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审查重点课件_第1页
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审查重点课件_第2页
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审查重点课件_第3页
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审查重点课件_第4页
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审查重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审查重点一 审查要点 1、冷热负荷计算书 2、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 3、空调系统形式的选择 4、空调新风方式的选择 5、空调气流组织的设计二 常见问题与分析 【问题1】 空调负荷计算 【分析】 除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采用热负荷和冷负荷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外,施工图阶段应对空调区进行冬季热负荷和夏季冷负荷逐项逐时计算。同时要满足以下条件。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 4.7.10条 1、采用计算程序计算时,计算书应注明软件名称,打印出相应的简图、输入数据和计算结果。2、采暖设计计算应包括以下内容:1)每一采暖房间耗热量计算及建筑物采暖总耗热量计算;2)散热器等采暖设备

2、的选择计算;3)采暖系统 的管径及水利计算;4)采暖系统设备、附近选择计算,如系统系统热源设备、循环水泵、补水定压装置、伸缩器、补水器等。3、通风、防排烟设计计算应包括以下内容:1)通风、防排烟风量计算;2)通风、防排烟系统阻力计算;3)通风、防排烟系统设备选型计算。4、空调设计计算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空调冷热负荷计算(冷负荷按逐项逐时计算); 2) 空调系统末端设备及附件(包括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变制冷剂流量室内机、变风量末端装置、空气热回收装置、消声器等)的选择计算; 3) 空调冷热水、冷却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4) 风系统阻力计算; 5) 必要的气流组织设计与计算; 6)

3、 空调系统的冷(热)水机组、冷(热)水泵、冷却水泵、定压补水设备、冷却塔、水箱、水池等设备的选择计算。5、必须满足工程所在省、市有关部门要求的节能设计计算内容。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4.7.10条要求计算书应: (1) 采用计算程序计算时,计算书应注明软件名称,并打印出相应的简图、输入数据和计算结果。 (2) 一般空调房间应以房间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作为房间的冷负荷。 (3) 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包括以下各项,并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5.2.4条之规定。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 2009版,5.2.4条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

4、荷 ,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 。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 ,应根据所服务区的同时使用情况 、空调系统的类型及调节方式 ,按各空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或各空调区夏季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 ,并应计人各项有关 的附加冷负荷 。1、应按下列规定确定空调房间的夏季冷负荷 :1)舒适性空调区 ,夏季可不计算通过地面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工艺性空调 区有外墙时 ,宜计算距外墙 2m范围内地面传热形成 的冷负荷 ;2)计算人体、照明和设备等冷负荷时,应考虑人员的群集系数 、同时使用系数 、设备功率系数 和通风保温系数等 ;3)一 般空调房间应以房间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作为房间冷负荷 ;4)高大空间采

5、用分层空调时 ,可按全室空调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乘以小于1的 经验系数 ,作为空调区的冷负荷 。2、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包括 以下各项 ,并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空调系统所服务的空调区的夏季总冷负荷 ,设有温度自控时 ,宜按所有空调房间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所得 的综合最大小时冷负荷确定 ;2)新风冷负荷应按最小新风量标准和夏季室外空调计算干 、湿球温度确定 ;3)空气处理过程中产生冷热抵消现象引起的冷负荷 ;4)空气通过风机、风管的温升引起的冷负荷 ,当回风管敷设在非空调空间时 ,应考虑漏入风量对回风参数 的影响 ;5)风管漏风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6)在确定空调系统的夏季冷

6、负荷时 ,应考虑各空调房间在使用时间上的不 同 ,采用小于 1的同时使用系数 。3、空调冷源的容量应为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与冷水通过水泵、管道、水箱等部件的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之和。 (4) 空调系统的冬季热负荷应包括以下各项,并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详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5.2.12条之规定。5.2.12 条 空调系统的冬季热负荷 ,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1 通过 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2 由于室外空气侵人而散失的热量 ;3 加热新风所需的热量 。以上各项均可按稳定传热计算 ,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冬季空调计算温度。 【建议】在建筑物公共建筑计算完毕后,许多设计人员不知道计算

