桃红柳绿,游人漫步其间自然会产生韵律的感觉。2.2 意境美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深

11、受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影响,形式上注重色、香、韵,手法上常用比拟、寓意的方式,意境上追求深远、含蓄,讲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因为松苍劲耐寒、竹虚心有节、梅迎雪怒放,所以常用来比拟文人志士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0象征廉洁朴素、正气一身,菊花/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0象征离尘居隐、临危不惧。此外,在民间桃花象征幸福、理想,石榴和葡萄因果实籽多象征多子多福;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常种植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来象征/玉堂春富贵0。这种由人及物,又由物及人的造景手法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3 功能性原则 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旨在解决问题,满足特

12、定功能。因而设计者无论是选择植物种类,还是确定布局形式,都不能仅以个人喜好为依据,应根据绿地类型,充分发挥植物各种生态功能,结合设计目的进行植物配置。3.1 创造景观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植物群落,因具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而构成植物景观,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如高大雄伟的古油松,翠顶如盖,枝干虬曲侧展;高大笔直的加杨,树姿垂直向上,挺拔而有气势;亭亭玉立的垂柳,枝条轻盈下垂,随风飘舞。这些植物都是造景选择的对象。植物丰富的色彩主要由叶片、花朵、果实、枝干体现,如银杏的黄叶、山梨的白花、京桃的红干,并且这些特色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在植物配置时,应充分了解植物的季相变化,注意色彩搭配,形成具有鲜

13、明季相色彩为主的特色景观。如杭州/西泠印社0的杏花,早春蓓蕾含笑;/曲院风荷0的荷花,夏日芙蓉挺水;/雷锋夕照0的丹枫,晚秋绚丽如霞,/花港观鱼0的雪松,冬天迎霜傲雪。植物除了独自成景外,还常与建筑、地形、水体结合共同创造景观。在建筑环境中,植物以柔和多变的线条弱化建筑生硬呆板的线条。在地形改造中,将高大的植物植于凸起处,低矮的植物种在低凹处,组成起伏的林冠线可以增强地形的变化。园林中各种水体无一不借助植物来创造丰富的水体景观。无论是池中的睡莲、荷花,还是水畔的枫香、水杉,都以幽雅含蓄、色彩柔和的格调加强了水景静态的美感。3.2 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使用群体植物作为城市中特殊群体,在对环境进行有

14、限索取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众所周知,植物是环境中CO2和O2的调节器。据估算1hm2阔叶林,一天可消耗1t CO2释放0.73t O2,其制造的O2可供1000人呼吸。植物还是城市空气的净化器,树冠庞大浓密、叶面多毛、以及能分泌油脂或粘液的植物具有较强的滞尘能力,另外许多植物的叶、芽和花粉分泌的挥发性物质能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还有一些植物的叶片可将空气中有毒物质吸收解毒或富集于体内而减少空气中的毒物量。同时,植物在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水固土、减弱城市噪音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具有显著功效。因此植物配置应视具体要求,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如作为城市防护林的植物必须具

15、备植物配置方式目前植物配置的方式主要从孤植!丛植!片植!对植!列植和篱植等方面进行研究,一般的研究方式是从理论出发,指出各种栽植类型适用的环境,以及所能表达的意境有的学者对各种造景方式在特定空间的运用进行了研究,比如平面栽植形式分为四周栽植!两边栽植!内侧栽植和全面栽植;立面栽植形式包括栽植的立面形状及其产生的心理效应!树型的不同组合形态以及一些立面的模式图;区域性栽植形式包括规则性区域和不规则性区域;数量一定的树种栽植形式包括一列!两列!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栽植方式等5还有的学者对个别栽植方式进行相对较深入的研究,比如绿篱的种植,国内外都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的论著,涉及用途!类型!植物种类!适用区

