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课件_第1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课件_第2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课件_第3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课件_第4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2.一些曾经一度基本上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一些曾经一度基本上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3.对抗生素耐药病原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日益增多。对抗生素耐药病原性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日益增多。4.4.在我国,一些影响传染病流行、预防和控制的因素在我国,一些影响传染病流行、预防和控制的因素 并未得到根本消除。并未得到根本消除。5.正在出现的传染病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正在出现的传染病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一、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一、传染病流行病学概述1. 我国传染病防治成果。我国传染病防治成果。 传染病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即(Agent)、)、(Host)及)及(Environment)三方面

2、同时存在、相互作用。 二、传染过程二、传染过程环境环境病原体病原体宿主宿主传染过程传染过程(二)、感染谱(二)、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隐性隐性感染感染轻型轻型疾病疾病中型中型疾病疾病重型重型疾病疾病死亡死亡无症无症状或状或体征体征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疾病有临床症状或体征的疾病( 显性感染显性感染 ) 1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隐形感染轻型感染中型感染重型感染死亡 “冰山冰山”现象现象(iceberg phenomenon,iceberg concept) 隐性感染所占比例很大,只有一小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后有明显临床表现,严重的病例和致死性病例

3、更是少见。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感染状态在流行病学上被称为“冰山冰山”现象现象 2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隐形感染轻型感染中型感染重型感染死亡3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过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过程程重型感染死亡 流行过程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三、流行过程的定义AHREAHREAEEE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A:病原体:病原体E:环境:环境H:易感者:易感者R:传染源:传染源 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4、 infection,reservoir)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一)传染源(一)传染源传传染染源源病人病人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人人动动物物(受感染)(受感染)传传染染源源人病人病人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临床表现有有无无动物(受感染)动物(受感染) 传染病病人的发病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是不同的。 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的临床症状出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的临床症状出现的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现的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均有固定

5、的潜伏期。1潜伏期(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有关。此外,也受病原体的毒力、数量、感染的途径和宿主的抵抗力等因素的影响。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2)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3)如果有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可以根据潜伏)如果有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可以根据潜伏期来推算患者感染时间,以便追查传染源和期来推算患者感染时间,以便追查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及时有效地扑灭疫情。确定传播途径,及时有效地扑灭疫情。 (4)还可以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还可以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6、。(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1)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对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的期限。或医学检验的期限。 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病人开始出现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进入临床症状期。在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病人都可以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源。 该时期的病人的传染性最强,是重要该时期的病人的传染性最强,是重要传染源。这个时期是病人起传染源作用最传染源。这个时期是病人起传染源作用最大的时期。大的时期。 该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危险性不仅取该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所排出的病原体的数量,而且也有赖决于所排出的病原体的数量

7、,而且也有赖于病人的行为特点,也就是病人散播病原于病人的行为特点,也就是病人散播病原体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些特点可以抑制或体的可能性的大小,这些特点可以抑制或促进疾病传播。促进疾病传播。 轻型或非典型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轻型或非典型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常常比典型病人更大。常常比典型病人更大。 通常该期病人体内病原体已被清除,不再成为传染源,如天花、麻疹。3恢复期恢复期 但有少数传染病如白喉、伤寒、痢疾、病毒性乙型肝炎等。在恢复期仍然可以排出恢复期仍然可以排出病原体,继续作为传染源。病原体,继续作为传染源。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很长,甚至终身作为传染源,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 传

8、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称为传染期(period of infection)。4传染期传染期(1) 传染期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其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2)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重要依据,也可对疫源地是否需要消毒及消毒期限、追索传染源方面提供依据。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二)、病原携带者(二)、病原携带者病原体带菌者带病毒者带虫者病病程程健康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恢复期

9、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临床症状期恢复期恢复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健康携带者(临床表现)无无 有有 正常易感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的分类病原携带者的分类 潜伏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 此型携带者多在潜伏期末期排出病原体,开始排出病原体后短时间内即可发病。 如:霍乱、痢疾、伤寒、水痘、麻疹和甲型肝炎等。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指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时期内排出病原体者。只有部分传染病有这种携带状态,只有

