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液体药剂(三)_第1页
第二章液体药剂(三)_第2页
第二章液体药剂(三)_第3页
第二章液体药剂(三)_第4页
第二章液体药剂(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液体药剂(三)液体药剂(三)黄娇黄娇 溶胶剂(溶胶剂(sols)溶胶剂: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溶胶剂: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形成的非均相的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溶胶微粒在溶胶微粒在1100nm之间,有极大的分散之间,有极大的分散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度,属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将药物分散成溶胶状态,药效会显著变化。将药物分散成溶胶状态,药效会显著变化。目前溶胶很少使用,但其性质对药剂学却目前溶胶很少使用,但其性质对药剂学却十分重要。十分重要。溶胶的构造和性质(一)(一)溶胶的构造溶胶的构造-双电层双电层(二)(二)

2、溶胶的性质溶胶的性质1.1.光学性质光学性质2.2.电学性质电学性质3.3.动力学性质动力学性质4.4.稳定性稳定性(三)(三)溶胶剂的制备方法溶胶剂的制备方法 -分散法、凝聚法分散法、凝聚法+光学性质光学性质 丁铎尔效应丁铎尔效应光散射所产生的。光散射所产生的。 +电学性质电学性质 扩散双电层扩散双电层-电势反映溶胶带电量。电势反映溶胶带电量。+动力性质动力性质 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溶剂分子不规则撞击产生。溶剂分子不规则撞击产生。+稳定性稳定性 溶胶剂有聚结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溶胶剂有聚结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胶粒间静电斥力、水化膜,都增加其聚结稳定性。胶粒间静电斥力、水化膜,都增加其聚结

3、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沉降速度变慢,增加动力稳定性。布朗运动使胶粒沉降速度变慢,增加动力稳定性。 相反电荷的溶胶及电解质,可使相反电荷的溶胶及电解质,可使电位降低,又减电位降低,又减少水化层,使溶胶剂产生聚结进而沉降。少水化层,使溶胶剂产生聚结进而沉降。 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亲水而增加稳定性。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亲水而增加稳定性。溶胶的性质溶胶的性质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液体分子对溶液体分子对溶胶粒子的撞击胶粒子的撞击 粗分散系粗分散系Fe(OH)3胶体胶体丁铎尔效应示意图丁铎尔效应示意图光源光源凸透镜凸透镜光锥光锥 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溶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 1 100 nm 可见光

4、波长:可见光波长: 400 700 nm 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在真溶液中,溶质颗粒太小(10-9 m),光的散射极光的散射极弱,看不到丁铎尔效应。阳光从狭缝射进室内形成光弱,看不到丁铎尔效应。阳光从狭缝射进室内形成光柱也是丁铎尔效应。柱也是丁铎尔效应。+分散法分散法机械分散法机械分散法 常用胶体磨。分散药物、分散介质及常用胶体磨。分散药物、分散介质及稳定剂加入胶体磨,稳定剂加入胶体磨,10000r10000rminmin高转速将药物粉碎高转速将药物粉碎成胶体粒子。可制成质量很好的溶胶剂。成胶体粒子。可制成质量很好的溶胶剂。胶溶法胶溶法 亦称解胶法亦称解胶法, ,它不是使脆的粗粒分散成溶液

5、它不是使脆的粗粒分散成溶液, ,而是使刚刚聚集起来的分散相又重新分散的方法。而是使刚刚聚集起来的分散相又重新分散的方法。超声分散法超声分散法 用用 20000Hz20000Hz以上超声波所产生的能量以上超声波所产生的能量使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使分散粒子分散成溶胶剂。+凝聚法凝聚法物理凝聚法物理凝聚法 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改变分散介质的性质使溶解的药物凝聚成为溶胶。聚成为溶胶。化学凝聚法化学凝聚法 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借助于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等化学反应制备溶胶的方法。化学反应制备溶胶的方法。第六节第六节 混悬剂混悬剂 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