16、域!管理养护等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对设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46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生态思想的深入人心,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的含义也有所扩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以单纯的观赏为目的的配置形式,还包括为满足某种生态功能而进行的植物配置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与属性1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J(ur匕onpublie印aee)目前仍无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城市空间概念的属概念并与城市开放空led(openoPoee)相近。广义的oPensPoce是指城市中完全或基本没有人工构筑物覆盖的空地水域及其上面所涵盖的特性如光线和空气等川。在我国的规

17、划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常常被相互转换使用。开放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和休憩空间等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2001)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3。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等概念相区别的观点认为“从人的参与的角度一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一45。本文认为依据人为参与的程度和自然度6城市开放空间可以分为城市人工开放空间和城市自然开放空间。城市人工开放空间指通过人工建设形成的开放空间如广场、道路公共绿地等。从构

18、成因素上看,赵民教授、赵蔚等的公共空间指的就是这种人工开放空间。城市自然开放空间指基本以自然状态存在的开放空间如风景区、郊野旷地以及以自然水体为主的公园等。据此本文将城市公共空间定义为: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就是城市人工开放空间,或者说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开放空间。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2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的子系统。这使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系统性并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秩序性,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属性。(2)城市公共空间是具备承载使用活动功能的物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功能是承载和支持城市的各类使用活动必须要

19、满足使用者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安全遮阳、挡雨、避风空气清洁避免噪音等是公共空间的基础性能。同时作为物质空间必然可以用数理方法准确描述。长、宽、高、坐标,标高等数学工具运用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科学化的重要保障。(3)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资源由于与城市土地资源的依附关系城市空间实际上是空间资源。我国宪法(1999修订)第十条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城市公共空间是公共资源。政府作为城市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言人有责任和义务建设好、管理好和维护好城市公共空间。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控制和引导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法理所在。(4)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体验城市的主要领域。已有的研究(林奇1

20、960;培根,1978克里尔,1979等7)表明城市道路、广场在人们认知城市时有重要作用。城市公共空间在承载使用活动的同时还为人们观察、理解和认知城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突出表现为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和场所属性。场所属性的核心为广大市民所理解和认同即公众的空间,人民的场所“81。(习城市公共空间是拥挤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征的物品9。拥挤性公共物品指具有非排他胜但在达到某一使用水平后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街道、广场、公共绿地、桥梁等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基础设施都属于这种拥挤性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特性和所面临的“逃票乘车(free一rder)等问题使公共物品的提供(

21、不是生产)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同样地城市公共空间必须由城市政府及其城市规划部门承担提供的责任。2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概念与内涵.1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概念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品质指:1、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2、物品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状况同时还有品性本质的含义。这可以反映出公共空间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与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是十分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环境学认为。: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

22、的一种概念。人们常用环境质量的好坏来表示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这样可以认为,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是指城市空间环境反映城市人群具体要求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一般情况下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是指城市物质空间的物理环境质量,包括与空气、温度、湿度、噪声、阳光等相关的物理指标反映了空间对于使用者的生理适应性。与环境学的环境质量概念不同的是,城市规划中运用城市空间环境质量这一概念是为了反映城市空间环境满足城市人群的综合需要和使用活动需求的程度。所谓城市人群的综合需要就是不仅指作为城市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的需要而且也是指作为城市社会整体的人类的需要。使用活动的需求主要指公共空间在数量方面支持使用活动。城市公共空间的

23、质量问题内涵十分丰富如果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这个合成词无法全面表达同时显得词语过于累赘;如用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从字面上看仍停留在一般的环境质量概念层面。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简洁的词语它既能反映城市人群对公共空间的综合需求同时又能与一般的环境质量概念区别开来。本文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就是满足上述条件的词语。也就是说,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是指城市公共空间在量和质两方面满足城市人群综合需要和使用活动需求的程度。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它随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2.2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内涵城市公共空间首先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其核心功能是承载城市的各类公共活动。因止匕物质空间质量是城市公