10、部分传染病有这种携带状态,伤寒、痢疾、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等。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暂时性暂时性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慢性慢性 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携带状态3个月个月 3个月个月 整个传染过程均无明显症状而排出病原体者称为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 。3健康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 检出病原体后,经过一个潜伏期也未发展成为该病,只能通过实只能通过实验室检验方法证实。验室检验方法证实。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不仅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更重

11、要的取决于携的数量,持续时间,更重要的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卫生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卫生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其中以携带者习惯及卫生防疫措施等。其中以携带者的职业及个人习惯最为重要。的职业及个人习惯最为重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病原携带者的意义(三)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病动物病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动动物物动动物物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三)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动物病:动物病:在动物之间自然传播,不管有无人类卷入,病原体也能延续繁衍,人的感染是偶然介入的,而人与人之间是不互相传染的,如狂犬病、旋毛虫病、布鲁氏杆菌等。人畜共畜病:人畜共畜病:可由动物传染给人而造成人与人之间

12、传播。如血吸虫病。(1)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antropozoonoses):旋毛虫病、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等。(2)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zooanthroponoses):阿米巴病,人型结核。(3)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amphixenoses): 血吸虫病。(4)真性人畜共患病(euzoonoses): 牛、猪绦虫病。1人畜共患病的分类(1)家畜)家畜牛、绵羊:炭疽、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山羊:血吸虫病、布鲁菌病。马、驴、骡:炭疽、狂犬病、放线菌病、马鼻疽。骆驼:炭疽、狂犬病、鼠疫、流行性乙型脑炎、 布鲁菌病、旋毛虫病等。2作为传染源的动物(2)野生哺乳动物)野生哺乳动

13、物 狼: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啮齿动物: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等。 尤以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最为重要,所能传播的尤以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最为重要,所能传播的疾病有疾病有20多种。多种。(3)鸟类(家禽及野禽)鸟类(家禽及野禽)流行性乙型脑炎、鹦鹉热、空肠弯曲菌肠炎。 作为传染源的动物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人感染,如被病畜咬伤,被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接触被污染的水、土壤、食物,护理病畜等。(1)主要取决于易感者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和接触的密切程度。此外也与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等有关。(2)是否有传播的疾病的适宜条件或媒介,以及人们的卫生知识和个人卫生习惯等。

14、2. 受染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传染源传染源人人的动物的动物受感染受感染病人病人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 家畜家畜野生哺乳动物野生哺乳动物鸟类鸟类潜伏期潜伏期临床症状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恢复期潜伏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健康携带者(临床表现)有有无无 病原体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不但适应在机体的一定部位发育、繁殖,并且也适应在宿主机体外的自然条件下暂时存活,尔后再侵入一个新宿主,循此世代绵延,以维持病原体作为一个生物种的存在。此种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在流行病学中称为传播机制。(二)传播途径(二)传播途径寄生于宿主的病原体的结局寄生于宿主的病原体的结局 一是宿主于感染后产生

15、免疫力,或经治疗使病原体被清除或消灭; 二是治疗无效,导致宿主死亡,使病原体与其赖以寄生的宿主同归于尽。 病原体只有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新宿主才能延续存活。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病原体病原体自宿主机自宿主机体排出体排出 病原体病原体停留在外停留在外界环境中界环境中 病原体侵病原体侵入新的易入新的易感者体内感者体内 病原体从某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病原体从某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传播到另一易感者,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传播途传播到另一易感者,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的传播,往往借助于外环境中某种媒介物(如水、食物、昆虫、空气

16、飞沫等)来实现,传播病原体的这些媒介物称为传播因素。每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播因素。传传 播播 途途 径径垂直传播垂直传播经水传播经水传播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水平传播水平传播经胎盘传播经胎盘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上行性传播上行性传播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动物传播经媒介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经血液传播经血液传播垂直传播垂直传播传传 播播 途途 径径水平传播水平传播(一)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

17、 (airbone infection)经飞沫传播经飞沫传播经尘埃传播经尘埃传播经飞沫核传播经飞沫核传播 当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飞当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飞沫随气流经口、鼻喷出体外,为数众多的小飞沫随气流经口、鼻喷出体外,为数众多的小飞沫在空气中悬浮,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气溶胶状沫在空气中悬浮,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气溶胶状态。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飞沫中存活时间甚态。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飞沫中存活时间甚短,只有在靠近传染源的情况下,易感者吸入短,只有在靠近传染源的情况下,易感者吸入飞沫后才能发生感染,即为飞沫传播。飞沫后才能发生感染,即为飞沫传播。 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