6、非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l粒度:0.510 ml分散介质:水、植物油l热力学不稳定l动力学不稳定l非均匀分散体系l液体混悬剂和干混悬剂三、混悬剂按混悬剂的要求将药物制成粉末状或颗粒状制剂,临用前加水振摇即迅速分散成混悬剂 n 润湿n微粒的电荷与水化u稳定性稳定性 二、混悬剂的稳定性和稳定剂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Stokes定律: V = 2 r2( 1- 2)g / 9沉降速度微粒密度介质密度微粒半径分散介质的黏度 重力加速度第三节 液体制剂增加混悬剂动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尽量减小微粒半径;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减小固体微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2混悬微粒的荷电与水化混悬剂微粒因解离或吸附离子而荷电

7、,具有双电层结构与电位(主)双电层中离子因水化形成的水化膜,阻止了微粒间的相互聚结 (疏水性药物弱) 向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可改变双电层的构造和厚度,使混悬剂的聚结并产生絮凝粉碎、研磨等 加入高分子助悬剂 3絮凝与反絮凝 在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电解质,使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混悬剂中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的过程,称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非絮凝状态的过程,称反絮凝 絮凝特点:沉降速度快沉降体积大振摇后能迅速恢复均匀混悬状态2025 mV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主要是不同价数的电解质 混悬剂的制备关键:使混悬微粒具有适当的分散度且粒度均匀,以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方法:

8、分 散 法凝 聚 法u分散法分散法 1.1.工艺流程工艺流程药物粉碎分散分散介质混悬剂2. 操作要点:亲水性药物:加液研磨疏水性药物:先将药物与润湿剂共研,再加液研磨质重、硬度大的药物:水飞法制备器械:乳钵、乳匀机、胶体磨例 复方硫洗剂的制备 处方 沉降硫 30g 硫酸锌 30g 樟脑醑 250ml 羧甲基纤维素钠5g 甘油 100ml 纯化水 加至1000ml 制法 取沉降硫置乳钵中,加甘油研磨成细腻糊状;硫酸锌溶于200ml水中;另将羧甲基纤维素钠用200ml水制成胶浆,在搅拌下缓缓加入乳钵中研匀,移入量器中,搅拌下加入硫酸锌溶液,搅匀,在搅拌下以细流加入樟脑醑,加纯化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9、。 沉降硫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硫酸锌溶液樟脑醑制法分析 (1)硫磺为强疏水性药物,加甘油作润湿剂,使硫磺能在水中均匀分散;(2)羧甲基纤维素钠作助悬剂,增加混悬液的动力学稳定性;(3)樟脑醑为10樟脑乙醇液,加入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1)物理凝聚法 主要指微粒结晶法。+(2)化学凝聚法 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药物微粒,混悬于分散介质中制备混悬剂。 +【处方】磺胺嘧啶100g ,氢氧化钠16g, 枸橼酸钠 50g ,枸橼酸 29g,单糖浆400ml, 4%尼泊金乙酯乙醇液 10ml,蒸馏水适量,共制成 1000ml。+【制法】将磺胺嘧啶混

10、悬于200ml蒸馏水中,将氢氧化钠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将氢氧化钠溶液缓缓加入磺胺嘧啶混悬液中,边加边搅拌,使磺胺嘧啶成钠盐溶解,另将枸橼酸钠与枸橼酸加适量蒸馏水溶解,过滤,滤液慢慢加入上述钠盐溶液中,不断搅拌,析出细微磺胺嘧啶。最后加入单糖浆和尼泊金乙酯乙醇液,并加蒸馏水至1000ml,摇匀即得。+【注解】本品系用化学凝聚法制成的混悬剂,粒子大小均在30m以下,若直接将磺胺嘧啶分散制成混悬剂,其粒子在30100m的占95%,大于100m的占10%,从沉降容积比看,前者1小时为1,6小时为0.92,后者分别为0.93、0.61。两者在家兔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差异(P0.0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一)微粒大小测定 (二)沉降体积比测定(三)絮凝度测定(三)絮凝度测定(四)重新分散实验(四)重新分散实验(五)流变学测定+(一)微粒大小测定 +(二)沉降体积比测定 )32(%100OHHFF F值愈大,表示沉降物的高度愈接近混悬剂高度,值愈大,表示沉降物的高度愈接近混悬剂高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