24、共空间品质的基础。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质量,主要指空间的物理环境质量和人们使用物质空间的水平。前者包括空气、温度、湿度、噪声、阳光等公共空间的生理适应性指标;后者包括公共空间用地面积、在城市中的分布、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例、人均水平等公共空间使用强度指标。对于使用者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为人所感知到的公共空间。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心理的物质空间。人们使用公共空间是基于对公共空间主观感受的认知由此评估自己的需求是否会得到满足并决定是否使用。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从物理的环境中选择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形成了心理的环境川,可称为认知模型。这对人们决定是否使用与如何使用公共空间非常重要。认知模型的形成与人的知识

25、水平、以前的经验等密不可分。因止匕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必然包含心理环境质量内容。如安全、舒适、美观、现代感等。城市公共空间反映了一定的场所意义和文化.内涵。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和城市文化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也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内涵。城市公共空间在心理感受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结合就产生所谓的具有意义的空间场所。反映到空间形态上就是对形式和内容在深层次的结构上相似的空间的理解和认同感,并由此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些促使形成特殊的地方文化,进而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及由此产生的使用公共空间的活动。也就是说,城市公共空间所反映的场所意义和文化内涵是其品质的重要内容但它是

26、建立在物质空间基础上的。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城希公共空间品质指城市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心理环境、场所意义、文化内涵四个方面的综合质量。物质空间是基础心理环境是认知场所意义是理解文化内涵是价值认同。心理环境总是与物质空间内容相联系的。在正常情况下,物质空间质量与心理感受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然而,心理环境、场所意义文化内涵完全是主观的环境它与主体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价值观、审美观的多样化是发展的趋势。这样沿此思路评价公共空间品质的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公共空间的实际品质。因此需要寻找隐藏在这些主观意识背后的更为基本的品质内涵。从公共空间的属性可以看出支持使用活动是人们建设公

27、共空间的出发点和归属。在使用公共空间的活动中才产生心理环境、场所意义并总结出经验、归纳为知识以使下一次的建设能更完善。建设、使用、再建设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文化上的价值认同。城市公共空间支持使用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物质性的公共空间满足人的安全、舒适等生理需要和便于人们使用等。使用活动发生的动力是人的需要,但具体活动发生的前提则是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在行动前对预备使用的公共空间是否安全、便捷的初步判断是行动的基础。在使用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形成使用的经验包括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以及使用的代价等。同时这些经验与公共空间的具体形状相对应形成初步的认知印象。这些经验和初步认知形象在使用完公共空间后经过大脑的综合整

28、理,形成较为确定的公共空间形象。通过多次使用城市中不同的和同一个公共空间,不断的完善补充和修正大脑中的认知印象逐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城市印象。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对公共空间的形象认知是连接心理环境与物质空间的纽带,是产生场所感的重要前提。公共空间及其中设施的视觉形态.景观和文化内涵等是影响形象认知的主要内容。为保证人们能正常使用城市公共空间需要及时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公共空间运行保障是城市活动可持续发生的基础。公共空间用地与空间利用方式的保护绿化的管理维护、环境卫生与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行的保持都是公共空间正常、有效运行的保障。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集中体现为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所有要素在支持使用活动、

29、形象认知、运行保障三个层面的综合质量它包括这些构成要素在质和量方面的品格。这构成了本文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框架。4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结果受到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影响。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念、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相关评价标准评价的程序和方式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评价结果。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究试图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大港公园为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城市公园的基础逐步发展出一种新的公园类型)城市生态公园1。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备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30、城市乡土特色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新型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展示生态文化景观等方面独树一帜。因此,人们开始对城市生态公园大为追捧,其设计理论的讨论也空前热烈。1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理论应用对策111 景观生态学借鉴空间是生态公园的主要表现形式。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生态公园设计中的空间形式语言不仅在美学和行为心理学方面具有意义,在生态学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2。在生态公园设计时对景观生态学理论借鉴主要在/斑块)