18、密切接触者。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飞沫传播飞沫传播传染源的口鼻飞沫飞沫多种方式大飞沫小飞沫气溶胶物 体 表 面 或 地 面3秒秒飞沫传播飞沫传播 在空气中漂浮的飞沫,因表层液体蒸发,形成一个由蛋白质包围的外壳,壳内含有病原体,称为飞沫核飞沫核。 飞沫核传播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经气流带至距排出者较远处而导致易感者感染。此种传播方式以病毒性传染传播方式以病毒性传染病较为多见病较为多见,此为飞沫核传播,如麻疹、水痘等 。飞 沫飞 沫表层液体蒸发飞沫核飞沫核较远的地方气 体 流 动 飞沫核传播飞沫核传播 传染源排出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或较大的飞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落在衣服、床单及地板上,随

19、空气流动,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重新飞扬而造成呼吸道传播,凡耐干燥的病原体可经此方式传播,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等,此为经尘埃传播经尘埃传播。 经尘埃传播经尘埃传播分泌物或飞沫物 品 、 地 板空 气吸 入干燥干燥各种活动尘 埃尘 埃 经尘埃传播经尘埃传播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与人口密度、易感人口比重、居住条件、卫生习惯有关。 由于经空气传播容易实现,成人多在幼年时期受感染而获得免疫,多见儿童。 在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时,此类传染病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的特点,通常在冬春季节多见。 经水传播包括两种传播方式:(二)经水传播(二)经水传播其流行强度,取决于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水源被污染的程度及频

20、度、被污染水源的性质及供水范围大小、饮水管理完善程度、居民的卫生习惯等。 二是由于与疫水(江河湖海池塘等)接触而引起的流行。 一是由于饮用了被污染的饮用水后而引起的疾病流行; 1.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经饮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的流行特征: 病例的空间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病例的空间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共同水源的历史。用共同水源的历史。 病例的人间分布除哺乳婴儿外,各年龄、病例的人间分布除哺乳婴儿外,各年龄、性别、职业均有发病。饮生水习惯者和暴性别、职业均有发病。饮生水习惯者和暴饮者发病尤多;饮者发病尤多; 水源如经常被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水源如经常被污染,则病例可终年不断,表现为

21、慢性流行经过。发病呈地方性特点。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发病呈地方性特点。若(系一次性严重污染)被一次大量污染若(系一次性严重污染)被一次大量污染可出现爆发和流行。可出现爆发和流行。 污染的水源经停用或净化后,爆发和流污染的水源经停用或净化后,爆发和流行即可平息。行即可平息。 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发病有季节季节性与地区性性与地区性的特点一般在水网地区较常见,且有职业上的差异,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2. 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接触疫水后,可发生爆发或流行。 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预防或控制疫情(控制病例的发生)。 所有的肠

22、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病(如结核、白喉等)可经食物传播。(三)经食物传播(三)经食物传播 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 在不同条件下食物被污染。在不同条件下食物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的情况 1988年1月至3月,上海市发生大规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达20余万人。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证实这次流行为甲型肝炎流行。调查发现,这次流行是由于当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饮食习惯。毛蚶等贝类水生物养殖区水体因受污染而引起这次大规模甲型肝炎流行。 污染的手直接接触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及葡萄球菌等; 用污染的水洗涤水果

23、、蔬菜、食具等; 经空气、飞沫、尘埃使食品污染; 携带病原体的昆虫、鼠类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 生吃经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动植物等。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饲养与销售的各个 环节均可被污染。常见的原因有: 患者潜伏期较短,临床病情较重,多发于夏秋季节。 食物型爆发或流行持续时间较短,不形成慢性流行。但如果食物被多次污染,爆发或流行也可持续较久。 当停止供应该食物或采取措施后,爆发很快即可平息。 病例的空间分布多限于污染食物供应区域内,但续发病例可超出此范围 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出现爆发。爆发规模的大小与进食污染食物的人数及病原体特征有关。 病