7、结果是否正确,经常对计算结果表示怀疑。在此提供数据设计人员参考,如果该建筑物是公共建筑物处于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按50%设计,办公楼热负荷大约50W/,冷负荷70W/左右,商场热负荷:大约50W/,冷负荷150W/左右。初步设计时可采用此值估算。三 空调冷热源设计的选择 空调冷热源设计直接关系到该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果,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条件,争取最节省的投资,达到最佳的空调效果,是设计人员所追求的。以下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选择冷热源。 【问题2】空调冷热源形式方案的确定 案例:某办公楼建筑面积1万,建筑地点在寒冷地区,六层,高度21.2m,地下一层。 室外条件:有市政管网供水温度60,需交

8、65元/市政开口费,采暖36元/。有城市燃气,价格2.5元/m,开口费:38.4万元/锅炉每吨。 方案一:市政热源+风冷模块 按采暖热负荷为500kw,空调冷负荷为700kw。 冬季投资:暖气开口费:65万元,使用费:36万元/年。 夏季投资风冷模块机组:55万元,每天8小时,共90天,电价:0.69元/度,使用费:11万元/年。 空调冷热源共投入120万元。全年使用费:47万元/年。 方案二:热泵型风冷模块机组(简图8-1) 初投资:热泵型风冷模块机组:60万元,带30%热负荷回收的电辅助加热器。 冬季采用热泵型风冷模块机组,每天8小时,冬季运行120天,电价:0.69元/度。使用费:16万

9、元/年。 夏季采用热泵型风冷模块机组: 每天8小时,共90天,电价:0.69元/度。使用费:11万元/年。 空调冷热源共投资60万元。年度使用费:27万元/年。 方案三:采用250万元(包括室内机组)。如:大金、海信、日立、三菱重工,这些品牌是没有带电辅助加热功能的,所以,这些公司办公楼都是按150W/估算冷负荷的,这样选出的机组制冷量偏大,但制热量正好满足要求。室内机也是偏大,但加热冷却速度快,用户感觉这空调效果好。另外,变频多联机有计量功能。 【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方案的比较,对于多数像办公楼性质的建筑物来说,如果不考虑分室计量的话,除严寒地区外,应首选风冷热泵机组。如果要考虑出租,需分室

10、计量收费,应首选变频多联机。运行费用:夏季:10万元/年;冬季:17万元/年。共计:27万元/年左右。 【问题3】 商场冰蓄冷空调形式的设计案例:某大型义乌小商品市场,主要以百货批发客户为主,零售为辅,建筑面积20万,早上9点钟开业,晚上17点关门。建筑层数三层,高度14m。甲方要求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16,夏季室内温度保持在28。 【分析】 该类型商场由于人数比较少,按0.1人/考虑,商场的总人数为2万人左右。基本上跟办公楼的人数差不多,商场的灯光师安装普通日光灯,室内照明负荷按35W/考虑,经用软件计算后得出的冷负荷为70W/,热负荷为45W/,按总冷负荷为1.2万kw,热负荷为0.9万kw

11、设计。考虑商场开门时间只有8小时,人员稀少,如果采用市政管网,开口费:1300万元;暖气使用费:720万元/年(36元/)。甲方不愿意承担。采用地源热泵,由于商场位于市中心没有足够的位置和水源供打井使用。后经过多次方案评审,决定采用冰蓄冷+燃气锅炉方案。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6.4.2条规定,当空调工程有以下特征时,可考虑采用冰蓄冷系统: (1)仅有白天负荷或昼夜负荷,峰谷负荷悬殊时。该项目白天917点开业,共8小时,峰谷负荷明显。 (2)无电力增容条件或限制增容时。该项目无限制增容,满足要求。 (3)某一时段限制空调制冷用电时。无限制。 (4)需设置备用热源时。没有此要求。 (5)

12、采用大温差供水或低温送风时,该项目采用低温送风。 (6)采用区域集中供冷时。20万采用一个供冷站。 (7)在新建或建筑项目中,具有放置蓄冷装置的空间条件。该项目具备空间条件。 (8)执行峰谷电价且电价差较大的地区。工程所在地最低电价0.268元/度,最高电价1.139元/度,最大点价差:4.25倍。 (9)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采用冰蓄冷系统确能获得经济效益时。经测算该项目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最终设计按冰蓄冷空调分量蓄冰模式设计,冰蓄冷系统基载+双工况离心主机和蓄冰装置为串联方式,空调系统配备基载离心机一台,空调工况800RT(进出口温度12/7);双工况离心机组两台,空调工况800RT(进出口温

