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抵御低温的影响_第1页
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抵御低温的影响_第2页
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抵御低温的影响_第3页
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抵御低温的影响_第4页
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抵御低温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抵御低温的影响摘要:以南粳 44 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低温发 生时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叶片光合速率、保护酶 活性、叶温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 1)不同灌溉 处理后水稻光合能力普遍增强,其中处理川最有利于水稻光 合速率的提高;处理I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 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增强,不同灌溉处理后,POD含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处理川降低趋势最为显著; 不同处理间CAT 活性变化不大;SOD活性、MDA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现 略微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试验结束后3 d又呈现

2、弱降低的趋势,处理间变化不明显。 ( 2)冷空气来临前 4 个处理叶温变 化较为一致;试验后 2 d,气温下降导致叶温降低,处理W 叶温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处理H、处理I叶温变化曲线几乎 重合,没有明显的保温作用,处理川保温效果较为明显;试 验结束当天叶温高低依次为:处理川处理口 处理试验结束后3 d,处理H、处理W叶温有小幅的升高,处理川叶 温升高趋势最为明显,表明 810 cm水深的日排夜灌处理 对晚稻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 3)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方 面,灌水处理后水稻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分蘖 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均明显或显著高于处理前,处理川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结实率同比处理I

3、增加了近12百分点,增产达 35.47%。表明抽穗扬花期对水稻进行灌溉处理可有效 抵御低温造成的危害。关键词: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灌水处理;光合作 用;叶温;产量中图分类号: S511.0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 002- 1 302 ( 20 1 6) 04-0 1 05-05 江苏省稻作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中国 水稻的主产和高产省份之一。江苏省水稻常年总产量 1 700 万t左右,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0%,约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 10%,常年种植面积达 200 万 hm2 以上,占全省粮食面 积的 40%,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7%1。江苏省晚稻抽 穗扬花期多在

4、9 月中下旬至 10 月上旬,此时常有冷空气入 侵我国南方地区,直接影响当地晚稻正常抽穗扬花,使花粉 粒不能正常成熟、受精,造成稻穗秕粒数增加,结实率大幅 度下降,最终导致粮食减产,且低温冷害出现得越早、持续 时间越长、温度越低,造成的危害越重,严重时甚至造成晚 稻失收 2-3 ,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威胁。另外, 晚稻开花期若遇寒露风可明显抑制功能叶的生理活性并导 致产量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低温使植物对光能的利用能力 减弱,抑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使有效分蘖减少,产量降 低4-6 。王国莉等研究也充分证明了低温对光合的抑制作用 7-9 。因此,抵御低温对确保晚稻正常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

5、要的意义。有关晚稻抽穗扬花期抵御低温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 10-13 ,研究主要从增施暖性肥、合理密植、灌水增温、优 选品种等方面入手。但前人研究多侧重于介绍和归纳各种增 温措施,方法比较笼统,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因地制宜,且 大多选用增施暖性肥的方式,较少有人探究以水调温过程中 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深度对水稻农田小气候及抵御低温效 果的影响 14-17 。本研究将对比不同灌水处理前后水稻光合 速率、保护酶活性、叶温、产量构成的影响,最终选出最佳 灌溉方式,为江苏省晚稻抽穗扬花期提供以水调温抗低温措 施,保证在冷空气来临前及时开展抵抗秋季低温工作,确保 晚稻丰产丰收。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设计试

6、验以晚稻品种南粳 44 为材料,于 2013 年 6 月 5 日播 种,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田进行。 在晚稻抽穗扬花期间,用长铁板将试验田隔成长3.5 m、宽2.0 m 的4块相同试验小区,使其相互间不受影响。当预计 有冷空气来临出现持续低温天气,当日平均气温w20 C持 续3 d以上,或日平均气温w 16 C持续2 d,且其中有1 d 最低气温w 16 C的天气来临时,开展以水调温抵抗低温试 验。处理持续时间为晚稻抽穗扬花期冷空气来临前至冷空气 结束后( 2014 年 10 月 1 7 日),共 7 d 时间。并分别于试 验前、试验结束当天、试验结束后 3 d 进行各种指