24、例都有吃某种被污染食物的历史,(吃污染食物者发病),不吃该食物者不发病。 根据病原体离开传染源侵入易感机体前,是否在外界环境中停留的特点,可将接触传播分为两类:(四)接触传播(四)接触传播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否是1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而传播。以此为唯一传播途径的传染病较少,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在给患者实行手术或屠宰感染动物时,病原体可经手术者或屠宰人员受伤处直接进入机体使之感染。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亦称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接触被传染源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

25、许多肠道传染病、某些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一些人畜共患病、体表传染病等均可由此途径传播。 日常生活用品被污染方式随病种而有所不同。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作用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媒介物品在传染源与易感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频繁程度,消毒制度是否完善,个人的卫生习惯,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等。 一般病例呈散在性发生,很少形成流行。可形成家庭或同住者之间的传播,表现为家庭聚集现象。 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病例的发生。切实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及个人卫生习惯后,可以减少或制止发病。 流行过程缓慢,四季均可发生病例,无明显季节性。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发病

26、较多。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指经节肢动物叮咬机械携带机械携带或吸血吸血而传播。 媒介媒介指的是能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如蚊、虱、蜱、蝇、蟑螂等)和软体动物软体动物(如钉螺、蛤蜊等)。(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苍蝇、蟑螂所携带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一般只能存活25天。当这些节肢动物觅食时接触食物、反吐或随其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使食物污染,人们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时而感染。 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病毒血症、原虫血症的宿主,使病原体随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及(或)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 经过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7、在蚊体内; 经过发育,如丝虫病的微丝蚴在蚊体内数量上不增加,但需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 既经发育又经繁殖,如疟原虫在按蚊体内。 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 地区性和季节性 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相互传播 职业特点 新迁入疫区的易感人群常易发病 年龄差异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 传播广泛的疾病可有年龄分布差异,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老疫区,成人多具有免疫力,病例多集中于儿童。新疫区各年龄组发病无差异。 传染病多为动物为传染源疾病,只有当人有机会感染才患病,有些传染病患者有明显的

28、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 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后者的影响。所以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发病一般均具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 季节性: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数量、活动性及病原体在其体内繁殖速度的季节相一致。 地区性:地区性:病例分布与传播该病的媒介动物的地区分布一致。 土壤被污染的机会很多,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因传染病而死亡的人、畜尸体等均可直接或间接污染土壤,被污染土壤中的病原体又可经多种方式侵入机体。 经土壤传播的流行病学意义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与土壤接触的机会、个人卫生习惯和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力。(六)、经土壤

29、传播(六)、经土壤传播(七)、医源性传播(七)、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即为实施医疗预防措施过程中,由于规章制度不严或管理不善所致的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第一类型:易感者在接受治疗、预防或检验(检查)措施时,由于所用器械、针筒、针头、采血器、导尿管等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以乙型肝炎多见,此外,丙型肝炎、艾滋病亦可通过此方式传播; 第二类型:药厂或生物制品单位所生产的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传播。传染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不严也可引起某些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传播。医源性传播的类型医源性传播的类型(八)、垂直传播(八)、垂直传播 在妊娠期内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她的后代。 此种传播是孕妇与胎儿两代之间的传播。 经胎

30、盘传播: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感染,如风疹、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等。垂直传播的途径垂直传播的途径 上行性传播: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子宫颈口抵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等。 胎儿分娩时经产道感染:胎儿分娩时经产道感染: 目前已经证明,人群中大量无症状HBsAg携带者多经垂直传播途径感染。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均存在受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如孕妇产道存在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及疱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时,则有可能导致相应的感染。 前面7种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hori

31、zontal transmission),传染病在人群中以水平形式进行传播,而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两者互相交叉交替出现的传播方式,称为“Z”型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三)人群易感性1. 定义定义2. 人群易感性的判断人群易感性的判断3.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升高的因素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降低的因素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为人群易感性(herd suseptibility)。)。 判断一个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的易感水平高低,可从该病历来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及人群抗体水平的测定结果而得知。

32、 人群易感性的高低与每个人的有关,但主要取决于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比重极其分布情况、机体的免疫强度。人群免疫性(人群免疫性(herd immunity)免疫人口免疫人口全部人口全部人口100%(1)新生儿的增加新生儿的增加(一)影响人群易感性(一)影响人群易感性的主要因素的主要因素(2)易感人口的迁入易感人口的迁入 (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4)免疫人口的减少和死亡免疫人口的减少和死亡 (1)计划免疫计划免疫(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二)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降低的主要因素的主要因素(3)人群一般抵抗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人群一般抵抗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降低人群易感性。降低人群