13、度12/7)、制冰工况520RT(出口温度-6),机组分别在空调和制冰两种工况下运行。系统选用不完全冻结式蓄冰盘管,系统总蓄冰量为6736RTH。整个系统采用部分负荷蓄冰,即晚上23点钟开始制冰,到早上6:00结束,早上9点开业时,全空气空调器开始送风。到7月份中午最热时,制冰蓄冷不能要求时,开启基载离心机组调峰。制冷机房总投资:930万元。机房面积:700左右。制热部分采用燃气锅炉供暖。【问题4】 酒店空调系统的设计 案例:某五星级酒店,建筑面积:65000,四层;辅助设施:健身中心11000,三层;商业街9000,二层;贵宾楼4100,三层;共计建筑面积:85779。其中健身中心有标准游泳

14、池,要求全年室内温度:2830,洗浴中心要求冬季室内温度:25。经软件负荷计算:冷负荷为67000kw,热负荷为5840kw。如何选择空调冷热源。外部条件:项目位置处于城郊,区域内容积率低,有一个近万的人工湖,市政配套有燃气,无市政热力管网。【分析】 本项目共有四个单体,最重要的单体是酒店,将制冷机房设在酒店的地下室,由于该区域容积率低,采用地源热泵应该是首选,原设计是采用直燃式溴化锂机组,室内系统是按水系统设计的,改为地源热泵不会影响室内部分的设计。考虑到土壤源热泵占地面积大。投资高,水源热泵投资省,人工湖需要补充水等因素,最后决定采用水源热泵+调峰机组(离心机组)方案。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

15、,应符合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7.2.1条的要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规范暖通空调动力 2009版 第7.2.1条7.2.1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进行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 ,应了解当地政策 、法规是否允许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的开采 、利用应符合当地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2、在当地政策、法规许可并符合规划要求的条件下 ,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 ,通过调查 获取工程场地 的水文地质资料 。3、向当地水资源管理部 门提出申请 ,按 相关管理规定办理取水许可证 。4、必须取得下列水文地质勘察资料 ,作 为进行地下水换热系统设计的依据 :1)地下水的

16、类型 、水质 、水温及其分布 ;2)含水层岩性 、分布 、埋深及厚度 ;3)含水层 的富水性和渗透性 ;4)地下水径流方向、速度及水力坡度 ;5)地下水水质 ;6)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5、地下水换热系统勘察应进行下列水文地质试验 :1 )抽水和回灌试验 ;2)测量出水温度 ;3)取分层水样并化验分析分层水质 ;4)水流方向试验 ;5)渗透系数计算 。6、水源温度冬季不宜低于 10 ,夏季不宜高于 30 。7、地下水换热系统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 ,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 。8、地下水换热系统 ,应采用闭式循环 ,宜变流量调节。同时必须采取可靠的回灌措施 ,确保置换冷/热后的地

17、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 ,并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 。9、系统投入运行后 ,应对抽水量 、回灌量及其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10、热源井的设计与施工,应由具有水文地质勘察设计资质及相应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 。各种建筑物的功能不同,使用要求不同,制冷机组的选择也相应的不同。我们应该根据建筑的需求及负荷变化选择机组。如果建筑物各个时段的负荷变化非常大,我们在选择机组的时候最好是两台或以上,这样当负荷变化小的时候,只运行其中的一台机组就能满足使用要求。制冷机组的选择应尽可能的接近实际所需,以节省投资费用。本工程空调系统的总冷负荷为6700kw,热负荷为5840kw。根据全国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暖

18、通空调动力篇6.1.5条确定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朝向和不同用途房间空调峰值负荷同时出现的几率,以及各建筑空调工况的差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规范暖通空调动力 2009版 第6.1.5条6.1.5 确定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时 ,应充分考虑不同朝 向和不同用途房间空调峰值负荷同时出现的机率 ,以及各建筑空调工况的差异 ,对空调负荷乘 以小于1的修正系数。该修正系数一般可取 0.700.90 ;建筑规模大时宜取下限 ,规模小时宜取上限。冷水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当空调冷负荷大于528kw时,机组数量不宜少于2台。该项目甲方