7、标测定。 在冷空气结束后对于灌溉处理的试验田采用慢排水方式,按 常规水分管理结束试验。以水调温抗低温试验共设 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I:稻 田湿润处理,水层为 01 cm (对照);处理日排夜灌处 理,灌溉水深为 45 cm;处理川:日排夜灌处理,灌溉水 深为810 cm;处理稻田深水灌溉处理,灌溉水深为8 10 cm。1.2 测定项目和方法1.2.1 光响应曲线测定 试验前、试验结束当天、试验结 束后3 d,于09: 00 11 : 00分别测定4个处理水稻剑叶叶 片的光合速率,每个处理选取特定的 3 株进行测量后取平均 值。采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Li-6400, USA)测定水稻光响 应曲线

8、时,按照由弱到强的顺序手动设定光辐射强度PAR,卩 mol/ (m2?s),分别设 0、50、100、150、200、400、600、 800、1 000、1 200、1 400、1 600、1 800、2 000 卩 mol/ (m2?s), 共14个梯度。其中,叶面积手动设置为4.5 cm2,气体流量控制为 500卩mol/s,参比室 CO2浓度控制在 420卩mol/(m2?s)左右。1.2.2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试验前、试验结束当天、 试验结束后3 d,在4个试验处理内分别摘取形态、长势较 为一致的叶片,经液氮处理后保存于-40 C超低温冰箱内,待制作酶液时取出。将样品剪碎后称取

9、0.5 g 放入研钵中, 加5 mL pH值7.8的磷酸缓冲液进行冰浴研磨,研磨过程中 还可加入少许石英砂提高研磨效率。研磨完成后将匀浆倒入 离心管中,冷冻离心 20 min (转速为4 000 r/min ),取上清 液(酶液)倒入试管并置于04 C下保存待用。本试验主要进行3种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分 别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 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含量。具体方法参照 文献 18-19。1.2.3 叶温测定 采用红外测温仪,于试验前、试验后2 d、试验结束当天、试验结束后3 d 09:00 11:00,在 4个试验处理内分别

10、选取 15 张叶片进行叶温测 定,测定后取平均值,测定时间间隔为10 min ;气温数据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试验站提供。1.2.4 产量测定 水稻收获后对穗粒数、穗粒质量、结实 率、 50 穗干质量、千粒质量等指标进行统计, 并计算产量 20 。产量(kg/hm2 )=单位面积穗数(穗/hm2 )每穗粒数 (粒)x结实率()x千粒质量(g) 1 000 x 1 000。1.2.5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用Excel和Origin软件进行作图。2 结果与分析2.1 以水调温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从图 1 看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水稻叶片的净 光合速率迅速升高,达

11、到光饱和点后基本趋于稳定状态。冷 空气来临前, 4 个处理光合速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光合速 率最大值接近13.0卩mol/ (m2?s);经过不同灌水处理,待 冷空气结束气温有所回升时(即试验结束当天) ,再次进行 光响应曲线的测定,除处理I外其他 3个处理的光合速率均 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处理川光响应曲线变化最为明显, 最大光合速率达到 15.3卩mol/ (m2?s),处理W次之,最大 光合速率为15.0卩mol/ ( m2?s),处理H光响应曲线变化趋 势最不明显,与处理前无差异,最大光合速率为13.5卩mol/(m2?s);试验结束后3 d,气温恢复到试验前正常水平,处 理H、处理川