33、易感性。(2)患病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患病或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的增加 人群中易感者比例减少后,能抑制发展着的疾病流行,没有易感者就不会发生传染病,即易感性降低是制止流行的强有力的因素。 人群易感性高,为传染病爆发或流行准备了条件。但是仅有人群易感性高尚不足以引起疾病流行,必须有易感性高的人群暴露于该病的传染源,才能引起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与流行的关系(三)人群易感性与流行的关系 1943年6月1944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围困的列宁格勒,麻疹易感率达到84%,因为没有传染源的输入,易感的人们在处于隔绝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发生麻疹的流行。(四)疫源地(四)疫源地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

34、传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所可能波及的地区,即可能发时所可能波及的地区,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称为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称为疫源地。疫源地。 1. 1. 有传染源的存在有传染源的存在 2. 2. 病原体能继续传播病原体能继续传播 A 通常把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即同一门户出入的住户,或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在生活上密切相关的若干户为范围;若干疫源地连成片并且范围较大时称疫区。在农村一般指一个村庄、一个乡或毗邻乡。城市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条街道为范围。 传染病疫源地的范围,取决于三个因素:(二)疫源地的范围(二)疫源地的范围 传染源的存在时

35、间和活动范围传染源的存在时间和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1)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病原携带状态(治愈)。了病原携带状态(治愈)。 (2)传染源排出于外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各)传染源排出于外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各种措施被彻底消灭(通过消毒或杀虫)。种措施被彻底消灭(通过消毒或杀虫)。 (3)传染源周围所有接触过的患者,从可能)传染源周围所有接触过的患者,从可能受到传染的最后时刻算起,经过该病的受到传染的最后时刻算起,经过该病的而没有发生新病例或新的感染。而没有发生新病例或新的感染。(三)疫源地消灭

36、的条件(三)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epidemic process)。)。每个疫源地都是由它前面的疫源地发生的。它又是其后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 有人把流行过程看成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发生、不断传播的过程。这种看法不正确,也不全面。像麻疹这样的显性感染为主的病,感染后只表现临床发病,不存在病原携带者,也无动物传染源,因而可以说麻疹的流行过程是麻疹病人不断发生、连续传播的过程。但对大多数传染病来说,传染源不仅有病人,尚有携带者,有的病甚至还有动

37、物传染源。这就比较复杂,也就是说,不能把流行过程仅看成是传染病病人在人群中的连续发生、不断传播的过程。(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1. 对传染源的影响对传染源的影响2. 对传播途径的影响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 对人群易感性的影响对人群易感性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影响作为传染源的野生动物的生长、繁殖和活动。 如作为鼠疫传染源的黄鼠,只有在黄鼠频繁活动的温暖季节和地区,人类才有可能有黄鼠传染鼠疫;在寒冷季节黄鼠冬眠,疫蚤也随同黄鼠处于不活动状态,鼠疫即

38、告中止。1自然因素对传染源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传染源的影响 对于人作为传染源的传染病,自然因素也可以影响传染源。 如疟疾到春季有复发;痢疾到夏季复发增多,从而排出病原体数量增多;夏季穿衣服较少,容易被吸血节肢动物叮咬,而得相应的传染病。2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影响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传播途径的影响,表现为影响病原体在机体外的存活时间。影响病原体在机体外的存活时间。 如干燥、高温、大雨等可加速粘贴在各种媒介物表面的病原体的死亡。疟原虫在气温低于16时,在按蚊体内不能发育繁殖,而且按蚊本身繁殖也变慢,活动减少。倘若气温在2526时,疟原虫在按蚊体内发育繁殖加快,而且按蚊本身繁殖和活动亦增

39、强,这就决定了疟疾的流行局限在夏秋季和一定地区。3自然因素对易感人群的影自然因素对易感人群的影响响 自然因素对人类疾病的易感性亦有着明显的影响。 如在冬春季节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有升高现象,除由于寒冷,人群聚集室内接触密切外,与气温剧烈变化使呼吸道粘膜抵抗力降低亦有关。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生产活动、居住生活条件、营养卫生、防疫工作、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社会的安定与动荡及宗教信仰等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一切条件。 现已认识到社会因素对很多种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的进展都有明显的影响。(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如人口流动、人的行为方式、食品的集中生产和供应、免疫受