19、要求选用水源热泵机组,打井部分由甲方负责保证水流量400m/h,水温17.8。由于井水只有400m/h,不能满足全部都采用水源热泵,故选用了二台克莱门特水源热泵机组,每台螺杆机组的冷负荷为2034kw,热负荷为2184kw,需井水夏天136m/h,冬天165m/h,(温度15/7),一台离心机组冷负荷为2813kw。夏季先运行二台水源热泵机组,当系统冷负荷增大时,启动离心机组调峰,将螺杆机组用过的水(272m/h,水温29)和剩余井水(128m/h,水温18)混合(400m/h,25.48),再作为离心机组的冷却水(568m/h,32/37),冷却塔系统的设计仅作为备用补充。冬天运行二台水源热

20、泵机组,当系统热负荷增大时,启动双纹管空调换热器(2100kW)调峰来满足供暖要求。表8-1 制冷机房主要设备表序号设备名称规格与性能单位数量备注L-1螺杆式热泵机组制冷量Qt=2034kW制热量Qr=2184kW台2制冷工况:7/12井水流量L=136m/h,18/29制热工况:40/45井水流量L=165m/h,15/7L-2离心式机组制冷量Q1=2813kW电功率N=511kW冷却水流量L=486m/h台1制冷工况7/12冷却水流量L=568m/h,32/37冷凝器能满足井水水质要求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规定,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保证不少于50h的干球温度。

21、 在中央空调设计计算时,为保证在室外计算干球温度的情况下,使系统能满足要求,负荷设计留有一定的富裕量,而平时使用时并不能达到满负荷,所以有较大的裕度,一年中负载率在50%以下的时间占全部运行时间的60%以上,因此,选用制冷机组时,60%的负荷应选用水源热泵或土壤源热泵,40%的负荷采用常规机组,常用机组主要用于调峰,这样可以降低初投资,以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 【建议】 空调冷热源系统地选择一定要根据该项目所处的地点,如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冬冷夏热地区和外部条件,以及如电、水、汽、天然气、工业废水、环境要求等;甲方自身的条件等,经技术经济分析后再决定设计方案。四 空调系统的划分及室内末端设备的选

22、择设计 【问题5】 商场空调系统的划分和末端设备的选择设计 案例:某中型商场(位于山东),建筑面积39000,高度36.3m,层数8层。一层为超市,二至五层为百货。六层为娱乐小吃,七至八层为办公。甲方要求六层的每个房间分别计量。七层、八层按层出租需按层计量。 【分析】 商场由于人员较多,灯光散热,食品加工等原因,会散发大量的热量,人们逛商场穿的衣服都是根据室外的气候而更换的。因此,对于商场空调来说,设计人员主要是解决夏季空调的问题,冬季送热风时间很短,负荷很小。根据调查严寒地区(山东)某大型商场,冬季的热负荷在50W/,而夏季冷负荷通常在150W/左右。供暖时间从每年的12月15日至次年的2月

23、15日,只有2个月60天左右。而供冷时间一般从5月1日10月1日左右,长达5个月150天时间。大部分商场采用全空气组合式空调机,有吊顶式和落地式两种,近年来由于甲方追求营业面积,大部分采用吊顶式空调新风机组,优点是不占用营业面积,缺点是不方便维修,噪声大。所以,为了避免噪声过大,选用吊顶式空调机组一般风量不超过10000m/h,而采用落地式的话,可以选用更大的机组,吊顶式空调新风机组可以直接在回风箱处增加新风管道,通向新风井或室外,新风口通过调解新风阀来调解新风量大小,在此提醒各位设计者,该新风阀一定要与回水管的阀门连锁,当回水管温度低于5时,要及时关闭新风阀,以免室外新风冻坏空调器的换热盘管