12、、处理W的光合作用都有所增强,其中处理川 光合增强比较明显,最大光合速率达到 20.0卩mol/ (m2?s), 处理H、处理W光合速率增强趋势相对较弱,处理I最大光 合速率较试验前明显下降。结果表明,低温降低了水稻的光 合能力,处理H、处理川、处理W均能有效抵御低温造成的 影响,其中处理川(即 810 cm水深的日排夜灌)最有利 于水稻光合速率的提高。选取低温抵御效果最为显著的处理川,选用拟合效果较 好的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求得该处理中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F)、表观光量子 效率( AQE) 21-24 。从表 1 可以看出,试验前、试验结束 当天、试验

13、结束后 3 d 最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依次增大, 最大光合速率由试验前的 13.19卩mol/ ( m2?s)升高到试验 结束后3 d的21.40卩mol/ ( m2?s),与试验前相比上升了 62.2%;光饱和点由试验前的 963卩mol/ ( m2?s)升高到试 验结束后3 d的1 512卩mol/ ( m2?s),上升幅度达到 57.0%。 光补偿点和表观量子效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其中光补偿 点由试验前的 25.13卩mol/ (m2?s、降低到试验结束后 3 d 的15.46卩mol/ (m2?s),与试验前相比下降了 38.5%;表 观量子效率由试验前的 0.043降低到试验结束后

14、 3 d的0.040, 表明水稻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处理川调温效果非常 明显。2.2 以水调温对抗氧化酶活性与 MDA 含量的影响试验开始前、试验结束当天、试验结束后3 d,不同处理下保护酶活性变化趋势见图2,可见大田正常湿润处理I在低温处理下会使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 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有所升高,表明水稻 叶片受到低温影响而激发了自身的防御机制。处理H、川、IV中叶片POD活性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图 2-a)。处理口 POD活性在试验结束当天降至 109.67卩mol/(min?g),与试验前相比降低 6%;处理川POD含量减少趋 势更加明显,由试验前的

15、 113.68卩mol/ (min?g)降至试验 结束后3 d的86.23卩mol/ ( min?g);处理W POD活性同样 呈减少的趋势,试验结束当天比试验前降低了8%。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加,处理H、川、W叶片中 CAT活性 变化不大,与试验前无明显差异。处理ICAT活性与试验前相比增加趋势却十分明显,试验结束当天涨幅达 66.5%;试 验结束后3 d CAT含量又有略微降低,说明气温回升使叶片 防御性逐渐减弱,但其含量是试验前的 1.5 倍(图 2-b)。叶片中SOD活性对不同试验处理敏感性较弱,试验结束当天4个处理的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处理I增加趋势较为显著,SOD活性是试

16、验前的1.3倍,处理川SOD 活性增加趋势相对较弱,仅为试验前的1.01倍,处理、处理W在试验结束当天 SOD活性分别为试验前的 1.04倍、1.03 倍(图2-c)。试验结束后3 d不同处理中的SOD活性与试验 结束当天相比又有略微的减弱,表明叶片细胞膜完整性得到 轻度修复,膜透性降低。低温条件下,CAT POD SOD的活性越强,MDA含量 也相对越高。处理I在试验结束当天叶片MDA含量上升至5.06卩mol/g,比试验前增加了 77.3%,试验结束后3 d MDA 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但仍比试验前增加了 42.0%,表明未经 深度灌水处理的水稻叶片膜系统因低温受到损伤,且需要较长时间恢复。

17、试验处理H、川、W中,MDA含量在试验结束当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分别为试验前的 1.08、 1.07、 1.09 倍。试验结束后3 d MDA含量逐渐减弱,处理川、W中 MDA 含量分别为2.12、2.16卩mol/g,均低于试验前(图 2-d )。 结果表明,810 cm深水灌溉有助于水稻叶片膜系统的修复, 且日排夜灌处理优于全天灌溉处理。2.3 以水调温对水稻叶温的影响 抽穗扬花期晚稻叶温与气温的相关显著检验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叶温与气温相关性基本表现为极显著。处理I为 稻田湿润处理,在试验处理期间发现叶温与气温相关性极显 著,相关系数高达 0.946;处理口相关性次之;处理川叶温