31、廊道)基底0模式、景观格局理论、关于物种)面积关系的理论、尺度与等级理论等方面。112 深层整体生态观借鉴深层生态学的整体观把地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因此地球生物圈也是一个拥有一定物质量的封闭系统,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作为整体系统的次级系统,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运行对资源和能量的使用受制于这种有限性,因此,建立可持续性的生态技术体系是从资源使用层面达到生态可持续性的必要途径,是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的必要环节。技术体系的建立应提升到总体规划层面进行,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内容,即技术体系规划3。113 树立和谐生态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在思想上影响人对自

32、然的行为。在生态公园设计中,生态思想要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和理念中4,以这种和谐的生态观来改善人的行为与生态过程的关系,使公园的使用功能与生态功能在空间、内容、规模上能协调一致,相互促进。114 生态设计兼顾文化观美国建筑师西蒙#范#迪#瑞恩和斯图亚特#考恩把/生态设计0定义为/任何与自然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05。生态公园的生态设计要表达出与其生态内涵相一致的景观形式,给人以潜在的文化熏陶和直观的美学享受。从文化概念中提取形式元素,是景观设计的常用设计手法,基于文化观的城市公园生态设计把隐性的生态文化层面的要素转化为显性的生态美学景观,通过对生态美的基本特征和范

33、畴的分析,总结出一些更具兼容性的元素,使/生态0与其它文化概念一样,能得以具体地表现.3 生态公园设计实践方法311 融合渗透,联接城市绿地系统根据/斑块)廊道)基质0模式,规划公园绿色景观廊道,与邻近公园以及周边城市道路、绿地、公共空间系统等零散分布的绿色斑块、廊道有机配合相互融合渗透,加强城市绿地空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312 多元发展,优化公园景观格局通过对理想景观模式、景观格局分析及适宜性分析等景观格局理论方法的综合使用,按照公园的生态要求和功能要求,将公园的景观格局优化成/三主题)五区0的布局形式(见图2)。图2 大港公园功能分区与景观分布31211 /三主题0 基于基本的总体设计构想

34、,具体景观的设计秉承/天人合一0的设计理念,创造时空交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景观。景观设计主要应用三条景观轴线实现这一设计理念:(1)人文历史主题。穿越时空的隧道,将历史、将人文融入到风景之中,通过人文景观的创造,让人们体味历史的凝重与深远,在时间的角度上感知/天0的博大。(2)自然野趣主题。在尽可能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野趣0的涵义,通过动植物的造景与搭配,让人们在充满趣味的休闲娱乐中体味自然,在空间的角度上感知/天0的生机与力量。(3)天人交融主题。景观的营造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们的参与性,注重科普教育性,让人们在游玩中了解/天地0,了解/自然0,并与天地自然和谐交融,体

35、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31212 主入口区 该区域以休息空间和水景为主,作为人们进入公园的主要交通地点,在景观上也具有其独特的特色,增加公园的吸引力。入口区的休息空间成为人们绝佳的等待休息区域。入口前的涉水滩,让还未进入园中的人们提前体味到园中的乐趣和与自然的交融。独具特色的林荫大道、木桥、流水、鸟鸣、花香让游人身临大自然,流连忘返。31213 文化生态景区)阅古通今区 此景区遵循人文历史主题,景观设计灵感取自于/六艺0的5易65书65诗65礼65春秋6中智慧精华,创造了富于特色的人文景观。主要建造了道事广场、道行广场、道志长廊、道名景观路、神化广场等景观。通过各景观的建设使游人在此景区能够深

36、入了解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31214 生态科普教育区)科普观赏区 此景区遵循自然野趣主题和天人交融主题,并兼顾科普教育性,充分挖掘/野趣0的涵义,通过植物的造景与搭配,通过自然景象的景观再造,以及解说牌的设置,让游人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环境科普教育,进而充分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整个景区春野有意、夏野有味、秋野有韵、冬野有致。本区域主要有6个景点:风醉草暖(见图3)、香馨竞芳、虫鸣鸟语、绿波泉涌、林海雾谷、密林石径等景观。31215 自然生态观赏区)休闲娱乐区 此景区被水系包围,跌水、大水面以及溪涧的不同水面设计,丰富了水景观的形势,在环抱的绿岛中还设有一个松鼠园,

