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1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2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3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4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

2、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

3、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

4、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一、 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

5、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二)活动二:冰的融化。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5、讨论:P5页的现象。(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3、用磁

6、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第二课: 混合与分离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

7、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二、新授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活动二:分离混合物。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

8、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

9、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第三课:生锈与防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

10、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页表格

11、。(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3、制定研究计划。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四、总

12、结: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

13、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三、铁生锈的快慢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四、防治生锈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第四课:燃烧

14、与灭火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具准备1、仪器:镊子、酒精灯、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2、药品及其它:水、碱面、白醋、

15、火柴、木块、蜡烛、白磷、红磷、热水、胶水、滤纸、展示台、自制教具、小刀、湿抹布、沙土、药匙、石棉网、铁棒、纸条、纸卷、酒精、水、点滴板3、多媒体、自制教具课时:4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过程引入新课:展示图片:火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助手,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的帮助。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但燃烧不当、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有的燃烧从化学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但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如果我们掌握了燃烧与化学反应的联系,那我们就能有效控制燃烧了。下面我们就先来谈一谈燃烧。讲授新课:一、燃烧展示图片: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展示碳

16、、硫、磷、铁、镁、蜡烛等物质的燃烧图片。学生讨论: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引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板书)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二、燃烧的条件:学生分组实验: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在点滴板的两个凹槽中分别滴入酒精和水,用火

17、柴点燃。实验2: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师生同做实验3小结:燃烧的条件(板书)1、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设问: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呢?对燃烧的条件做进一步研究论证:三、灭火:再次利用自制教具:作承上启下的小结,并演示说明,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这样就达到了灭火的目的。学生探究活动:熄灭蜡烛实验(提供的材料和工具仅供参考)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熄灭蜡烛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并进行总

18、结。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板书)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联系生活:如在生活中遇到着火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如:炒菜时油锅着火,电热毯引燃被子,楼房下层着火如何防火自救,学生各抒己见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2、为2008奥运会设计点火方式。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5课 植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2.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课时:3课时教学流程猜想假设观察记录对比实验分析判断交流应用重点难点通过对比实验

19、,分析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验准备:对比实验(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情况)所需器具与材料;植物:仙人掌、龟背竹(万年青或绿萝)等;图片: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生态图;视频:有关的生态系统介绍;文字资料:温室的环境条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课本图。 情景 自设情景,讲述事情经过,引出问题。问题 波波要把一盆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目的 通过讲述故事情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植物的外部结构的观察中,从而引出要研讨的问题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让学生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进行观察比较,将

20、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建立起联系。二、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三、活动二:耐旱的本领四、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的植物,认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五、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考察 组织户外考查活动,参观植物园。活动前指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做好规划。观察 有目的地观察植物园里的一个植物群落的特点,并做好记录(包括文字、图像等,可通过表格记录、画图、拍照等方式进行)。讨论 该处生长的植物是否具有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包括哪些特征?交流 各小组以手抄报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汇报和交流。

21、六、小结本课的内容。教学反思:第六课 动物与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搜寻证据思考分析得出结论重点难点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认识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存本领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教学准备标本:丹顶鹤标本;图片:松鹤延年图、丹顶鹤及生活环境图、鸟足图、鸟喙图、各种动物及生活环境图、丹顶鹤剪贴图;资料:丹顶鹤的生活特点及生活环境的资料、各种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的图片。教学设计过程一、情景导入二、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导入 丹顶

22、鹤适合生活的地方是松林还是沼泽地呢?猜想 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假设。活动 上网搜寻关于丹顶鹤的资料。阅读课本“有趣的鸟足”资料。 目的 本活动通过探寻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方,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三、活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媒体 播放“动物的本领” 视频。 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之中,有哪些动物的身体特征或生活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活动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动物,找出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习性。引导 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物,如小兔子、小燕子等,观察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习性。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归纳 各种动物的身体

23、特征和生活习性,大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拓展 各种动物有哪些特殊的本领?目的 本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奇妙的身体特征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四、小结本课的内容。教学反思:第七课 食物链标准内容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2. 懂得食物链的含义。能力培养1. 经历讨论分析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2. 通过制作、粘贴食物链纸环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养成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学习成果的习惯。2. 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 受动物生存本领的启发,乐于

24、进行发明创造,改进生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观察活动分析讨论表达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讨论、实验、分析、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含义,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准备标本:各种常见动物的标本;图片:各种动物及生活环境图片;资料: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其他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关系的故事;实验材料:纸条、透明胶、双面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 讲述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二、活动一:动物吃什么?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四、断了的食物链导入 出示活动2制作的纸环网。问题 如果在纸环网中剪断其中一个环节,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 用剪刀剪开其中一个纸环,观察

25、并思考现象。讨论 如果一种物种消失了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生物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媒体 播放“食物链” 视频。 五、小结本课内容。教学反思:第八课:代代相传的特征教学目标1. 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开展调查搜集数据分析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并了解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准备调查表格: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征的遗传性调查表,优势眼家庭调查表等;图片:父母和子女有相同外貌特征的图片,红绿色盲测试图等;资料:

26、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资料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 出示课本图。 二、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准备 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表格开展调查,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一些外貌特征。导入 你的外貌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相似吗?有哪些特征特别相似?说说你的调查结果。三、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导入 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眼睛是平时我们习惯较多使用的,这一只眼睛叫做优势眼。拓展 像优势眼一样,人体还有一些特征,如优势手等,它们不像发际线、耳垂等外貌特征这么明显,这些特征能否遗传呢?媒体 播放“常见的遗传现象” 视频。 目的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优势眼等特征能否遗传。四、拓展:色盲可以遗传

27、吗?五、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第九课 进化中的生物教学目标1. 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2.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3. 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模拟实验讨论交流比较分析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某类生物为例子来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教学准备活动准备:强风吹小岛模拟实验,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模拟制作活动等;图片:桦尺蛾(体色深、浅)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生物进化过程图片,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特写图片,恐龙复原图、始祖鸟复原图、始祖鸟化石等;视频:自然选择内容视频等。教学设计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

28、课本图。 问题 为什么这个岛上的昆虫的翅膀要么很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呢?目的 引出探究问题。二、活动一:强风与翅膀问题 如果一个小岛受到了强风的猛烈吹袭,岛上的生物(特别是昆虫)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小结 在马德拉岛上的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因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呼啸的海风吹到海里;长着正常翅膀的昆虫因翅膀不够强大,就常常被强风吹到海 里,因此难以存活下来;而长着强大翅膀的昆虫,由于能抵御强风,也生存了下来。目的 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感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现象。三、拓展:大自然的“选择”目的 学会分析资料,对适者生存的现象进行初步解释。四、活动二:进化与环境媒体 出示课本图。

29、五、活动三:他们来自共同的祖先吗?六、拓展: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目的 以鸟类为例子阐述生物的进化过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得出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八、小结本课内容。教学反思:第十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2. 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能力培养1.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和方法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行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综合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浏览相关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2.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提高表达

30、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情感。2.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任务设计合作探究搜集信息分析推理表达交流重点难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教学准备网络:互联网设备;标本:恐龙化石标本;图片:恐龙及其化石图片;视频:侏罗纪公园或迷失的世界等电影片断等。教学设计过程:一、问题引入。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

31、学家,踏上探索之旅。二、新授。1、研究任务:(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2、研究过程: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3、网络资源: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教学反思:第十一课:保护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2. 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分析原因。3. 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调查实验信息收集分析讨论表达交流重点难

32、点通过调查、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中的尘埃污染程度,并分析原因。教学准备材料:投影胶片、纸片、剪刀、油性笔等;图片:各种空气污染的图片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课本图。 导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许多发达城市常常见不到蓝天白云。问题 为什么天空是灰蒙蒙的?目的 引出探究话题。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准备 教师在课前先进行尘埃收集。导入 尘埃是一种很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让我们以尘埃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实验,比较不同地点尘埃的多少,了解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问题 怎样才能测定空气中尘埃的多少呢?讨论 小组讨论并设计收集尘埃的方法。引导 利用投影胶片能滞留、吸附尘埃的特点,在某一个时间段对

33、某一地点空气中尘埃的数量进行观测。哪里的空气最干净?如果天气变化了,会有什么效果?讨论 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果要了解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拓展 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指数。媒体 播放“空气污染” 视频。 三、活动二:怎样保护空气导入 在了解了空气污染的相关知识后,我们要思考怎样保护空气。任务 调查学校周围的空气质量。思考 学校周边有没有工厂,学校附近交通状况及绿化状况。活动 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进行调查,完成相关的数据搜集和资料分析。讨论 将调查情况上传到“小学科学网”进行在线讨论。四、小结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水质调查标准内容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

34、。教学目标1. 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2. 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3. 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调查研究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判断表达交流重点难点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学会设计和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学会开展实地调查。教学准备器材:水桶、烧杯、放大镜、酒精灯。图片:各种水污染的图片等。视频:水污染视频片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 出示课本图,再现图中的人物对话。 思考 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目的 引出接下来的活动话题。二、活动一:制定调查方案交流 各小组交流调查方案。目的 通过充分的讨论,使学生学

35、会制定调查方案。三、活动二:水里有什么?媒体 播放“水污染” 视频。 导入 干净的水是清澈透明、无色无味的。四、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准备 教师在课前收集三种水质差异较大的水样(包括没有污染的清水)。问题 在这几个水样中,哪个水样被污染了呢?用什么方法知道水样受到污染了呢? 活动 小组活动。各组选择以下一种方法,观察三个水样的情况,并作记录。1. 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 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3. 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4. 利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上的水样,观察残留物。目的 本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被污染后水质的情况。五、小结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反思:第十三课:变废为宝标准内容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2. 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能力培养1. 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2. 进行物质的分离和制造,培养分析和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2. 意识到环境的保护需要靠大家从小事做起。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流程调查研究分类比较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设计实验制作表达交流重点难点: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