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答题四大对策课件_第1页
高考地理答题四大对策课件_第2页
高考地理答题四大对策课件_第3页
高考地理答题四大对策课件_第4页
高考地理答题四大对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地理答题三大对策1. 读懂题意:高考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或图表、数据等资料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 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2、。3. 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准确的地理学科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 1.认真审题,特别要看清题目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答错的关键字跟,如“东”、“西”、“南”、“北”、“大”、“小”、“高”、“低”等。2. 2要注意选项中出现的绝对性字眼,如“都”、“一定”、“全部”、“只有”、“完全”等,在多数情况下,这些选项是错误的。3. 3.对难度较大的选择题,要使选择正确无误

3、,可采用“排除法”。也就是说,不要急于先找出正确答案,应将选择题当作改错题来做,把错误的答案一个一个找出来,排除出去,筛选下来的就是正确答案了。4. 4要留意选项文字叙述较多面分为二层意思时,往往(并非绝对)前段文字叙述正确而后段文字叙述错误。因此,审题要细心,不能“只看前不顾后”,才不致受迷惑。5. 5一些内容复杂而空间概念较强的选择题,只从字面上去冥思苦想往往容易弄错,如能画简图帮助判断,就易选出正确的答案。EN/D一、选择题答题技巧1、审题干,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看清题干表述。2、审图和资料,审题干和图的结合,找出解题的有效信息(包括显性和隐性信息

4、);3、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题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4、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5、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6、改动答案要慎之又慎,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只有当你确认另一个答案更正确时,才能改动它。二、非选择题答题技巧1、准确定位,弄清是哪里。首先可利用经纬网准确定位,其次可以根据特

5、殊的形状进行区域定位。2、描述分布,注重极值与递变。分布规律问题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3、如何描述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地势起伏状况.(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三、双项选择题地理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单题分值超过单项选择题,而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1.运用排除法。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

6、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四、答题规范“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

7、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五、答题步骤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

8、用。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对2013年各地高考文综卷地理问答题答案的质疑、修改与补充最暐高考补习学校 全静伟老师近几年,各地考生的文综卷地理问答题得分率普遍低于选择题,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回答角度。高考命题专家历年制定的地理问答题评分答案也多瑕疵,本人在教学中系统地罗列近五年高考地理问答题评分答案缺陷,对高考地理问答题答案进行质疑、修改、补充。2013

9、年高考试卷公开后,本人及时对各类文综卷地理问答题答案提出修改、补充,是否画蛇添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3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36题(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C(昆明为7.7C,成都为5.5C),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答案 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 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答案

10、外 纬度较低,海拔较低,云雨少、晴天多。(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答案 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8分)答案 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 (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于度假。)(2013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37题(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

11、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进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答案:(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答案 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答案外 维多利亚湖水温适宜,年变

12、化小; 湖面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生物丰富。(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答案 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答案 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 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答案外 增加税收。(2013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36题(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

13、、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答案:(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道、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 风沙在此沉积。(1分)答案外 河道、河床植被稀疏,多流沙; 冬春风力大,沙尘暴天气多; M处于两低丘之间,沙尘容易沉积。(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 河谷延伸

14、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 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答案: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答案外 M处地势低平、开阔,风沙容易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

15、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答案外 M近距京津,治理风沙首当其冲。(每名考生选择一种观点做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 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所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2013高考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37题(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16、。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进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分)答案外 地下隔水层良好,没有断层、溶洞或地下暗河。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4分)(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分)答案 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分) 沼泽萎缩。(2分)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

17、水,地下水位下降。(4分)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进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答案 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3分) 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分)(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2分) (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2分)答案外 降水年际变化大;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水储存条件差;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013高考重庆卷文综地理)第12题(26分)图5为某河段示意图,图6表示该河段、两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阅读

18、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甲河道流量,计划在图5中A、B两点之间修建河坝,该措施可能使河水对C点河岸 的冲刷加剧 。(2分) 为使甲河道流量在汛期提高不致太多,请对如何修建该拦河坝提出两条合理建议。(4分) 答案 建议:控制堤坝高度,修调节水闸。(2)与观测点相比,观测点测得的流量较大(多)。(2分)其原因是 乙河道的分流作用。(2分) (3)请在答题卡的图6绘出图5中点所在断面17月的流量变化趋势曲线。(4分)(4)表1是该河段所在地区部分社会经济指标。据表1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4分)并分析原因。(8分) 表1 年份人口数量(万人)农作物常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总产量(万吨)播种面积(万公顷)播种面积(万公顷)200010133463646210201011496512754515变化趋势: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减少。 原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 农业劳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