40、损人群的增多、社会交往的增加、日用电器的增多,次生环境的变化等会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产生重要影响。1. 对传染源的影响对传染源的影响2. 对传播途径的影响对传播途径的影响3. 对传染源的影响对传染源的影响(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建国后,国家即颁布了国境卫生检疫条例,并严格执行,有效地防止了外来传染源的输入。以后国家又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卫生防疫机构和传染病院,基本上保证了传染源及时被发现、隔离和治疗,防止和控制了许多传染病的流行。此外,由于生产发展和社交活动,使交通运输、人口流动频繁,又可能使一些传染源从别处迁入,酿成疾病的流行。1社会因素对传染源的影响社会因素

41、对传染源的影响 诸如人口特征及行为改变、生态及环境变化、国际旅行和商业活动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与失效等促进新传染病出现的因素,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其影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许多曾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之所以重新出现,同样有着复杂、深刻的原因。1社会因素对传染源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传染源的影响 我国许多地区实施的定期对饮食行业、自来水厂有关工作人员检查肠道带菌,对献血员进行例行的血液中乙型肝炎抗原、疟原虫的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原携带者,能及时进行治疗和管理。2社会因素对传播途径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传播途径的影响 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受社会因素影响最明显的是传播途径。 如人们的文化水平及卫生知识的提高、不良卫

42、生习惯的改变、加强粪便管理、供水卫生系统的防护、饮食卫生监督,尤其是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等,对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起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人们的风俗习惯也与流行过程有关,江浙沪一带的人爱生吃毛蚶,导致了1988年的甲型肝炎流行。3社会因素对易感人群的影响社会因素对易感人群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易感人群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有效的预防接种有效的预防接种。 如由于普遍有效地接种牛痘、脊髓灰质炎、麻疹疫苗后,消灭了天花,控制了脊髓灰质炎的流行,削平了麻疹周期型流行的高峰。大力开展文体活动,增强人们的健康体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也会阻碍传染病的流行。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往往

43、是相互关联,不断变化的,因此受其影响的流行过程的诸表现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多数自然因素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的作用是自发的,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它对流行过程的自发作用越来越受到限制。 策略策略 措施措施 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一)、策略(一)、策略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 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人群免疫加强人群免疫 改善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条件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改水改厕改水改厕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常规报告常规报告 甲、乙、丙三类共甲、乙、丙三类共3737种种哨点监测哨点监测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慢性病监测哨点慢性病监测哨

44、点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19801980年消灭年消灭天花天花19881988年启动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行动 20012001年发起年发起终止结核病终止结核病活动活动二、措施二、措施 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报告 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的多种措施易感人群的多种措施 传染病报告传染病报告 报告种类报告种类 甲、乙、丙三类,共甲、乙、丙三类,共3737种种 报告原则报告原则 执行职务的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按卫生防疫人员和采供血机构人员,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按照国务院规定

45、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网络直报网络直报 甲类和乙类甲类和乙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 ) ) 城镇城镇2 2小时小时 农村农村6 6小时小时 乙类乙类 城镇城镇6 6小时小时 农村农村1212小时小时 丙类丙类 24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行报告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对病人的措施 早发现早发现早诊断早诊断早报告早报告早隔离早隔离早治疗早治疗 登记登记 管

46、理管理 随访随访 对接触者的措施对接触者的措施 措施措施 留检留检 医学观察医学观察 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检疫期检疫期 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潜伏期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彻底消灭彻底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预防接种和检疫深埋受感染的动物深埋受感染的动物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消毒 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压力蒸汽灭菌压力蒸汽灭菌紫外线

47、消毒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化学)含氯消毒剂(化学) 预防性消毒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和物品施行消毒。 疫源地消毒疫源地消毒 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性微生物。 分类分类 随时消毒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终末消毒随时消毒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下的病原微生物。 杀虫杀虫 是使用杀虫剂是使用杀虫剂(insecticide)杀)杀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灭有害昆虫,特别是外环境中传递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病原体的媒介节肢动物。预防性杀虫预防性杀虫疫源地杀虫疫源地杀虫随时杀虫随时杀虫终末杀虫终末杀虫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免疫预防免疫预防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个人防护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