24、。编者每年冬天都会碰到这样的案例。随着变频多联机的发展,近几年来,商场末端采用变频多联机的也越来越多。其优点是开启时间长短随业主,可以准确计量业主的冷耗量、热耗量,有利于出租收费。缺点是投资高,需另加新风系统。 根据以上分析,该商场一层超市,二至五层百货部分,采用吊顶式空调机组和新风机组,新风机组通过新风管道连接新风井和室外新风口,过渡季节尽量利用新风来作为冷源,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冬季和夏季将新风调节到最小设计新风量,从而有利于节约能源。 选用的空调机组表冷器是六排管的,供回水温度为7/12,冬季供回水温度为60/50。六层选用多联机,主要为了冷热计量,风口形式是四边出风型,另外又设了

25、一套新风系统。室外机放在七层屋顶。七、八层按设置计量表,采用的末端设备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风机盘管承担室内的冷热负荷。 【问题6】 办公楼空调系统的划分和末端设备的选择设计 案例:某政府办公楼建筑面积11000,共6层,高度23.6m,一层大厅,二五层为办公用房,六层为会议室。 【分析】 办公楼一般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而且效果比较好,随着多联机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室内采用风管式风口的室内机。但是大厅和会议室是否也用这种方式却值得商榷。因为大厅夏季送冷风,气流向下,效果没问题,能满足要求。但冬季,办公楼一楼大厅高度超过8m,用风机盘管向下送,效果不是很理想,大厅温度总达不到要求;而会议室

26、采用风机盘管,噪声处理是一个问题。该办公楼一五层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系统,每间房间设FP-6.3型风机盘管;设三档调速开关,盘管进出水管设二通电动调节阀。 【建议】 1、 大厅冬季可采用地暖方式,夏季转换为风机盘管。 2、大厅里设吊顶式空调机组,在一层楼板下设旋转式喷口。冬季测下送风,夏季侧送风。 3、会议室采用落地式或吊顶式空调机,集中送风,在风管上设消声减震装置。 【问题7】 空调新风方式的选择 【分析】 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第3.0.6条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3.0.2条的规定,公用建筑、工业建筑应设新风换风装置。民用建筑

27、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3.0.6条民用建筑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符合表3.0.6规定。 表3.0.6民用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3/(h人) 建筑类型新风量办公室30客房30多功能厅20大堂10四季厅10游艺厅30美容室45理发室20宴会厅20餐厅20咖啡厅102、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其设计最小新风量宜按照换气次数法确定。3、高密人群建筑设计最小新风量宜按照不同人员密度下的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确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5版 第3.0.2条3.0.2 公共建筑主要空间的设计新风

28、量,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设置新风系统有以下几种方案: 1、采用新风换气机,将室内排出的空气,经空气换热器,与室外的空气进行冷热交换后,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能量回收率能达到65%70%,该方案一般应用于中小型建筑。 采用的方式为吊顶式新风换气机,在此特别提醒设计者,设计风机盘管系统加新风系统时,新风宜直接送入各空气调节区,不宜经过风机盘管机组后在送出。 2、在卫生间设有排风机,将室内空气由卫生间排风口排出大气,卫生间形成负压,新风由各房间的窗户顶部的风口进室内,同时被过滤掉灰尘。这种新风方式一般用于住宅。 3、在大型公共建筑中,一般采用新风机组这种形式。 新风

29、由室外进入新风机组,经过滤、加热(或冷却)、加湿后通过风机送入管道,由管道送至风口进入房间,这种新风处理要求较高。不光温度、清洁度要满足要求,并对湿度也需进行处理,长应用于计量站、高级酒店等要求比较高的场所。 【问题8】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如何设置 【分析】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的舒适度,对于恒温恒湿房间,气流组织的选择直接关系是否能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5.4条详细说明了气流组织设计的原则,下面结合实际工程说明各种气流组织的应用。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009版 5.4条 空调房间气流组织与送风量5.4.1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设计 ,应

30、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进行必要的气流组织计算 ;2 满足室内设计温湿度及其精度 、人员活动区的允许气流速度 、 室内噪声标准和室内空气质量等要求 ;3 与建筑装修有较好 的结合 ;4 气流应均匀分布 ,避免产生短路 和死角 。5.4.2 空调区内人员主要 活动区的气流速度可参考表5.4.2_I和 5.4.2-2的 规定 。表 5,4,2-1 室内活动区的允许气流速度表 5,4.2-2 室 内活动区的允许流速与温度关 系5.4.3 上部送风形式 ,宜按下列原则确定 :1 一般房间宜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型风口从单侧或双侧送风 ,射流宜贴附 ;2 房间的上部空间有条件时,宜采用贴附射流的散流器送风 ;

