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1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2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3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4页
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昆明大学 郑华 摘要: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迷品质降低。为了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危害,应遵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了解其病原,识别其症状,准确诊断病情,然后开展测报和防治工作。关键词:病原;症状;流行规律;防治方法Abstract: rice bla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seases on the rice, wide distribution, harm large, often lea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production,

2、 also lower the fan of rice quali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harm of rice blast, should comply with the policy of prevention firs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understand its pathogen, recognize its symptoms,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elemetry and control

3、work.Key words: pathogens; Symptoms; Popular law;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一、简介稻瘟病又名稻热病,该病的发生与环境、寄主、品种及防治等方面原因关系密切,日照少,雾露持续期长的山区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江地区发病重。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二、稻瘟病的病原 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

4、死温度为57,10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群弱,群为中等,及群较强及强。三、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我县目前还未发现苗瘟发生,主要是叶瘟、穗瘟和节瘟。(一)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在病斑上有灰绿色霉层(二)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由于气候条件和

5、水稻品种间抗病力不同,病斑形状、色泽、大小也各异,因而通常区分为慢性、急性、白斑和褐点四种类型。1、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也有达23厘米的。病斑两端常有纵长的褐线,在多湿条件下,背面产生少量的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类型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转化而成,也标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病情发展趋向缓慢。2、急性型:在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氮肥施用过多,在感病品种上常产生椭圆形、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表面密生青灰色霉,这种病斑发展快,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3、白斑型:斑点白色或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这种病

6、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或秧田缺水情况下,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发生,如气候潮湿则迅速转化为急性型病斑。4、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褐点,局限于两条叶脉之间,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传病的危险性小。此外,植株的叶舌、叶耳、叶环等部位也可发生褐色病斑,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叶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叶枕瘟,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常引起穗瘟的发生。(三) 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也有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厘米。穗颈瘟严重影响产

7、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穗轴和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相似,严重者分枝变白。此外,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的穗枯症状,极易与穗瘟相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色泽呈棕褐色。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内外颖上病斑变化较大,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斑椭圆形,灰白色,随着稻粒的黄熟,至后期则不明显,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四) 节瘟: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至节间,也有的在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霉层

8、,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倒伏。由于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23个节受害。三、水稻稻瘟病流行规律 流行条件:在寄主感病、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充分有利于发病时,才会造成病害流行。1、气候:气候条件对病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力均有影响,也影响到寄主的抗病性,特别是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稻株同化作用缓慢,呼吸量减少,使组织柔嫩,抗病力降低,容易发病;相反,病害的发生、发展便会受到抑制。气候因素主要有: 温度:温度超过3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如气温在25左右,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当抽穗期日平均温度在20以下连续一星期左右

9、,或日平均温度在17以下连续3天,水稻生育失调,抗病力降低,发病严重,故在突然降温时常会加重稻瘟病的发生。 湿度:一般平均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甚至饱和时,则有利于稻瘟病大发生。湿度的大小与阴雨有密切关系。阴雨天多而又持续不断,或雾多露浓,有利于孢子的形成、萌发,侵入率高、潜育期短、病斑出现早,而且降低了稻株的抗病性,发病重。2、品种及生育期:水稻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亦表现不同的抗性。分蘖和新叶增长速度最快时,感病的程度最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发病率和损失率高,齐穗后6天仍有很高的发病率,不过损失率有所减轻;乳熟期发病率较高,但损失率明显减轻。品种抗病性因地

10、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有的品种在甲地种植发病轻,至乙地种植发病重,有的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但种植35年后,往往“丧失”抗性,由抗病变为感病。3、栽培技术:栽培技术既影响到水稻抗病力,也关系到病菌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在改进栽培技术中,特别是肥、水管理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关系密切。 肥料:肥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迟或过量,易引起植株贪青徒长,株间通风透光差,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灌溉: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排水晒田,抽穗后湿润灌溉,可控制土壤中氮肥的供应,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达,使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长期深灌以及山区河流和

11、井灌,由于水温低,灌溉后的土温往往较正常的低,水稻根部发育差,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抗病力低,加重发病。孕穗和抽穗期缺水也易诱发穗瘟。 土壤: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如草炭土,在春季冷凉时,有机物分解慢,至夏季高温分解快,大量释放出的氮素,为稻株吸收,造成贪青徙长,使抗病力降低,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土壤,有机质在嫌气状态下分解,往往产生毒质,伤害根部,降低稻株抗病力,也易感病。沙质土壤,肥效释放快,易造成一时肥分过于集中,稻株生长柔嫩,也易感病。 流行型:发病特点是苗瘟很少发生,叶、穗瘟重,早熟品种重于晚熟品种。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水稻分蘖盛期,如逢阴雨连绵,本田叶瘟严重,叶瘟始

12、见期早,发生为害重,反之则轻。8月上、中旬前后抽穗期间,如逢秋雨或雾多露浓,气温在20以下,穗瘟严重流行。四、防治方法(一)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优质米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抗病品种种植多年也会丧失品种抗病性,最好不要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二)减少菌源稻田地深翻是一个消灭菌源的重要措施。及时处理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中烧掉,不可用病稻草在稻田苫房、盖窝棚、垫池梗或入水口,对发病重的种子应进行消毒,以减少菌源。(三)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稻株抗病力1、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一般在移栽后3540天是长叶、长根、出分蘖的时期,肥、水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进

13、早发(晚发有利于发病),争取多穗,并为穗大打下基础,因此,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注意氮、磷、钾的配合(基肥宜选用测土配方专用肥,追肥宜选用硫酸铵),插秧后灌护苗水(浅灌)促进早分蘖,分蘖盛期前适当控水,促使稻株长根,抽穗期灌12寸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活杆成熟,减轻发病。有效分蘖终止期至拔节期,苗情差的可适当补施速效性追肥(如硫铵),促使稻株生长平衡。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期,肥水管理主要是养根促叶,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达到活杆成熟,病轻高产。灌水以浅湿交替为主,杜绝靠天降水的错误做法。尽量少施或不施穗肥,可适当进行根外追肥。(四) 抓住关键,适时喷药预防和治疗,原则是

14、早抓叶瘟,根治穗瘟,实行穗瘟常规预防制度1、叶瘟:在水稻分蘖盛期要加强田间检查,长势繁茂和上一年度稻瘟病重发区更要加强,当发现发病中心应立即打药封锁,可选用“富士一号”、“使百克”等治疗性药剂。2、穗瘟:因目前还没有高抗稻瘟病的品种,所以,如气象预报在抽穗期有阴雨或长时间低温,应在破口期立即进行药剂预防,可选用“三环唑”类药剂,间隔7天,施用23次。3、药剂使用: 20%三环唑:内吸性能较强的保护性杀菌剂,能迅速被水稻根、茎、叶吸收,并输送到稻株各部。但该药需掌握在病菌侵染前使用,常用浓度为1000倍液,亩用制剂量5075克。 40%富士一号乳油或40%可湿性粉剂: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可用于叶瘟初发期和早期预防,常用浓度1000倍液,亩用制剂量6075毫升(克)。 新克瘟散:对稻瘟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亩用量100133毫升。但该药属有机磷酸酯类杀菌剂,尽量不在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应用。 25%使百克乳油:该药剂属低毒杀菌剂,对稻瘟病有极强的治疗作用,可用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田,亩用量4060毫升。参考文献: 1 刘松林,李先誉,蔡悦,等,中国稻水象甲M.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