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问题综合评价单教师版_第1页
《兰亭集序》 问题综合评价单教师版_第2页
《兰亭集序》 问题综合评价单教师版_第3页
《兰亭集序》 问题综合评价单教师版_第4页
《兰亭集序》 问题综合评价单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亭集序 问题综合评价单 教师版【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学习难点】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学法指导】 1、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

2、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衔接】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本文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水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2、文本解读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

3、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再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

4、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间,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土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5、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辨证字音。 2、结合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及句式特点等相关知识。具体讲解字义、句意。 3、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一)字音 癸(gu)丑 修楔(x) 流觞(shng)游日骋(chng)怀 趣(q)舍万殊 彭殇(shng) 会稽(kui j) 感慨系之(x)(二)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主语:(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2)

6、省介词宾词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3)省介词“于”映带(于)左右 悟言(于)一室之内 2、倒装句: (1)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三)、古今异义 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斯文 文化或文人。 怀抱: 古义:胸怀换负。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 以前: 古义:把作为

7、。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 古义: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四)、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量词作动词,等词,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少长咸集。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大的和年龄小的人。 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多、游目骋怀(五)一词

8、多义:1.之 (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2.一 (1)一起。例:若合一契。 (2)一样:例: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二、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1、讨论:全文有四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一)记叙兰亭盛况;( 1、2段) (二)抒发人生感慨;(

9、 3段 ) (三)交代作序目的。 ( 4段 ) 2、讨论:一、二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讨论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总结: (1)良辰:暮春之初: 农历1、2、3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记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

10、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故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楔,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2)美景: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澈”亦

11、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使流水神采飞动,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间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 (3)乐事: 指什么?明确“修楔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徽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恶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

12、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予与已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是为乐。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楔,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来看这句话: 译文:引(清流、激湍)作为流送酒杯的环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边(拿着流到身边的酒杯饮酒),虽然没有吹拉弹唱的热闹场面,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够尽情地抒发内心的情思了。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

13、4)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学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讨论: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而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4、。”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学习过程】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导入新课。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1、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

15、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2、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结: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语言一室之内(静) 或

16、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三、讨论第四段 理解: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2、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四、归纳总结: 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之,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