31、层高较高时 ,可 采用直片式散流器送风 ;3 会堂 、体育馆 、影剧院等高大空间 ,宜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 ;4 区域温差和人员活动 区风速要求严格 、单位面积风量较大、室温允许波动范 围较小的空调房间 ,宜采用孔板下送风方式 ;5 演播室等室内余热量大的高大空间 ,宜采用可伸缩的圆筒形风口下送风方式 ;6 高度 10m且体积 10000m3的高大建筑空间 ,如上部无温度要求 ,宜采用分层空调 ;送风宜采用侧送 ,回风口在同侧下部 。5.4.4 采用贴附侧送风方式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送风口上缘离吊顶距离较大时,送风口应设置向上倾斜10 的导流片 ;2 送风口应设置使射流不致左右偏斜的

32、导流片 ;3 射流途中不得有阻挡物 。5.4.5 采用散流器贴附顶送风方式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空调房间吊顶高度 、允许噪声值等确定散流器允许的最大喉部送风速度 ,以及散流器 的型式和数量 ;2 吊顶上部应有安装风管和散流器风量调节 阀的足够高度 ;3 布置散流器的平面位置时 ,应有利于送风气流对周围空气的诱导,避免产生死角 ,射流途中不得有阻挡物 。5.4.6 采用孔板下送风方式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孔板上部稳压层的高度应经计算确定:且净高不应小于0.2m;2 向稳压层内送风的速度宜采用 35m/s;当 送风射程小于4m时 ,稳压层内可不设送风分布支管 ;在进风口处宜装设

33、防止送风气流直接吹向孔板的导流片或挡板 ;3 孔板布置应与室内局部热源的分布相适应 ;4 利用吊顶上部空间做静压箱 ,在吊顶上直接设孔板或风口时 ,吊顶四周及顶部 围护结构应保 温和密封 ,且不应大面积采用这种送风方式 。5.4.7 采用喷口送风方式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喷口送风的射程和速度 、喷口直径及数量 、喷口的安装高度 ,应根据空调 区高度和回流区的分布位置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 ;2 应使人员活动区处于射流的回流区;3 兼作热风采暖时 ,应 具有改变射流出 口角度 的可能性 。5.4.8 分层空调 的气流组织设计 ,应 符合下列要求 :1 空调区宜采用喷口侧送 ,侧送喷口高度宜距地

34、 45m;当空调区跨度大于25m时 ,宜采用双侧送风 ,回风口宜布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2 侧送多股平行射流应互相搭接 ;当采用双侧喷 口 对送时 ,其 射程可按两侧喷 口中点距离 的90%计算 ;3 应尽量减少非空调区向空调 区的热转移 ,必要时 ,可在非空调区设置送 、排风装置。例如公共建筑的中庭等高大空间应能利用自然通风排除上部高温空气 ,必 要时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5.4.9 下部送风方式应按下列原则选择 :1 在高大空间中人员不长期停留的区域 ,例如文体建筑 的高大休息厅廊等 ,可 采用地板下送风方式 ;2 有大面积玻璃外墙的冬 、夏使用的游泳馆 ,宜采用沿外墙地面或窗台向上送风的

35、方式 ;3 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在满足下列条件时 ,可采用置换通风方式 :1)热源以人员 、设备(计算机、复印机等 )、 灯光为主 ,且人员密度变化不大 ,人 员活动量较轻 ,显热负荷不宜超过 120W/;2)污染源与热源位置相近 ,浓度不大且稳定 ;3)房 间 (空 间)的 净高宜大于 2.4m;4)全年送冷的空调区域 。注:置换通风为下部送风的一种特例,其机理是送入的冷空气层依靠热浮升力的作用上升带走热湿负荷和污染物,而 非依靠风速产生送风射程,因此只适用于 全年送冷的区域;当送人热风或送风速度较大时,便不再属于置换通风范畴,为一般下部送风。5410 下部送风方式 的设计 ,应 符合下列要求