37、能与水和小动物的亲密接触,这里会成为了游人的乐园,特别是小朋友活动的场所。主要景点包括:碧涧采茵、亲亲松鼠园。31216 湿地生态保护景区)水上活动区 利用基地原有的鱼塘、苇塘及水塘,同样遵循自然野趣主题和天人交融主题,将此区规划成一个湿地的生态保护景区并让人们亲身感受原始生态的美。主要包括的景点有:盈盈垂钓、莲芦泛舟、鸟吟蛙鸣(见图4)、莲湖探幽、渔村餐厅、水上乐园。313 纵横交错,组织景观交通线路根据公园设计理论,设计重点强调景观组织与游览路线的合理性(见图5)。在优化各景区间引导路线的同时,增加各景区内的步行游览路线。同时,建设局部水上交通路线,扩大亲水空间,使交通布局合理化、自然化。

38、图4 /鸟吟蛙鸣0效果图图5 景观系统分析根据路面宽度将公园交通路线分成3个等级,一级路为主浏览线路,用于组织和联系各生态景区,主要由入口景观大道(宽12 m)和环形道路(宽4 m)组成。二级路各景观节点内部游览路线组成的次交通线路,主要宽度在215 m左右。三级为小游路,宽度在1 m左右。园路曲折多变,配以丰富多彩的地面铺装,在引导游人的同时,又增加了公园的景观(见图6)。314 秉承文化,融合文化生态景观城市生态公园除了具有生态性,还具有文化性,公园设计结合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生态科普教育,彰显其文化生态的观念。31411 文化景观设置 在/阅古通今0区利用典型的文化原型以及人文植

39、被树种,创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小品(如雕刻童谣的景墙、带灯谜的灯笼、代表吉祥的松柏等),增加公园的文化品位和价值,使观者能够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深厚与伟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31412 景观设计兼顾生态科普性 公园设计中103将景观赋予生态科普教育的意义,通过不同形式的解说牌和形象的景观雕塑的设置,让游人在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生态科普教育,改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看法,增加环保知识。315 因地制宜,构建植物生态群落根据地形的不同实施变化,营造多种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重点植物景观,也形成了保护性植物群落,观赏性植物群落,原始型植物群落等多种植

40、物群落类型,也能够获得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在水体岸边注重乔木与地被植物相结合,同时注意树木和植物的季相变化,以丰富水面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层次,调节景观空间的色彩变化,柔滑驳岸,形成没有视觉遮挡的景观环境。改造原有单一的树种结构,大量使用地带性耐盐碱树种、落叶树、常绿树相互衬托,乔木和地被植物合理搭配,丰富原有濒水景观层次,形成绿带。并且保持植被的多样性,尽可能结合地形,突出地带性植物景观的特征。316 基础设施的生态技术应用城市生态公园要充分发挥其生态环保的特性,因此,在大港公园的设计中特别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恢复与景观和场所塑造的结合建设。在基础设施上,公园应用了一些生态技术,如水

41、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采集等。希望通过这些能减少公园建设对环境的破坏。4 结语城城市生态公园作为一个新兴起的公园类型,其设计理论及方法还需不断的完善。城市生态公园生态系统的建立还存在很多问题,生态系统发展的动态性,表现为它的时空性和时空结构的整体性7,因此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时应考虑其整体性、可持续性等特性。在保护原有生态)空间格局基础上,优化景观格局。生态公园设计时还要融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元素,这样生态公园就不再那么/单调0。参考文献:1 丁新权.城市公园特征及其规划布局J1中国园林,2009(8):35-3612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2、2002:2-31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方法M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9-8014 封云,林磊.公园绿地规划设计M1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4-5515 Sim Van Der Ryn,Stuart Cowan1Ecological Design M1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5:81-9316 唐秋子,应雅琴.巧借自然营造人工园林植物群落)公园生态建设小议J1广东园林,2006,28(5):13-1514 余谋昌.生态哲学M1昆明:云南出版社,1991:3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一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城市生态公园”是近