18、与气温相关性相对较弱。从图 3-a 可以看出, 试验开始前 1 d, 4 个处理间叶温差异并不大, 均随时间呈弱增强的 趋势,与气温变化较为一致,最高叶温接近21 C,叶温、气温差绝对值在4.7 C左右。冷空气来临,气温下降,试验 后2 d最高气温仅有19.1 C,对叶片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图 3-b 可以看出, 4个处理的叶温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处理W叶温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与试验前相比,降低了89 C,可能是灌溉导致土壤水分增加,从而造成叶温大幅下 降25;处理I、H叶温变化曲线几乎重合,45 cm水深日排夜灌处理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处理川中叶温增幅 最为明显,最高叶温为15.1

19、 C,叶温、气温差绝对值达 3.8 C 左右,与试验前相比有所降低,这有助于水稻光合作用的进 行26-27 。试验结束当天气温呈现回升趋势,最高温度达22 C,叶温较试验后2d也有了 3 C左右的回升,处理I叶温升高 较快,可能是其对气温的响应较为敏感。处理叶 温依次降低,叶温、气温差绝对值分别为 4.3、5.2、6.0 C, 除处理川外,其他 2个处理叶温、气温差绝对值较试验前都 有所增加(图3-c),说明经灌水处理后,处理川最有利于水 稻的光合作用。试验结束后3 d,气温已恢复到试验前水平,最低、最 高气温分别为22.3、25.9 C,最低气温比试验前升高了 0.9 C,最高气温比试验前降

20、低了0.5 C。此时叶温对气温的响应更为敏感,处理I、H、川、W最高叶温分别为 20.7、 18.8、18.6、19.2 C,比试验前分别升高了 0.2、1.6、2.2、 1.5 C (图3-d),可以看出,处理I试验前后叶温变化不明 显,处理叶温有小幅升高,处理川叶温升高趋势最为 明显,说明810 cm水深的日排夜灌处理对叶片能够起到 很好的保温作用。2.4 以水调温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处理H、川、W与对照相比,晚稻穗 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分蘖数、千粒质量等均有不 同程度的增加。处理H中晚稻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分蘖数、千粒质量依次增加了2.95%、 6.02

21、%、 0.55%、4.57%、2.34%,增加趋势不显著;处理W结实率、增产率分 别达到 89.39%、 25.37%,与对照相比穗长、一次枝梗数、二 次枝梗数、分蘖数、千粒质量依次增加了 11.91%、 20.08%、 1067%、 19.13%、 3.28%, 4个处理中产量构成指标增幅最显 著的是处理川,结实率、增产率分别达93.75%、35.46%,结实率比对照增加了近 12 百分点,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 枝梗数、分蘖数、千粒质量则依次增加了 17.67%、 50.69%、 15.61%、 31.32%、 10.82%。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处理均有利 于晚稻增产,处理川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22、,处理W次之,处理 H增产效果不明显。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抽穗扬花期晚稻低 温抵御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会导致水稻光合能 力下降, 灌水处理有助于水稻进行光合作用。 冷空气来临前, 4 个处理光合速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光响应曲线基本重合。 试验结束当天再次进行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3个处理的光合 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程度依次为处理川 处理W 处理H。试验结束后 3 d,气温恢复到试验前正常水平,除 处理I外,其他几个处理的光合作用依然有所增强,其中处 理川光合增强趋势较为明显,最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与试 验前相比分别上升了 62.2%、 57.0%,表明低温会抑制水稻光合作用的进行,在前人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28-29 。本试验处理H、川、W均能有效抵御低温造成的影响,其中810 cm水深的日排夜灌处理川,最有利于水稻光合速率的提高。大田正常湿润处理下的处理I,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活 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随 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历时延长而呈现先升高的变化趋势,说 明低温会使水稻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强,与邓化冰等的研 究结果 30一致。不同灌溉处理后发现,随着试验的进行, POD活性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处理川降低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