36、 :1 人员活动区域的送风速度应低于上送风方式 ,可 参照表 5.4。 l1-1确 定 ;2 人员长期停 留的区域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 ,人脚踝处风速不宜超过 0.2m/s;3 人员活动 区域 的送风温差应小于上送风方式 ,且 宜满足 5.4.16的 要求 ;4 置换通风方式的人员头脚处空气温差 ,不应大于3 。5.4.11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 ,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 、对噪声的要求 、送风口形式及安装高度和位置等确定 ,可 参照表 5.4. 11-1及 5.4.11-2的 数值 。表 5.4.11-1 各类送风 口的出口风速送风口形式场所示例出风口风速(m/s)备注侧送百叶公寓、客房、别墅、会

37、所、剧场、展厅2.53.8送风口位置高、工作区允许风速搞和噪声标准低时取较大值一般办公室5.06.0高级办公室2.54.0电影院5.06.0录音、广播室1.52.5商店5.07.5医院病房2.54.0条缝风口顶送24孔板顶送35送风均匀性要求高或送热风时,取值大喷口48空调区域内噪声要求不高时,最大值可取10m/s地板下送2置换通风下送0.20.5表 5.4 11-2散流器颈部最大风速 (m/s)建筑物类别允许噪声【dB(A)】吊顶高度(m)3456广播室323.94.154.254.35住宅、剧场33394.354.654.855.00公寓、旅馆大堂、办公室40465.155.405.755

38、.85餐厅、商店47536.156.657.007.15公共建筑物54606.506.807.107.505.4.12回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 ,应根据对人员活动 区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应设在送风射流区和人员经常停留的地方 ;采用侧送时 ,回风口宜设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2、房间高度较大且冬季送热风时,或采用孔板送风和散流器 向下送风时,回风 口宜设在房间下部;3、以夏季送冷风为主的空调区域 ,当采用顶部送回风方式时 ,顶部回风口宜与灯具相结合 ;4、建筑顶层 、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发热量 、或吊顶空间较大时,不宜直接从吊顶回风 ;5、有走廊的多间空调房间 ,有条件时,可采用走廊回风 ,但走廊

39、断面风速不宜过大 ;6、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 ,回风口应置于活动区高度以上 ,排风口应高于回风 口。5.4.13回风口的风速,可按表 5.4.13选用 ;当房间内噪声标准要求较高时,回 风 口风速应适 当降低 。表5.4.13 回风口吸风速度回风口位置位于人的活动区之上在人的活动区内离座位较远在人的活动区内离座位较近门格栅或墙上回风口门下端缝隙廊回风断面吸风速度(m/s)4.03.04.01.52.02.55.53.01.01.55 4 14 有空调系统和机械排风系统的建筑物 ,其送风口、回风口和排风口的设置应有利于维持房 间内所需要 的空气相对静压值 :1 除医院传染病房等有特殊要求的房间外

40、,建筑物内的空调房间应维持正压 ;2 建筑物内的厕所 、盥洗间及散发气味、有害气体或温度较高的设各用房等应维持负压 ;3 餐厅的前厅应维持正压 ,厨房应维持负压 ,餐厅内的空气压力应处于前厅和厨房之间。5 4 15 医院洁净手术室的气流组织应遵守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的有关规定。5 4 16 空调房间夏季丿 总送风量 ,应能消除室内最大余热和余湿 ,按室内最大冷负荷及送风焓差确定。在满足舒适的条件下 ,应尽量加大夏季送风焓差 ,但送风温差宜符合下列要求 :1 送风口高度 5m时 ,送 风温差宜 15;2、 2m10m;2) 人员活动区处在下送气流扩散区 ;3) 采用置换通风方式 5.4.17 舒适性空调系统 的新风量和新风 比,应 按下列要求确定 :1 新风量应不小于下列两项 中的较大值 :1) 按本措施第 1.2.3条 规定 的人员设计新风量 ;2) 补偿排风和保持室内压力所需新风量 。保持正压所需风量 , 宜按缝隙法计算 ,可参照表 5.4.17估算确定 。2 全空气空调系统必须服务于不同新风比的多个空调区域时 , 不应采用新风 比最大区域的数值作为系统 的总新风比。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 y=X(1十X-z) (5.4.17-1)y=Vot/Vst (5.4.17-2)X= V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