43、年来景观设计中出现频率很高但概念又很模糊的一个词。显然,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种类型,相对于城市系统的其他要素如道路、建筑)而言,城市公园或多或少都会具有生态效益;但并不是具有生态效益的城市公园就可称为“城市生态公园”,否则这个定义就太宽泛了。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ec。一IogiCalpark(生态公园)一词来称呼其在伦敦兴建的一系列以城市生态保护和恢复为目的的城市公园。随着“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实施及西方“绿色城市”运动的兴起,城市自然保护与生态重建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城市生态公园的模式和概念逐步形成。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1)“城

44、市的”。城市人口密集,高强度的经济生产活动集中,大大改变了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海洋、湿地生态系统并列为世界七种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层次结构上,城市生态系统又可分为三个亚系统,即:社会生态亚系统、经济生态亚系统和自然生态亚系统,它们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城市的”表明的不仅仅是自然地理空间上的界定,也是社会属性的界定。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一部分的城市生态公园,无论从地理位置、空间格局、生态功能和规模级别上,都是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都具有城市的属性。从地域上划分城市生态公园,包括城区生态公园和近郊生态公园两种。城市生态公园的“城

45、市”属性.使其有别于位于近郊和林区的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2)“生态的”。城市生态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生态性”。从生态学的体系来看,这种生态性应该满足三个不同层面的标准:对宏观尺度(全球生态系统)而言,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于中观尺度(城市生态系统)而言,它的功能可以保护或者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保护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对于微观尺度(公园生态系统)而言,它的环境建构是符合生态原则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能充分

46、考虑到与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能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3)“公园的”。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公园的定义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的园林。”因此,满足人的心理和活动要求,也是城市生态公园的一个重要功能。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因此城市生态公园对于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不应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应遵循生态原理,合理规范、引导人的活动,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城市生态公园的概念.即:城市生态公园是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通过保留、模仿或修复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耍环境,以保护、营建具有

47、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慈、实践等活动的公共园林。2典班传统城市公园的类型是从规模和功能上来划分。一般综合性公园从规模上可以划分为居住区游圈、邻里公园、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和市级公圈,而有特殊形式和内容的专类公园其规棋则随专类主厄的不同而变化。这种分类方法主妥是从分层次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公园的社会属性。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城市生态公园的规棋踌度在数公顷到数百公顷之间。城市生态公园的生态属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直接与其面积规模相关,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

48、这种相关性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类似于区间函数。在自然条件T,1hmZ、10hm2和100hmZ可以作为几个门槛值,面积在这几个值区间内的自然生境具有等级差异的生态特征!1。等级性的生态特征差别,代表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不同潜力,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从规模上城市生态公因宜分为三类(表,)o仅仅从规模上分类不足以说明城市生态公园的特性。也有相关研究提出,可以按照公园内部植物群落的主要功能.把生态公园分为生产型、观赏型、抗逆型、知识型、文化型和保健型六种类型I“l。这种分类比较直观,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城市生态公园的构成因素复杂众多.有些情况下植物群落起的作用是次要的、

49、有限的,只依据植物群落特性来分类是不全面的;二是依据情况不同,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可能在同一生态公园中出现.在传统城市公园中也可使用,这会带来类型上的混淆。从已有的实践来看,根据基地原始条件和主要营建手段,可以把城市生态公园分为保护型、修复型、改善型、综合型四大类:(1)保护型。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或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主要通过保护、利用原有生态系统来实现其功能的城市生态公园。如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是作为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域而建设的图,)。成都大熊猫生态公园是作为保护和研究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的基地。而深圳莲花山生态公园,则是利用莲花山原有的良好生态条件而建的(图2)。这类公

50、园的重点在于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或进行局部调整.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目的。公园的使用功能安排和美学景观设计都应立足于保护。2)修复型。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破坏,主要通过系统的生态手段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来实现其功能的城市生态公园。如英国伦敦的卡姆利街公园(CamleyStreet尸ark.图3)和上海老港处工场生态主题公园,基地原来都是城市的垃圾场,通过地表覆盖、培育适当的徽生物和植物群落等措施,在基地上建成了具有优美景观环境和宜人活动场所的公园。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修复涉及生态、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但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个先决条件,只有环境改善到人可以安全进入了,才可能考虑

51、到文脉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比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图4),基地位于始建于1906年的煤气厂旧址上,这里不仅有大t废弃的机器设备,土壤也受到了石油精和二甲苯严重污染。公园的建设在土壤中添加了下水道中沉淀的淤泥、草末和特定的有机物质,种植了大片耐粗放管理的草地,通过植物和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来消化污染物。工厂的设备大部分被利用改造成巨大的雕塑甚至游戏器械,厂房被改建成餐饮、休息等设施,这种对废弃物质的再利用减少了物质、能源的消耗,体现了生态价值观。同时,公园继承、更新了历史的记忆,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场所。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园图5)和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也是这类设计的典型例子。3)改善型。基地

52、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一般.没有需要特别保护的生境.主要通过改善生境,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其功能的城市生态公园。这在城市新建的公园中非常多见.如日本千叶县生态公园(图6)、上海延中绿地生态园(图5/2004NE目ARCHITECTUR117)等。由于基地原始条件的制约较少,这类公园设计的发挥余地较大,但需要重点考虑地域性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4)综合型。基地条件比较复杂.包含了以上多种情况.需要采取综合营建手段实现其功能的城市生态公园。比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莱斯摩尔热带雨林公园(LismoreRainforestBOtanieGarden).其基地包括了一个

53、城市垃圾填埋场和一部分自然热带雨林的残留群落,公园建设则以自然资源保护和废弃地再利用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之成为一个宜人的、独特的场所,一个生态恢复和保护的典范(图8)。这四大类型分类明确合理,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既便于对已有实践的总结,又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研究。二基于.现生态学旅理的城市生态公.设计1困境与方向从以上总结的情况来看,城市生态公园在概念、功能、形式各方面都与传统的城市公园有很大的区别,有自成体系的特色(表2)。目前对与城市生态公园相关内容的研究多从生态学、林学、植物学和环境保护学等领域出发来探讨与公园相关的生态问题,涉及的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内容

54、,对规划设计理论的探讨刚刚起步。而传统的城市公园设计理论在运用于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时也攀器出一些普遮性的问题:首先.传统的以构图法则和功能分区为核心的设计方法很难使其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相互协调并得以最大化实现,因为这些设计方法中并没有分析和组织生态功能并将其物质化、空间化的有效手段。其次,在成体系地使用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能源、材料、废弃物处理和生态恢复等技术方面,传统设计关注不够。这些能源、材料、技术的使用是生态公园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必须在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予以充分考虑,只有这样,城市生态公园才能既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又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运行,才是真正的生态公园。第三,生态公园有不同

55、于传统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标准,因而也有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形式,使得我们在实体化的空间、形式方面有了创新的可能,而这些正是目前所欠缺的。这几个问题正说明了城市生态公园设计所面临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说后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开拓传统设计领域加以探索,那么最主要问题:如何分析、组织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并使它们能相互协调地得以实现,则有必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知识。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

56、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I“。景观生态学是对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示出来。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多是在大中尺度上.根据尺度推绎原理,在某一尺度上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研究其他尺度的特征.这正是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态公园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其他生态学科的研究内容相比.景观生态学突出了空间结构和生态学过程在多个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这正是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最迫切需要研究的方面,即从抽象的生态走向与具体的空间格局相关的生态。如吴良铺先生所说:“正由于有关人居环境的各个学科、各方面的研究必须落实在物质建设及其空间布局上,因此.建筑一园林一城市规划理所当然地处于核心的位皿。”4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应该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传统城市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